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播学理论下畅销书传播探索

作者:杨照光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全球加速进入数字化时代,手机阅读加深了数字图书的大众化传播,互联网的应用和通讯技术的革命催生了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形式,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阅读的普及、手机阅读的推广、传统实体书的数字出版,使得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迅速改变着我国畅销书出版传播的格局。在我国数字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中,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速度也逐渐加快,已形成了日益稳定的跨媒体发展格局。

1畅销书与跨媒体传播

“畅销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91年,是美国人以畅销的程度对书籍进行排行,并把它与“流行音乐”、“名人榜”等并列提出来。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对畅销书是这样解释的:一个时期内,在同类书的销量中居于领先地位的书,作为表明公众的文学趣味和评价的一种标志。法国著名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将畅销书概括为:“销售很快,在线标图的某一个点上,销售转向平稳”的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的“出版部分”对它做了这样的描述:“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对某段时间内(通常分每周、每月、每季和每年)在书店和其他市场上销路最好的图书进行统计后公布的排名表中所列的图书。”另有《出版辞典》中解释:“指销量大、销售快的书。一般为读者面较广、内容能吸引人和质量较高者。”综合以上见解,笔者认为,畅销书是在市场自由流通条件下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销售,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在同类图书中销售量居于领先地位,在图书综合排名中表现良好,并能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书。跨媒体,即横跨平面媒体(书、报、刊)、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媒体的多媒体、多渠道平台。目前关于跨媒体传播比较常用的表述是: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相互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主要是指畅销书在不同媒体中的出版发行,包括实体出版的纸质书和数字出版的电子书。

2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特点

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畅销书传播的新特点,网络阅读的成熟和手机阅读的兴起引领了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在实体畅销书和数字畅销书共荣发展中,畅销书的跨媒体传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畅销书传播的特点,具有时代性和周期性,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跨媒体传播的新特点。

第一,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时代性。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图书是引领社会文化的佼佼者,畅销书应该称得上是占领社会文化的时尚前沿。畅销书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畅销书因其在社会大众中的畅销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展示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社会追求和心理特点。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畅销书体现的热点和主题和各阶段产生和关注社会问题基本呈现出一致性,比如人们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经济问题等都可以成为畅销书的热点选题。同时也只有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才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创造图书的销售热潮。

第二,畅销书跨媒体传播的周期性。畅销书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就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周期。因此,畅销书进入市场后就开始了萌芽、成长、高潮、衰退直到退出市场的完整周期。所以,畅销书是一种生命周期性强的社会产品,畅销书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点可以从畅销书的排行榜中得到有力证实,每一期畅销书的排行榜,随着时间周期的不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伴随着新书的加入,旧书的退出和同一本书排名的浮动。

全文阅读

传播学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迅速,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论文主张全面而有重点地翻译西方传播学著作,多介绍一些批判学派的著作,重视出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译著。认为现在是加强中观研究的时候,应多出版一些结合中国传播实际和研究成果,来介绍西方传播学分支学科和重要理论的专题性著作。要使我国传播学成果打入国际传播学界,必须加强原创性研究。原创造性研究必须重视学术规范,讲究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中国古代传播研究如能加以改进,就可以向传播学贡献新原理发现的成果。我国传播学研究是一种追赶式研究,需要加强组织、协调。

[ABSTRACTS]TheresearchofcommunicationasasocialscienceinChinahasbeenquickeneditsstepbutdevelopedslowly.Asawhole,communicationinChinaisstillinitsstageofintroductionandbring-inresearch.Inthisthesis,theauthoradvocatesthatwesternworksofcommunicationbetranslatedcomprehensivelywithfocalpoints,suchasworksfromtheschoolofcriticism,aswellasworks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ndorganizecommunication.Theauthoralsoconsidersthatit''''snowthetimewestrengthentheresearchofcommunicationinthemediumangle.Moreworkswhichintroducesubdivisionsubjectsofcommunicationaswellasspecialworksintroduceimportanttheories,combiningtherealitiesofthecommunicationinChinaandachievementsofresearch,shouldbepublished.InordertolettheachievementsofcommunicationresearchinChinaknownbyinternationalcirclesofcommunication,originalandregionalstudyofcommunicationmustbereinforced,whileacademicstandardsandresearchmethodmustbepaidattentionto.IftheresearchofancientChinesecommunicationisimproved,wemaycontributetocommunicationtheachievementsofmorenewtheories.TheresearchofcommunicationinChinaisinitspursuingstage,thusitshouldbeorganizedwithgreaterefforts.

[关键词]传播学研究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中观研究原创性研究学术引进古代传播研究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传播学,至今已21年了。在世纪末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明确传播学研究该向何处去,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在传播学研究上建树甚少,但很关心和留心观察这项研究。现在不揣冒昧,说些近乎外行的话,目的是抛砖引玉,促进讨论,探讨传播学发展之良策。

一、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定位

这21年来,传播学研究在我国很是红火,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出版的传播学书籍几十本,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先后与各有关单位主持召开的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到今年11月已有5次。30多所院校开设了传播学课程。我国传播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存在问题也不少。我国翻译的西方传播学著作数量很少,且很不全面。我国学者最早的传播学著作,要算戴元光等写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出版于1988年。已出的传播学著作大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整理出版的,其中《传播学引论》(李彬著)、《传播学导论》(董天策著)等若干著作架构合理,逻辑严密,论述流畅,对于普及传播学知识很有意义。但超出教科书的研究专著比较罕见。传播学研究有不少是在浅层次上重复,原创性研究不多。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对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历来不够重视,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现在几乎还没有看到,我国学者在传播学研究中总结的原理和方法被国外权威刊物或著作所引用。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快,但发展缓慢。

对于这20多年来的传播学研究,有人划分为几个阶段。但我认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在总体上是追赶式研究,只能在个别领域上或许可以说是赶超型的研究。追赶式研究,是说我们的研究仍处在引进式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作这种定位,比较能够反映实际。这样定位并不是低估成绩,更不会妨碍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而恰恰能有利于认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全文阅读

传播学教程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传播学教程》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它显示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本书的逻辑框架结构,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系化的有益尝试。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如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念,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如从宏观着眼,中观剖析,微观入手等。本文还就传播学宏观、中、微观理论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传播学理论体系创新

Abstract:ThebooktitledJournalism&Communicationisonecreativeworksincommunicationtheorystudyfield.Itslogicalstructurereflectstheauthor''''sinstructiveattempttosystemizethecommunicationtheory.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eticalsystemCreation

郭庆光教授新著《传播学教程》已于去年年底面世。读后,深感这是作者多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的一本力作,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它虽然是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教材,但仍处处显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

一、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本书的框架与布局,它是经作者精心考虑后所作的周密安排。全书以横向论述为主,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框架结构。

1.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把不同的传播方式划分为自我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在中外很多同类的书中都曾有过,但作者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而是以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为依据,予以重新组合,使之更臻合理。书中,作者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动物传播,并把人内传播(即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分别归为一类,深入探讨了这些内容。“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正因为二者之间联系如此紧密,才把它们当成一类;又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作者认为它们在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因而也把两者归为一类。因而,这不是一般的归纳整理,而是使理论研究系统化的一种体现。

全文阅读

理学录传播论文:古学录的勃发与传播

作者:李娟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宋学语录的勃兴

在宋代,语录体得到空前发展,并在教育中广泛应用。这种空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甚至让人吃惊:进入12、13世纪,忽然间,几乎所有重要的新儒学思想家都留下了“语录”。宋代语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学家的语录体著作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并且主要在南宋完成。这些理学家的语录作品主要有《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二程粹言》,徐积的《节孝语录》,朱子的《延平答问》,朱子与吕祖谦同撰的《近思录》,朱子的《杂学辩》,吕乔年编的《丽泽论说》,薛据所编的《孔子语集》,黎靖德所编辑的《朱子语类》等等。其中,黎靖德所编辑的《朱子语类》达一百四十卷之多。宋代语录体如此繁荣发达,以至于在宋之后,语录成为子部的内容。对此,四库馆臣谓:“南宋诸儒开此一派,文章亦遂有此一体”。

宋代语录作为教育的普及读本,对理学教育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也深受民众的欢迎。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描述宋学时说:“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这其中语录就占了很大比例。理学语录著作不仅在宋代被广泛编著与使用,而且对以后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撰的《近思录》,在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的七百余年间,屡屡刻印,版本之多,仅次于钦定科举必读的《四书集注》。

宋学语录的特点

理学语录之所以得到广泛承认和接受,与理学语录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宋代的理学语录是当时的理学家在从教时其弟子对教学讲义和教学情境的整理,并且一般是由多个人的记录资料汇编而成。宋学语录具有口语化和简易化特点,所整理的问题具有明显的说理性、针对性和教育情境性。

(一)理学语录的白话性

白话性是宋代语录体的一个重要特点。白话文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说与写是两种语言系统,记录“说”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白话特点。宋儒语录是教师授课和师生问答对话的内容记载,门人弟子写入笔记时往往是直录老师的原话,虽然会有所加工,加以书面化,仍保存了大量活的口语。如《朱子语类》,记载的实际上是书面形式的口语,既有书面语成分,又有口语成分,大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口语概貌。

全文阅读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与《传播学教程》之差异

【摘 要】西方的传播学教科书和中国的教科书相比,虽然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可是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或者是在理论的介绍中,还是有许多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蕴含在其中的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而发现这些差异,不管对学习还是教学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 教育思维 差异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美国的传播学教科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以下简称《传播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传播学教程》都是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本传播学教科书,然而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选取它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笔者从这两本书的目录着手,作一个宏观的比较。

1、两本书的编排思维不同。《传播学教程》在第二章中就介绍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编写思路是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再到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而在《传播学》的目录中,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以历史发展进程为思路的内容编排。不仅如此,在《传播学教程》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章节都有“……的起源与背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与发展”、“……的现实社会影响”、“……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等字眼,而这些很明显地通过由古至今的历史脉络来研究问题的标题在《传播学》中并没有看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教科书的编排思维以及每一章的写作思维都是很清晰的。这种思维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编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史”的思维,而西方的教科书则是以有别于中国式纵向思维的横向编排思维居多。

2、两本书的章节内容标题的用语不同。这里的用语指的是由目录可以看出的一个宏观的用语特点。在《传播学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章节都会出现“……的定义”、“……的特点”、“……的概念”、“……的意义与问题”、“……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等用语,这些都是中国教科书在编写内容时的特定用语,而在《传播学》目录中则没有看到太多这样的特定用语出现,可以看出西方的教科书并不像中国的教科书那样把每一章节都编写得一目了然。

3、两本书中关于科学方法这一内容在目录中的编排位置不同。《传播学》一书中将“大众传播的科学方法与模式”编排至书的第二篇也就是书的第二章,而在《传播学教程》这本教材中则是将“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这一内容编排到书的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十五章。可以看出在对科学方法这一内容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上,西方明显更重视教育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以上是笔者从目录这一层面的比较,接下来笔者选取议程设置这一具体理论进行比较,这一理论在这两本教科书中都有介绍。

全文阅读

基于5W传播模式理论的组织传播学运用

摘 要: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解读地板企业的5W传播模式下的组织传播学行为,来分析地板企业的传播模式,力图提高企业传播的效果,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5W传播模式;组织传播学;地板企业传播

目前对地板企业研究大多从产品、技术的专业角度入手,即使对于地板企业软实力研究也大多基于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专业角度。没有从传播学专业这一角度认识和深入研究企业传播问题。而地板企业的传播活动恰恰能够做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这类的研究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一方面,地板企业传播在理论研究、传播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着许多误区,大多数地板企业认为“企业传播”等同于“企业宣传”,受经济和观念限制,地板企业对内传播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对外传播主要是被动、肤浅的广告宣传,没有战略规划,没有远见卓识。缺乏对传播正确认识,在实践上就无法保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传统的地板企业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对地板企业传播模式需要新的解读。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了5W传播模式(如图1):“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模型第一次将人类从事的传播活动明确的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5W传播模式引出了传播研究的五个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这对人们理解传播活动及传播活动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出发点,特别是对地板企业在传播模式领域的研究给予理论指导。

地板企业传播者作为5W模式的首要要素,主要包含地板企业专门设立的公关部门、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员工,体现在团队价值传播和个人魅力传播。对全球500强总经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被危机困扰时间平均8周半, 无公关计划比有公关计划的公司长25倍;危机后遗症波及时间平均8周,无公关计划比有公关计划的公司长25倍。因此公关团队的价值是地板企业应对危机事件(如地板的“双反”事件、国内地板质量问题曝光等)的钥匙,并且危机会周期性地出现,地板企业应该时刻总结前面的经验和教训。另外企业领导和员工个人魅力的传播是一定程度提升企业形象价值的因素,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是企业家同时也是冒险家,他在2003年时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他曾被医生诊断可能下半辈子将在轮椅上度过,但此后四年成功登上11座高峰。王石所展现的意志和个人魅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万科企业的社会形象。

地板企业的传播内容包括资讯价值和企业文化。在这一点上需要注意在资讯价值的把握上应如何有力地迎合记者和读者。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即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五点理应被企业传播者奉为圭臬。地板企业如果片面强调成绩或单项输出信息,忽视了媒体和受众的需求,这个是比较愚蠢的做法。在新闻方面应有意识地融入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读者兴趣。

全文阅读

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运用

摘要:在传播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一种传播的体现,但是视觉符号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因其所要传达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信息,而通过视觉符号难以形象的传达给受众。因此,有较多的人将传播学的理论应用于视觉传达的设计当中。视觉传达设计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播,从传播的角度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就是图像、图形,不仅能有效的传递信息还具有艺术性。而本文就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传播学;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有着一定年代的综合学科,其兴起的时间是上个世纪60年代,而传播学是一门与各个学科都有着一定联系的学科,其渐渐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就离不开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视觉符号多是一些线条、光影等要素,其本身不具备任何的意义,但如果通过一定的组织将其表达出来,例如画成一幅画就能传达出传达者想要表传达的信息。而这恰恰就是传播学中的理论。在传播学的角度中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就是图像、图形。因此,笔者就传播学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传播学与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其基本的含义主要包括:其是通过视觉通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其实一种双向性质的信息传播行为方式、其信息载体是设计图像、其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交流。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说,其设计就是通过将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元素进行组合,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而传播又是世界的普遍现象,所有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身的传播。视觉传达擅长将一些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通过一些要素的组成更形象的传达给收信方。

2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存在的传播要素

2.1传达者

传达者其本质就是在传播活动中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传播者,传达者根据设计中对各种信息进行挑选,然后向传播对象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传达者的构成比较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设计师共同组成。在这当中,设计师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修改,所以设计师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

全文阅读

传播学基础理论创新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建立可靠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是当今传播学研究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及文化问题都不同程度关联到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现象学、解释学及“法兰克福”学派等几种有影响的主体哲学通过社会学理论及文化理论内在地决定了传播理论的框架和体系,因而,反思主体哲学根基的弊端,超越人类中心论思维的局限是现代科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主、客体的协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当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及文化研究中的人类共同心智及社会知识型理论都提出了结构重于主体的解释模式。这些理论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传播理论研究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基础理论;主体哲学;主客体协调;社会学理论;文化理论

传播理论集中体现了现代知识的综合,这种综合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和开放性上。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可以指狭义的创新和发展(指传播理论自身),也可以指广义的创新和发展(指影响到传播理论体系的建立),由于学术界对后一个问题论述不多,本文主要论述影响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谈到的基础理论主要分为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文化问题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不同程度涉及到传播理论。理论界选择什么样的基础理论,传播理论相应地就会带什么样的印记。就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来看,主体哲学(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偏于主观的理解)及相应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影响更大。今天,审视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使传播理论建立在可靠的根基之上,继而创新和发展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界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

影响传播理论的几种主体哲学

在当代,哲学思想对传播理论的影响通常是通过社会学为中介的,我们在评判一种社会理论时,总是在评判一种哲学思想。为了叙述的便利,我们首先分析影响到社会理论的哲学思想,然后分析其相应的社会理论和文化观。众所周知,主体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更为典型和明确,在西方思想史上有其长久的历史背景。自文艺复兴以后,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是以主体意识的第一性作为理论的起点。在20世纪,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到解释理论,从精神分析到现象学,从存在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主体第一性的观念以各种体系表现出来:心灵、心理、直觉、精神、体验、理性观念、人道主义等等,它们都指代一个实体——主体,是主体赋予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信念在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们在社会——文化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也通过社会——文化这个中介间接地影响到传播理论。至今,我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争论仍是这些方面的延伸。

我们首先来看现象学,胡塞尔提出现象学的观念并发展了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哲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认识论,以现象学为框架的社会学也多以此为根据发展了意向理论及价值理论。现象学的基本任务是以直觉达到人类理性的深刻基础,这一任务的前提是直觉是一切知识的合理根源,一切在初始状态的直觉中呈现的事物将会完全地如其所呈现自身的那样被接受。这个假设中,主体的理性被赋予了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觉是我们接受事物的外在方式,最后还会有一先验的自我来保证直觉的可靠。为了达到本质的直观,他提出了“现象学的还源”,简单地讲,这一命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的加括弧:即把我们的各种信念(不论是经验的概括还是各种现实的信念)全部悬置起来,并不对它们作是非的判断。2.存在的加括弧:放弃一切有关存在的判断,因为哲学的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而对现实存在的判断则非本质,所以,对存在的判断也应中止。3.先验的还原:这种还原使我们从此验的自我走向先验的纯粹自我,这是世界上一切意义被建立起来的基础。胡塞尔晚期则将自我纯粹意识视为最终的绝对领域,即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实在为前提。纯粹意识的地位确立后,即可以解释经验世界,如果人们在经验的世界找到共同之处,那么,这是因为他们在意向性上是一致的。

全文阅读

传播学概论教学中5W理论的应用

现在很多理论研究者大多将此一模式用于与传播学有关的各类课题研究中,但殊不知,这一模式变换一下以后,同样可以应用于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之中。笔者经常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对于一门枯燥、深奥的理论性课程提起兴趣并且理解它、学好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5W”理论应用于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之中进行相应的教学创新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在此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控制研究主要是授课教师素质的提高

控制研究也叫传播者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是主要的传播者,授课教师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纯熟、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技巧是否高明,对课程教学效果是有较强影响的。虽然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对其他许多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部分传播学理论的艰深,如信息的概念、集合行为、沉默的螺旋等,导致学生们在理解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较好地诠释理论就成为关键。尤为重要的是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作为授课教师不仅要深入掌握教材中的各类理论,而且要结合理论选用时代感强、简明易懂的案例,联系当前实际来诠释理论。最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当前的社会热点,都可以成为传播学理论的诠释材料与案例。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内容研究主要是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只讲书上的理论,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事先看过教材,这样讲不容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授课教师一方面要讲一些精彩案例帮助学生们理解理论,另一方面则要介绍一些超出教材范围之外而又与理论相关的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而传播学又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不仅要介绍20世纪初人文社科领域内与传播研究相关的理论,还要介绍20世纪后半期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自然科学领域内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做到文理结合,拓宽文科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在这一点上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学理论的及时更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理论也随之而得到发展与更新,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利用先进的工具手段,不断增加内容,对增强教学效果也大有助益。

三、渠道研究主要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渠道研究主要是探讨大众传播采用什么样的媒介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和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授课教师如何较好地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即教学手段的创新去提高教学效果。现在的新型手段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工具已经在全国高校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多媒体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图片、视频、音频对于学生有着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他们有强烈的现场感,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炫丽的效果,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理论,理解理论。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要注意体现趣味性、美观性、完整性,配合教师的讲解,才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

四、受众研究主要是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

全文阅读

试论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

摘要:新闻传播理论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我们要在方法论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受到了同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缺失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也难以展开,再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和厌恶。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关键词: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76-02

一、新闻传播理论教学目标

新闻是一种媒介,这个媒介是党和国家的舆论阵地,是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因此,新闻不仅要有必要的亲民心态,还要有其远见的卓识和宽大的气度胸怀。在大学新闻理论教学中,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成为深度理论知识和创新见解的新闻人才,这也是新闻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这是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笔者以为,新闻传播理论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学会发现:问题意识培养。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就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实际经验,要广见闻,善思考。在观察生活中,擅于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就是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新闻工作的追求。在大学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且逐渐地形成一种自主分析能力。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实习前的教学,主要讲解基本原理,教导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注重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然后在实习过程中自我解决,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实习结束后将问题带回到课堂上,由全体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通过归纳和提炼,总结出这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

2.学会思考:逻辑能力培养。作为一名未来的“新闻人”,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不一定非要成为专业的社会学家,但是一定得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目前的大学教育中,教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传授上,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想力,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众所周知,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对生活的渴望,对社会时事思考的热情,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要针对这方面教学的缺失,予以重视和弥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事件,让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3.学会创造:行动能力培养。在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创作,去思考,去研究。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做到大胆创新、畅所欲言。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教师不能再坚持“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了,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她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她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地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理论才非空谈,行动才有灵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