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联系
1、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功能拓展
2、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相辅相成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成本控制
一、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确认成本是,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在会计所处环境、核算对象等方面无很大区别,因此,财务会计上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仍然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
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假设的延伸,以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又是对会计实务中存在的某些共性的高度抽象。它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只是在稳健性原则的问题上,有些争议: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资本成本”账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就确认了权益资本收益,在收益实现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财务会计的稳健原则。但若从资本成本会计的角度看,事实却不尽如此,①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夏,企业当期的净收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若把本应属于成本的部分作为净收益,实际上是高估了当期的净收益。如果按照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应该说,违背稳健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会计而是现行财务会计。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经济流动的不断创新,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稳健性原则及其相依存的实现原则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如会计的确认基础、会计的计量属性等将受到冲击与挑战,因此,稳健性原则仍应作为资本成本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5.关于安东尼教授的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的简略
1设备的综合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重视对设备可维修性的考察
设备的可维修性是降低维修费用、减少停工损失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瓶颈环节的设备,其可维修性更为重要。因此,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在购置设备时要注重对其可维修性的考察。
1.2做好设备投资预测
设备不仅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而且对产品的品种也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当今钢结构企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设备作为科技的直接载体,其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如采用型材(钢板、角钢、等径管、方管等)套料工艺时最好有套料软件相配合;火焰切割机在进行多头切割或异形切割最好有自动调高装置和FASTCAM软件相配合。总之,在对技术和市场把握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力争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结构升级化和合理化。
1.3用价值工程指导设备购置
运用价值工程考虑寿命周期成本和使用效益,是现代设备购置的基本要求,也是控制设备综合成本的有效办法。价值工程就是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取得最好的功能效益,寿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购置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因此,在设备购置时,要对设备的购置费用、品质、性能、可维修性、使用维修费用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其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求得最佳的价值。例如,在选购角钢自动生产线时,在各种品牌的权衡中,是选择“山东法因数控机械”,还是“天水锻压机床”,或是新出来的“阳光科技”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价值工程进行综合的分析,作为领导们决策的依据。
1.4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成本预算的模糊性:模糊管理思想的提出;企业成本预算模糊管理的具体思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是最基本的预算、成本管理方法的精确性和可行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结果的精确性常常以方法的复杂性为代价、企业所生存的环境,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的环境,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接触各种模糊事物和信息、不是采用刚性的、事前规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约束被管理对象、通过系统整合实现人本管理及其管理目标、采取适用于复杂管理的方法论来进行成本预算管理、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做好成本预算编制工作等,具体请详见。
成本预算的模糊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管理方法的特殊性,不是采用刚性的、事前规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约束被管理对象,而是通过系统整合实现人本管理及其管理目标,以及采取适用于复杂管理的方法论来进行成本预算管理。
在企业经营业务预算中,成本预算是最基本的预算。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等条件限制,使得企业成本预算管理陷入了“上下相互扯皮”的泥潭中。对此,本文将以“模糊管理”思想为指导,从而提出成本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1企业成本预算的模糊性:模糊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模糊性”无处不在,比如,人的身高有高与矮之分,但高个与矮个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呢?高、矮本身就是模糊的概念。从理论上讲,模糊性是一种描述的不确定性,它是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事物的“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当两极对立的绝对性消失了,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模糊性。那么,该如何理解成本预算管理的模糊性呢?
首先,成本管理方法的精确性和可行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结果的精确性常常以方法的复杂性为代价。以产品成本计算为例。众所周知,产品成本计算是经过一系列归集分配过程而完成的,如原材料、人工等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和制造费用的分配等,在这些分配过程中,企业选用不同的分配方法,其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精确的计算方法往往是最复杂的。无论多么精确的方法,对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因此,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应是精确性和可行性兼顾的方法,如果把复杂的模糊的事物人为地精确化,这势必降低成本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
其次,企业所生存的环境,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的环境,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接触各种模糊事物和信息。因此,企业要实现费用预算的精确性管理也是不现实的,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具体情况,如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行业竞争、企业文化等,成本预算的确定应以提高员工创造力、最大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前提。
2企业成本预算模糊管理的具体思路
一、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跨组织成本管理
跨组织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CostManagement,IOCM)的实践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后来才有相关的理论。日本丰田公司主导的IOCM实践应用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DutchFayard(2012)等研究了内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吸收能力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的正面影响,验证了资源共享对跨组织成本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核心能力
Prahalad,C.K.andGaryHame(l1990)首次提出“企业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的概念,他们的结论是,企业核心能力是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知识长期累积的结果,是企业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的综合表现。方统法(2001)从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和外部识别两大方面讨论了核心能力的识别问题。
(三)战略联盟
Gill&Butler(2003)认为,如果联盟的企业不能通过自身或市场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就会彼此依赖,而且这种联盟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徐二明、徐凯(2012)以中国企业为样本,从资源互补和机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合作与竞争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适度的资源互补是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手段,过高或过低的资源互补都会使联盟企业处于机会主义的风险之中。以上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关注交易及物流成本,跨组织的制造成本协同问题研究甚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还没有考虑供应链核心能力协同问题。战略联盟的资源依赖和成本保障的实施协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关键供应商交易物品在制造企业产品成本中的分量,还需要从成本管理的角度、IT技术的角度、设计制造的角度等多学科融合来研究产品成本的协同管理,以解决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二、供应商成本管理机理解析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着重从新形势下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分析目标成本管理改革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进而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关键词】市场经济WTO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改革创新1【Title】Goalcostmanagethereformandinnovationunderthenewmarketenvironment【Abstract】Asthemarketeconomicsystemofourcountryissetupprogressivelyandperfecting,Chineseaccessiontothe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Themarketcompetitionthatenterprisesofourcountryfaceisfiercerandfiercer,Thistextfocusongoalcostopportunityandchallengethatadministrativeinstitutefacesanalyzetheabundantessentialtermsofmanagingreformandinnovationofcostofthegoalunderthesituationagain,Proposehowcarryongoalcostreformandinnovationofmanagementunderthenewsituation.【Keywords】Marketeconomy;WTO;Goalcostmanaging;Thereformandinnovationofgoalcostmanagement【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成本管理的话题由来已久,雄?彼特提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种战略中低成本战略就是其中一条。无论在何时,成本都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不断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目标。目标成本管理在近些年国内外企业的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的管理思想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管理思维和方法非常适合用于我国企业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我认为有研究它的必要。在新的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成本管理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成本管理又有了其新的内涵。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我认为这种主张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维和方法在我国的企业中只是得到初步应用,还很不成熟,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对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理论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使目标成本管理更上一个台阶,使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更为成熟,帮助我国企业从成本上创建竞争优势,使我们的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迎接挑战。二、国内外理论研究发展及现状目标成本管理从提出到运用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一改传统的以产定销思想,先根据市场需求确立目标,再一步一步倒推安排各个生产环节。目标成本管理就是成本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所谓目标成本,就是企业产品生产之前预计控制的成本水平,是反映产品物化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状况,也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目标成本一般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公式是:目标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从此公式可以看出:目标成本改变了传统的做法,以往是先计算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作为产品售价,即先定计划成本,再定销售价格。这样定的计划成本实现性较大,但售价是否在市场有充分竞争力就不一定。而目标成本却按照市场预测情况,以最合理的、最具竞争力的售价和企业要求取得的利润为条件来确定必须达到的成本水平。把成本变成控制对象,改变了过去那种消极被动局面,这是目标成本管理的最大特点。日本企业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取得成功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管理学家左藤嘉彦提出“TearDown”法,这种成本管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新产品的设计之前就事先制定出目标成本,而这一目标成本成为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所有成本确定的基础。其它一切环节都以这一关键判断为中心。从预测销售价格中扣除期望利润额后,成本计划人员开始预算构成产品成本的每一个因素,包括设计、工程、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成本,然后将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分解以便估算每一个部件的成本。这样做严格控制了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缩减了生产中库存造成的成本,从而使得产品成本得到大幅降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必将不可抗拒的加速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企业将建设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现代化企业中,信息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目标成本管理也逐步向着信息化发展。通过信息化改造,目标成本管理就和企业的各个方方面面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开放的成本管理体系。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接到一起,各种数据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交流、传递和使用,而且更做到了目标成本管理与个人挂钩,为成本管理考核评奖提供依据。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大趋势,信息化的管理思想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高度有效整合,缩减原来的管理组织结构,实现充分授权。这样做一方面大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各个职能部门以目标成本为导向,形成一种目标导向型组织结构,改变以往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企业内部资源重复使用程度高,管理成本高的局面。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灵活组合,相互合作,从而使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企业对外部条件的适应能力。目标成本管理经历着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系统运用,从内部管理向外部价值链分析,从以节约为目标向以效益为目标,从少数成本管理人员参与向全员参与等等方面的转变。所有这些改变无不体现着成本管理思想与时俱进的趋势,因为只有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造我们的管理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三、文章观点和理论创新目标成本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管理核心思想体现了成本管理要与市场相结合,是以销定产观点的体现,这适应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当代企业要面临的竞争已经大不同往日,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更是面临着无数挑战和机遇。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日益迅速,竞争日益激烈,我们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应当迅速进行转变。本论文就是以中国90年代后,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中国加入WTO这样一个背景下分析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分析了我国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的特点。进而提出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等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指出了诸如企业市场主体逐步确立、市场进一步开放、信息产业发展等等方面给目标成本管理改革带来的机遇。最后,结合当今世界目标成本管理新思维和成功案例,从树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两大方面,提出了如何对我国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些观点。本文对新形势下的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通过比较分析法提出目标成本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演绎归纳法和实证分析法提出目标成本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对于目标成本管理这个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思路。针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提出了目标成本与战略目标挂钩的改革,而不是按原来的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减去目标利润”来套算;针对目前市场竞争加剧,提出了要分析竞争对手成本,从而改良自己的产品成本,保持长久的竞争力;针对差异化发展趋势,提出了战略成本观念,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适当提高产品成本,从而实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标。针对产品周期日益缩短,提出了树立赶超成本意识。同时,我还就目标成本管理手段、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孙子兵法中有“以不变应万变”这条策略,我想,在企业管理中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可称之为“变”的战略,而成本战略就可称之为“不变”的战略。如今的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迅速而剧烈,顾客需求也日新月异,而产品设计开发到投产经常存在时滞,企业产品要时刻跟上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是很难做到的。因而积极运用成本策略更容易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使企业在既定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利润,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成本管理的一种全新概念。它在我国一些企业初步得到成功地应用,在今后的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有对这种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的必要,因为任何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都必须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想一劳永逸地套用一种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生存之道。参考文献:[1]左藤嘉彦.降低成本新利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2]杜拉克.21世纪管理的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3]李安定.成本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4]布洛切.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ppp[5]猿谷雅治等.目标管理体制.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年1月版[6]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7]杜鲁克?P.迈向经济的新纪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1月版[8]杜鲁克?P.迈向经济的新纪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1月版[9]柯宏力.信息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正文】一、引言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如何不断降低成本,美国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在《新现实》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他说:“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可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80年代以来,脱离计划经济的我国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一部分企业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目标成本管理。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邯钢,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对成本管理进行大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邯钢摆脱了产品积压卖不出去的困境,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此之后,我国的许多企业纷纷向邯钢学习开始重视目标成本管理,国内不少企业先后采用了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目标成本管理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后,中国的企业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市场环境。这个新的市场环境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而产生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更加强调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市场环境的产生,提出了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如果能够从分析研究中找出原有目标成本管理的弊端,并剔除它,那也就是本文的价值所在了。二、90年代后我国市场特点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大多数行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我国的买方市场与西方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相对比有所不同,并没有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买方市场主要是相对于短缺经济而言,并且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积累起来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我国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供给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这就出现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于是出现了产品卖不出去的现象。同时中国加入WTO,面临国外企业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造成国内企业竞争力加剧。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企业来讲新的市场条件下存在的机会也很多,应该说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通过对90年代后我国市场特点分析,我们看到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开放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方式造成巨大的冲击;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为改革旧的企业管理方法带来了机遇。下面我就从这两点切入,具体分析新的市场环境下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创新的机遇。三、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一)企业进行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1.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应变性。以往的目标成本管理往往只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很少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只重视生产环节的目标成本而忽视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目标成本,这样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内外部脱节,缺乏应变性。在这个顾客导向的时代,产量不断的扩大不见得会是赢家,能够掌握竞争的动脉,制定明确的竞争策略,且能全力以赴付诸行动,才会是胜利者。当市场售价下滑的速度大过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速度时,也许这个企业将会成为市场上下一轮的被淘汰者。2.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目标成本管理竞争意识有待加强。世界最大500强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使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而言,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必须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本企业产品的优劣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3.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目标成本分析缺乏前瞻性。在今日竞争激烈的时代,产品寿命周期更加短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研究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国内的企业往往缺乏对潜在消费需求的研究,因此出现产品积压的现象。当产品更新速度低于需求变化的速度时,所有生产活动都只是在增加成本。然而通过对潜在需求的分析,在现阶段增加合理的支出,反而可能在未来获得降低总成本的效果。如何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的前瞻性,为保持产品长久的生命力服务,是我们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4.成本动因增加,传统粗放型的目标成本管理变得落后。p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现象。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考虑的都是看得见的成本,未考虑到隐含成本;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而忽视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然而成本的形成不见得仅仅是劳务及材料等显在成本,更多的是因为管理的粗糙或不科学等造成的浪费与损失即隐藏成本。如何认识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找出这些提高成本的动因,并加以剔除是我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成本动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成本,如果不改革以往的成本动因分析将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出现全盘失败的局面。5.信息化迅速发展,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手工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过去在手工模式下,只能局限在事后分析,往往还出现大量的人为差错。加之目标成本分析日益复杂,涉及数据日益庞大,使手工操作的难度大大加强。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建立从目标成本计划、预测、预算、控制到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计算机系统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目标成本管理的工作,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力物力,有助于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效率。信息化改造是企业管理改革的大趋势,因此也必须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手工模式改造。[1][2]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总之,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已成为目标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成为目标成本管理的难题。新的市场环境下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然,树立一个全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成为各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二)p企业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改革的机遇1.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和必要性。由于中国入世,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政府仅仅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不是市场主体,企业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①,于是企业以市场为依托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势在必行。同时,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在市场中独立运作,企业目标成本的确立和核算变得更加灵活,使得目标成本管理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信息化发展促进目标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敏捷化。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入世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规范促进了各类软件包括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这也为目标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计算机系统一方面快而准地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各种成本核算数据,另一方面为目标成本的逐级安排分配提供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同时,计算机系统以高精度的运算能力确保了各级目标成本的计算和汇总的准确度。目标成本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汇总—核算—分配—再汇总—再核算—再分配”,不断循环推进,实现了目标成本的动态管理。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3.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为及时广阔的外部信息。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国外资本将大规模涌入中国,促进国内电子商务环境和中国企业的日渐成熟。②通讯业的发展也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外部信息。通过与互联网络的结合,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就能够快速获得最近的市场动态和信息,使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更为开阔的系统。互连网络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便于目标成本的确立和变更,从而帮助目标成本管理更快更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决策更科学、更灵活。4.国内外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的交流加快了国内目标成本管理技术进步。目标成本管理在当今世界许多企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新的管理思维,中国入世为国内企业拓展了向国外企业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入世促进了优秀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目标成本管理队伍。新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激烈竞争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的困难加剧,同时,对目标成本管理也提供了一种机遇,促使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引入新的管理观念,改造原有组织体系。要重视市场,重视战略的研究,重视结构调整,要在传统目标成本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转变,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面,我进一步从树立目标成本管理理念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两大方面提出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四、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一)树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1.树立战略目标成本意识艾德华?戴明认为:“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永恒的主题。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为了降低质量成本;适时管理和信息化是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降低工资解雇工人可以压缩成本,但提高工资和福利也可以压缩成本。”③可以说,企业采用何种成本管理标准,取决于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目标成本管理也必须树立战略的思想,为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服务。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目的是不断取得产品价格优势,却很少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问题。尽管降低成本对于企业而言,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情况下目标成本管理应为战略目标而服务。如追求低成本先导型战略的企业,其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存在很少的差异性。因而在确定战略地位时,以相对高质量低价格来获得其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而为了达到相对高质量低价格这个目标,所要求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应该是严格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相反,追求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企业,其产品相对其竞争对手产品有很大差异性,因而应以高质高价来获得其竞争优势。目标成本管理应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目标成本应当设定在确保产品高质的基础上。在日益强调产品差异化的今天,不能以纯粹的节约支出来设立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增加产品价值、促进产品竞争力为中心。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成本管理意识才能科学地进行目标成本的管理,实现成本目标与竞争战略目标的一致。2.树立竞争意识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确定目标成本必须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下以面做得较好的日本五十铃公司为例。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以对其竞争对手的汽车部件详细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为其汽车部件制定出目标成本。他们采用竞争对手同类产品中的最低成本作为自己部件的目标成本。如,五十铃的汽车驾驶装置的目标成本是以其对丰田的同类部件的成本分析为基础,而其挡泥板的目标成本则基于对日产的这类部件做成本分析。日本公司经常做这种研究,将其作为目标成本计划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旦某公司发现某一个竞争对手减少了某个零部件的成本,该公司就会紧跟着削减同类部件的成本。在日本五十铃公司经过20多年的验证中,这种方法效果宏大。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竞争意识薄弱的现象,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因此必须积极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争取竞争优势。具体做法是:先选择若干合适的竞争对象,分解竞争对手类似产品找出对方的优点,从类似品的优点加以构想,构筑本企业产品优化模型。在型式化、组合后再选择所要使用的要素,分解再加上各种资讯,确定产品目标成本。最后再做比较分析,完备目标成本尺度。3.树立赶超成本意识日本公司在制定目标成本的过程中,最为巧妙的是将其目标放在未来的市场,而非今天的市场。NEC的一位财务预算专家安雄其伊说:"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NEC制定目标成本不仅参考现行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到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赶超成本意识的体现。这种成本意识具有追求成本极限的“理想性”,也就是说与其设计合理的目标不如设计理想的目标,是一种无穷降低成本的思想。企业的新产品都将要面临激烈的环境,因此要在现有规格上加追加预测将来的机能(成本提高的要因),而且,为了赢得市场的价格战略,于是,就要设定非常严厉的成本目标。用一个式子表示就是:目标成本=现状的市场价格机能提高(成本提高要因)—价格战略(成本降低)。可见,树立赶超成本意识,改善成本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机能并降低价格。4.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忧患意识pp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正视现实,面向市场,以用户需要为出发点,在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占领市场,增加市场份额。而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又主要取决于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成本与价格、成本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经营的关系,瞄准市场,立足内部,科学管理。用于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就是要持之以恒地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要与市场目标挂钩。同时,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按需生产,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可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5.树立效益观念成本效益可以理解为“为省钱而花钱”,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如引进新型设备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为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从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为未来“增效”而重购成本效益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目标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以此实现成本效益原则。(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1.目标成本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阔的范畴,它从时间上包含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又从管理的层次上包含了计算、核算和管理。过去在手工模式下,目标成本只能局限在事后分析,往往还出现大量的人为差错。并且,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反求法推算目标成本时出现了数据繁多管理复杂的局面。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建立从成本计划、预测、预算、控制到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目标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目标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使企业的各个环节相互监督,使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以实施信息化改造成功的广州五十铃为例。广州五十铃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生产模式必然导致每个产品的成本都会不一样。因此,无论从产品定价还是公司损益计算的角度来说,正确、及时的产品成本计算都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他们采用具有成本核算分批法的U8-ERP软件,通过销售订单与生产令对应,一个生产令对应一张订单,按生产令发料,对每台客车的,目标成本进行核算。正确的产品成本核算为销售定价、损益确认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同时,通过对产品车耗用材料明细及成本构成的比例分析,控制了不合理支出并为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打下基础。事实证明只有将相关软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并取得成功。p2.目标成本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目标成本的确定很难实现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横向信息交流,目标成本的计划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目标成本逐级展开时又出现各部门目标不一致,相互矛盾的局面。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原有的塔型结构应当逐步向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转变。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用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成本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成本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成本管理,不仅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信息化改造和组织结构重组实现了目标成本全面管理效率的提高。原龙丹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是通过各部门层层汇总上报的报表进行分析参考的,时常不同报表对同一项目的数据统计也不一致,令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决策。于是,一方面他们利用信息化工程进行企业项目改造,使各部门的所有报表以网页的形式分布。各级部门可以按其不同的权限查询相关的汇总报表和基础报表,所有报表自生产管理部门到上层领导部门都可以一目了然,所有的数据不存在汇总不一致而发生的多报少报隐瞒不报的情况发生。实现了企业目标成本管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透明化管理。同时,改造后的目标成本管理组织由原来的“多层结构”变为“扁平”结构,由过去的5-7个管理层次减少到现在的2-3个层次,由过去的“领导和分管”角色变成“流程经理”的角色。目标成本管理人员兼职化,原副总经理兼主管部的部长,也兼了主管部核心业务科的科长。通过兼职化实现了由“多层”向“扁平”的合并,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不仅大大精简了原有的臃肿机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各个目标成本管理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积极变动目标成本的确定。3.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全员化目标成本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面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是通过成本主线,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机统一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所谓全员,是指上至企业经营者,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是成本管理者、责任者,成本、费用的降低与每个人有关。全过程,是指成本管理贯穿于从生产设计、布局、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加工,从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到生活后勤、机关科室等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项工作。全面,是指目标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可以控制的材料、配件费,而且包括所有与生产、辅助、生活后勤和管理工作等有关的一切成本、费用的管理,如工资、电费、设备租金、办公费以及物资采购供应、废旧物资的回收等。目标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和每个员工,集中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不是物,企业管理主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推行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必须从提高每一个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素质出发,层层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网络。目标成本管理领导重视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基础,管理到位是保证,而尽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成本管理队伍则是深化、细化全员目标成本管理的迫切需要。可见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和环节,关系到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利用。总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4.目标成本核算科学化成本核算是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而现代成本核算不仅仅局限于为产品设立成本目标,而且在开发准备、确定设计制造方针、投产准备、物流和定价各个领域均可实施。因此,计算对象应从产品部件实物对象扩展到抽象的功能对象;计算基础应从财务会计基础转向管理会计基础;计算内容也并非是全部成本或平均成本,而可采用部分成本或增量成本;计算方式既可采用各种成本要素逐项加计形式,也可以成本要素加以划分后,逐个以物理特征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或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同时根据需要既可以概算也可以估算。五、结束语建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从本企业实情出发,创造具有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任何管理的创新都是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的经验中得出的,本文对于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还仅限于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汤姆?彼德斯认为,创新如果不能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相对成本更低的新产品和新方法,如果不能更快地取得这些成果,那么这个创新不是一钱不值就至少要暂时被束之高阁。④因此,在对原有目标成本管改革与创新中必须注意改造的有效性,务必要使改造后的系统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原有目标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效率,不然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不但没有降低成本还会增加成本。落实在具体企业中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具体的部署和改造。本文在如何建立与差异化相适应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如何改造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结构,根据具体业务流程增、减哪些职能部门等等这些具体运用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注释:①龙永图.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8月版.317页②国际金融报.2001年12月07日.第七版③[美]比斯盖特?舒尔茨.顶尖管理方法—全球最伟大管理者的14种管理方法.地震出版社.2002年6月版.231页p④[美]比斯盖特?舒尔茨.顶尖管理方法—全球最伟大管理者的14种管理方法.地震出版社.2002年6月版.231页【参考文献】[1]左藤嘉彦.降低成本新利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2]杜拉克.21世纪管理的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3]李安定.成本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4]布洛切.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pp[5]猿谷雅治等.目标管理体制.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年1月版[6]龙永图.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8月版[7]比斯盖特?舒尔茨.顶尖管理方法—全球最伟大管理者的14种管理方法.地震出版社.2002年6月版[8]比斯盖特?舒尔茨.顶尖管理思想—全球最伟大管理者的14种管理思想.地震出版社.2002年6月版[9]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0]杜鲁克?P.迈向经济的新纪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1月版[11]柯宏力.信息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1][2]
近30年来,世界日益加快了由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成本理论也面临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依靠知识资源推动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呼吁理论界和企业家重视知识经济形态下企业成本的主导方面-潜成本理论的研究,以提高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成本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经济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对潜成本理论进行粗浅的探索,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成本理论界定
潜成本是显现成本的对称。为加深对潜成本的认识,有必要对显现成本做概括性的描述。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企业计核成本总是以显现成本为依据的,并形成了具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计算程序和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此称为-传统成本理论。显现成本是指计入帐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例如支付的原材料费用、工资费用等,因而其是有形的成本。一般成本会计计算出来的成本都是显见成本,销售收入减去显见成本以后的余额称为帐面利润。从某种角度讲,显现成本反映的是实际应用成本,诸如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工资及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企业的成本主要反映的是其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占用情况。这类成本对于产品使用价值的形成具有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而总可以在产品价值中得到反映并具有可直接计算的特点。马克思对这类成本是这样描述的: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产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成本(即显现成本)是由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的价格所组成。
经济学原理表明,在一个存在竞争的市场中,产品的交易价格的确是必须依据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这就是说,价格不是某个企业可以自由决定的变量,企业欲在市场产品交换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唯一能做的是努力降低成本,使其低于社会水平成本。因此,降本增效是传统成本理论的核心,本利互逆是传统成本理论立论的基石。
作为与显见成本对称的潜成本是指企业为纳入传统成本范围的,并常处于潜在状态的,对企业竞争力有极大拉伸作用的创新成本和开拓经营成本的统称。潜成本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本的主导形式,也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知识经济社会,企业仍旧必须有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传统的成本仍旧在起作用。不过这种作用的重要程度正以惊人的速度减退。因为决定某一产品价值的已不在凭借其内耗自然资源的多少或占用了多少社会必要劳动(即具有某中技能的体力劳动),而是凝结其间的知识含量(亦或智力含量),也就是产品依赖知识所进行的创新,并具有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的特殊能力,反映在产品的市场价格上,由于无竞争者或少竞争者,使价格有大幅提升而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所以,对产品价格起支撑的主要是知识性成本或创新成本,这种成本并非是以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反映的。这表明在潜成本中,知识性成本是其构成的主要内容。西安市的市场竞争已证明,靠降低传统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效用已越来越弱,相反,倒是以下成本的投入和追加能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些成本分别是知识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技术购置成本、风险机会成本、精神成本、企业文化建设成本、牌誉成本等。这些成本大多并不直接构成产品的使用价值,然而却在充分揭示产品的内在价值,在满足顾客深层次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在创造产品的满足效用。所以能大幅提高产品的交换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我们坚持认为,潜成本理论的核心是本利同增,增本增效。
当然,与传统成本的写实性、计量的直接性等特点相比,潜成本具有它的虚拟性、计量的复杂性、可附加性、增殖性、无极限性等特征。因而,在成本的计量和管理上也提高了市场更新的要求,需要人们去做进一步的创新探索。
二、潜成本与显现成本的理论比较
无论是潜成本还是显现成本都是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们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它们的个性特征,这才有利于提高我们驾驭各类成本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严谨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采用倒推定额成本管理法
其核心工作是确定定额水平,在企业技术条件与市场定价一定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参考标准化数据,用倒推的方法对各项成本消耗定额量化,是一项消耗目标、也是一个成本警戒线,进行劳动定额、设备定额、物资定额、各种费用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但这个定额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设定条件变化就要进行偏差的修订。实践证明,单靠理想信念、文化意识来维系工业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是靠不住的,推行经济责任制和成本预算管理、考核体系,就是全员的责任、权力、义务相结合,采取制定成本任务指标细化分解,无论是执行和考核,都离不开管理基础工作,一切让数据说话。根据成本定额量化推行全员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成本量化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成本责任状,人人头上有指标,月月成本有考核,次次考核有奖惩,强化成本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成本管理控制的有效进行。
二、扩展成本管理的内涵,结合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经验,勇于创新科学方法,多途径控制、降低工业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改进产品设计,采用成本更低的先进工艺。根据成本分析,为产品设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详细计算和比较各种设计方案在成本上的合理性,设计的合理,不仅产品质量高,而且节约生产费用。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有利于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在产品研制、开发过程中牢牢树立经济、成本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在保证市场竞争优势条件下,将产品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2、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严格控制物料消耗,采取申报计划、层层审批领取的约束制度。采用招标采购、集中办理的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产品计划完成的前提下,采购工作货比三家公开招标采购,要在保证产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质好、价廉、供应及时的先进材料。
3、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提高固定资产及设备的利用率,定岗定员,优化劳动组合,管理会计采用电算化,真正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进行精确核算、综合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4、发动群众的力量,积极宣传节约开支、杜绝浪费的思想,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开源节流,把每一分资金都花在工业企业发展的刀刃上,减少仓库占压物资、加快资金周转周期,这也是成本管理的范畴,从一定程度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5、保证产品质量,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按时完成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成本。推行PDCA质量成本管理法,多做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把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费用降到最低,少做甚至杜绝纠正措施所发生的费用,相对来说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
摘要:本文从环境成本的界定、核算和披露三个方面介绍了环境成本在西方企业中的会计实践分析了环境成本会计披露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相应的借鉴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成本;中外比较
世界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人类经济和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从16世纪初意大利的简单簿记到19世纪会计的迅速发展,一直到现在构成了现代会计的基本框架。同样,环境会计的出现也带有这种客观必然性。
1.环境会计和环境会计的产生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是以多种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社会学,经济资源学和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环境成本范围的确定、分配和计量以及如何正确披露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货币价值形式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历史进入20世纪,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以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从而直接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开始逐渐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生态学家开始探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1987年,联合国世界经济和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我们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讨论并建议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世界各国研究相关的会计准则。由此出现了“环境会计”的理论,并逐渐构成了现代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环境成本在西方企业中的会计实践
90年代初期,鉴于西方环境保护的压力,西方会计理论界逐渐开始展开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并逐渐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得到应用,在西方企业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会计实务的是环境信息的披露,即以环境报告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逐渐涉及到环境成本的界定、核算和披露标准的制定研究,目前正处于此阶段,进而延伸到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最后的目标是对环境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战略成本管理带来了一些全新的课题。本文拟从战略成本管理与知识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三个方面的关系来阐述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成本管理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创新,当今成本管理思想正经历着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指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和成本动因分析。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企业的“软资源”管理和“软资源至上”观念,而“软资源”主要指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就像企业的中枢神经,人力资本就像企业的骨骼,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血液,忽视其中的任一方面,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就会导致“瓶颈效应”。如何探索出战略成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以使更好地把握战略成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战略成本管理应加强知识资本管理
众所周知,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资本形态。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的资本形态,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活动时,就必须学会用战略的眼光去开发、运营和管理知识资本,使战略成本管理与知识资本管理密切结合,从而以较低成本的知识资本来获得企业的最优经济效益,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合理选择企业在知识资本上的竞争优势,即进行战略定位决策。在获得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基本战略去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知识资本上的优势,标新立异战略要求我们就客户广泛重视的知识资本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目标集聚战略则要求我们在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上获得知识资本的竞争优势。实施三种基本战略所需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做出最优的权衡。其次,进行知识资本的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分析、买方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以便判断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最后,分析引起知识资本发生的一系列作业,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加强知识资本的战略成本管理,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突出人力资本管理
人力资本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兹提出的,之后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人力资本管理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人力资本指的是蕴含于人自身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是以入本身为载体的,不能脱离劳动者而独立发挥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本质,因此奠定了其在知识经济中成本管理方面的主导地位。
与以往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不同,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转移,人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和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子,离开人的作用的发挥,各种物质资本、无形资本和信息资本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就是第一生产力。既然人力资本是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切实实施“人本管理”的思想。
我们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的思想,就是要抛弃过去一味强调重物力成本而轻人力成本的旧观念。“人本管理”的思想应该深化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将成本管理的思想从事中事后管理同事前管理转移,由下游管理向上游管理转移;将人力资本成本控制的空间延伸到产品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总之,我们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人力资本管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个性发展,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实现于每个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全员全过程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精细管理;从细节入手,使员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