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发展战略

城镇发展战略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西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山西省城镇化发展具有速度慢、质量低、规模小等特征。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城镇化过程的现状,并且明确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因素,制定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就城镇化发展战略中以旅游资源等来推进城镇化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是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也是统筹兼顾、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其中,市域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轮子,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山西“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是山西转型跨越的重大战略。因此,研究山西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一、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征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作用于社会结构所引起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的变化过程,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目前,山西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一)城镇化发展速度慢,城镇化水平增长不快

近年来,山西省的城镇化发展从纵向来看,取得了一定成绩。从2000年的35.20%提高到2004年的39.63%,平均每年提高0.89个百分点;又从2005年的42.11%提高到2011年的45.99%,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的城镇化速度为:2000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提高1.11个百分点,2005年到2011年平均每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可见山西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比全国的发展速度慢。

(二)城镇群发展滞后,城镇规模偏小

全文阅读

浅谈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摘要:辽宁城镇化近年来发展的趋势呈现出城镇化率较高但增长速度缓慢,受政策影响较大。“十二五”将辽宁省城镇化突破瓶颈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以城镇化概念为基础,对辽宁省城镇化道路进行了初步分析。辽宁省城镇化应从人口、经济、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生产服务协调、社会福利转型、劳动力就业带动促进人口城市化,通过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统筹城市化空间布局。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从城市大气、空间、水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快速集中的城镇化是不健康的。必须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有序、健康、绿色的稳步推荐辽宁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城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的发展城镇化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辽宁的城镇化现状

2.1人口城市化

2.1.1人口城市化水平

全文阅读

基于SWOT分析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与发展框架

【摘要】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通化市发展城镇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其结论是:通化市作为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东北地区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和以医药、食品为主的健康产业基地;吉林省的近海经济区、出海门户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应确立“两区三轴一带”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实施区域合作、都市区整合、中心带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通化市;城镇化发展战略;SWOT分析法;发展框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他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二、实例应用

通化市在市域范围内推进城镇化规划中应用了WOT分析。鉴于通化市市情,简单的应用了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全文阅读

以绿色GDP为导向的中小城镇发展战略

摘要: 小城镇的建设已成为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城镇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世界各国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在小城镇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近年来我国中小城镇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次规划以城镇建设实践特证、理论研究动态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海南省琼中县这一我国南部的中小城镇为例.阐述了我国中小城镇拍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引入绿色GDP理念。伴随随发展观的进步,对传统常用的经济指标GDP进行“绿化”,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改进城传统市规划中的不足。更需要积极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概念深化,以理念作为指导、具体的落实,这才是当前的努力方向。如何在具有良好生态本低的中小城镇中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新的绿色产业,最小程度的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将是本此规划最终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GDP中小城镇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当前世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从20世纪至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从世纪初的15% 飙升到世纪末的50%。21世纪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也带来了巨大负担[1]。近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

基于上述问题,各国学者和科学家积极地研究如何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城市的未来永续发展。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以生态足迹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绿色GDP理念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SI),,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就是绿色GDP,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3]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做出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的排放量降低40%的承诺。[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计划。首先未对自身,历史基础,资源禀赋考虑很多。贪大求洋,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拉大城镇框架。[5]一些中小城镇忽略了城市化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肆圈占土地搞新区开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搁荒浪费,本来具有优质绿色本底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全文阅读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途径。中心镇是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本文通过温州市湖岭镇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多维思考,提出相应战略定位和和路径,希望能为其他各中心镇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分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小城镇作为城镇化最基层单元、新农村建设组织中心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空间载体,小城镇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社会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别,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的准备。

湖岭镇位于温州瑞安片区西部山区,作为温州市50余个中心镇之一,是建设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的重要组成,也是温州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功能平台。研究其发展战略定位和路径,将有利于湖岭镇在区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跨越性发展,也希望能为其他中小城镇发展提供参考。

2发展条件

作为瑞安西北片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基础设施集聚的片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内涵深厚的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特色产业资源和原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巨大。

全文阅读

中小城镇交通控制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设置交通信号可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改善交叉口运行状况。结合目前我国中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针对其交通信号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运用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实践经验,提出我国中小城镇交通信号发展战略,为该类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安全规划、交通管理等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关键词:交通信号;交通规划;交通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交通信号的出现可以追随到1868年伦敦市首次使用燃气色灯信号控制单个交通路口[1~2],随着科技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控制也得到巨大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机动车的急剧增长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对于如何有效地组织交通,以保证道路安全、畅通,便于居民出行,专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按照控制区域常常可分为单点控制、干线协调控制、区域协调控制[3],较为有代表性的区域控制系统主要有TRANSYT系统、SCOOT系统、SCATS系统等[4~7]。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城镇由于经济相对滞后,城市规模小,没有实施相关的交通管理规划,只是根据自身管理或安全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缺乏科学的依据甚至不符合交通信号设置的一般规律, 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就中小城镇交通信号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2 中小城镇发展状况

2.1 经济发展状况

交通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国内中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总体来看,出现东高西低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中小城市的GDP一般在几亿到几百亿不等,跨度较大[8]。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9],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中小城市GDP一般都在200亿以内,县及以下级城镇GDP绝大多数只有几个亿甚至更少。

全文阅读

人口城镇化战略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摘 要 由于中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当前所存在的经费紧张、层次偏低、师资薄弱、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使其服务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从加强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补偿机制以及打造职业教育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为人口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城镇化;职业教育;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14-04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还能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人力资本支撑,特别是在中国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更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长期以来,在中国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其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区域发展差距、城乡教育失衡都非常明显,同时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两栖化”、“兼业性”、“空心化”等人口城镇化问题相比东部地区也更为突出。在当前土地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如何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确保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①,但该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西南绝大多数省份的真实写照,而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极大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十分艰巨。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截至2011年末,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人口数总计约为20650万人,占到全国乡村人口总数65656万人的31.5%,其中西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最多的为四川,达到4683万人,同期城镇化率仅为41.83%;西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最多的是陕西,约为1973万人,同期城镇化率为47.30%。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51.27%的只有重庆和内蒙古两地,分别为55.02%与56.62%;城镇化率不到40%的却有4个,分别为(22.71%)、贵州(34.96%)、云南(36.80%)以及甘肃(37.15%)[1]。如何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已经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二、职业教育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协同推进才能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但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人口城镇化不仅在速度上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并且在效果上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大量由农村进入城镇的劳动力通常不会选择在城镇永久定居,最终还是会回到农村,所以这部分群体的“进城”行为仅能被视为人口在乡-城间的“流动”,而不能被定义为彻底的乡-城“转移”。上述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停留在粗放式转移阶段,部分转移劳动力缺乏从事技术性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在城镇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议价权和选择面必然受到极大限制。

全文阅读

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摘要:产业发展是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制定一个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车墩作为上海西南地区重要的卫星城镇,在经历了经济快速的发展之后,如何突破各种制约因素,探索车墩城镇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车墩城镇规划制定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上海车墩为例,就如何将产业发展的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城镇特点探寻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城镇规划;上海车墩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车墩经济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两镇合并更极大地促进了车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规划使城镇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状态则可以体现一个城镇的独有个性。因此,在城镇规划中应将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所在区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等方面深入彻底的挖掘,引导产业的孵化、满足产业的发展。

二、车墩的区位与特点

2.1车墩区位

车墩镇,位于上海市区西南,东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濒上海母亲河——黄浦江黄金水道,西连松江工业区,北靠沪杭高速公路。全镇区域面积45.3平方公里,有16个村,户籍人口35000人,外来人口8万人。行政中心设在车墩集镇东侧,距松江城区6公里。车墩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高速公路、320国道、车新、车亭、北松公路、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等,320国道和北松公路交叉穿越车墩腹地,沪杭铁路、金卫铁路纵横贯通,是途经浙江、江苏、上海的主要交通枢纽。

全文阅读

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及启示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当前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稳步发展,200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6.6%。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出现了诸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部分特大城市过度膨胀、中小城镇发育不足、城镇功能定位趋同等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我国特有,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研究并借鉴国外城镇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国以“大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的主导方向

美国是高度城镇化的国家,全国有50个州,3043个县,35135个市、镇(村),基本实现城镇(村)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美国实行市场为主导的开放式城镇化进程,完全打破区域间的隔离封闭,从全国整体出发进行城市规划,采取圈域经济“都市圈”模式,建立起由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共同组成的城镇体系。

大城市优先发展是美国城镇化的主导方向。19世纪末,美国进入大城市建设时期。东部地区首先崛起,并以纽约为中心沿大西洋西海岸扩散发展。这一阶段,美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费城、纽约和查尔斯顿四大经济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全国经济呈现出一体化雏形。伴随工业化迅猛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利用,20世纪初,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并形成了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中西部重工业区。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标志是出现“大都市区”: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地域界线,将周边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并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功能集中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和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郊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进入更高层次,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集中,人口密度大幅提升,一体化程度更高,有力地推动了新兴工业的产生和产业群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最终依靠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形成了“大都市区”、城市圈或卫星城集中的城市带,并有效带动了周边中小城镇的发展,缩小了城乡间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处于开放并充分流动的状态,有效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加强规划是美国小城镇稳步、健康发展的保障。美国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小城镇发展,不断出台、更新城镇规划,促进小城镇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规划始于19世纪末,是与美国的大城市建设一起发生的。最初,小城镇发展规划主要关注城市间的联系纽带和城市对农村腹地的辐射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小城镇进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与此同时,大批小城镇主要分布在美国州际公路和市际公路主干线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较大调整,小城镇发展规划强调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对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予以合理布局,每一分区的规划又必须服从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还要与州、地区性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相衔接、相配套。无论是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分区规划,都从长远出发,对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留有充分发展余地,并对以后需要重修、扩建的项目也在规划中一并考虑。此外,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法律约束性极强,不会因人为因素随意改变和调整。小城镇发展规划的长远性和法律约束性,从根本上保证了美国小城镇建设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使得美国小城镇得以健康稳定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是美国城镇化得以快速推进的前提。美国的交通发展经历了“运河时代”、“汽船时代”和“铁路时代”几次重大变革,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铁路发展为例,横贯东西的铁路成为联结东西部地区的大通道,交通运输结束了西部的封闭状态,使东部的人力资源、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充裕的资金被输送到西部地区,促进了西部农业经济专业化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此外,西部农产品迅速运到东部,东部工业品流入西部,加强了东、西部地区间的贸易联系,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形成。随着铁路的铺设和延伸,以及后来高速公路的网络化发展,原有的大城市得以迅速扩张,大都市区和都市圈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一批沿五大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建立的中小城镇也茁壮成长。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是美国大都市区化、都市圈以及卫星城城市带能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要素之一,也是区域性城市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过度郊区化引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城镇化过程中过于倚重“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中心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等问题,城市郊区由于占地广、绿化多、空气清鲜、房价相对便宜,得到大多数人群的青睐,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开始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由此产生了美国城镇化进程中很典型的“郊区化”现象。到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的郊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布局也开始向郊区转移。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了中心城市和非都市区人口。郊区化虽然降低了人口密度,缩小了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但过度郊区化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样是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农田流失速度从平均每年110万英亩增加到310万英亩,十多年间增长了近2倍。过低的人口密度也增加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警力等社会服务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开支,许多州政府因此出现财政赤字。过度郊区化也造成汽车废气污染从城市蔓延到郊区,加重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着过度郊区化,城市中心的衰落、大城市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郊区化的蔓延引起了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反思,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强调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由政府划定“城市拓展界限”,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抑制郊区化的过度发展。

二、日本多层次、多类型城市协调发展

全文阅读

城郊小城镇产业发展战略浅析以成都市天回镇为例

【摘 要】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郊型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敏感区域,本文以成都市天回镇为例,初步分析城郊型城镇在城市满覆盖建设趋势下主导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与发展战略。

【关键词】 城郊;小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战略

城郊小城镇作为城市边缘上的小城市,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敏感区域,对城市的依赖性更大。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是农业人口稠密地区小城镇,以特色加工型农业为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大城市,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来振兴小城镇的经济。

1 城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天回镇是成都市的粮、油、菜及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现代城郊农业格局。天回镇地理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现已引进企业10多家,工业在全镇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已初具规模。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天回镇国内生产总值22.423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60%,第一产业2.4844亿元,第二产业18.9006亿元;第三产业1.0389亿元。三大产业构成比例为11.1%:84.3%: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6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42元。可以看出,天回镇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第二产业构成比例较大,但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2 天回镇主导产业发展特点与问题

2.1 特点

①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天回镇南部毗邻成都市中心城区,受到强大的辐射影响;尤其是成都市北部商贸城的建设,将给天回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