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作艺术刍议

内容摘要:张若虚以一篇诗歌而跻身唐代诗坛,并光耀千古,这是诗歌中的神话,也是张若虚的传奇。该诗格高韵美,笔法婉致,描写细腻,意境开阔,虚实相融,以其意象的丰富大气、词章的华丽耀眼而千古逸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关键词: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写作艺术 刍议

1.唐诗世界里的张若虚

如果把整个唐诗比作一座黄山的话,那么,隐逸山水诗的淡静悠闲自是天人合一;而边塞沙场诗的奇情豪气则更显风流才俊。如果说是王孟李杜等撑起了整座山峰的脊梁,成就了盛唐气象的话,那么,数以千计的小家诗人,则是黄山少之不得的石与松,共同铸成唐诗雄视百代的辉煌。

张若虚,在唐代诗歌的黄山上,就是少之不得的一棵松,他以《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而诗歌本身,更以其词章的华美,思想的深邃,成了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占尽风情,承受人们无数的膜拜。

2.张若虚的诗与仕

莫道张若虚独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也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套路,仕途上,他仅仅作了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1]比起高适太子太保的显赫,他显然是失意落魄的;比起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清雅,他显然是局促寒碜的,更不要说与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以及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相比了。但能“孤篇压倒全唐”、“孤篇横绝千古”的,就没人和他能比了,他横空出世,独领,赢得了太多的仰慕与赞叹,再次证实了文学史上“诗家不幸诗人幸”的说法。

3.张若虚的诗歌神话

全文阅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课堂镜头

《春江花月夜》是山东人民版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该单元的话题为“气势恢宏的初盛唐诗歌”。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有人评价该诗“以孤篇而压全唐”,闻一多更誉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内容。

(一)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出了江和月的相依相伴(共、随、绕),也正是因为有了江与月的共生,才会有下文“春江花月夜”柔美、静谧、开阔的画面。正如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一诗中所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那江上的“扁舟子”与楼上的思妇此时却天各一方,不能团聚,用此美景来衬托他们内心的孤独、惆怅,不是很好地体现了游子思妇的思念之情吗?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第四条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其哀乐。”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脚。

诗中反复对月进行描写,从中亦可体会出那连绵不断的相思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从月影的移动我们是否能够联想到月下思妇徘徊的身影,感受到她内心缠绵悱恻的思念呢?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是否能够想象到,思妇、游子同时仰望天空的一轮明月,渴望立刻相见的感情?从“落月摇情满江树”我们是不是已经感受了这种相思之情已经随月光洒满了整个世界,这恰恰与“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谁家”“何处”共同说明了相思无处不在,就连江和月也染上了人的感情——“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汪曾祺说,景即人,景物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特定环境,是人物心灵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

(二)景理相生 除了充斥于全诗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广阔时空时所生发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浩叹。但这种浩叹却并不伤感,因为诗人明白: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从滚滚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美好的感情得以同长江明月一样得到了永恒,这分明体现了初唐诗人那种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初春的吟唱”。

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春江花月夜》的导学案:

一、自学梳理

1.认真诵读全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整理下来。

全文阅读

《春江花月夜》 赏析

《春江花月夜》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是一篇自学赏析示范文本,因其长篇,且不易理解,故作例文重点赏析。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发挥想象,体会与品味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有了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学习及必修文本诗歌的积累,高二学生对意象、意境等已不再陌生,然而涉及想象与联想,兼以文辞深奥、诗篇偏长,故学生在学习中尤其在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把握、意图的理解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在讲解上应偏重对特殊意象的认识。我依据学情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二、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

1.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答案预设: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2.(教师预设)学生自读诗歌,就意境和整体情感方面,谈谈对这首诗的见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找出关键词句)。

全文阅读

99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全文阅读

诗歌鉴赏题巧解分析论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全文阅读

例谈语文微课制作案例及应用

【摘 要】 微课悄然兴起,通过语文微课制作案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微课的整合,将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关 键 词】 微课;高中语文教学;微课案例;制作;应用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微课与阅读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编号:13YB2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金晓芳,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微课评审专家,中国微课评审专家,中学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71-02

在一切都微的时代,微课悄然兴起。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等各种各样辅教学资源。因此,微课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在2012~2013年全员教师远程培训过程中,笔者在微课研修群里积极指导教师们制作微课,金晓芳阅读写作工作室制作的微课创了研修新高。江西省上高二中的况阳花老师制作了原创微课――《春江花月夜》。她在微课制作感悟写道:“ 凭着自己在朗读上的优势,我选定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春江花月夜》来制作。唯美的画面,让我爱不释手,没想到金老师给我砍下一大截。在金老师的指导下,我才知道,微课的资源容量有限,时间较短,内容精简,但是主题又要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经过细细思量,我最终选定了‘从层次结构入手来体会本诗景、情、理的融合’这个角度,制作完成了一个简易的课件。”

为什么这样大胆地砍去,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全文阅读

创设情景 人人参与

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新课程改革出现了很多音乐教学模式,“意境――融合”教学模式,即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承方式,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探索出的一种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如下:情景――意境――体验――融合。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从创设情景开始,然后,把学生逐步引入特定的意境。

因为该模式是一种活动性的教学模式,因此,人人参与音乐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1. 参与的过程即是体验的过程。参与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运动觉参与,如律动、表演等;第二种是感官的参与,如聆听音乐、观看音乐表演;第三种是思维的参与,即想像和联想。

2. 融合,即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将身心与音乐、与自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在音乐活动中达到了忘我的地步,那他就与音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在学校教育中,集体音乐活动中生成的“音乐场”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人与自然的融合一定能够做到。

“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好做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游戏的性质来分类,一般可分两类,一类是合作性的游戏,另一类是竞赛性的游戏,本模式倾向采用合作性的游戏。

音乐活动自然包括创造性,这是由音乐艺术的特点所决定,在活动性的音乐教学中贯穿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有着极大的潜在的可能性,琴乐中的“打谱”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对“打谱”方式的模仿,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即兴发挥”,更是对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模仿,以及古人“轻形重意”、“得意忘形”的审美观念的继承。教学活动以人文主题作为统领,活动内容包括表演、创造、鉴赏等。教学活动可以从任意的地方切入和结束。

下面即是一个运用“意境――融合”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实验性教学的课例,以人音版教材《音乐》17册第五单元“月光”的部分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浅谈古诗词意象教学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的意义莫大于此。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换句话说,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表现最为突出。因此侧重古诗诗歌中的意象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意象教学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教学法。

一、生成动感画面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不妨来看《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朝诗人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诗中处处有景,句句都有意象。景中有象,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索。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古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也就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远近,俯仰,动静结合,有力地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品味诗歌语言

全文阅读

简析考试中选自教材的语文试题

在今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7种题型选用了教材内容做考查材料。

一、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题

这类试题与教材关系最为直接,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测试形式。大多是单独设题,也有两者组合考查的。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全国I卷)

(])西望夏口,_____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人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锦城虽云乐,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爱其子,_____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全文阅读

鉴赏诗歌意境的答题技巧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在此试就诗歌鉴赏中意境型试题的答题技巧作一个分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描绘 定性 明情

诗歌鉴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题型由客观题变成了主观题,难度增大;二是分值越来越高。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带动下,诗歌鉴赏在备考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师生所花费的精力也随之增多。笔者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反映,一首诗自己读懂了,但面对主观试题时,却不知从何答起,往往只能凭感觉勉强作答,结果得分率极低。因此,部分学生对这类题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干脆弃之不理,他们认为复习不复习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备考中对诗歌鉴赏及答题的技巧、模式没有作深入探讨。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在此试就诗歌鉴赏中意境型试题的答题技巧作一个分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知识储备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