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原理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精选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个性;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原则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ople's lives chang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prominent personality of the city, the city's own cultur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to the planning of the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personality building of the city, described the city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design concept of personality.Key words: urban personality; design concept;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已不适合城市的发展。而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不仅注重城市发展的规划,而且注重文化底蕴、地理结构的整合,在城市的建设之中,个性化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做到了城市的文化的保留。当然,在对城市进行个性化的规划当中,需要依托良好的设计理念和规划原则,才能更好的对城市的规划做到个性化的突出。

二、城市个性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城市的个性化理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城市规划的早期,人们对个性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建筑物的个性化,其往往追求建筑物的风格独特化。而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不仅提倡建筑物的风格建设,而更多的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山水的规划建设。现在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是为了彰显城市的自我特色,打造出一套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规划。因此,现在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主要有如下特性:

(一)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足见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因此,现在的城市个性化规划,特别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突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文化思想遗产的保留。例如,现在的城市都大打“文化名人”效应的牌,借助文化名人甚至名著中的人物来发展城市的经济建设。

(二)注重城市的生态建设。当今城市的建设,不再仅仅以经济建设为主,而更多的提倡城市的生态建设。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城市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休闲和娱乐,这就加大了城市建设中诸如公园、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效的生态结构的构建可以为城市居民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城市的生态建设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改革,当今的城市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的独特性、个性化,还来源于城市建筑物的独特性。现在的城市在建设上往往以集中建设为主,集中展现地区的经济建设。例如,城市的商业经济往往具有集中性,加上现代化的建筑结构建设,可以很好的彰显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因此,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把城市的建筑结构特色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言。

三、基于个性化理念,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在个性化规划中,需要依循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而整合好城市特色。城市的个性化构建需要综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在整合的规程中牙签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实际的城市个性化建设来看,其在规划上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这一理念展开城市个性化规划。城市的建设发展要具有持续性,城市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个性化规划中,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这就要求生态结构要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在生态建设中,不能对原有生态结构加以破坏。城市在进行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遵循生态结构的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城市的人口基数大,环境非常的脆弱,这就决定了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整合好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城市在生态结构的建设时,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进行生态城市的构建,在广西桂林,就充分的整合其独特的自然山水优势,依托山水结构,把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山水旅游名城。而且桂林在自然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做到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又很好的依托自然山水,打造出适合城市个性发展的新规划。

(二)尊重城市的文化本质,合理的利用“文化效应”。在现代城市的个性化规划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文化品牌打造。而且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文化的追求。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合理的融入人文文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城市在规划的当中,要合理的挖掘城市的文化本质,不能盲目的去创新传统的文化,尤其是经典的人文思想。而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一味的追求“人文”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大胆的创新其文化的本质。其实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尊重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对城市的文化建设中,要合理的挖掘自主文化的特性和其新时代的创新应用,不能在文化建设中不尊重文化,甚至对文化进行一定的破坏。而且城市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往往伴随有文化的破坏,一些城市为了迎合好城市的经济规划建设,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加以拆除和破坏,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的空间。这一对文化的破坏性城市建设,既没有尊重文化在实际当中的价值,更加加快了传统文化的流逝。例如,古城西安,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诸多文化建筑造成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大量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思想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永远的流失。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的尊重城市文化存在的价值。

(三)科学有效的结合城市的山水结构。现在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仅是通过工业发展来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而且一些中小城市依托自身的山水,打造山水旅游业来发展城市的经济。但在城市的山水规划建设当中,要科学合理的整合好城市的山水资源。一个城市具有自己的山水特色,是城市发展旅游规划的良好前提,但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山水规划,才可以完全的体现其山水价值。例如,广西桂林就依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山水特色,来打造自己的山水旅游业。桂林仔打造山水名城的过程,就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山水结构打造国际性的漓江山水文化。

四、城市个性化规划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

在城市的个性规划当中,需要紧紧地围绕上述的原则展开规划设计。然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有诸多的规划问题需要注意。

(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是以人为主体的建设模式,而城市的生态结构有相对的脆弱。这就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们在城市的建设中,还是以追求舒适为建设重点,这就造成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结构更加的脆弱,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生活的大量垃圾被流入到城市的生态之中。因此,人们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要合理的进行规划,真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建设更加和谐

(二)处理好个性规划中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三者的关系。现代城市的个性化建设不仅要求传统的经济建设,而且更多的要求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所以,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合理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让三者在城市的建设当中有效的相互融合,这样很好的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加的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三)在城市个性化规划方案中,要注重建设的主次之分。对于一个城市建设而言,建设工程主要涉及生态建设、文化和生态建设。这就要求有效的整合城市的特点,找出城市规划建设时,三者的主次之分。也就是在规划时,要定位好城市建设的模式。

五、结语

从上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城市的个性化规划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该种新模式有效的整合了城市的各项资源,并且在发展中充分的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朴亚锋.浅谈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 易宁.城市规划必须尊重道德因素[J].中国商界;2009(05)

[3] 李爱生.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6)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2篇

集约化原则包括很多方面,包括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资源以及集约化利用人员资源。集约化土地利用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建设中应注意对用地空间的立体地开发,包括发掘城市地上空间及地下空间的利用空间;集约化水资源利用指的是在建筑设计中应将雨水收集和废水净化有机的有力的结合起来,比如设置分质用水和循环用水系统,洗完菜的水再用来洗脚等方式,并且积极的采用各类节水设备设施,有效地控制用水量以节约宝贵水资源,否则地球上最后的水资源将是人类的眼泪。集约化利用能源指的是建筑设计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做到科技与建筑同行,建筑与科技并举。

1.1适宜性原则

与条件相适宜,这里的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文化条件以及地域条件更有自然条件,技术设置想要做到切实可行和经济有效,就应当而且必须从地域客观条件出发,做到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适宜条件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因素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且这样也会使人感到亲切,也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等因素对建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住在建筑中的人是有历史的人是孕育在某种文化中的人,与各类人文环境要素相适宜,是建筑实现其社会价值及经济性的必要前提。

1.2循环利用原则

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他们显而易见的是再利用和再循环,这是循环利用原则中的字面意思同时也是应有之义。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就是再利用的意思。再循环是指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的建筑产品,在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之后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

1.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是人的社会,城市也是人的城市,建筑当然也是人的建筑,建筑的最终是为人类这万物的灵长服务,创造出使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各方面的渴望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绿色环保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必要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房顶不漏雨墙面不起皮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要求的更多,他们要绿色要安静要环保。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都渴望能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与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希望生活在好的空气质量之下。但是单纯的绿色还不能说是具有生态型意义的,生态型建筑是以绿色为基础并且涵概生态、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的。

1.4刚柔相济原则

刚柔相济,以刚制柔,以柔克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到了现在社会它被应用在各处,包括建筑方面。合理的建筑应该是刚柔相济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结构刚度过多则可能导致适应变形能力差,当强力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很大、巨大甚至超大的荷载,极易造成局部受损至最后全部毁坏;如果刚度过柔的结构则容易造成过大、很大甚至超大的变形从而导致无法运用甚至全体倾覆。所以至于建筑设计结构是刚多好,还是柔好,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建筑结构设计师根据客观条件来仔细揣摩与衡量的。

2在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建筑设计

2.1对新技术新理念积极采用

创新是开拓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无论是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创新都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和完善我国建筑设计水平,我国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努力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努力学习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核心精神和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观念开拓创新,懂得与我国家发展局势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自身成长历程相结合,既体现时代性,有突出个性。

2.2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2.3提高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

2.4实现城市建筑的智能化

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

2.5注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城市公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骤增,空间狭小,资源紧缺;城市公厕作为社会公益服务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普通的水冲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城市公厕要与城市的资源、能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如何对旧城区现有公厕进行生态改造?如何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前提下,建设融合人本、生态理念的城市绿色公厕,是现代城市环卫事业发展必须研究的问题。

1 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60 年代,人类认识到“环境危机”之后,开始重新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认识到只有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基础上的发展,才具有长期性,才能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设计源自20 世纪70 年代,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生态设计方法成为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标志着人们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发展生产,转变生活方式. 生态设计方法是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为基础的,以现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为目的,解决社会需求问题为目标的设计方法. 广义地讲,在设计领域中,只要巧妙地运用生态学原理,最少影响与破坏环境的设计都是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系统、多元共生、地域主义、技术整合等设计理念的融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满足人们的舒适、安全、快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需求为目标的. 在设计及施工中,使用较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影响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追求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2 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理论阐释

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城市环境是市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强调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系统,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公厕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位置。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设计原则,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适性整合,建立以人、环境、社会等要素的共生关系,为市民创造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合乎人性,健康、轻松的如厕空间。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在注重公厕外观与功能的同时,高效利用公厕各种资源,打造与资源、能源、城市景观相协调,健康、舒适的“绿色公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城市绿色公厕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设计原则。该原则视人居环境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巨系统,将公厕置于城市整个生态系统中,强调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协调共生原则. 该原则要求设计应从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少地影响环境;3)适切技术原则。适切技术原则也称为中等技术或适用技术原则,即正确地利用技术,使用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最少地影响环境;4)因地制宜原则。它也称为“寻根原则”或“地方性原则”,它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实际条件,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5)减轻负荷原则。也称“节约与保护自然成本”或“高效性原则”,即要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减少资源与环境的制约;6)人性关爱原则. 也叫“健康合适性原则”,强调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在协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必须虑及健康要素,确保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城市公厕是城市的特殊建筑类型,它既是为市民、游客配套服务的单体公益建筑物,又是保障城市生活系统有效运转的城市公共卫生工程建筑。公厕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为追求生活便利与效率而牺牲自然环境(如用淡水冲厕),势必以破坏公厕系统外部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要从整体角度考虑公厕的可持续发展,从所耗资源、能源的城市系统生态流的角度去研究城市公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城市公厕的整体生态设计观要求考虑城市公厕系统布局,同城市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努力建成更为理想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厕是可持续生态建筑,也是全寿命建筑产品,这是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必须关注和贯彻的设计原则。为此,我们认为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的系统构成由三部分组成:1)以城市政府为主的城市公厕规划生态设计;2)以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主的城市公厕建筑生态设计;3)以社会组织(如公厕协会)和社区群众为主的城市公厕生态设计运营监督。

3 结束语

环境污染给人类敲响了警种,设计师有责任改造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和建设,可以促进人和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展示现代城市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露,浅议公共卫生设施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J]现代商贸工艺,2007.6

[2]夏季芳,从公厕看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文关怀[J]工程与建设,2009.5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4篇

前言:宇宙万物皆景观。狭义的景观指的是“风景”,广义的景观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景观一方面积极的和美好的表象,另一方面则是消极的,甚至丑陋的表象。景观的主体有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它会受到生态和文化影响。目前,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城市建设中现已开始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了首位,这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基础,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把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把我国建设成为拥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背景、现状与意义

城市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个大的空间中,凝聚着人类的情感、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论文联盟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人的主观思想会引导着城市景观的形成,并对已存在的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则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发展会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影响,在任何时间段,人们都会根据现有的需要和情况创造出当下的城市景观;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城市的自然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然存在于环境,也存在于高度科技水平下的的人工环境一城市中。但人们存在忽视城市内部自然的趋势。作为城市自然载体的城市景观往往排斥自然因素,在园艺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学原则支配下,利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植物建立起满足单一功能(游乐)的草坪、花坛、树丛、喷泉和广场等人工景观。殊不知,这样不符合地理学的设计规划会给人类以后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灾难。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毫无疑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山川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了各个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与自然环境可以和谐共处,有助于一个城市特色的创造。如今,在这个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我们应该竭力提取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以其自然的灵性“软化”这个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各种因素的联系纽带,它未能根据城市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与城市外的自然因素相连接,结果产生大量与当地文化景观不符合的景观,对于一个环境来说,不符合基本地理学的创意也是无用的,人们为了营造某一个空间,利用了大量外来植物,不仅要求有较高端的管理技术和实施费用,而且未给城市野生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它虽然拥有了最肥沃的土壤生长和足够的能量来源,但无益于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拥有减缓和降低灾害的潜力,却无助于城市灾害的解决。因此,michaclhaugh说:“目前的设计和美学原则创造了一些与环境和社会需求毫无关系的形式”。

三、 结语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5篇

基本概念的内涵

1.生态设计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媒介工具有意识地对物质世界通过主观思维有意识地进行加工和创造的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或是达到某种审美理想,它可以通过设计者这一纽带将许多不同领域的概念物质联系起来。作为生态设计,它是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创造性活动,在进行这一创造的过程中,必须与生态环境相配合,尽量减少人的能动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对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一切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尽可能达到利用最大化。同时还要保证动物和植物等一切自然元素的健康形态,并且,生态设计要达到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兼顾城市美化的作用。

生态设计无大小。在生态设计过程中,即使是表现在非常小的方面也应该将其自然生态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性包括在生态设计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专业设计人员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畅想,不仅表现在城市宏观方面,城市微观的景观设计也包括在内;它还包括城市建筑师对建筑采用的材料,以及城市建筑群,因为建筑群是城市地标的最大景观;并且,工业产业中的一系列产品的设计对材料的使用应该是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物质。总而言之,在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是一个逐渐对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需要考虑设计这一创造性活动对原来环境的影响,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2.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一项对土地和土地辅助物进行空间合理利用和安排的过程,必须保证为公众的生活创造一定的便利,追求健康、绿色和舒适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的街道、广场、居住区、休闲区域、公园生态区、绿地、湿地等规划和建造。城市景观设计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较大。实际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敏感的生态区,这是在城市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这些生态敏感区之内,一定要考虑到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尤其那些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影响较大的设计项目,要谨慎对待。总之,城市景观设计要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高度的关注,为进一步创造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生态设计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

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特色。工业文明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越来越少。现代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知越来越少,繁忙的生活节奏将整个城市带入了高速运转的程序中。设计师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对现有的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特别是针对生态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域,对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小湿地、湖泊、绿地等都要加以利用,减少对其盲目填充、毁灭和铲平的城市建设行动。科学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使其露出自然生态的原来面貌,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将其变成和周围城市建造景观相融合的城市景观。

2.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自身作用。生态系统是一个平衡协调的系统,其本身拥有自我调整和净化功能。这些功能的效果要比城市人工机器达到的效果好,其具有积极和健康的意义。如,空气系统和水系统在大自然中本身拥有自我净化作用;土壤除了能够为农作物提供生长的基础,还拥具有对垃圾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作用;动植物的存在也是人类从中获取工业或是医药元素的重要来源;自然景观给人的审美体验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把握自然资源原有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的作用,为城市的景观设计提供优秀的设计素材。

3. 城市的建设涉及许多方面,物质景观的设计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的资源有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城市作为一个资源消耗大户,对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利用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要关注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首位。对于一个城市的构建过程来看,湿地、湖泊的消失就是不可再生资源被消耗的过程。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对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城市规划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尽可能的将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保留并加以利用。

其次,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特别是城市建筑应该科学的结合地形、地区气候、日照等客观的自然条件,采用科学技术对光、水、风的利用设计合理的路线,对这些清洁能源的利用发挥其优势。

最后,城市景观设计中要保证城市的美化作用,提高绿色资源在城市建设总面积中的比例。城市景观设计要讲究与周围景观的协调,从市中心区域到城市边缘、城市的郊区、农村地区,城市高楼和田园、山林的结合等方面保证合适有合适的比例与合适的距离。那些造出“鬼城”或是“新城无人区”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败笔。

总结:

生态设计原理的科学、合理地利用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健康和积极的城市景观设计离不开自然生态设计的支持。城市景观设计师要注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力图在造城的过程中保证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 原则 施工 要求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11-02

城市是区域中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它是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发展进步不可避免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其中,并且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进步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园林建设也是势在必行,只有明确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保证园林设计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更好地改善城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1 园林建设的基本内容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它是及诗词、书画、音乐、雕塑、碑刻、建筑等等于一体的,在建设园林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园林的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科学与技术、自然美与艺术生活美的统一,城市园林建设也需要做到这样。

2 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2.1 城市环境的恶劣

城市园林建设的好坏以否是城市明信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已经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城市的环境质量也严重下降,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投资。因此加快城市环境建设是必要的。

2.2 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美化环境

城市的污染日益加剧。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工厂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加重、有害气体的排放、已经影响了市容市貌,城市园林建设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有利于改善市容市貌。

2.3 城市园林建设有利于人类健康

园林建设有利于改善环境,使得人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且各种花材和艺术造型有利于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降低生活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的园林建设使得城市的绿化做到合理的布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同时生态环境的和谐美丽,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保证精力的充沛,也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文明进步。

3 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

曹雪芹曾经在红楼梦中提到了关于园林建设“天然图画”,就是山水艺术,并非勉强造作、装腔。要求明确在明确园林绿地的性质、功能、在规模上的要求、充分调查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技术条件水平、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根据用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具体如下:(1)要考虑的是植被的选择,如何选择达到最优,因地制宜,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生态习性,根据具体的环境区域来选择最适合的植被。比如街道周围的绿地建设,它要求植被具有吸尘、隔音、美化作用,因此可以选择对水、土、肥要求不高、易于修剪、并且抗性强、的树种。综合性公园则可以建立具有很多枝干,高大密集、能够庇荫的乔木以及可以休息的灌木或者草坪。工厂周围可以进行防护,美化环境。可以进行多元化的植被建设来进行合理的配置。(2)根据当地的城市风格建设,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是融合在一体的,不能与城市建设显得格格不入,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整体风格相联系。(3)根据当地人们的习惯进行建设,包括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对户外活动的要求,选择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适合当地人们的风格进行城市园林建设。五是考虑到当地的空间时间限制,根据空间的大小,选择树木的种类多少,以及植被的组合美化和组织空间,协调城市建设,不影响正常的城市建设。

3.2 讲求统一

进行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需要做好规划建设,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城市园林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栽种植被、或者说着进行开湖建设,而是应该应该遵循美的规律,讲求规划的统一,将园林建设放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建设设计之前,准确掌握各种学科知识,建设的时候综合运用美学、美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到科学建设规划,同时做到艺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艺术性就是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求能够满足人们的观赏活动需求的同时达到美的效果,发展性就是在园林建设中能够达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或者提升人们的美学意识。只有做好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进行园林设计。

3.3 天人合一,和谐建设

城市园林建设最好能够做到最大程度的偏向自然的和谐,原始生态环境是最美的,要求在计划设计城市园林建设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进行生态建设,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把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和谐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中,同时也要求园林绿地建设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总体上做到协调和谐,在做到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要体现不同的风格的同时也做到和谐配置。比如公园的、风景点的建设做到美观、色彩丰富。寺院或者古迹周围做到庄严、肃穆。植物的种植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形、色、味、声的和谐等等,体现不同且和谐的风格。

3.4 经济实用

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的选择、施工成本等方面的同时,做到事半功倍。具体如下:(1)具体运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价格较低、独具特色并且适用性强,易于种植,可以进行充分利用,从而降低建设费用。(2)进行经济树种的种植,可以种植一些经济树种,比如柿子树、银杏、核桃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3)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地面挖掘。也可以依附于城市的建筑进行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的投入。

4 施工管理要求

4.1 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园林建设的基本内容,做好工程范围内的工作,具体如下:(1)熟悉设计的图纸,按照要求设计,并且检查设计的图纸是否齐全、完整,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还有进行现场的勘察,勘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施工现场的交通,是否有利于大型车辆的运行,是否妨碍了当地的交通安全。施工现场的地形是否符合建设要求,是否需要开挖,或者周围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等等。施工现场的水电方面是否能够保证供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资源方面的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2)绿化问题,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绿化,并且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做到有效地结合。并且了解勘察当地绿化的适合时间,种植适合的植物。(3)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对施工地区的垃圾、废弃物进行清除,并且铺设好相应的管道。

4.2 有效地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部署

人员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施工组织,其中包括人员众多,比如说设计师、项目经理、技术质检、材料供应商、运输维修人员等等,合理分配工作,确定哪些人负责前期准备工作,那些人负责绿化装饰工作,哪些人负责植物的栽种工作,还有养护工作等等,保证施工队伍能够有效的进行工作,保证人员的充足,并且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等等。并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标准,充分了解设计图纸以便顺利进行施工。

4.3 做好材料准备

在城市园林建设这一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充分的材料准备,包括基本的大型机械,还有中小型机械的引进等等,并且确保好完好率和出勤率,注重维修和包养,还有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比如树种的选择,保证种类、数量的充足。

4.4 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城市的园林建设设计方面较广,并且不同的季节施工的难度也不同,也需要做好相应地安全措施,保证安全,其中包括人身安全,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运行,人员自身也做好保护工作。还有施工过程中安全,比如说在雨期中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触电,做好防风工作,并且保证树种的正常生长等等,只有做好基本的安全保证,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之,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的明信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合理规划,遵循一定的原则,严格施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英,高光林.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不足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2006(24):6503-6505.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7篇

景观设计融合了各类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正是由于与各学科的交叉性使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在当代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才有了今天不断创新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在广泛的相互整合的学科发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应该是信息传播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主要是着眼探讨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设计的景观作为沟通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的媒介,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作用。因此,引入信息传播学来研究景观设计,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设计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

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学特点

若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景观设计,将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自然也能找到一种与其相适应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处理原始的信息材料(来源于制造者与受众)――设计观念或构思,然后将其转换为符号信息;受传者(使用者和观赏者)在看到这些符号后,用感官加以处理,并作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景观和受传者一起构成了解读系统;观赏者和使用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又会对设计作出反应,从而反馈信息给设计师。

特殊性。城市景观的设计与营造过程是社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由于是在已有人工环境――城市中进行设计,使这个过程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即既有“建成景观”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发散性特征,也有外部环境向正在生成的景观传递信息的集聚性特征。

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既承担着向使用者传递设计者、制造者意图的功能,又承担着顺承和融入已有外部环境的任务。

以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为例,一方面广场上出现的景观建筑、雕塑、装置艺术乃至城市家具都是为了向进入广场的受众(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传递出城市文化特色的信息,另一方面,广场周边现有环境,如建筑色彩、自然地形地貌,这些因素则会在设计早期影响设计者和制造者对广场方案的确定,在项目建成后,这些要素会继续与广场互相影响,让进入广场的受众感受到景观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或者不和谐。

多样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景观的传播过程,社会上的一些人通过城市景观这个载体向另一些人传递着关于生活行为、审美情趣、文化品格等信息,甚至还可以传播具体的事件、历史与传统信息。因此城市景观作为信息载体长久而深刻地作用和影响相关的人群。然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在城市景观中接受的信息是多样的。因为受众是多类型的人,包括城市景观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有可能既是本地居民平时休闲放松的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参观游览的当地著名景观,比如宁波的天一广场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一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是宁波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景致通透的广场建筑、一池碧水、一块3.6公顷的城市绿地,使天一广场充满了现代商业气息。天一广场既是一个环境优雅的休闲娱乐中心,又是一个城市新的旅游景点,但在不同的使用者眼中,天一广场这两种身份的主次关系也各不相同。广场此时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综合体,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的受众通过辨识,在其中各取所需,从而形成了传播信息的多样化。

运用传播学原理改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程序与方法

当今的城市景观设计活动日趋频繁,从大型的城市广场、公园到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种类繁多。在大量景观设计作品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设计缺乏互动性、缺乏人文气息等。那么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如何利用传播学原理来对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改进?

建立更为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增强设计的互动性。以往的城市景观设计通常都是一个单向的设计活动。即由制造者(大到规划部门小到房地产开发商)确定设计主题、场地规模、位置,而后由设计师进行具体方案的确定,其信息反馈只是停留在制造者与设计者,也就是传播者之间,常常将使用者,也就是受众排除在外。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环境领域的传播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传播系统。因此,建立完善的反馈信息收集系统,才能使城市景观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尤其对于许多大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更是如此,比如许多城市广场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在前期和设计过程中随时接受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设计误差。

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大型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开始注意到要征集使用者的意见,但是常常只是在投标完成之后,让市民在已有的几个投标方案中进行选择投票,整个设计程序的互动性还不够充分。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将设计方案进行多轮公示或者工程全程跟进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收集受众的意见,将这些意见存档并且及时反馈给制造者和设计者,使两者可以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多轮修改,从而使设计方案日臻完善,也使得项目在完成以后,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改进设计内容的符号化处理,提高信息的还原率。城市景观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受众解读过程和获取的信息也会与传播者产生不同,经过解读以后的信息会与原初信息之间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却希望信息能够在传递过程中保持一致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的时候应该充分地理解和分析受众的解读模式。对于城市景观设计而言,要使得受众在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重构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还原为传播者所希望的信息本体,就必须立足在城市本身,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历史,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居民的生活方式各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考察,这样才能提取出受众能够解读的符号语言。因为在受众的思维中,一个城市传统的实体性形态有可能被“暂时蒸发”而留下一些抽象理念。那么找出能够代表这些理念的典型符号,即收集、挖掘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和代表城市精神的物质内核成为设计的关键。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最近几年,国内的城市文化广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但是却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并没有找到恰当的符号语言来传递所要反映的城市文化,而是想当然地对设计内容进行符号化处理,更有甚者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形式,其结果必然就是创造出一套使用者无法理解的符号体系,造成了设计者的失语和受众的迷惑。

注重设计的细节,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其他的信息载体不同,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空间形态,是立体三维的,受众常常是进入其中接受其传播的信息,而接受信息的方式通常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当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漫游时,视觉时时与环境保持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路径的推移大量地被大脑接受,这时采取的是动态接受的方式。当看到特别吸引自己的片段时,才会采用静态接受的方式,对某一片断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受众在进行解读时,将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得到了对整个景观的最终印象。动态接受的信息形成对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的认知,而静态接受的信息则形成对设计细节的认知。两者只有互相统一,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否则给受众所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孤立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还是以城市文化广场为例,广场上出现的一切细节,比如城市家具、植被、材质甚至工艺手法都应该能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风貌。

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传播学原理对于景观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研究人与城市景观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方式,并更多、更加切实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这符合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追求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更和谐、更密切、更合理的感性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晓峰编著:《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俞景玮:《美国当代主要传播学理论概述》,《人文杂志》,1988(3)。

4.吕正华、马青编著:《街道环境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8篇

1.1东城新区城市特色概况

东城新区位于拉萨市东部,而拉萨本身就是一个特色资源富足区。自然生态方面,有“世界屋脊”之称,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历史人文方面,拉萨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其建城制度和形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地方特色,拉萨拥有藏传佛教三大寺庙,是藏族朝敬的重要圣地,拉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次,拉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形象共识,“雪域高原、蓝天阳光、藏传佛教、低压缺氧、宁静虔诚”等是外来游客对的典型评价,这为城市特色挖掘与总结奠定了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1.2城市特色采集及评价方法

城市特色采集按照“视、听、闻、味、触”五觉感知为线索,对拉萨市东城新区特色资源进行初级搜索整理。本次规划设置了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包括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两项,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包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5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2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4个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包含知名度与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2个评价因子。根据各类资源的价值、利用及影响力情况赋予不同分值,最终按照总分予以分档,形成一级(60~100分)、二级(30~59分)、三级(0~29分)三个档次,如表1所示。对城市特色资源的评价分类结果反映出了以下问题:(1)一级特色资源集中在自然资源和无形人文资源,即非物质文化资源,这说明东城新区的资源基底优良,有较多题材可以用来塑造城区特色。(2)三级特色资源集中在有形人文资源,即城市建成环境。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东城新区空间布局沿用了现代城市逻辑,因此其城市结构、城市肌理、道路系统、新建居住区模式以及各类建筑布局都与其他现代城市差异不大,仅仅在建筑立面装饰部分传达了藏式信息。在全国宏观层面比较,其特色较弱;在拉萨中观层面比较,与主城区传统风格有所差异,但其所表达的现代风格质量不高,与东城新区形象目标定位还有较大差距。(3)从五觉感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一处环境产生好感往往来自于多感官满足,比如每年4月日本富士山的樱花游,同时感受了雪山美景、樱花香味、乍暖还寒和拂面春风,所有感觉叠加形成的最佳体验吸引了大量人群。而目前东城新区特色资源的感觉类型过于单一,复合性较差,比如拉萨河、拉萨河湿地以及其他河网体系只能观赏,公共建筑包括二类特色资源中的大学也只能停留在观赏层面,可以引发的感官刺激太少,则其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不具备长期吸引力。

2城市特色规划策略

2.1策略一:“五觉”设计策略——打造复合型感知体验

多感官复合体验,即打破单一的感知方式,根据体验对象特点进行策划,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感知器官,从而加深体验印象。在文化产业策划中,这是常用手段和发展趋势,比如音乐剧、演唱会、四维电影的流行,其舞台画面、完美音效以及观众的现场参与全面模拟了一个逼真的故事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感知特点,根据特色资源特点,将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进行2~5种的叠合,产生多样的城市活动和场景效果,同时从需求角度推动了更多类型的城市空间产生(图2)。策划1:博物之城“博物之城”与“博物馆之城”一字之别,相差颇大,“博物”意指一种城市定位和功能系统,而“博物馆”仅仅是前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东城新区有许多可以展示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每一种资源都蕴藏着一段历史、一个系统、一种流派,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具有很好的传承、教育、科研、观赏作用,对其的展示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和所寄予的意义不同,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而这样一个“博物”系统的建成,不仅是对本土特色资源的梳理保护,对当地居民意识觉醒和自豪感的培养,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财富(图3)。结合东城新区城市特色资源,对其进行策划,如表2所示。

2.2策略二:图底关系设计策略——主题式城市场景设计

控制画面要素比例是摄影构图原则中的重要一条,因为它与要传达的信息和主题息息相关,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曾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如果把人对城市的移动体验裁剪为一帧一帧的画面,即可发现这条摄影构图原则对城市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图4,图5)。让人迷茫的画面多是主题不明确的画面,让人印象模糊的画面多是技巧滥用的画面。同样在城市设计领域,现代城市无特色往往来源于两个技术原因:一是元素过多,不知所云;二是技巧单一,四海皆同。因此,在东城新区的城市设计中通过主题确定、类型分区、方法设计三个步骤来实现特色塑造。策划2:天空之城高原城市的天空纯净、变幻多端,且在视觉上给人触手可及的感觉,所以有“天堂”之称,这是拉萨的无形魅力资源之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以“天空”为主题背景。对于主题“天空”的表达,根据东城新区不同功能区和空间形式的要求,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分类和要求如表3所示。规划结合“天空之城”的设计主题,在东城新区形成“三双一区、五彩东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图6)。具体空间策划则通过重点地段(包括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的详细设计进行落实(图7,图8)。

2.3策略三:空间自组织设计策略——“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

城市系统运行包括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两种动力。控制机制实现了对整体配合效率最优化的目标,然而对于社会系统这样一个复杂体系来说,其所表现出的稳定有序性是不可能依赖于一种高于一切的力量予以控制,其所表现出的丰富多样性更是基于正反馈的自发机制,即在某种约束条件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大量随机过程最终形成了宏观结果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希利尔的空间句法理论及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为自组织规则”观点中均指出自组织结果背后经济、社会、等支撑因素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传统城市中,自组织体现为无数建设个体的利益博弈、规则遵守及行为模仿。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建设个体被开发商取代,社会规则被经济利益主导,随之也就导致了形式和空间的疯狂复制,致使城市特色最终消失。因此,在充分发挥自组织多样性优势的同时,仍需要对建设规则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策划3:自在之城传统的建筑与造城原则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信仰发挥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自然崇拜——随山就势的造城规则。(2)信仰至上——同心圆式的空间模式。“转经”、“转山”、“转湖”,从藏族习俗中即可看出,其将崇拜之物置于圆心,所有膜拜行为和建造都呈同心圆式环绕进行,这与西方及汉族的轴线式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别。(3)独特生境——围合式低层建筑院落。为抵御风雪、争取最大光照,藏式建筑多采用四面围合式院落或独栋建筑,同时因为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建筑通常采用1~3层低层建筑(图9)。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问卷调查中,针对问题“您期望的住房类型”一题,1201人选择低层独院住宅,占调查总数的60.1%。(4)生产特点——群体性室外休闲活动。藏族传统生产方式至今对其生活有较大影响,如游牧,藏族人钟爱郊外野餐与此有很大关系,在许多节庆活动中也都包含此项内容,因此在藏族生活方式中对城市绿地、郊野绿地的要求较高,这一点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40%(800份)的人认为绿地不够,占到了“影响居住环境主要原因”之首。针对以上自组织原则,规划设计从以下方面做出技术回应:(1)控制城区规模与范围,采用环城绿化带形式约束城市的生长,防止对山体、水系、农田空间的侵蚀,同时作为生态保育用地和安全防护用地。(2)通过全区及片区慢行环路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方式体现这一传统特色,满足人行为模式要求。(3)在街区与建筑设计中,引入对传统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研究,并将其纳入现代城市的设计过程中,这种吸纳不仅包括表皮装饰,更重要的是其生态手法、空间模式以及在这种空间中形成的特色社会关系。(4)根据藏族人群日常与节庆习俗,适当增大绿地、广场比例,在绿地的类型、规模、形式、分布等方面与当地社会习俗相衔接。

3结语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9篇

一、广场景观设计的特点

(一)广场景观具有开放性

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开放空间,也是人们集会的主要场所,广场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决定了广场景观在内容和样式上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比如城市广场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与典故、旅游业的发展、社区文化、城市宣传、城市集会等都对广场景观起到了宣传开放的作用,城市景观最终成为大家所共有的精神乐园与一个城市的名片。

(二)景观设计与广场规划密不可分

景观设计应在符合广场规划布局大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广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优化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市政广场建设起到点睛的作用。此时景观作为一种融入广场规划的设计元素,本身依托于广场建筑而存在,当广场布局定型以后,需要考虑的主要是景观设计如何配合广场布局来达到最佳的整体视觉与设计效果,或是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更好地衬托出广场总体效果。

二、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广场景观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fg~Li环境的深层表现。因此,在广场景观的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功能、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关系,因此在进行具体广场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广场景观作为开放艺术品,在一个具体的城市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城市的其它空间形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来达到城市的生态环境目标。在广场的空间体系中,无论景观的功能、性质、规模、位置有{可不同,都是城市广场空间的有机整体,都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景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展示景观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广场的配景或背景,而是要因地适宜,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应重视历史人文景观的延续与保护性,这些都是我们从城市整体上进行广场景观设计与规划的原则,因而要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首先要考虑到环境的整体眭,具体就要考虑景观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时空连续性、和规模与景观作品的寓意思想,采取最适宜的设计方法,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广场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娱乐环境、塑造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二)以人为本原则

广场景观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具体景观作品和作品寓意是否与当地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与历史习俗相符。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就已经开始重视“以人为本”,也就是开始注重人性。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在经过一段“功能至上”和“唯物质论”的追求后,开始认识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设计师的观念也由简单追求“简单、实用、易造”转为重视“历史、寓意、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场景观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允它必须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去。因此,做广场景观设计要明确一个基本点:简洁实用,以人为本,体现”人化”设计思想。

(三)宜“精”原则

所谓宜“精”原则是指设计师在着手具体景观设计时,多考虑设计一些寓意深远、造型可爱的景观作品,而不是那种制作粗糙、设计毫无艺术趣味可言的所谓的景观作品。富有艺术创意的广场景观更容易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创意好的景观作品更易于满足人们艺术欣赏的需求,更能在人们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影响,对塑造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有着很好的口碑效应。

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绿化;原则;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园林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同时也是是城市环境建设事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的文明标志和象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园林绿化企业之间变得竞争激烈,施工企业也必须推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如此才能够既创造效益,而且被社会和行业所认同,从而使之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

一、城市园林绿化概述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把园林绿化发展作为重点对待。通过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以及改变城市面貌,并且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文化、经济带动了园林的发展建设建设,美好的环境又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盛。绿色植物在城市的环境中起到了主要的保护作用。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形势也显得非常严峻,从而导致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的下降。随着有害气体释放到了大气之中,使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绿色植物能减弱噪音、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改善城市的环境。所以,改善市容市貌的首要任务便是城市园林绿化。

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

2.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城市园林设计要有准确、鲜明的立意,从而做到规划科学,使之整体的城市区域环境与设计项目相互结合,要在项目的形式、性质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准确地定位;使之能够要做到 “三个协调”,即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和项目设计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植物载体的尺度、形式、体量、质地、色彩等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

2.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此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周边环境的情况和地形地貌来造景,要做到不但经济上节约,而且在层次上也要体现韵律变化和起伏,从而避免出现呆板的情况。如今为止,我国任然处于社会会主义初级阶段,财力也十分有限,因此,我们也不可以追求十分奢华,当然,我们也不能够生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森林进入城市,以及建造很大规模的园林绿地的做法。现如今,园林设计最为主要的工作是在协调其生态系统的情况之下,能够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而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身心愉悦。因此,园林设计应该要以林荫型绿化作为其主导因素,从而增加其绿地的色彩,扩展其绿化的范围,注重其立体绿化,发展垂直绿化,使之能够构建城市空间的那种多层次的绿化格局。

2.3 以植物造景为主

植物造景主要强调的是:在建成效果和设计上展示植物的风韵美、生命美、人格化、色彩美、姿态美、多样化的特性,从而构建以乔木为主,藤、乔、灌、草、花相结合的那种复杂交错的绿化模式。采用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相结合,常绿树种和彩叶树种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之绿地在四季构图上达到三季有花的目的,四季如绿,从而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园林设施、精美的园林小品、完美的生态环境。

2.4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不但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遵循其美学的法则,要体现其可参与性以及可融入性。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多样化以及需求的审美乐趣,从而达到了艺术价值与服务功能的统一,观赏性与生态性的统一、美与绿的统一实现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2.5 地方特色原则

除上述之外,园林绿化设计还必须考虑其地区的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物候,并且把园林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其有着丰富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然而这就使之在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生态群落以及地形地貌的基础之上,尽量保留和采用原有的微生物以及动植物,从而引入与景观和当地生态条件相互适应调节的各种植被。

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

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不论从设计到施工都要以营造美好的园林景观效果作为其主要的宗旨。因为园林工程包括假山、水景、造地型、园路、给排水、绿化栽植等诸多内容,并且在其施工中也是由诸多的施工单位合作完成。所以,如果在施工配合、施工组织、成本控制上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其施工的进度,从而导致工期拖延,因此很大意义上会影响到工程质量。所以,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

1.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相关的单位应该按照其设计要求做好工程概预算,为工程开工做好施工场地、施工机械、施工材料、施工队伍等各项准备。并且要依照对其施工工期的严格要求,施工设备、组织材料、施工员进入到施工现场,并且要计划好工程进度,从而能够实现连续施工,最后保证工程能够按期完工。

2.施工中注意事项

在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人员应该严格地按照其图纸施工,从而把握住园林的设计理念,这个也是保证其工程质量的最基本的前提,从而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绿化美化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应还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加强调查,从而来确定每种材料的不同需要量,编制其施工的组织计划,在施工时还应该落实施工进度,并且依照施工的实际的进度对其计划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从而尽力做到工程施工过程的有条不紊,从而保证工程进度能够按照其计划严格执行,使之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缩短其工期。

3.注重土壤的选择与养护问题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所在,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好的植物。所以,种植土的来源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园林绿化土壤处理上,很难做到按《园林树木建植技术规程》所要求的那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建设园林绿地时,一方面要尽力争取使用符合要求的种植土,另一方面就要靠在养护管理时对绿地土壤进行改良,也就是对植物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施肥,以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施肥最好用有机肥,值得提倡的是把修剪下的植物残体粉碎后返还于绿地。

4.加强苗木的栽植与养护问题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苗木栽植前应修剪苗木根系、树冠,拆除带土球菌木根部的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乔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士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压实,不留空隙,栽植后水要浇透。5cm以上的乔木应用支柱来固定,固定物应整齐养观。种是短暂的,管是长期的。只有进行不间断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良好长势。否则,就难以达到生态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

结束语

伴随着园林绿化工作的不断发展以及深人,每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及其管理的原理,而且还要有着现场施工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之下,从而能够不断地提高投资环境以及城市绿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周敏,马红英.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06(3):109-110.

[2]陈剑泓.浅谈道路绿化施工的施工实践[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3):44-45.

[3]邵国才.浅论绿化工程施工管理[J].当代建设,200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