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刊贺词

创刊贺词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刊贺词

1、祝《》创刊成功,成为农业技术的学习与借鉴的重要窗口。

2、愿《一树人》报更能贴近一树人的生活、反映一树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一树人的良师益友,祝《一树人》报越办越好!

3、蒋文光 国内著名书画、金银器、碑帖鉴定专家,央视《鉴宝节目》专家评委,原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贺辞:收藏今天,为了明天!办好《典藏》周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作为宁蒗县传统主流新闻媒介——电视和报纸,一直以来承担着全县的新闻宣传任务。因电视覆盖面窄、报纸版面小,新闻宣传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全面地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新闻与评论》的创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不足,取长补短,与两大传统媒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为宣传宁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媒介平台。

5、愿《》能以独特之思想,敏锐之直觉倡导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农技文化。

6、愿《一树人》报能以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倡导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部

7、愿《一树人》报成为一树员工的心灵家园。——地州分店

8、希望《》能更加贴切地反映农技方面点点滴滴,祝《》越办越好!

全文阅读

庆祝《青少年书法》创刊20周年贺词选登

青少年书法杂志社:

欣闻《青少年书法》杂志创刊20周年,特致信表示热烈的祝贺!

长期以来,《青少年书法》杂志在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人才,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国青少年书法活动的开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真诚地希望贵刊一如既往,蓬勃发展,为全国青少年书法的普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书画杂志社2005年12月

青少年书法杂志社:

《青少年书法》是一本很有个性、很有分量的书法专业杂志。

20年来,贵刊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对青少年书法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扶植了一大批青少年书人。他们从这本杂志得到熏陶,受到鼓励,逐步成长,成为当今书坛的骨干和生力军,贵刊功莫大焉。而刊物自身也日益发展,编辑更精益求精,令书坛瞩目。

在纪念《青少年书法》杂志创办20周年之际,我们谨致以衷心的祝贺!

全文阅读

恭祝《烹调知识》300期大庆

踏莎行 卓越至诚

――为《烹调知识》创刊300华诞而作

朝游

笔下风雷,雷激鼓声,风过无处能不绿?

三百期风雨洗礼,福牛年祥云朝旭!

崛起跨越,适逢机遇。

骄人业绩再创立,辉煌里程待开辟,含笑勇趋和谐期!

践行科学发展观

全文阅读

读者寄语《新周刊》

福建读者、《福建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青春潮》总编 林公翔

非常感谢《新周刊》给我这样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昨天刚刚从台湾回来,然后今天下午3点的飞机赶到广州,我送给《新周刊》的是我们福州的特产寿山石,然后在这里,我写了几个字,这个字是十几年前曹禺先生写给我的题词,就是“大道本无,青春常青”。意思就是“大道”人人都可以走,但是《新周刊》踩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路,“青春”,我想就是代表《新周刊》所特有的品质就是“更新、更锐”。这些都是青春的品质,因此我觉得这两句话非常适合《新周刊》。“大道本无”,《新周刊》踩出了自己的一条路,“青春,新锐”永远属于《新周刊》。

云南瑞丽读者 帅很三冷

非常高兴,可以参加《新周刊》创刊十周年的酒会。

首先,对《新周刊》创刊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还要衷心地感谢《新周刊》给我们的欢乐!这一次,有机会与各位编辑同志见面,还衷心感谢《新周刊》各位编辑同志10多年来辛勤劳苦,为我们读者编辑了233期杂志,我们是一家人。

《新周刊》是我的最爱,多年来一直与我同在。我集齐了233期的《新周刊》,我的愿望是集齐10000期,现在离10000期只有9677期,还要麻烦我们的各位编辑,为我们读者再编辑9677期,辛苦了你们!我也衷心祝愿我们的《新周刊》越办越好,希望到《新周刊》创刊50周年、100周年的时候,我也可以到这里祝贺。

我爱《新周刊》的理由有几点:主要选题好,策划经典。《新周刊》的“新”不是“新一周”周刊的概念,她是新概念、新观点、新文化的“新”,“新锐”,是《新周刊》的“新”。我认为,《新周刊》有一种阅读期待的魅力,会把读者的心抓住不放,这是《新周刊》一个特点,作为读者,我可以预言,在这个世纪里,谁也别想超越《新周刊》的风采,难道你还没有感觉到《新周刊》的体温吗?谢谢!我很激动。

1996年《新周刊》创刊的时候,我还在共青团工作,我从一个团干部提升为团支部副书记,到2003年10月份,我当了乡长。我也是受《新周刊》的影响,敢说、敢讲,敢想、敢做,领导就喜欢了。

全文阅读

水长流 爱无涯――写在《小溪流》创刊30年之际

儿童文学刊物《小溪流》创刊已经30年了。

30年来,小小的文学溪流像一串串钟铃般的乐曲,闯过了一道道险坎急滩,不屈不挠地坚守儿童文学的阵地,护佑着小读者健康成长。

1980年,《小溪流》创刊之时,正是国家万物复苏、百废待兴的时刻。当时的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审时度势,任命谢璞、金振林两位同志为刊物正、副主编,在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溪流》创刊号终于在重重困难中诞生了。

创刊号由茅盾题写了刊名,康濯撰写了发刊词,刊登了全国著名作家的新作,其中有:张天翼的《寓言十二则》、陈伯吹的童话《一只“鸦鸦乌”的故事》、谢璞的《血牡丹》、包蕾的《克雷博士和熊的传说汇编》等,上海著名儿童画家韩伍设计了封面。创刊号受到了少年儿童的欢迎和喜爱。《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新华社发了通稿《全心全意为儿童――记儿童文学刊物〈小溪流〉》,《湖南日报》发表了专访,湖南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小小溪流奔大海》。

把刊物办成少年儿童了解世界、汲取知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精神乐园,开发童心,尊重童心的原生性和自然性,使刊物充满稚真、童趣,这是《小溪流》的基本宗旨。编辑们还认识到,培养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美好情操和高尚品德,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童趣与教益,并非完全不可兼得。摒去简单的说教和平庸,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立足于两者有机的结合,逐渐形成了《小溪流》的特色,也使它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国内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都以自己的精品力作关怀着这个刊物。叶圣陶曾特地修改了《稻草人》等篇,交《小溪流》发表;峻青寄来了《风雪》等篇,叶君健翻译了法朗士的短篇;蒋风撰写了诗歌点评;还有洪汛涛、贺宜、任大霖、张华、陈模等名家都在该刊上发了作品。最珍贵记忆是在《小溪流》创刊10周年时,冰心老人题写贺辞:“祝《小溪流》永远做小读者的知心朋友。”巴金老人写的是:“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严文井的贺辞:“清澈透明,奔流不息。”此外,还有陈伯吹、束沛德、樊发稼等作家或发来贺信,或寄来作品,体现了作家们对儿童文学的关爱和支持。30年来,《小溪流》发表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家的力作,对于提高少儿读者的审美情操、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为湖南省作协主办的刊物,《小溪流》自当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把刊物办成“学习语文的助手,练习写作的向导,课外读物的乐园”。《小溪流》一直坚持这一办刊方针,为少年儿童提供了锻炼身手的平台,也成了不少湖南作家起步的摇篮。曾经三届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家汤素兰写道:“我的第一篇童话《两条小溪流》发表在1986年第2期的《小溪流》杂志上,没想到我学习写作的第一篇童话就被《小溪流》采用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珍藏着这本刊发我的童话处女作的《小溪流》杂志,我将珍藏一辈子。”如今活跃在我国儿童文学界的湖南籍青年作家,如庞敏、杨远新、邓湘子、谢乐军、皮朝晖、王树槐、向民胜、李治中等,都是从《小溪流》上开始文学创作的。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读《小溪流》长大的。”

进入21世纪,《小溪流》继续坚持着童趣兼教益的办刊宗旨,坚持刊发精美、高尚的精神食粮,希望它一如既往地注重童趣、童心,开发儿童的自然天性,了解新时期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用新视角来理解和关爱少年儿童,继续创造挚爱和温暖的乐园。

全文阅读

一代宗师贺淦荪先生与世长辞

天公垂泪,山河呜咽,花木含悲。中国盆景一代宗师、本刊名誉总编辑贺淦荪先生因病经医治无效,于2013年9月6日下午3时10分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89岁。9月10日上午,贺淦荪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汉口殡仪馆举行。

告别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贺淦荪先生”,横幅下方是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贺淦荪先生遗像,巨幅挽联“盆内藏华夏春秋浩然正气风雷激荡震寰宇,景中有天地精神锦绣文章山川氤氲美神州”分列两侧。贺淦荪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神态安详。

贺淦荪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盆景艺术家、盆景理论家、盆景教育家、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创立了中国动势盆景,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佳作,堪称一代宗师。贺老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城建司等单位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授予“终身成就贡献奖”。贺大师先后参与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武汉花卉盆景奇石协会等社团组织的创立和建设。1984年4月,贺老参与创办《花木盆景》杂志,29年来带领本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奠定了本刊在全国盆景界的权威地位。

贺老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花木盆景杂志社、武汉花卉盆景奇石协会、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广东省盆景协会、四川盆景艺术专业委员会、海南省盆景艺术专业委员会等组织、甘伟林、胡运骅、赵庆泉、胡乐国、郑永泰、梁玉庆、李云龙、吴敏、林洪鑫、陈习之、黄明山、李茂柏、刘源望、彭行荣、张衍泽、刘小勤、熊俊龙等人及贺老诸多弟子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贺老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贺老生前友好和全国各地盆景爱好者也前往送别。

唁电

惊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先生与世长辞,我会及全国盆景界同仁万分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功勋卓著的盆景艺术理论家、实践家、教育家、活动家,这是中国盆景事业的巨大损失!

贺老从艺六十余年,开创了树石盆景及动势盆景之先河,为创立湖北盆景风格及推动中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盆景人将永远不会忘记!贺老的光辉事迹将永载中国盆景史册!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祝愿贺老一路走好。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

全文阅读

词简论》一文商榷'> 与《叶梦得词简论》一文商榷

编者按:首先感谢房日晰先生对我刊的关心与爱护,我们欢迎读者像房先生一样对我刊发表的论文进行指谬或论争。

您好!

近读贵刊刊载的万贺宾《叶梦得〈临江仙〉词简论》(《文教资料》2009年6月下旬刊《古代文学研究》),颇受教益。但其有两处硬伤,应当纠正。

第一,贺文云:“另外在句法上,叶梦得也略有改变,传统的《临江仙》词都是60字,10标点句。而在《与客湖上饮归》中词人却用58字,把最后两句的五五句变成了四五句,这也是词人的一个创新之处。”(第29页)

这段话与《临江仙》词调的复杂情况实际不符,且语病颇多。

一、58字的《临江仙》词就是创新吗?万树《词律》卷八,列举《临江仙》体式达14种之多。以字数言,就有54、56、58、60、62、74、93之别;仅58字者,就有7种不同的体式。叶梦得的《临江仙》,并没有越出这7种体式之外,而是与柳永《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属同一体式。柳永在叶梦得前,要说创新,该是柳永,而非叶梦得。谢映先先生也说:“《临江仙》双调,前后片各三平韵,有五十四字、五十六字、五十八字至六十二字及六十四字、七十四字多体。”(《中华词律》第88页),并列举13种体式。可见,万贺宾说叶梦得《临江仙》58字是创新,显然是缺乏根据的。

二、《全宋词・石林词》据紫芝漫抄本。叶梦得这首《临江仙》上阙最后两句是“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下阙最后两句是“小轩欹枕,檐影挂星河。”检毛晋《宋六十家・石林词》,这首《临江仙》上阙最后两句是“微云吹尽散,凉月堕平波”,下阙最后两句是“小轩欹枕簟,檐影挂星河”,成60字。叶梦得词的原文究为58字还是60字,我们不得而知。观《石林词》其余18首《临江仙》词,均为60字,原文很可能是60字。准此,则“创新”云云,无从谈起。

三、“把最后的五五句变成了四五句”,表达欠准确,在把字后应加“上下阙”三字。“传统的《临江仙》都是60字,10标点句”,表达不准,行文也欠规范。“10标点句”,显非说词之通用语。

全文阅读

浅析志贺直哉和他的作品

[摘要]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在城崎》通过对三只小动物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待死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志贺直哉 在城崎 小动物 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81-01

志贺直哉(1883~1971)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生于宫城县,也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影响,文章不拖泥带水,堪称小说文体的一种范本,曾被当做练习文章时模仿的蓝本。芥川龙之介曾高度评价过志贺晚年的小说,称之为是自己创作的理想。他的主要作品有《暗夜行路》《和解》《在城崎》等。《在城崎》是他赢得“心境小说的开拓者”称号的主要标志。志贺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在白桦派作家中是颇具特色的,作品中深厚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伦理自觉,尤其那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深蕴,都具有东方色彩。他把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与东方的禅学等调和得恰到好处。志贺直哉以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风格而被誉为“小说之神”。而观其作品可以发现,与父亲的冲突与对立是志贺文学触及最多的主题。与父亲长达16年的不和,成为志贺文学创作的极大动力,也是其文学的创作源泉。

作家的创作,总是源于内心情感的变化。每个大作家都因特殊的生存体验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及情感基调。志贺在祖父母的养育和培养下长大。父亲是个以钱为重的事业家,与从事文学创作的志贺格格不入。1900年的足尾铜山矿毒事件,成为志贺和父亲不和的导火索。1910年,和友人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等人创办了《白桦》杂志。1912年,志贺离家。1917年和父亲和解,这个时候写了《在城崎》。《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代表作。志贺的作品可以说经历了初期从混沌的矛盾和纠葛的时代,到中期的和谐时代,一直到后期的自足、平静、安宁的时代。和父亲的矛盾,可以说是志贺文学素材的一大源泉。

《在城崎》这篇小说中,志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受伤后去城崎温泉疗养,感受到人的一生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偶然性,根据当时的心境和在城崎的所见所闻,写了这篇短篇小说,引发了作者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这篇小说的内容非常简单,描写了三个小动物的死亡过程。

一、蜜蜂的死

全文阅读

陈子善:作家与贺卡的故事

贺卡是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名目繁多,大小不一,用途广泛,有新年贺卡、生日贺卡、情人节贺卡、各种纪念贺卡等。当然,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里,贺年卡是最常见常用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贺年卡受到作家文人的钟爱,未及仔细查考。但戏剧家赵景深早在1946年就为上海《新民报》新年增刊写了一篇《现代作家的贺年片》(收入1948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文坛忆旧》),生动地介绍了他所珍藏的徐志摩、刘梦苇、吴芳吉、孙席珍、郑振铎、李健吾、徐调孚、焦菊隐、施蛰存、黎锦晖等作家、艺术家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贺年卡。其中徐志摩、刘梦苇、吴芳吉三位诗人当时都已逝世,生离死别,赵景深珍藏着他们的贺年卡,实际上就是在心里珍藏着他们的一份友情,一分厚谊。

作家的贺年卡故事很吸引人。其中最有意思的有二枚,一枚是徐志摩的《海滩上种花》贺年卡。此卡是女作家凌叔华所绘制,黑线条画,画面左下侧“徐志摩拜年”五个套红印刷的字当为徐志摩手迹,自1925年起开始使用。徐志摩有散文《海滩上种花》记其事,文中说:

这张画,是我的拜年片,一个朋友替我制的。你们看这个小孩子在海边沙滩上独自的玩,赤脚穿着草鞋,右手提着一枝花,使劲把它往沙里栽,左手提着一把浇花的水壶,壶里水点一滴滴的往下掉着。离着小孩不远看得见海里翻动着的波澜。

贺卡和文字都是天真纯朴,童趣盎然。

另一枚是施蛰存制宋代诗人赵长卿《探春令?早春》贺年卡。上世纪20年代,喜爱古典诗词的施蛰存以《探春令》歇拍三句“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制作了别致的贺年卡,赵景深在《现代作家的贺年片》意提及。到了1985年底,施蛰存忆及旧事,重新制作全阕《探春令?早春》贺年卡分赠友好: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戴得更戏。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贺卡上还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跋语:

全文阅读

从“贺岁短信”说起

“请把我的祝福带给迎来的岁月,请把你的烦恼抛给逝去的时光。”这是去年年底女儿发给我的一条贺岁短信,她跟我说:“这是我的原创,绝对不会有克隆版,你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同事。”我看这条短信朴实无华而又实用,和流行的短信相比也颇具个性,算是雅俗共赏吧,也就“盗版”一通儿转发。

手机普及带来年轻人的短信风暴,成为一种“拇指文化”。虽然短信的时尚和它廉价有直接关系,但也无可否认,“拇指文化”自有它的味道。如今,像我等之辈也不能免俗,竟相发起短信或贺岁或问候起来了,自觉其中别有滋味。它不只经济,还省时、省事。最大的好处是,收信者什么时候接收都无所谓,有自己的自由度。电话就不行,要不然打不通,要不然搅合了对方的事。

到了岁末年初,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个短信贺岁,难得是“整词儿”。太素了不够味儿,够味儿的就得费心思。许多人都到网上去找,期望发一条新鲜、有趣的短信贺语。于是出现在手机上,便千人一面,万人一词,成了手机短信的“流行风”。短信“流行风”的毛病是俗,虽说俗一点,但俗中取乐,好像也无关紧要。但是,架不住用得人太多,毛病便被放大。于是,不是俗中取乐,而是俗中带油(北京话叫“贫”)了。更有些短信,一语双关,故作情人之态。收到这类短信,我是赶紧删除,免得留下后患。

网络上流行的短信,据说都是专业的短信所作,这就难免有黔驴技穷之日。于是想到,我们的报纸为什么不征集点儿好的短信发表呢?“短”的艺术,向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像谜语、楹联这样的国粹,深得广大群众喜爱,各地方都有结社研究的现象。短信的受众如此之广,报纸正可以利用它的广泛性,与读者互动,既提升短信的文化品格,也提升报纸自身的人气。

这就涉及报纸的副刊了。过去的一年,有一件事是和报纸副刊有关的,这就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但大家似乎都没有把这和副刊关联起来,只是在鲁迅纪念日的前一天,在北京的一个大型作者座谈会上,有60多名文化界学者共同呼吁,要重视报纸副刊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我的恩师刘绍棠先生在1990年曾撰文专门论及副刊。他这样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丰碑,在收入《呐喊》一书出版之前,曾在《晨报》副刊连载,全国轰动。鲁迅先生那些千古不朽的杂文,大多数都发表在报纸副刊上,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家》……也是在报纸副刊上发表或连载之后而名震全国。所以,报纸副刊真可谓是新文学的发源地之一。”他还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数十万字从头至尾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连载。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也是整个连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我的早期代表作,多数发表在报纸的文艺副刊上。”

我要补充的是,“”之后,许多文学老将的复出,文学新星的初露头角,也都借力于报纸副刊。

这是讲报纸副刊对于文学的贡献,就此可以看出报纸副刊受人们欢迎的程度。然而,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现在的许多报纸把文学类的副刊变成了娱乐版,或由于经济原因砍掉了副刊。针对这种现状,学者们普遍表达了忧虑,认为报纸的改革和创新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好的传统的东西必须保留并发展,不能一味地迎合世俗品味的改变。报纸副刊也具有舆论监督的责任,副刊办得好不好,可以看出一份报纸的品位和社会责任心。

重要的一点是,学者们也看到过去副刊存在的问题。他们呼吁:报纸副刊也应该积极反思自己的定位和创新问题,既不能被过度商业化吞噬,又要在时代大潮中做到雅俗共赏,与时俱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