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落实科学人才观,客观公正评价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和技术创新,推动艺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结合艺术(美术)专业特点,制定本评审标准。
一、评审范围及专业:本评审标准适用于我省从事美术(含绘画、雕塑)、书法(含篆刻)和摄影创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艺术(美术)系列设置3个评审专业,分别为美术、书法、摄影。
二、评审等级:艺术(美术)系列评审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美术师、二级美术师、三级美术师和美术员。
三、申报及评审标准
凡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且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综合结果均达到合格。
一级美术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及评审标准
(一)学历、资历要求
1、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毕业后,取得二级美术师资格5年以上;
[摘 要]在高等院校,历史学本科学生史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形成是历史学专业发展、提高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构建、教师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项目研究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创新,“123”模式就是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模式之一。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高校历史学科研究性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注重和培养,是提高本科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意义十分突出。通过开设研究性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论文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避免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出现盲目选题、写作不规范甚至全文抄袭的现象,能够做到选题有所依据、写作有适当的指导、答辩有一定的提高,从总体上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高校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积极推广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性课程的设置得以实施和体现。
研究性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发展,注重体现专题性和综合性、开放性,加强实践性。课程理念表现为:关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加强课程整合,充分发挥课程整体效益。着重在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主体应具备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高校历史学科研究性课程的设置可以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力的平台。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给学生提供思考历史和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正确表述历史、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历史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课题,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材料,以科研的方式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教学方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为宗旨和目标,其特点是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提倡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具有内在动力。
首先,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授课时间,既兼顾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还要适当介绍或探讨学科中比较深层次的或前沿性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能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共同探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热烈地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观点逐渐明晰,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疑问,实现课堂上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其次,教师要布置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摘 要: 文化历史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河南是文化历史资源大省,本文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从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人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具体研究河南文化历史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关键词: 河南; 文化历史; 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18-02
一、基本概念界定
1. 文化历史资源
文化资源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它是历史的沉淀,因而,文化资源都具有历史的特性,历史资源是文化资源的主干,文化历史资源包括了文化资源的绝大多数形态和类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出发,对文化资源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为了突出文化资源的历史属性,有的学者直接用文化历史资源的概念等同于文化资源[1]。
文化历史的分类有多种,不同学者的分类不同。有学者按照性质把文化历史资源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如历史遗存遗址、特色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玩、民族民间工艺品等)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如语言文字、民族舞蹈、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族节庆、地方戏曲等);按照内容可把文化历史资源分为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把文化历史资源划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文化历史资源;从经济开发角度可把文化历史资源划分为可开发和不可开发资源;此外,按照地域不同,文化历史资源可分为世界文化历史资源、民族文化历史资源、地方文化历史资源等。
2. 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拥有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街区,囊括产业链各个环节。这些街区是具有开放性和独特性的文创产业集聚区,它们各自营造着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散发着地区的魅力和活力。本文选题的立足点和研究对象是以历史街区为基础,以及依其相生的文创产业集聚区。这不包括历史街区中只有单一保存而没有在保护中进行合理有效经济开发的博物馆区等,也不包括与历史街区无关、开辟新区而专门建立的创意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文章通过布迪厄的“象征资本”理论和哈维的“垄断地租”理论,结合陈征的社会主义垄断地租理论与现象分析(“地租”的涵义不一定来自于土地),梳理了文创产业在历史街区中集聚的角色和效能,提出对文创产业集聚区进驻历史街区的一个警觉性的面向――即以文创产业集聚区的进驻作为历史街区保护和振兴的一条出路,难以避免各方面的问题、质疑与挑战,我们必须深究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以审慎的态度掌握介入的尺度和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创产业集聚区;行进过程
中图分类号:FD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2)02-0111-10
一、历史街区及其相关概念
“历史街区”一词源自1933年的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首次提及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此后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和国际法规越来越明确地提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意义。
1986年,我国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也正式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即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者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个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等。
本文认为,历史街区是指在城市(或村镇)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城市(或村镇)文脉发展,能够反映城市(或村镇)特色的历史街巷,以及旧厂房、旧仓库、旧码头等闲置空间集合。历史街区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特征,普遍保持了风貌的完整性,历史街巷甚至还兼顾了生活和工作的延续性:
(一)历史街区聚合了历史建筑,其构成的道路骨架、市楼、城墙、传统民居群等物质空间形态可称为历史街区的“客体形态”。历史街区不仅包括“有形文化”的建筑群,还包含蕴于其中的“无形文化”,如世代生活在街区中的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组织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无形文化”更能体现历史街区的特殊文化价值。
[论文关键词]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文化创意
[论文摘要]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的系统工程。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新时期,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已进入文化创意历史时期,档案信息管理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助推作用。
档案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实现文化创意实现深层次开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行业所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档案信息化是文化创意的基础
信息化包括六大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及信息政策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信息化就是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即在档案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和利用等各方面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承担着人类“记忆”功能的各类档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的阶梯。它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于政府行政、军事指挥、经济筹划、生产建设、社会治理、科技文教等各项活动。无论文化创意多么富有含金量和创新性,没有这些学习资源的积累,再有能力创意与策划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如此。
档案信息内容的广泛、多样、丰富和本源性、回溯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在文化创意的思维活动中有着独到的作用。档案翔实地记录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事实或数据、经验或教训、科技发明或理论构想,构成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教等活动赖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知识背景。它,与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情报所、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生产、贮存、传播的单位一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单位,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
我国即将迎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潮期,加快档案信息系统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文化创意不仅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同时,还具有创新意义。
摘 要:本文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们结合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快速提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课程教学侧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对硕士生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硕士生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因而妨碍了其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本科化”色彩浓厚,不仅硕士阶段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大量重复,而且在难度上与本科差距不大,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再次,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学位论文缺乏创新性,原创性成果稀少。
鉴于此,我们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改变课程设置本科化的倾向,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培养研究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品质;第二,改变课程教学侧重于单纯知识传授的局面,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范围,以此促进研究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提供各种科研训练的途径和机会,以此激发、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能力;第四,按照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抓好学位论文质量关,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吸收了诸多国际经验,包括好莱坞式的制度化模式、“韩流式”的产业链思维,以及欧洲体制下的“符号化”打包输出等。根据现有经验观察,我国在诸多历史文化名人产业发展方面还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能推进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条式开发与全面化辐射出文化产业输出。因而本次研究借助这种背景对其主要特征与相关要素展开讨论。
关键词:河南;历史文化名人;产业特点;研究
河南因其独特的历史演进,存留了诸多历史文化遗迹与相关名人遗产。无论从时间轴与空间轴的文化坐标观察,还是依照现阶段的文化旅游、影视娱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各个层面评估,其可发展的空间巨大,而且采用产业化运营之后,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泰纳的艺术价值论可知,通常一件事物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主要特征,所以当河南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之内,保有诸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环境前提下,需要对其产业化运营与发展的相关特征加以明确,在突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发挥性应用。
一、河南历史文化名人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相对于其它地区比较丰富,如著名的老子、孔子游历、包青天、商朝遗老;再如,二里头、殷墟、嵩山少林等均属于顶级型的历史文化名人遗产。然而,在其产业化的运作中运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简单思维,往往将历史文化名人产业搞成了一种直观化的经济对接,如旅游产业方面的单一化取向,就采取故居观光;包括在武候祠、包公祠、关林等;同时,粗v化的开发缺少纵深与延展,大规模的以资源为主,当其利用完之后却缺少创新式的产业拓展,比如,对于岳飞往往只停留于岳飞庙、文化节方面;加上经验式的开发,模式过于僵化,产生了产业运营方面的直观化操作,未能真正按照产业化思维,实施产业链条下的多元化发展、创新式发展,以及打造出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甚至服务类产品等。所以,整体上的历史文化名人产业还有进一步的创新可能。
二、河南历史文化名人产业特点局限及对策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产业的特点集中于单一性、经济性两个方面,这既是初期发展时期的营利点,也是当前不适应大规模化的文化名人产业发展的一些阻碍因素,因此需要将其中既有比较优势加以发挥,对于其中可延展的部分加以拓展,通过创新手段提高其产业运营能力。
1、针对产业单一化取向,实施资源融合
摘要: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是英美的普世经济学。而在19世纪的德国,出现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倡贸易保护主义,以捍卫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并对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德国历史学派将经济理论的国度性和特殊性上升到了最高的高度。而对于中国现在出现的“依附型经济学”,我们应学习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niversal economic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ut in 19th century, the "non-mainstream" economics represented by Liszt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ppeard in Germany. The economist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dvocated trade protectionism to defend German capital interests and oppose Adam Smith's economic liberalism. As a result, Germany's economic had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 its place in the world.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made 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rise to the highest level. And for China's "dependent economics", we should lear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关键词: 德国历史学派;保护贸易论;经济学说的国度性和特殊性
Key words: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trade protectionism;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04-03
1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
德国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出现在德国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它强调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反对自由主义,代表德国产业资本阶级的利益,把过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先驱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此后威廉・罗雪尔将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1.1 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
【摘要】此门课程与其它专业理论和史论课程不一样,因为它是一门“舞蹈”史论。舞蹈作为是一门肢体艺术,是靠舞者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想表达的一切。而《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虽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我想它也不能例外,它也需要动起来,跳起来,活起来。这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把历史理论知识和史料转化成编创舞蹈的动机和素材,并将它加以修饰整合,编创成舞蹈作品,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这也就是这堂课最终的教学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舞台相接轨。
【关键词】舞蹈史 改革 课堂 舞台
一、课程教学特色
1 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摸清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我们学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2 课程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3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