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科普

茶文化科普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洱教育读本设想

2007年前后,普洱茶的火热直接带动了普洱茶出版物的繁荣,成为中国出版界和传媒界的一种独特现象。当时,有关普洱茶的书多得让人无所适从,很多书店顺应潮流在显眼位置开设了普洱茶图书专柜,普洱茶的报纸和杂志也遍布昆明的大街小巷,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普洱茶栏目。一时间,一批号称、更多是自称“普洱茶专家”的人士开始涌现,人们言必称普洱,喝茶必喝普洱,送茶必送普洱。

热潮退去,普洱茶回归理性,专家消失在茫茫人海,爱普洱的更爱普洱,不爱普洱的与爱普洱的相安无事。现在审视当时出版的普洱茶图书,才发现其中的乱象――我们真的有一本权威、简洁、好读的普洱茶普及读物吗?有的商家也写出版普洱茶图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有的人利用电脑复制、粘贴技术,速成了一本普洱茶书。有的人临时组建写作班子,快速编成普洱茶书。利益驱使,很多“专家”不过是想借助普洱茶热从中分得一杯羹。纵观这些普洱茶图书,可谓良莠不齐,给真正想了解普洱茶的茶友造成选择上的困难。

从施教的角度来看,茶学教育学科有一个和别的学科不一样的特性,就是文理结合,即有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有人文学科的内容,要把茶学的这一特性办出来,要把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设计好,如:茶文化的专业,只学文科的知识而不知茶的自然学科的知识,那茶文化的水平也无法提高,同样学茶自然学科的没了茶文科的结合也一样。具体到普洱茶,因为涉及到山头、仓储、生熟等等,连很多专家都搞不明白。能否打通文理的任督二脉,有没有一本适合多数人学习的普洱茶教材?能否整合并优化现有的普洱茶图书资源,编辑一本普洱茶的普及读物?

下面,我们对这样一本读物做一些设想。

整合现有图书资源

从台湾茶人邓时海的《普洱茶》到雷平阳《普洱茶记》、焦家良《普洱茶道》、邹家驹《金戈铁马大叶种》等等,普洱茶图书琳琅满目,涉及普洱茶冲泡、品鉴、市场、茶山、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这些图书存在“各说各话”的情况,甚至在很多普洱茶的基本界定上存在不同的认识。比如,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但有专家主张取消“生茶”这一说法。再比如普洱茶的陈香,在描绘上并没有相对统一。编撰一本普洱茶教材的普适读本,首先需要对过去的普洱茶图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对现有的相关出版物进行梳理,在每一个基本知识点上达成共识,对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保留。为了进行有效沟通达成共识,需要打破四大产区的狭隘认识,成立一个专家审定小组,为教材把关。

普及茶文化与基本知识

普洱茶是中国茶的优秀代表,有鲜明的个性,放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也有着茶的共性。爱普洱茶,也是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陆羽《茶经》、卢仝《茶歌》等经典茶文化代表作自然不可少,除此而外,还可从古诗词中品读茶的绝妙意象,让人从精神和审美层面感受到茶之美。比如宋朝词人杜未的《寒夜》有名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让人产生美的体验。白居易、钱起、李商隐等古代文人都写有关于茶的诗词,汇集起来欣赏,可以形成中国茶的整体形象。要注意的是,茶文化不只限于茶叶本身,器具、水、空间布置、修行等,它是多层面的,也是立体的。

全文阅读

政府的科学普洱行动计划

1.科学普洱元年

中国大陆真正进行普洱茶科学研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在今天看来很多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高度重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普洱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北京马连道召开的国际茶文化节上,提出了科技含量会成为未来茶产业首要考虑的因素,科技会提升茶叶的价值和竞争力。次年,普洱市委、市政府将2008年定为“科学普洱元年”,倡导普洱茶进入到“科学普洱”的纪元。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盛军说,“科学普洱在行动”的计划已经全面启动。时任普洱市茶办主任赵昌能说,“科学普洱”现在已经成为每次会议的主题,都会打上鲜明的科学烙印。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2008年之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为‘科学普洱元年’。”这是普洱茶学者陈杰先生给出的总结。

2.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普洱茶的推广和普及力度越大,就越多人发问,普洱茶为什么可以“解油腻”?普洱茶为什么能“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普洱茶为什么会越陈越香?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等等,原有的“经验之谈”早已无法满足消费者,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来认识普洱茶,理解普洱茶。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科学家们评价,“‘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符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在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成立之前,中国大陆科研人员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普洱茶的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的疑惑,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普洱茶中绝大部分物质还没有被发现,不清楚普洱茶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普洱茶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普洱茶学者陈杰先生在《从混沌走向澄明普洱茶的科学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这样写道,“面对这样一些难题,我们首先应当清楚的是,解Q这些科学难题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或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多个科研单位,甚至是跨省、跨国界的科研机构协同与合作,形成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氛围。以普洱茶生物发酵领域为例,它就涉及多个生物学门类,有生物科学(偏重于动物学、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偏重于实验技术,如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工程(偏重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生物医药(偏重于药品研发等);生物信息学(偏重于利用计算机解决生物学问题,多做蛋白质结构分析等);还有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等几十个专业。因此,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恰恰是基于这些因素作为出发点的。它不仅在中国茶业界树立一个好的科研思路,也必会为普洱茶赢得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得到了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4000万元支持普洱茶科学研究,当时,已经成为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平台,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科研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全文阅读

被文化的那点事儿

普洱茶文化绝对不是:黔无驴,有好事者引入的文化虚无主义!

――题记

在当今社会有一些概念非常盛行,其中就包括“土”和“文化”。土一点没有关系,说明那是原生态,比如农贸市场里的土鸡大家都争着买。至于“文化”那就更加不得了,大家都在说讨厌文化人的酸文假醋,可实际上却惟恐自己没有文化,就连流氓也文化起来了,搞的大家怕怕的――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流行“拉郎配”,也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巴上的“整合资源”,如果“土”与“文化”,这两个本来存在于不同世界的词汇能整合起来,那肯定是无敌了。日本的神户牛为什么能卖上天价,据我不成熟的分析,也就是创造一种“土+文化”的卖法,据说那牛儿不但按照传统方法饲养,更叫绝的是,还给牛按摩,对牛弹钢琴,也不管牛听不听得懂,总之日本土牛被文化了,结果其肉不但异常鲜美,而且具有花岗石的美丽纹理,这哪叫牛肉,我们吃的是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价格还会低吗?

普洱茶的道理也一样,依我看,普洱茶就是一种老土的产品,安安静静在云南之西南边陲存在了上千年,突然有一天被港台人文化了,本来在云南人经验中很平常的一种晒青茶叶,被当成了能喝的古董,于是普洱茶就进入了被文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普洱茶的神话,天价普洱茶与创富故事,上演了一场“疯狂的普洱茶”大戏。日本人对牛弹琴,把牛肉弹成艺术品;台湾人为普洱茶安魂,把普洱茶当成了收藏品,可不同的是天价牛肉依然天价,而疯狂的普洱转瞬崩盘,向来以日本人为师,学习精细文化营销的台湾诸位大师们,遭遇了2007年的滑铁卢。伴随着普洱茶价格跳水而来的,还有云南茶界对文化营销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一千台派文化大师的空前质疑,于是普洱茶就进入了“去文化”的时代。一时间,普洱茶需不需要文化的讨论甚嚣尘上,普洱市政府更进一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普洱”的战略构想,指出普洱茶的四个发展阶段――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虚热,各种文化话题与争论层出不穷,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之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也就拥有了巨大的软实力。中国制造之所以还不是中国创造,也就是技术与文化的弱势,使之不能完成龙门的惊险一跃。在文化就是巨大的生产力的今天,讨论普洱茶要不要文化。无疑是一个误人不浅的伪命题。普洱茶以前的文化的被掩埋,千百年来云南人只贡献了普洱茶的身体,而没有贡献普洱茶的灵魂――茶文化,即便是在满清时代,普洱茶作为贡茶,作为进入游牧民族、高原民族日常生活的“边销茶”,也是没有多少文化被真正开掘和传播的。现代普洱茶的文化体系的真正创立,应该以邓时海先于1994年问世的开篇巨作《普洱茶》为标志,从那时开始普洱茶才真正进入了文化时代。由于普洱茶产于云南,而其文化却兴起于港台,这无疑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输入模式,也因此普洱文化被打上了强烈的港台版权所有的烙印。2003年以后,普洱热从港台与广东向整个大陆强势推进,普洱茶文化作为舶来品,无疑给这场声势浩大的普洱茶文化运动,打上了被文化的记号。但不管怎样,普洱茶即便是被文化的,也比没有文化强。2003年以前的普洱茶默默无闻,云南一年全省才生产不到一万吨,而现在即使是2007崩盘以后,一年也有四、五万吨的产量,这就是文化行销的巨大威力。当然,在2003--2007年普洱茶被文化的年代里,产生了众多虚假的文化现象――普洱茶的玄学化,普洱茶不是被当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就是被当成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工具,要不就被当成了世界上所有茶叶的霸主。因此,我对普洱茶被文化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本来没有文化,是被外人突然植入文化的;二是在某种程度被伪文化。对于植入式的文化,只要其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云南人应该以海纳百川的精神,虚心学习与接纳,而对于伪文化,我们要大力揭批,以使之失去生存的土壤,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对待文化的拿来主义。

文化本身没有锴,错的站在文化背后的人。在普洱茶被文化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因为普洱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泼掉。对于普洱茶文化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拨乱反正,针对普洱茶非理性的躁动,我们要大力强调理性,科学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性实证方法,因此在我看来科学普洱并不是对文化普洱的否定,而是一种理性文化对非理性文化的扬弃,最终使普洱茶走上和谐之路――人文普洱。以此观之,普洱茶被文化,只是普洱茶文化之路的一个过程,被外力强加的文化,最终将被普洱茶消化、融合,形成茶与文化水融,大而化之、润物无声的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文化。

全文阅读

妙曼普洱 美梦成真

多年以来,我一直珍藏着一个关于普洱的梦想:在鲜花的国度,飞鸟的天堂,普洱茶犹如遗世而立的王后沉沉独睡。我们想靠近她,揭开神秘的面纱,拂去花冠上的灰尘,破解附着在她身上的魔咒,唤醒她沉睡的心灵,再现她绝世的容颜。让她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来,走进现代文明。让历久弥香的中华茶文化得以传承,让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传扬,让诗意妙曼的人文关怀得以传递。唤醒普洱茶,擦亮她隐忍的光芒,重建普洱茶王国,让世人分享她的美丽、健康和芬芳,这是我长久的梦想。在诸多构筑普洱茶王国的梦想中,就包括创办一本专业的普洱茶文化刊物---《普洱》杂志。

五年前,在一个山花烂漫的美好季节,我与文化界的几位朋友相约品茗,畅谈普洱茶的来世今生,当我提及思虑良久的办刊想法时,他们一致鼓掌响应,并说要办就办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时尚刊物。于是,一次高端的策划行动由此展开,这是一次文艺界和普洱茶界人才资源的大整合,是一次省内外知名专家和资深策划人参与的大行动。我们在全国公开招聘编辑、记者和运营人员,组织普洱茶专家、企业家、民间爱好者等国内外各界人士参与办刊,一本以弘扬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服务普洱茶人为主旨的《普洱》杂志应运而生。

五年来,许多观点独具、鞭辟入里,对普洱茶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章在《普洱》杂志陆续发表;一大批普洱茶专家、茶商、藏茶者甚至茶痴、茶怪和其他各界文化精英的奇思妙文在《普洱》杂志汇聚;一个又一个切中普洱茶产业发展要害的“独家关注”和“特别策划”在《普洱》杂志面世。

五年来,《普洱》杂志以自己独创的方式,不仅有效整合了行业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行业发展的“智库”,引领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全国的茶产业中异军突起,丰富和创设了普洱茶理论,倡导了独特的普洱茶生活,引导了普洱茶品饮和消费时尚,解答了许多制茶、藏茶、品茶者的困惑,科学地分析了普洱茶产业和产品,艺术地展示了普洱茶文化,真实地还原了普洱茶生活,成功地确立了普洱茶的地位,牢牢地掌握了普洱茶的话语权。

五年来,《普洱》杂志坚持不懈地探索和重新清理了普洱茶的文化传承源流,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五年,《普洱》杂志强化了普洱是世界上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中心和天然基因库这一认识,并使它成为中国茶消费者的常识;这五年,《普洱》杂志以科学的态度正本清源,厘清了许多关于普洱茶的混乱理解,维护普洱茶的真实面目,让普洱茶以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五年,《普洱》杂志以一系列重磅文章,探索和确立了普洱茶独特的地理价值、生态价值、健康价值和生活价值;这五年,“越陈越香”、“普洱茶最生态、最健康”成为中国茶消费者的认同,这极大地改观和丰富了中国茶的价值谱系,成功进行了普洱茶的价值发现和价值重塑。

五年来,《普洱》杂志不遗余力地为推动“科学普洱行动计划”营造氛围,荟萃了大量科研成果,力求深入浅出地及时地进行传播,成功营造了深厚的社会舆论气氛,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普洱行动。这五年,《普洱》杂志顺应时代,应对快节奏的“城市病”“亚健康”和过劳抑郁等现象,成功引领和推广了一种以普洱茶文化为中心的慢生活和休闲方式,倡导了以健康为核心价值,以身体与心灵、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目标的“普洱式生活”,让“普洱式生活”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新时尚。五年来,《普洱》杂志一以贯之地倡导和传播这种生活方式,探索和论述了普洱茶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与健康的和谐关系,成为了许多人休闲时不可或缺的枕边书。

诚然,这五年,即使没有《普洱》杂志,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文化研究、产业研究也会进行。但是,如果缺乏一条走向大众的通道,很难想象这些研究会在社会大众中产生如今天这般深刻广泛的影响力。五年来,《普洱》杂志坚持以唯美时尚的方式搭建这条通道,努力寻求专业性与大众传播性之间的平衡点、契合点。如今,在立体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办好一本平面传媒杂志很难,而让一本专业性平面杂志走向生活现场更难。五年来,《普洱》杂志的发行量不断攀升,不仅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茶杂志,也成为了云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生活杂志之一,在业内和社会大众之中赢得了广泛赞誉。这说明,《普洱》杂志在整合普洱茶专业性资源与社会文化生活价值资源之间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甚至可以说,这五年,正是《普洱》杂志做了让普洱茶艺术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诸多努力而。我们都知道,一种茶文化,正是在真正完成了艺术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进程之后,才真正算得上一种有活力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五年,《普洱》杂志不仅架设了一条沟通普洱茶科学、文化、产业与生活之间的美丽桥梁,也为普洱茶构筑了一条唯美的、充满活力的、通向“人文普洱”美好未来的道路。

一本《普洱》杂志很薄,它不过是几十页纸,述说着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事,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但它又很厚,它探索自然生命的神奇密码,追寻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那种含蓄、淡定、深厚的诗意、哲理和美学,他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人寻找一种健康身体、温润心田、重归自然的质朴与宁静。

全文阅读

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创新

本人将茶文化分为传统茶文化、袋泡茶文化和速溶茶文化。速溶茶文化是近些年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种创新的茶文化概括起来为工艺创新、茶具创新、茶艺创新、渠道创新和理念创新。

目前,国际上茶叶的科学研究越来越热,有关茶多酚、咖啡碱以及茶叶其它活性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研究发现,咖啡因具有降血糖功能。目前,世界上对咖啡是否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尚无定论。这一研究成果对喝咖啡有益健康无疑是个利好。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出咖啡因降血糖机理与口服降血糖药物―罗格列酮机理相似,能够增加核受体(PPAR-y)的表达,从而增加葡萄糖转运体4的表达,使胞外的葡萄糖转运至胞内增加,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这些研究进展进一步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惑,如空腹喝咖啡为什么容易出现虚汗、头晕等现象,因为降低血糖正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最近我们在《茶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微生物在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作用研究的论文,首次发现了普洱茶熟茶制作工艺中的嗜热微生物,初步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嗜热微生物的种类,总结了普洱茶发酵的温度、湿度、耗氧、以及水分变化关系,确定了微生物种类与茶褐素形成的关系。普洱茶嗜热微生物的发现,为现代普洱茶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也为速溶普洱茶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茶叶科学和科技手段的进步使茶文化发生了很多改变,国内正在形成的速溶茶文化,成为传统茶文化非常有益的补充。

速溶茶文化(Instant Tea Culture,ITC),有别与袋泡茶文化。以立顿红茶为代表的袋泡茶文化已经成为红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茶文化在世界得以迅速推广。所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普及和影响与立顿袋泡茶文化的推广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是以茶馆为平台,以茶壶为载体,以茶艺为手法,以茶道为内涵的综合表现形式和消费理念。从营销角度讲,传统茶文化是一种“慢”文化,茶产品是一种“慢”销品。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茶产值也一直是“慢”增长,茶产业也一直是处在“慢”发展阶段。近些年,“王老吉”凉茶现象的出现,让我们对茶文化创新、茶品牌打造、茶产业链延长、茶产业“快”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整合、融合也是一种创新,这在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速溶咖啡文化的形成正是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习惯融合的最好案例。

在日本,罐装的茶饮料成为茶产品的主流;立顿袋泡红茶行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在袋泡红茶市场上拥有80%的市场份额。立顿茶在世界五大洲市场占有率达40%―60%,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全年利润额就超过我国茶。立顿袋泡茶已成为红茶文化的一种符号,这种快销品带来的世界茶文化的变化和变革,值得我们深思。

全文阅读

“中国普洱茶节”等

“中国普洱茶节”

据悉,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将于11月5日起在上海举行,这是普洱茶节首次走出普洱,在异地举办。据知。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由云南普洱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等共同主办。该届中国普洱茶节上,普洱茶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将同台亮相,记者在9月13日举行的新闻会上了解到,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茶节在全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同时,将展示普洱茶科研成果,力图推动普洱走向世界。

在会上。有关人士表示,在上海举办中国普洱茶节,对于普洱市来说,既是一次创新,也是一次挑战。普洱要融入世界,须先融入大都市。此外,在上海举办普洱茶节对加强上海、普洱两地经济合作交流,深化对口帮扶工作,推动普洱科学、跨越、和谐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据知,自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节举办以来。已经成为中国茶叶界知名节日。也受到海外关注。据介绍。本届普洱茶节将突出科技创新。期间,主办方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举办科学普洱专家论坛。他们将交流普洱茶研究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探讨普洱茶科技发展趋势,增强普洱茶科技创新,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防流感首选大蒜红茶

大蒜粥能保健抗病。大蒜粥能保健抗病;制作大蒜粥只需大蒜和米一起煮熟,大人小孩都适用。现代研究表明,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一天生吃两瓣蒜就能发挥大蒜保健抗病的最佳效果。

茶可调节人体酸碱度。红茶是美国推荐的抗流感食物之一。研究发现,连续两周每天喝5杯红茶,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抗病毒干扰素,其含量是不喝茶人的10倍,这种蛋白可以有效帮助人体抵御流感。茶还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度。除红茶外,绿茶、花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冲泡散装茶最好别超过三次

生活中有些人爱好将茶叶反复冲泡,直到喝不出味道为止;有些人则冲泡一两次就赶紧换茶叶。这两种做法哪种准确,一杯茶究竟冲泡几次比拟好?记者采访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讨所副研讨员尹君峰。尹君峰告诉记者。有些人爱好喝淡茶,有些人爱好喝浓茶,固然茶叶冲泡的次数和不同人的口味有很大关系,但从养分吸收上来说,袋装茶最好只冲泡1次,散装茶则别超过3次。尹君峰表示,茶叶中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枢神经愉快的咖啡碱,以及多种氯基酸、维生素等养分物资。这些养分物资能析出多少,和冲泡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外形颗粒越大的茶叶,养分物资析出的速度越慢;颗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全文阅读

普洱茶包装

当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的那一刻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普洱茶几乎一夜之间红遍神州大地。可就在普洱茶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一向注重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欧盟、日本等国却对普洱茶简易、甚至粗糙的包装提出了不同质疑:能符合卫生标准吗?这样简陋包装的茶好吗?面对诸多的质疑与出口障碍,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茶商们开始运用科技手段,按普洱茶的不同种类、销路对象、研发出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快速、健康、环保的新型普洱茶。这些蕴含新科技的普洱茶包装、设计在本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二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普洱茶包装设计及普洱茶造型设计大赛”中集体亮相,各领群雄。

历史上,无论中号字茶时期、印字茶时期、七子茶时期、改革茶时期及现代茶时期,普洱茶都无法摆脱粗制、陈旧、落后、不规范的形象。“号字茶”时期,私人作坊、茶庄所制作的普洱茶外包装纸的印刷都是用“木活字印刷”普洱茶包装用纸,通常使用民间手工自制的草板、条纹纸、松皮纸、绵纸、土纸等,茶品用纸多为薄纸,易破损。“印字茶”时期,普洱茶票号的设计、印刷及包装,渐渐加入了一些少量的艺术色彩,比如与“八中茶”字为核心,向外辐射出制茶厂家名称,也开始采用了一些机械抄纸。到一简七饼的“七子茶”时期,遇到了的,令人头疼的混乱包装,让人难以辨认的茶品就多达数干种之多,也让颇有特色的一筒七饼茶在市场中不为人知。“改革开放”时期,普洱茶的外包纸,除继续沿用传统手工土制绵纸以外,已经根据茶叶外贸出口的要求在包纸外加了硬纸盒包装,但还是没有改变普洱茶低档的外观。直到“现代茶”时期,茶商对外观包装才有了认识,才开始注重普洱茶品质与内涵。纵观来看,虽然普洱茶的每个时期都各有特点,但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仍然难以满足当今的市场需求。近年来,一些普洱茶龙头品牌开始引领普洱茶市场,做出文化、做出内涵、做出品质。例如:柏联普洱LOGO一生命之树,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理念,注入了更多文化的精髓,精美的外形包装融入了许多云南民族元素,从而真正体现品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据了解,本次大赛是为了弘扬普洱茶文化,不断提高普洱茶的包装及造型加工水平而特别设立。展出的所有作品均来自社会、茶叶企业、包装企业、专业设计公司、专业广告公司等。大赛评选委员会也是由各界专家组成。

此次“普洱茶包装设计及普洱茶造型设计大赛”,除传统包装外,龙抱柱造型茶、佛造型茶、足球造型茶、茶鼎造型茶,工艺茶画等作品虽然做工精湛,但其只能作为工艺品难以跨入商业舞台。而拥有紧压袋泡茶、可降解玉米纤维袋、标签牌设计、铁盒外观设计四项独家专利的背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参展作品“普洱袋泡紧压茶”,就成功颠覆了传统砖形普洱荼的粗制形象获得“普洱茶造型设计金奖”并以快捷、方便、卫生的饮用普洱茶概念赢得了国外市场,远销海内外。

“科学普洱”是一种概念、是一种健康、更是普洱茶本身价值的体现。有人说“普洱茶是帝王的气质,花子的外表”,简陋、粗制的包装形象,影响了普洱茶的市场形象,改良传统普洱茶包装成为当务之急。捧走“普洱茶包装设计金奖”的普洱市帝泊洱生物茶有限公司参展的“帝泊洱即饮普洱因子”使云南普洱茶包装档次得到了质的提升,作为一种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茶产品,普洱茶随着包装档次的提升,为它在国内外市场赢得更多的商机,赢得更广泛的认同奠定了基础。

想起古人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走出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他们可曾想到,旧时在马背上往来于滇、川、藏、后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西亚、西非红海海岸的粗茶,已被后人用高科技手段,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全文阅读

拯救普洱 第28期

几个傣家少女在云南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郁郁葱葱的山岭间穿行,普洱茶最疯狂的时候,这里的千年古茶树园是商家必争之地,但现在,古茶树静静发芽,默默生长;傣族少女熟练地爬上古茶树梢,嫩绿的春茶随手可及。

“现在我们对古茶树的保护很重视,不能随便乱采。”景迈山芒景村傣族姑娘刀玲说,眼下古茶价格每公斤卖到180元左右,价格在慢慢回升。“很难回到前年800元一公斤的水平,但是250元没有问题――这应该是普洱茶的正常价格。普洱茶一定会重新火起来!”这个傣族姑娘充满信心。

云南省大多数茶企、茶人都对普洱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既是给自己鼓劲,也是彼此宽慰共渡难关――无论如何,2007年下半年的普洱茶“雪崩”来得太狠、太猛。两年过去了,人们悬念犹存:拿什么“拯救”普洱茶?它还“有救”吗?

“普洱茶前景差不了”

郁郁葱葱的景迈山芒景村1万多亩古茶树藏在澜沧县的密林之中,作为当地布朗族、傣族世代倚靠的物质资源之一,不少古茶树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它们静立在群山之间,亲历和见证了2006年至2007年的“疯狂时代”――1公斤古茶叶价格飙升到600元,不少千年古茶树遭到毁灭性滥采。

2007年下半年之后的普洱茶“寒流”让小小的芒景布朗村冷得直哆嗦。“我们开始思索古树茶的未来。”村主任南康说,芒景村当年成立了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当地茶农都加入进来,以保底价格收购茶叶,确保农民利益;合作社对古茶树资源制订了一系列保护举措,如只采大茶树,不采小茶树,采摘之后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对台地茶(茶园里人工种植的茶)也有严格要求,禁止使用无机肥,“一旦发现,我们就不收他的茶。”

“普洱茶前景差不了!”南康泡上合作社生产的古树茶,边品尝边说。遭受茶市无情冲击之后,出现返贫的布朗人开始真正尊重被誉为民族瑰宝的古茶树,小小的布朗山乡渴望用理性与规范重振古树茶声威。

在普洱城郊,龙生普洱集团的万亩茶园气势恢宏,这里的春茶采摘已进入尾声,正在忙碌的50岁茶农徐德荣告诉记者,龙生普洱靠及时采摘防治病虫害,而不是喷洒农药;到了11至12月,有机肥的使用会被严格监测,各个生产环节也被严格监控,“一旦发现农残超标,根本不让你出厂。”他说,普洱茶大跌的原因之一就是有的茶“不卫生”、“不清洁”,现在不一样了,普洱茶必须保证品质才可能重新走向市场。

全文阅读

普洱茶中微生物研究进展

摘要 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微生物。对目前普洱茶加工与微生物的关系,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已发现微生物的种类以及优势菌种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普洱茶从原料鲜叶到普洱茶成品整个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必要性,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普洱茶中微生物种群的消亡规律及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 普洱茶;发酵;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53-03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l酵加工而成紧压茶或散茶,普洱茶又按照其加工工艺将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是晒青毛茶经潮水、渥堆,经渥堆过程中物质变化是由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其经过人工后发酵以区别于普洱生茶。

近年来,随着对普洱茶的深入研究,证实了普洱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和降血糖等功效[1-4]。晒青毛茶不经过微生物的发酵难以形成普洱熟茶所特有的香气和汤色,一般认为微生物或微生物酶的湿热作用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5-7]。

1 普洱茶加工方式与微生物

普洱茶鲜叶采摘经萎凋后,进行杀青,再揉捻,后晒干制得晒青毛茶。再由晒青毛茶加工得到普洱茶,其具体制作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将晒青毛茶经人工增湿渥堆快速发酵而制成普洱熟茶[8]。普洱熟茶的加工方式借鉴于安化黑茶,但又不同于安化黑茶。其主要的不同在于普洱茶经过晒青毛茶这一步,而安化黑茶从揉捻到后发酵不经过干燥过程,再焙火干燥[9]。

全文阅读

三重视野下的台地茶

一、经济学视野下的商业分析

1949年以后,我国的茶业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其一是从1956年至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其二是从1985年至今市场经济时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从经济学的角度,计划经济属于“短缺型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属于“过剩型经济”。以云茶为注脚,这种经济特征更是显露无疑。

建国初期,从1954年开始,云南全面开展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56年彻底完成。从此茶叶属于“中央掌握,地方保管,统筹分配,合理使用”的计划经济之列。为了支持国家的建设,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创汇的主要产品,茶叶整体的分配原则是:“扩大外销,掌握边销,调剂内销”。这一指导原则,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只有细节上的调整,而无本质的改变。能够大量出口创汇的滇红权重最大,其次是内销的滇绿。作为边销的普洱紧茶,产销量可观,却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上,更多时候需要补贴。外销的普洱茶集中在狭小的香港市场,并借道香港转销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海外。地位完全不可与滇红、滇绿相较。这一点在与云南中茶公司的副王吉祥的交流中也得到了印证,直到1992以前,云南中茶公司,负责滇红销售的都是一百五六十人的大部门,滇绿也是如此,而负责普洱茶销售的只有五六个人的小组。对于今时普洱茶市场的盛况,王副总坦言:“这有谁能想的到呢?”

计划经济时期,普洱茶仅仅供应边销、侨销香港等市场,还常常力有所不逮,所以才有广云贡饼等茶,都是以普洱茶的名义进入香港市场。对于率先富裕起来,曾经有着“亚洲四小龙”之誉的香港、台湾等地来说,茶叶市场容量体量不大,再加上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陈老普洱茶,对于普洱茶的需求并无紧迫性。而对于地域广大的内销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对于普洱茶又几无认识,更加之作为一种短缺经济下的产物,想买也不容易买到。这种由计划经济提品,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局面,直到1985年被打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茶叶由二类物资被下放到三类物资,朝着由市场经济来调节供需平衡的方向发展。香港凭借自己特殊的窗口地位,成为普洱茶市场经济的引领者,既转口做台湾、东南亚、海外的普洱茶贸易,亦开始注意到大陆的普洱茶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经济运行有着属于自己的商业逻辑,获得商业话语权,无疑是对己最为有利的。就是在这种语境之下,一个是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老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另一个是云南名山古树茶,作为承继老茶传统的明日之星,渐至于获得市场的追捧。过往可品的号级、印级老茶,未来可期的云南名山古树茶,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出身。其中核心的要点是产自云南名山、采自古树、古法青饼、越陈越香。当这一套商业语系建立起来之后,为了确保商业上的高回报,必需确立老茶、云南名山古树茶的稀缺性,才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老茶”不断被强化宣传“喝一片少一片,喝一泡少一泡!”而新茶中,只有“云南名山、乔木古树、古法青饼、越陈越香”的稀缺性产品,才能担负起未来老茶的历史使命。不得不承认,这种商业模式确实成功了。回顾过往,从1985年至2015年,这30年之间,大陆的普洱茶消费市场,几乎是从无到有,到如今真正的“名遍天下”。港澳台普洱茶商的特点非常明了,并不追求将企业体量做大,而是追求个体的高额回报。既往的号级、印级老茶是稀缺的,未来可期的云南名山古树茶是稀缺的,掌握了少量的稀缺资源,从而达到撬动整个普洱茶高端市场。为此,他们选择了战略性的放弃,既有产品,又有资源。相较于号级、印级的老茶,甚至于现在的云南名山古树茶,七子级的普洱茶获得的认同度要低很多。原因是茶商们宣称,七子级的普洱茶来自于现代化大面积种植、现代化批量生产的产品,永远达不到前者的品质,也无法达成前者的价值。在这种二元化的思维下,后者被冠以“台地茶”之名已经呼之欲出了,2000年以后被彻底传播开来。回溯过往,从1995年开始,港台茶商亲身垂范,奔赴云南订制所需之茶。随后大陆茶商跟进,且有后来居上之势。直到刚刚过去的2015年,名目繁多的云南名山古树茶,终至于达到史上最热络的时候。两相对照,备受诟病的台地茶,处境艰难。台地茶的未来,路在何方?

2012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报告的总结:2012年云南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涉及茶产业从业人口达1100多万人。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80万亩。云南省成品茶总产量17.03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为8.13万吨,绿茶产量5.05万吨,红茶产量3.62万吨,其他茶产量0.24万吨。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最具说服力。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滇红与普洱的地位惊天互换,发人深省。即使是普洱茶在现在云茶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知道,当下在国际市场上红茶仍然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红茶非滇红莫属。其次是在我国的内销市场,绿茶仍然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里隐藏着一个少有人注意的市场,一直以来我国最大量的茉莉花茶茶坯都来自滇绿,云南的元江也是中国四大茉莉花茶的主产区之一。云茶的发展,现下由普洱茶担当大任,但同样需要普洱、滇绿、滇红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这关乎云茶的命运,需要云南省进行省级战略规划,但也是云茶必由之路。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多次发表题为“植物多酚――第八营养素”的演讲,每每在演讲的最后,都掷地有声地宣称:“普洱茶,云南人说了算。”可惜从市场经济来看,并非完全如此。普洱茶是由市场经济决定导向,普洱老茶的市场如此,云南名山古树茶的市场也是如此。念好普洱茶市场经济的真经,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与千万计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云南涉茶众生来讲,这才是最大的福祉所在。

二、科学视野下的技术探讨

台地茶,本身就是一个商业词汇。我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台地茶的解释出自台湾的普洱茶商石昆牧所著《经典普洱名词释义》:“台地茶分为现代管理之茶园茶,以及人工栽培但无管理之粗耕野放茶。茶科植物种生容易变异,为稳定茶菁质量,现代台地茶园管理多以良种茶扦插无性生殖,少有种生苗。2003年以前,高度人工管理的无性生殖良种茶,都属于滇红、滇绿茶园,用于制作普洱茶原料;2003年底开始,普洱茶大为盛行,滇绿与滇青价格贴近,许多茶贩收购良种绿茶原料以滇青制程制作毛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