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历史必修总结

初一历史必修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教育总结模板

作为年青教员,能仔细制订方案,注重研讨中学教育理论,仔细备课和教育,积极参与科组运动和备课组运动,上好公开课和均衡课,并能常常听各教师的课,从中汲取教育经历,扬长避短,进步本人的教育的营业程度。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力形态站在教坛,初中历史教学总结以和善、轻松、仔细的形象去面临学生。依照「初中前史新课程规范进行施教,让学生把握好科学常识。还留意以德为本,连系实际生涯中的景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育实际优越的人品和崇高的人格。

教育是喜欢苦衷业,为培育高本质的下一代,自己时辰从实际身心安康,依据学生的特性特点去点拔指导,关于单个差生,应用课间屡次倾谈,鼓舞其确立准确的进修立场,积极面临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骄傲自大起劲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经过实际生涯中的模范,让学生树立盲目地从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开展本人的观念,树立高尚弘远的幻想。

作为教初二前史课的教师,清楚本人对教材的陌生,故在课前做到仔细备课,多方面去汇集相关进行材料。为进步每节课的进行结果,教育质量,自己除注重研讨教材,掌握好根底、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育,如:投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影、幻灯、漫画、灌音等多样方式。经过培育学生进修政治的兴致,调动学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进步教室的教育质量,按时完成教育义务。

经过一学期起劲,能制订好温习方案,并能仔细备好温习课,培育好尖子生,进步中等生,协助差生。但因为本学期讲课工夫较短,温习内容较多,温习比初中历史教学总结拟匆促,还觉察很大一局部学生承受才能较差,进修盲目性不高。加上自己对教材陌生,还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育成果未达所想。

在今后的教育任务中,要不时总结初中历史教学总结经历,力图进步本人的教育程度,还要多下功夫增强对单个差生的指点,置信一切问题都邑水到渠成,我也置信有耕作总会有收成!学科总结本学期,我顺应新期间教育任务的要求,仔细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进修***总书记关于教育任务的讲话。从各方面严厉要求本人,积极向老教员讨教,连系本校的实践前提和学生的实践状况,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使教育任务有方案,有组织,有步调地展开。容身目前,放眼将来,为使往后的任务获得更大的提高,现对本学期教育任务作出总结,但愿能发扬长处,克制缺乏,总结查验经验,继往开来,以促进经验任务更上一层楼。

一、初中历史教学总结仔细备课,不单备学生并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践,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育办法,并对教育进程的顺序实时间布置都作了具体的记载,仔细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沛的预备,并制造各类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风趣教具,课后实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育跋文,并仔细按汇集每课书的常识要点,归初中历史教学总结结成集。

二、加强上课技艺,进步教育质量,使解说明晰化,层次化,精确化,层次化,精确化,感情化,活泼化,做到线索明晰,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深化浅出。在教室上特殊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交流,充沛表现学生的主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易,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学得轻松,学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得兴奋;留意精讲精练,在教室上教师讲得尽量少,学活泼口入手动脑尽量多;还在每一堂课上都充沛思索每一个条理的学生进修需乞降进修才能,让各个条理的学生都获得进步。初中历史教学总结目前学生遍及反映喜好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厌恶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谦虚讨教其他教师。在教育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进修上都积极寻求其他教师的定见,进修他们的办法,还,多听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进修他人的长处,克制本人的缺乏,并经常约请其他教师来听课,寻求他们的定见,改良任务。

全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分析

【摘 要】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地推行,对不同科目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中历史的课程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一些变化,希望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全文阅读

试谈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差异和高中教学策略

摘 要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都强调历史学习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都要求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但由于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初、高中历史课程存在明显的不同,理清初高中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内容;明确初高中教材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把握初高中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1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异同

1.1从课程设置看

(1)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2)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高中历史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从中可见,高中历史则更重视理解和应用。

1.2从教材内容看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容量增多,设置的练习题目难度增大,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2)从课程的编写体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也存在较大差异。①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一线索。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高,初中基础不牢靠、就会在高中学习时出现历史知识链的脱节。②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初中的三学年历史教学中,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所占比重大致相当。

全文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人民版)教学实践总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278-02

今年,我省迎来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经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及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对于新课程教材不再陌生,并且有了些许自己的感悟。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觉对于高中历史课改的推进与实践,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需要掌握,需要适应,产生了一些困惑。因此,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深浅是否适度

首先,历史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 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必修一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而对法国大革命的详细介绍出现在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践》中。但这中间还要有两本必修课本的学习,是否学习选修二还要看各校的选择。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讲,学生不知所以然。再如必修三专题四第二课介绍思想的诞生提到“民国革命失败后,率部走上井冈山”的“民国革命”实则应为“国民大革命”。

第三,新教材的有些专题和子目标题的使用,过于讲求文学的语言及形式美感,堆砌一些辞藻。语言文字表述内容不够精确,逻辑性不强,以偏概全,晦涩难懂,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一些障碍,如必修一专题七第1课子目标题中的“光荣革命”、“小密室的演变”等。第一子目“光荣革命”的使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光荣革命”只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如果把“光荣革命”换成“资产阶级革命”,把“小密室的演变”换成“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子目的中心内容就非常的明确而准确了。再如选修二专题五第三课第二子目“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其实讲述的是巴黎公社革命。引用国际歌的歌词做题目,可事实是很多学生根本就没听过也不知道国际歌。

困惑二: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学生很难形成历史线索

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了。历史的发展和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都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因此,应该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地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而高中新课改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而且在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必修一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中,竟然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而在必修三及选修二中有了详细的介绍。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同一事件不同方面的介绍分散在若干本教材中,着重讲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甚至选修中还有涉及,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学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同一事件总是在重复,很乱。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新的课程理念与历史学科体系必然要产生矛盾冲突吗?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进行的的都是通史教学,复习迎考采用三轮复习方法,第一轮夯实基础,第二轮是专题总结,第三轮是习题的练习及讲解。新教材的教学是在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甚至出现有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先讲的事件就是先发生的,分不清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先后顺序。

全文阅读

“高效课堂”探索和思考

2008年秋季,我省高一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改革,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是,是否我们的历史课堂都符合历史课改的新理念呢?笔者结合新课改以来自己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教学实践探索,谈一下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从2008年秋季到现在,我已把从人教版的历史三本必修及选修一和选修四完整地教了一遍。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问题,也存在较多困惑。

一是发现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得太少了。由于许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中招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对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解唐中期是如何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会花费不少时间,但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

三是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最初接触课改第一年,历史老师们普遍反映: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非常荣幸的是,在校领导的倡议和重视下,课改第二学期即2009年秋季我们许昌高中开展了“高效课堂”活动。我聆听了一些走在课改前沿的老师们的课,领会了一些教育专家们的课改精神,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二十一条》,在教学中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先后在学校公开讲了三次“高效课堂”模式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遗憾不足。现总结一下,恳请领导和同行指正。

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说实话,对于我这个有十五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把讲台让位于学生,做起来很不适应,关键是很不放心,担心学生一知半解,知识掌握不到位。但是现在的新课程形势和教材编写特点都促使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路,再搞“一言堂”、“填鸭式”必将下课!特别是我阅读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之后,终于下决心尝试这种模式。最初,在讲到“分封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戊戌”“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内容时,我让几名学生提前编历史短剧,学到这些内容时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结果出乎我的预料,不管学生是以历史短剧、新闻会还是以辩论会的形式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以及语言组织、表演才能都让我佩服,在赞赏、鼓励中,学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全文阅读

文明史观下有关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思考

摘 要:伴随着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工作的展开,各种版本的新课标历史教材相继投入使用并都做了相应的修订,内容有所减少,但内容多与学时少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因此,整合教材、教学便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以人民版必修(I)、(II)、(III)为例,来探讨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来整合高中历史教学,进而解决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存在的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

关键词: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 整合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文明史观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采用课标“模块?专题”式的历史课程结构,古今中外贯通地编排。这种变化拓展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人为地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块里,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后感觉知识很散乱,时空观不强。另外,由于知识编排跳跃性大,造成学生知识连贯性差。[1]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自学、多视角分析问题、中外对比等能力,这要在其初中历史学习后具备了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古代朝代顺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等等,严重缺失上述的学习能力。[2]

因此,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材观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样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取舍增减,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真正落实新课改。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吸收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和史学观念,文明史观是其中的一种。文明史观由来已久,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它为诠释历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读新课程体系,适应近年高考命题用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命题机制,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为例的探讨

全文阅读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要追求高效

备好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学校都积极倡导“功在课前”,严抓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现在,这种日渐兴起的教研新模式,已成了初中历史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现实中由于诸多的原因,教学流程中最难保证质量的就是集体备课,很多的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甚至流于形式。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初中历史集体备课呢?对此,谈谈个人浅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全文阅读

区志编纂工作推进会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继续推进《__区志(1992—2011)》和《__县续志(1985-1992)》的编纂工作。自2011年4月区志编纂工作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各承编单位的努力下,《__区志》编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工作进度与质量不一、任务不落实不到位等,影响到区志编纂工作的整体推进。希望全区各承编单位要提高对修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__区志》编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刚才,区财政局、闵开发、区农委做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区政协、区房管局、莘庄镇三家书面交流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也请大家学习借鉴。庆龙同志对区志工作作了总结和部署,我都同意,下面再讲四点意见。

区志编纂工作走过了动员培训、资料收集、初稿撰写三个阶段,即将进入落实综评意见和分纂、总纂阶段。目前所有单位已经完成了内部评议,今年4月开始正式转入落实综合评议意见阶段。等完成了综合评议,形成各承编单位基本合格的初稿,区志编纂的重点将转入分纂和总纂。目前,各单位提交合格初稿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越是到最后时刻大家越不能松劲。区志初稿综合评议的完成并不代表区志编纂工作大功告成,全区共有约161家修志承编单位、300多名修志人员,一个单位的进度落后会造成区志编纂的整体进度落后,后续的分纂、总纂、评审都会受到影响。另外,编写区志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长期工作,区志在编辑评议直至付梓出版都会有修改、补充和考证,仍然需要各承编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没有参加过前期资料收集、编写长编和初稿撰写,对资料掌握、修志业务不熟悉,后面接手的人要修改志稿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大家在思想上要重视,要确保修志队伍的稳定,务必要保证修志的各项工作条件和要求不降低,做到“志书不出,队伍不散”。

志界有一句话,叫“一稿抢二稿磨三稿雕”。一稿是初稿,经过全区161家承编单位的共同努力,已经抢出来,字数达到260万字,不容易。接下来我们面临的工作是“查漏补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目标是形成一部150万字左右的记述__区20年历史的资料性文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区志办设计了内部评议、综合评议和总纂编辑三个阶段。内部评议主要目的就是请历史的经历者、见证者与撰写者共同把握史实、把握重点、不缺不漏。综合评议是区志编纂过程中把好承编单位初稿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邀请市级主管部门、方志专家、部门老领导来为志稿明确定位、提炼特色、修正体例。落实好综合评议意见后,区志办进行分纂和总纂,做好去粗存精、合理布局工作。最后的评审出版阶段,市志办要组织“一评二审三验收”和出版工作。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要对志稿进行打磨雕琢,我们承编单位也就少不了增补核实。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十分之一是志书,我们今天形成的文字可能要流传几百年几千年,“文章千古事”,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对待,不能让错误缪传后世。后续的分纂、总纂、成书过程中,还会安排三次审稿,各位领导干部都要担任区志的审稿任务,从严把关,从严审稿。

“精”的第一层意思是“精致”。在志书编纂工作中,分纂、总纂和评审是优化志书体例、深化志书内容、纯化志书资料、净化志书语言的压轴戏。就是要从“修篇目、辨是非、核史实、循体例、决去取、重文风、显特色、严保密”八个方面狠下功夫,使全书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志书质量,需要大家团结协作、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砾石淘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精益求精,保证《__区志》的质量。文章不著半句空,要避免写总结部署、新闻报道等文章的行文习惯,大胆削减套话、虚话。志书是“官书”、“信史”,有较强的权威性,编纂好志书真实是关键,质量是生命。求真务实是编纂志书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选用的资料必须经过考证核实,确凿无误才可入志,而且编纂人员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遮丑。“精”的第二层意思是“精华”,要写出精华、提炼特色。《__区志》记述年限从1992年至2011年,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财富大幅增加的20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__在这期间做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得到社会认可和上级机关及领导的肯定,这段历史的精华,在区志上要充分反映。我国素有“当代修志,隔史”的优良传统。当代人编修志书,必然要将区域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成果等如实记述下来,在内容的详略上要略同详特,使区志的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更加明显,使区志的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更明显。

四、对修志人员要讲究一个“爱”字

修志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史之难莫过于志”,__区抽调了300多名精兵强将,花5年左右的时间来修志,机关大多数工作都不会有这样持续浩大的工程。具体承担收集资料和撰写编辑的同志工作是很辛苦的。修志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要多关心修志的同志,“仁者爱人,厚德载物”。修志人员大多是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两项事情有机融合起来,在修志中熟悉20年的单位业务和区域情况,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这也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小智办事,大智用人”,从中可以发现和培养更多精通业务、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好干部。此外,修志要多请各方专家为我们把脉,历代名志多出名家之手,要充分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要“走出去,请进来”,汇聚各方意见,广采他山之石,不搞“闭门修志”。

区志办目前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编好《__区志》,还要抓紧编修《__县续志》。根据《__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

规划》的要求,《__县续志》记述__县撤县前8年(1985-1992年)的发展历程。由于《__县续志》记述的历史离现在更远,查找资料更难,因此希望有关单位更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为修志提供方便,共同完成修志工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全区各承编单位要本着对前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代负责的高度使命感,记录真实、鲜活、生动的历史,这是各承编单位和地方志工作者的神圣职责。《__区志》编纂工作已经到了总攻时刻,我们要以严谨的科学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扎实工作、合力攻坚,早日编纂出一部政治观点正确,资料全面、系统、准确,体例完备、合理,记述全面、严谨,装帧、印刷精美,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功能的现代化精品佳志,为彰显__20年城市化历程立言示绩,为__跨越式发展助力添彩!

全文阅读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

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用以替代以往实行多年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科书共有4个版本。

一、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特点

1.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史与中国史有关内容整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而且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民族意识的同时,形成全球意识;便于学生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于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在体例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三个模块框架下,确立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体例。教科书采取专题史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吸收了各种史学新观念。“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个模块分别按照“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的思路编写,并将中外文明发展演进进行了对比和联系,文明史观念得以彰显。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另外,教材在一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采用了文明史观念。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1]。全球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的历史观。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中已被充分利用。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而言:一是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实行中外历史合编,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二是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部分地融入到世界史当中,从而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考察中外历史的关联性;三是都选择了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共同关心的历史问题进入历史课程内容,从而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画卷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

现代化史观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的新学科体系,就有可能创建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体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确实是现代化”[2]。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与统编教材相比,四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讲述近现代史部分时,将现代化史观的理念融汇在教材的编撰中。如教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两个专题的编写都体现了编者现代化史观的理念。

3.强调教材的选择性和多样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考虑到在实现多样化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发展具有选择性,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教材内容看,适当增加了一些课标之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标的知识,以帮助那些对历史学习有兴趣和有进一步需求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课文辅助系统通过各种栏目的设置,提供了多层次的历史资料、难度不一的探究思考题、基本推荐书目等。

此外,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和选修两类教材。必修教材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选修教材所涉及的则是供高中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通过选修相关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拓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全文阅读

分模块―团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历史课程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过去传统的 “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文章在教学大纲基础上进行分模块-团队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以促进历史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分模块;团队教学;高中历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81-01

普通高中历史n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大板块构成,必修分成必修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教学模块。这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而形成“模块+专题”的模式,检测方式也相应地变为模块考核。然而在事实上,实际与理想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虽然在教材上有变化,然而在教师的教法上依然有问题存在。本课题所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历史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每个历史教师在自己所教的内容上有倾向性,即每一个教师有自己所熟悉和特长的部分,从必修一到必修三的内容不是都熟悉和精熟;学生在一个教师的同一种教学风格之中习惯之后就不会再有新鲜感,同时长期适应于一个教师的一种固定教学不利于多元开放的学习。鉴于此,在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应进行一次更优的组合,让教材模块和教师团队模块化的探索和实践。

二、分模块-团队教学概念

1. 概念解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