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共有汽车金融公司10家,资产总额为378亿元。其中,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模式的汽车金融公司有通用、大众、丰田等9家。2009年,我国首家本土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年4月20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2008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公布,虽然进一步放开了对于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和融资方式的限制,但是其具体实施还要受《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限制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这些都为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2008年1月18日,国内首单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通元2008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正式设立,这是自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首次发行的以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为资产池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志着国际上成熟的汽车贷款证券化产品正式登陆中国,也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已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展到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传统工商企业贷款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扩展到新兴个人消费贷款。
二、汽车金融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供给分析
(一)当前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供给规模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发行的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只有“通元2008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一种。所以,目前其供给规模即为该债券的总规模。总规模为1993462461元。从2005—2008年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情况来看,目前所发行的品种只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贷资产、重整资产、中小企业贷款和汽车贷款等寥寥数种,并且信贷资产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2008年占到了当年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额的66.05%。在美国,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起步与发展阶段的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其发行比例超过20%,从2006年开始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额占全年ABS发行总额的比例降低到10%以下,这是由于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产品结构多元化所致。与之相比,中国的汽车贷款证券化规模相对偏低。在证券市场上,实际的总供给表现为全社会各发行单位一定时期通过股票、债券和基金实际所筹集到的资金总额。所以当年债券的实际总供给为该债券市场上的期末余额增量部分,表现为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实际供给规模为2008年的8.87亿元。
(二)对未来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供给规模扩大的分析
1、汽车行业及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虽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急速回落,但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千万辆,分别高达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伴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普及率也大幅提高。近年来,私人汽车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加。汽车消费量、需求量的大幅提升也促使了汽车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从汽车消费贷款规模来看,美国贷款购车的比例是80%、日本60%、澳大利亚75%,中国的汽车贷款比例只有1—20%。随着私人汽车销售量的提升,汽车消费贷款总量也会随之增加。并且,中国居民的消费理念也从量入为出逐渐向主动负债转变,居民长期的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也将导致贷款购车的比例提高。这样,汽车消费贷款在汽车消费额中比例的上升带来汽车消费贷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发放贷款主体的结构来看,国内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明显不如银行。据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318亿元。汽车金融公司只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20%,比例较低。但是在国外,车贷业务的80%都是由汽车金融公司来做的。
2、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困境
一、我国汽车金融公司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汽车金融公司作为新兴汽车消费信贷机构,与银行有很大的区别,在信贷风险的管理上面临更大挑战,分析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风险成因对信贷风险管理有重要意义。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国家通过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影响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来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当市场供求平衡情况发生变化时,会直接影响国民的收入水平和市场的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贷的还款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进行消费活动的行为,从而间接影响着汽车金融公司作为消费信贷机构的贷款资金的发放以及回收,造成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余额将达到5250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国内可以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和部门都纷纷准备抢占市场先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中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开始成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上最大的竞争主体。汽车金融公司若与商业银行发生不良竞争则会导致信贷风险的加剧,遭受损失。
3.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始于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允许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试点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成立于2006年,导致消费信贷业务缺乏良好的信用体系为其提供信贷参考依据。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虽然颁布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但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层次不高,难以发生法律效力。总之,汽车金融公司在提供信贷业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消费者的信用风险。
一、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共有汽车金融公司10家,资产总额为378亿元。其中,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模式的汽车金融公司有通用、大众、丰田等9家。2009年,我国首家本土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年4月20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
2008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公布,虽然进一步放开了对于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和融资方式的限制,但是其具体实施还要受《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限制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这些都为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
2008年1月18日,国内首单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通元2008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正式设立,这是自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首次发行的以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为资产池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志着国际上成熟的汽车贷款证券化产品正式登陆中国,也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已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展到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传统工商企业贷款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扩展到新兴个人消费贷款。
二、汽车金融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供给分析
(一)当前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供给规模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发行的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只有“通元2008年第一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一种。所以,目前其供给规模即为该债券的总规模。总规模为1993462461元。
最近,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一种背离现象:一方面,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出台,汽车金融公司呼之欲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纷纷放弃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在国内汽车市场发展迅猛、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由于汽车金融公司的加入面临新的飞跃的宏观环境下,本应是大有作为的保险公司却纷纷停办了车贷险,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保险公司陷入车贷险泥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汽车开始走进百姓家庭,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新的热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比1998年增长了286倍。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为保险公司车贷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时间,车贷险市场热闹纷繁。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车贷险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赔付率和逾期率持续居高不下,给保险公司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偿付能力安全,各公司被迫陆续停办了该项业务。车贷险的停办,给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一个不小的打击,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那么,车贷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是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产生的道德风险。车贷险业务,是基于信用基础上的一种担保责任,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信用体系都尚未建立起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记录,也没有建立对失信人的制约和惩罚机制,使得违规失信的成本低廉。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已经成为阻碍车贷险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把车贷险与其它保险业务的管理混为一般,没有针对车贷险的风险特点,建立专门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核保核赔制度,现有的制度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分支机构经营车贷险业务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导致业务质量低下,与银行、汽车经销商的合作缺乏平等的基础,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不到位,资信调查工作流于形式,程序不规范,审核不严格,对追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开展逾期贷款的催缴和追偿。
三是不正当竞争产生的市场风险。目前,保险产品的同质现象严重,产品营销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低,保险公司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使得价格仍然是一种主要的也是有效的竞争手段。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除了降低费率外,还普遍存在通过协议扩大保险责任、取消免赔额、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高额手续费返还等违规现象。不规范竞争的结果使得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增加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业务质量下降了,导致赔付率居高不下,直至出现亏损。
四是汽车关税不断下调产生的价格风险。加入WTO后,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不断走低,两年时间内最大降幅在40%以上。车价短期内的大幅度下降,造成部分贷款购车者所承担的还贷额度甚至高于新购车价,也使得一些新车的性价比高于所购车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还贷意愿。部分不讲信用的购车者宁愿损失已支付的银行贷款,也不愿意再继续履行合同,故意钻政策空子,以车抵贷,放弃还款。
摘要: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用系统的思想,对企业进行评价,使得制定企业战略计划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方法。通过对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市场上的SWOT对比分析,总结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各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下的互补性优势,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Abstract: "SWOT Analysis" is a method 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applies the system thinking to evaluate the enterprise making enterprise strategic plan more scientific. By the SWO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uto finance companies and commercial banks in automobile consumption market, the paper summed up their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nd pointed out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unde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o finance companies and commercial banks,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ir cooperation in automobile consumption credit market.
关键词:SWOT分析法;汽车信贷;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
Key words: SWOT Analysis;auto loan;commercial banks;auto finance compani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34-03
0引言
目前,我国汽车信贷消费占汽车市场的比例仅为8%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与预测数据,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面对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巨大消费市场,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作为汽车金融业的两种主要信贷主体,各有自身的特点。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两者进行SWOT对比分析,提出了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下的互补性优势,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中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1汽车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两种信贷主体
【摘要】在我国汽车工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产出,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而我国汽车消费中利用贷款购车的比例不足20%,与欧美日等国家60%~80%的车贷相比,我国的车贷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有效的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大力的发展汽车信贷市场势在必行。
【关键词】汽车;汽车信贷;汽车金融公司
一、发展汽车信贷的必要性
在国家统计局分类中,汽车工业是一个包含了6个子行业的大行业。汽车行业可以带动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诸多相关产业。对一国经济和一地经济能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是“1: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产出,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据统计,2009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可见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刺激汽车消费的主要政策包括:费改税、车辆购置税下调、放宽汽车信贷、加速汽车报废、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措施,其中放宽汽车信贷的发展空间最大。据统计,2010年3月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比例仅有7.8%,2011年受央行连续加息的影响,车贷成本上升,致使汽车消费信贷比例一直维持在10%以内。然而来自世界主要国家汽车消费贷款的统计数据显示,贷款购车最盛行的西班牙占比高达80%,其次是美国、英国均为70%,德国、日本分别为60%和50%,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占比也高达65%。可见,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汽车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信贷发展现状
自1998年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在1999到2003年这五年中,由于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汽车信贷市场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3年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比例一度高达16.3%。之后,由于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加上快速扩大的汽车信贷呆坏账,使大多数商业银行缩小了汽车信贷业务。2004年,这个比值降至10.7%,2005年降至历史最低值3.5%,2006年和2007年又缓慢回升至3.8%和7.4%。2009年末达到10%,2010年3月又滑落到7.8%,2010年和2011年受央行连续加息的影响,这个比值一直低于10%。
l 国内汽车消费贷款基本情况
汽车消费贷款是指银行或汽车财务公司对申请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一次性支付车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
全球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大都由专门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来做。
我国于1998年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此后汽车贷款一直由商业银行来做。2003年10月3日我国出台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也就是在同年底,首批3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得筹建批准,它们是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其中丰田和大众金融公司为外资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8月3日,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宣布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筹建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8月17日,经过半年多的广泛征求意见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取代了1998年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虽然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车贷业务,开了一个口子,但同时也设置了种种限制,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几大汽车金融公司虽然成立,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业务开展照样困难。再加上我国银行对贷款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银行还是比较看中车贷这块蛋糕,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目前车贷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仍握在银行手中,短期内难以挑战商业银行在汽车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维持以商业银行为主,专业汽车金融机构、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局面,而在未来将逐渐形成以专业汽车金融机构与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为主,各类机构共同参与的局面。
目前,我国参与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基本都开展了该项业务,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同程度参与了该项业务。工行和建行是该项业务投入最多的商业银行。
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10.2%,而呆坏账已高达近1000亿元,汽车信贷的坏账率有40%左右,而像北京,坏账率更高达50%。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和持续升温,到2004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l国内汽车消费贷款基本情况
汽车消费贷款是指银行或汽车财务公司对申请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一次性支付车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
全球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大都由专门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来做。
我国于1998年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此后汽车贷款一直由商业银行来做。2003年10月3日我国出台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也就是在同年底,首批3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得筹建批准,它们是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其中丰田和大众金融公司为外资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8月3日,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宣布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中国筹建汽车金融公司。2004年8月17日,经过半年多的广泛征求意见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取代了1998年了《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虽然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车贷业务,开了一个口子,但同时也设置了种种限制,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几大汽车金融公司虽然成立,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业务开展照样困难。再加上我国银行对贷款的依赖程度比较大,银行还是比较看中车贷这块蛋糕,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目前车贷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仍握在银行手中,短期内难以挑战商业银行在汽车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维持以商业银行为主,专业汽车金融机构、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局面,而在未来将逐渐形成以专业汽车金融机构与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为主,各类机构共同参与的局面。
目前,我国参与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基本都开展了该项业务,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同程度参与了该项业务。工行和建行是该项业务投入最多的商业银行。
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10.2%,而呆坏账已高达近1000亿元,汽车信贷的坏账率有40%左右,而像北京,坏账率更高达50%。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从无到有,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和持续升温,到2004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
内容提要:目前,备受广大消费者关注的“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简称车贷险),因种种原因,保险公司决定暂时停办。由于此险种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而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车贷险业务起步晚,发展快,但由于一些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风险意识不强,管理松懈,盲目竞争等,使本来应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车贷险,成了侵蚀保险公司利润的“黑洞”。保险公司应练好内功,加强管理,优化服务,迎接新的挑战。
200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组改制,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该公司宣布,从8月1日起暂停开办“车贷险”业务。人保财险是全国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这就意味着全国的车贷险大部分业务暂时停办。
车贷险业务的经营是不是都已败走“麦城”值得商榷,但它由盛转衰的确是事实。由于此项业务的兴衰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保险公司作为这项业务的经营单位,面对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势,更应该冷静思考,查找原因,沉着应对。
一、车贷险业务在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信用风险的侵蚀。当前我国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失信者尚缺乏严厉而有效的制裁措施。在开展这项业务的过程中,少数保户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制假造假者有之,人车逃逸者有之,金融诈骗者有之。总之,信用风险,或者说客户的个人道德风险已成为阻碍这项业务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据调查,从车贷险业务开展以来,保户拖欠银行贷款(有的是恶意拖欠)情况严重。按照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协议,保户在3个月内如不按期偿还贷款,将由保险公司以支付赔款的方式代替保户偿还。这样,保险公司就成为承担信用风险的唯一责任者,因而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据调查表明,2000~2002年某产险公司保户中已拖欠银行贷款逾期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贷款金额高达4629万元(其中三年期的为3783万元)。这一贷款数额是这家保险公司在同一时期内所收保费的数倍,如果这些逾期贷款都要由保险公司偿还,那么这家公司将面临严重亏损。
(二)管理疏漏的侵蚀。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疏漏构成了管理风险。在开展这项业务的过程中,一些公司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保费收入,盲目放松承保条件,业务不分良莠,给整个险种的经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信调查不严格,核保手续不规范。一些分支机构本来不具备开展这项业务的条件,却盲目上马;一些公司对资信调查不重视、不严格,有些基本流于形式。对于要求办理该项业务的,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给一些信用度很差的客户以可乘之机。如某一经销商为了能够得到较多的银行贷款,不惜以欺骗手段购买他人的身份证,到银行为自己办理车贷险业务,直到案发后问题才暴露。二是违规操作。目前,海南省一些产险公司在承保的过程中都采取了总颁条款附加业务协议书的方式开展业务。为了能够拉到更多的业务,这些公司在合作协议中都明显突破或篡改了原条款的规定。比如有些协议规定,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后先由保险公司赔款,而后由银行通过权益转让将抵押权转让给保险公司,然后保险公司才能处理抵押物。这些协议不但和总颁条款的规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把购车环节的所有风险全都揽到保险公司名下,银行、经销商几乎没有任何风险。三是承保质量低下。从某产险公司承保的业务结构看,60%。70%为容易出险的营运车,而档次较高、风险较小的家庭自用车承保数量较少。
(三)不正当竞争的侵蚀。近年来,车贷险业务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多,而车险市场相当有限,各保险公司之间及保险公司内部分支机构之间有的放松承保条件,扩大承保责任,甚至通过高退费、高手续费等手段争夺业务,有的公司在承保这项业务的过程中,手续费支付比例高达25%-30%,加大了展业成本,严重地影响了自身的经营效益。
二、保险公司应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这次车贷险业务的暂停,练好内功,加强管理,迎接新的挑战
摘 要:本文首先回顾了车贷险的发展历程,对车贷险迷局重新剖析,深刻反思了车贷险经营失败的根本原因,对一些相关的行业性误区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于新时期贷款保证保险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保证保险 信用风险管理 信贷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市场消费信贷需求和经营性融资需求不断增加,配套的保证保险需求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保险公司基于贷款保证保险进行了多种尝试,并有逐渐扩大之势,但与此同时,对于贷款保证保险应当如何管理,很多业内主体仍然存在相当多的争议。毫无疑问,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育和成熟,贷款保证保险以及相关的其他金融产品必然地重新走到台前,在这种背景下,认真审视保证保险走过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对车贷险经营失败的经典案例再次进行重新反思,对于未来保证保险健康稳步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此展开,对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些观念进行剖析,对还贷保证类保险在经营管理上急需澄清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我国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历史及现状
在保险史上,可能没有哪一个险种像车贷险一样给财产保险全行业带来过山车式的巨大震荡和冲击。我国车贷险真正开始于199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同年,中国人保推出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即车贷险。车贷险从深圳肇源,迅速普及。
1999年4月,央行配套出台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举措,有效刺激了私人的汽车消费,汽车消费贷款由此急速升温。一时间,车贷险成为了各大保险公司竞相争夺的“蛋糕”,保险公司为了追求保费规模,将经营目标锁定在车贷险及其带动的车险保费上,车贷险市场在不规范的激烈竞争中急速畸形膨胀,以平均每年200%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02年下半年该业务发展到鼎盛,但是随车贷险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现,高赔付率、高贷款逾期率、高风险率、低费率和低追偿成功率等都成了车贷险的致命所在,各家保险公司开办的车贷险业务最后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巨大的风险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放弃车贷险。2003 年8 月开始到2004年,全国各家保险公司陆续宣布停办车贷险业务,一度红火的车贷险淡出市场,而由此遗留的各种问题直到2010年才陆续清理完成。此后,有部分保险公司尝试重开车贷险,但大多以冷淡收场告终。
纵观车贷险发展历史,其对于配合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个险种本身的市场价值是得到认可的,但是与此相伴的种种问题和严重后果成为很多公司多年以来沉重的负担,并给银行业和保险业带来深重影响,至今车贷险仍是很多公司的梦魇。
2.车贷险经营失败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