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发展现状

[摘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进程,是我国扶贫脱贫的重点地区。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虽然具备丰富资源,但由于区位不利、交通不便、资金缺乏等原因,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城镇规模小,其城镇化推进十分缓慢。未来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本要素投入、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对策研究

城镇化是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方面的综合(孙文久,2006)。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以及民生等发展问题,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包括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三个少数民族聚居省市,其分别是指: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此外,四川省、重庆市也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可见,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熔岩较多的西南山区以及沙漠干旱地区。

1我国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1.1民族地区资源丰富

一方面,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地区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且全国80%以上的淡水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资源。我国不仅有55个少数民族,在语言方面除了汉语外还有53种民族语言,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1.2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差距明显

从总体来看,2014年末少数民族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额为70773.77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16%。从民族地区各省份比较来看,2000年末,内蒙古自治区人均GDP为6488.70元,而贵州省人均GDP为2742.07元,两省相差2倍多;2005年末,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四省(区)各自人均GDP均超过10000元,而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人均GDP仍只有5000~9000元不等的水平,尤其是贵州省,只达到5376.46元的人均GDP水平;2010年末,内蒙古人均GDP已达47216.83元,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末,各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内蒙古地区人均GDP已达70938.88元,而少数民族地区里水平最低的贵州省仅有27184.11元/人,两省差距已由2000年的3746.63元/人上升到43754.77元/人,其他地区的差距也较大。就以上数据显示可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整体经济水平较低,而且各少数民族省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全文阅读

农村城镇化发展

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村城镇政府责任城市化

长期实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政策导致了我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而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在二元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强化下,城乡差距日趋拉大。城乡融合与一体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化是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载体——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角色。

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及影响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进程和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0~1980年,全国城市化率从11.2%,提高为19.4%,30年间仅提高了8个百分点。此阶段,国家以工业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二是1981~1998年,虽然“城市化”并未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制度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1998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0.4%。1998年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6.2%,2005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2.99%,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存在区域性差异。《2005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7726个,集镇20686个。全国村镇总人口9.86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亿人,占村镇总人口的11.3%。村镇非农业人口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同时,村镇其他方面也发展较快,2005年,村镇新建自来水厂821个,新增日供水能力268.4万吨,新铺设供水管道长度3.99万公里,建制镇、集镇用水普及率分别达84.7%、67.2%。交通、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快进展,农(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从农村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较快,这点从我国2005和2006年全国百强镇的分布可以证实,2005年全国百强镇中,广东省有30个,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29、23、17个,其他省市区只有一个镇进入全国百强;2006年中,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28、21、23、20个。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从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来源构成来看(见表1),农民纯收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说明东部农民从事非家庭经营,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较高。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由于外资投入及当地民营和其他经济发展,这部分经济多集中于中小城镇。另外,东部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农民的4.3和3.2倍,其相对差异远远高于平均人均纯收入,这更体现了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城镇化导致关键性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及价格提升,包括土地、房地产等。城镇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从这些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要素进行市场化交易的机会也比较多。

全文阅读

城镇化发展浅议

一、引言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城镇化一般译为“城市化”,但中国学者在考虑到中国实际问题时候,多译为“城镇化”。城市化或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考虑到本文主要讨论对象是新疆地区,而新疆又是中国相对落后地区,因此本文采用“城镇化”这一概念进行说明。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6,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截至2012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232.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因此,新疆加快实施城镇化,不仅仅能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提升国家安全更是具有战略意义。新疆按城镇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1978年为26.07%,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33.82%。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8.17个百分点。如果扣除城镇中的农业人口,新疆2005年的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经过近十年发展,新疆城镇化率2014年约为4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二、新疆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新疆发展起步较晚,加上地理因素,新疆城镇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在新疆所有城市中,有16个分布在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北疆和东疆,而仅有6个分布在贫困落后且交通不便的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促进了北疆的发展,南疆地区依然大幅度落后,呈现北重南轻,地区结构不平衡。长期以来新疆地广人稀,受外来影响较少,与外界沟通比较困难,是受传统影响较深的地区。

(二)市场规模较小。新疆本地的商业多以小商小贩为主,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市场需求不大;二是人们的观念较为落后,不能赶上市场经济大潮。

(三)教育比较落后。教育所带来的成果不是短期所能表现出来的。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发展,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正确。我们应该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虽然新疆财政教育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投入总量远远没有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国家规定。同时,新疆对于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尤其是对中等教育投入占比不合理。

三、对加快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以政府为主导,中国现在所进行的城镇化大多数部分表现为政府主导,李强等在《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中指出中国城镇化的七种模式。这七种模式是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建议新疆采用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这两种发展推进城镇化。村庄产业化的发展,虽然不一定带来空间上的城市形态特征,但却体现了城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生活实质的城镇化。村庄和乡镇相比,更缺少集约化要素,可以说是城乡范围内最缺少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的地区。因此,村庄产业化的发展往往需要一定的带动。内生的村庄精英带动型,要求鼓励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基层生产建设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比较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更高的素质。

全文阅读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2005年,按照中央提出的“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要求,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空间布局趋于合理。

一、2005年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向大中城市转移,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2005年底,全国设市城市661个,城镇人口 562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常住户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达10038万人,首次突破1亿人大关,比上年增加685万人,增长7.3%。其中,进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就业的劳动力占总数的65.1%,大中城市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GDP的70%左右、工业增加值的60%左右、第三产业的80%左右都来自城市。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较快,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成为振兴和繁荣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全国综合经济指标排名前1000位的小城镇,平均吸纳人口近8万人,人口最多的小城镇已容纳近100万人。全国661个城市中,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分别为4个、283个和374个,东部、中部和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城市数分别为263、227和171个,与目前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城市建设投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城市建设投资增长稳定。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5200亿元,增长9.2%。“十五”期间,全国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2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3%。城镇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关系居民生活的城市用水、燃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共服务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改造力度加大,部分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一定改善,全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95公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日益深化,住房消费全面启动,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宅面积由2000年的20.3平方米提高到26平方米。

全文阅读

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论文

一、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立足于城乡居民,统筹谋划、协调城乡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目的就是破解城乡二元“鸿沟”,缩小城乡差距,最终目标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居住环境一体化、民生保障一体化。因此,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大国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促进城乡同步发展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同步性和协调性。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割裂了城乡的联系,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破解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民增收途径单一等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经营活动,从而多途径地获得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二)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外部市场需求不畅,投资受到多方因素制约和影响,唯有拉动内需是最具潜力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通过统筹谋划、高标准规划,可以使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环境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进一步拉动各类投资向农村聚焦,扭转过去那种投资过于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进一步释放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传统作业模式和习惯的影响,农村活力不足、作业方式粗放、稳粮增产的压力比较大。坚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础,以产业推进城镇化,可以使广大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使农村的经济模式更加多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也进一步扩大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趋势。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个世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化也开始破题起步,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步伐更快,积累了丰富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但整体而言,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农村基础薄弱,吃饭问题与城镇化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多是自主城镇化我国城乡的区分最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土地性质的不同,城市的土地属于国有土地,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村镇的土地多属于集体土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已经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沿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的许多村镇,发展成为在居住、生活、生产等方面与城市相似的人口聚集的社区,已经消除了城乡差距,实现了自主城镇化,这种现象在南方发达地区非常普遍,在这些地区已经很难区分城市与乡村。然而这种城镇化并非以先行将土地征为国有为前提,而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的城镇化,这种发展明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局限性很大,潜在的问题也很多。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发展论文

1新型城镇化及其发展趋势

1.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在立足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目前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但不同学者和地方政府有着大致相似的认识。党的十之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其内涵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即“四化同步、美丽中国、布局协调、以人为本”,具体阐述如下。“四化同步”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美丽中国”是指强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布局协调”是指城镇在空间布局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综合来说,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化质量,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城镇化的协调性。

1.2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特征

1.2.1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弱化了传统的城镇等级序列

以中心地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空间组织观念认为:城市也好,中心也好,产业也好,均是为某个特定的地域空间服务的,并以其所在场所为核心,辐射一定的地域范围,于是出现了空间结构的等级观念和规模差异。然而,交通、通信模式的完善和现代化,使城市发展状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城镇的时空距离被压缩,区域内的城镇等级关系发生变动。中心城市外部的若干节点,作为城市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能彼此平等,弱化了等级序列关系,强化了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协调。此外,城镇地位、功能等的发展也将打破传统的等级序列,发生重组与重构。

1.2.2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取代单纯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能力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升级。我国当前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这标志着已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已步入社会消费需求全面升级的阶段。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城镇发展中要做到生态、文化的保留与发扬等。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伴随“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态观而广泛觉醒和创新。

全文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加快配套制度落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对策,希望对促进我国小城镇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发展对策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加速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不同地域当前小城镇发展现有基础,创新发展思维理念,才能确保小城镇获得良好发展前景。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无法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发展规划不合理

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城镇发展规划上的不合理性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在发展规划上合理性不够,导致重复性建设现象很严重,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很大,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小城镇,没有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未能发挥后者辐射带动效应。有的建设规模过小,容纳人口只有几千人,难以对企业和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配套制度不健全

全文阅读

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

一、特大镇已经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发展迅速,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基本条件,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特别是江浙、广东地区的一些特大镇。

杭州市塘栖镇,距离杭州市约20公里,是杭州市六大组团之一的中心镇,全镇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33家,上市公司1家。诸暨市店口镇,是诸暨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镇,有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6家上市公司、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近4000家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塘栖镇和店口镇在多个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形态,成为了实际上的城市。

(一)人口集聚能力强

2009年塘栖镇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5万人,2012年建成区面积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5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9.6%。2009年店口镇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1万人,2012年建成区面积12.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7.8%。特大镇也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载体。2012年店口镇外来人口达6.9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85万人。2012年塘栖镇外来人口达2.87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1.22万人。镇区人口集聚规模不断增强,已经达到城市人口的设立标准。

(二)经济集聚能力强

2012年塘栖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1亿元,占余杭区比重从2007年的6.7%上升到8%。店口镇2012年实现工业产值738亿元,约占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26%;地区生产总值96亿元,占诸暨市比重由2007年的11%上升到2011年的13%。从人均GDP来看,塘栖和店口人均GDP分别达到5万元、7.45万元,在全国地级市中,市辖区人均GDP超过店口的仅有22个,超过塘栖的也仅有62个。

(三)财政收入能力强

全文阅读

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发展可将内需扩大到最大化,从而刺激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当从城乡统筹规划着手,完善体制改革和人口管理制度,优化城镇配套实施,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城镇发展。本文通过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分析,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城乡统筹

目前,广西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建设与全国城镇化建设较好的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发展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据2012年统计,广西人均GDP为28202元,城镇化水平为43.6%,低于同期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根据国外经济学家城镇化发展模型,当人均GDP达3621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应超过50%,据此广西的城镇化建设还是非常欠缺的。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位居全国倒数十位。

广西小城镇人口分布密度小,人口数量少,城镇聚集程度低,无法产生小城镇聚集效应,因此无法集中城镇经济发展力量带动周边镇域发展。同时,小城镇规模制约了产业集中发展,无法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起到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作用。

城镇化发展建设需要由产业支撑,三大产业的合理设置才能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目前广西城镇化发展由于资金问题,忽视自身区域资源优势等等问题,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支撑,资金来源缺乏支撑。广西是以农业为主的大省,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足。

全文阅读

县城镇化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对河南省**县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小城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县城镇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投资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将为城镇规划成为指导城乡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该文预测了2000年和2020年**县的城镇化水平,以此推算出2000年和2020年所用地需求的具体数值,以便为区域规划者和领导决策层提供直接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问题城镇建设多元化用地需求

一、县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人口户籍政策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造成**县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压于经济发展水平。

1.1城镇化水平较低

由于**县特殊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区位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一个灾害频繁的贫困县,造成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比较缓慢。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到2000年底,只有8个建制镇,城镇化水平为16.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0.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1.2城镇的量少,人口规模小

全县33乡镇中,仅有8个建制镇,其中城关镇、黎集镇、蒋集镇、郭陆滩镇、往流镇、陈淋子镇等六个镇为老城镇,由于大多数乡的经济实力较差,乡改镇的步伐较慢。城镇分密度2.7个/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4.1个/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城镇不但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和第三产业滞后,尚不能很好地直到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功能薄弱,总体规模偏小,建成区面积只有19.6个/千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73人,占全县总人口11.63%。与160多万人口大县地位很不相称。多数乡镇基本以单一的行政中心为主,并有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集市贸易,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薄弱,职能单一,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城镇规模小影响了城镇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承担带动全县发展的重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