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内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于产业集群的性质、形成机理、竞争力及升级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以产业集群的成长为重点,对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视角和成长阶段进行回顾,为后续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关键词]产业集群研究视角成长阶段
一、研究视角
综合而言,目前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第一类是理论性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集群与竞争优势、集群与创新系统、集群内的知识外溢、专业化分工等方面;第二类是有关产业集群的实证和案例性研究。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部经济理论视角。经济学上对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的系统研究可追溯到马歇尔(Marshall,1920),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马歇尔认为,产业持续增长时,会出现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发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有效传播。
2.集聚经济理论视角。产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Weber,1929)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现象。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集聚获得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聚集产生的系统功能也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功能的总和。保罗·克鲁格曼(1989)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了其集聚经济观点,认为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市场上相互作用导致产业集群的产生。产业集群在共享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更具优势。
3.经济增长视角。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问题。PhilippeMartin和Aianmarc,P.Ottaviano(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4.竞争优势视角。该角度认为集群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竞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是波特。波特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创新和发展,产业集群具有合作竞争的灵魂。地理上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生产组织和提供具有类似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使企业更好地接近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配套服务。
摘要:产业集群和战略联盟都追求共赢,它们具有资源共享及竞争与合作共存两个共性特征,可通过战略联盟重构集群内成员关系。产业集群中战略联盟有价格联盟、技术战略联盟、区域性品牌战略联盟和产销战略联盟等形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战略联盟资源共享共赢
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经济聚集现象。针对产业集群,要强调的是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集群追求共赢的特征。集群内企业以战略的角度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最终实现共赢,这两点为集群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奠定了基础。
产业集群与战略联盟
(一)集群对地区竞争优势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之后又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往往从三个方面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提高该区域成员企业的生产率,具体表现为:集群提高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空间的临近性、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技术和专业化知识在集群更好地传播和积累;集群可以促进产品互补和联合营销;同时集群会给面临相同环境的竞争者带来强大的激励效应。
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增强了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花费,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带来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摘 要] 目前,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虽然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强调了个别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些关键要素是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39-04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批准号:0513020400)、“河南产业集群与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批准号:0513022600);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障碍与政府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王志敏,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营销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7)
当代的区域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结构,还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现实情况表明,凡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所有经济繁荣的地区都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存在。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及其形成机制已经开始受到学术界、工商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
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决策者们对产业集群及其形成机制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工协作及交易费用理论、集聚经济理论以及竞争理论等几个方面。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向区域外的市场扩散,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了集群同类企业之间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资金成本。
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
第三,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至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包括相互协作竞争的企业、辅产品制造商、政府和支持机构等。产业集群是一个类似生物群落的复杂系统,其产生发展过程复杂而多变,其间有共性因素存在,但又因客观环境的不同,每个产业集群都存在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地方政府要想构建有竞争力的地区性产业集群,需要在总结借鉴其它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
一、对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的理论认识
综合总结目前已经存在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自发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与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规划发展。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有关企业和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及相关部门只是被动发挥作用。这类集群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自下而上”的培育与发展方式是指政府与相关部门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主动积极地运用政策引导或经济投入加以扶持,从而培育产生高效的产业集群。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式都是先有集群雏形出现或者集群的某些因素已经具备之后,政策制定者才开始进行规划、引导,使之发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自上而下”的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根据自身的目标,制定出清晰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从而培育出产业集群。
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产业集群,都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产业集群是可以培育的;二是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政府。除早期部分集群是自发形成,政府在产业集群成形以后才发挥作用外,近期出现的集群基本都摆脱了自发成长状态,是在政府及企业界有意识地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事实表明有意识的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是有效的,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培育产业集群必须有政府的参与,政府要为集群提供发展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即使是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也需要政府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后续发展的保证,否则产业集群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萎缩或随时迁离。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的培育策略,必须重视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被认为是组织经济运行的完美机制,政府被看作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不需要干涉经济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主流,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先天缺陷,需要政府宏观干预才能达到稳定运行。二十世纪七十年达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以后,对于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经济学界理解上出现了巨大分歧,一些经济学家回归古典经济学观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一些经济学家坚持凯恩斯的宏观干预思想;更多的经济学家则认同混合经济思想,即在市场有效运行的经济范围内,政府不应加以干预,但对市场中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则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干预。目前的产业集群战略对政府在宏观经济中的角色给予了与上面所有观点都不同的全新认识。产业集群中的政府既不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局外人”角色,也不是凯恩斯主义中的统领全局的“家长”角色,而是作为经济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不能随心所欲改变经济总体运行规律,但却对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地区经济面貌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于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笔者认为,集群建设不能没有政府的参与,但是政府不能取代市场。当前,各地政府都认同政府应参与产业集群建设的观点,对参与地方产业集群培育过程充满热情。但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政府介入适度问题。由于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自上而下”的形成道路,即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新产业集群途径,容易在理论上误导政府当局,使政府认为通过自身主观努力,可以培育出地方性产业集群。事实上,产业集群形成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自组织”功能,不是一个人工过程。政府起主导作用培育产业集群,隐含条件是市场中已经存在有利于产业集群产生的条件,政府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将其激发出来,因势利导加速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政府一手操办,人为制造出产业集群。为此,政府在制定培育产业集群策略时需要把握一个行动准则,就是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而不是越殂代庖去取代市场。
二、政府培育产业集群策略研究
理论上,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两种战略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建设,一是重点扶持战略,二是全面推进战略。所谓重点扶持战略就是地方政府结合地方自然资源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对存在地方优势的产业及其辅助产业进行政策扶植和经济注入,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将其培养成有竞争力的地方性产业集群。所谓全面推进战略就是地方政府以发展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为目标,但不对任何一个产业给予特别关注,只是创造适宜产业集群产生的客观环境,任各产业自行竞争发展,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产业最终成长为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的思路。这两种思路存在相似之处,无论是重点扶持战略,还是全面推进战略,政府都只是作为外部推动力量存在,并不直接参与到集群的建设之中。二者又存在重要区别,主要在于扶持的范围不同。所谓全面推进战略实际上是谁也不扶持,而重点扶持战略则有一定的侧重。重点扶持战略与过去的产业政策乍看起来有些相似,都是对一部分产业进行支持,达到促进其快速发展的目的。但重点扶持战略与产业政策存在根本区别,用波特的话来表达就是“在产业政策里,政府以合意的产业为目标,通过资助或限制外国公司投资进行干预,以达到优惠当地公司的目的。相反,集群政策的目标是加强所有集群的共同发展。……”产业政策对于所支持的产业不择手段地进行保护,并不考虑其它产业发展;而产业集群策略中,即使是有侧重的集群培育政策,在支持一定产业群发展时,不排斥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还鼓励其它产业与所支持的产业群共同发展。因为集群理论认为每一个集群不仅直接对国民产值做出贡献,而且还将影响其他集群的生产效率。
摘要:本文对企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对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直接经济因素力量和非直接经济因素力量两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企业集群;原因;竞争;成本;创新
一、引言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许多产业正从过去那种标准化、大批量向现在“弹性专精”生产过程转变,这使得规模经济减弱,产业群处于领导地位。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加利福尼亚的娱乐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家具业群、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等。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群。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等。在中国,有浙江省温州鹿城区皮鞋产业集群等。
二、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使用标准化的方法,雇佣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价格优势来生产商品。然而随着市场的由于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弹性专精的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性下降,垂直一体化的效率下降,这给了高度专业的小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 政策集群 政策需求 政策供给
[论文摘要】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上,产业集群主体——企业通常会提出不同的政策需求,它的政策密度和广博性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体制、制度和文化的原因,我国的政策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表现为政策供给主体缺位、政策协调性差、集群文化薄弱等。因此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必须搭建一整套有利于企业集群发展的环境优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监控平台。
产业集群是指具有一定的产业链关系企业,依靠非特定合约,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的现象。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颇多,比较权威的理论有:弹性专业化模型、集体效率模型、钻石模型、全球价值链模型等。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从宏观层次上研究产业集群的条件,认为集群成长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关联与支持性产业及企业竞争与战略四大因素密切配合。政府在其间发挥综合作用。1985年,他又将一个产品概念的形成到进入最终消费的全过程纳入分析的视野,明确了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以后几经发展,构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弹性专业化模型则强调了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重要作用。集体效率模型将其发展,从外部性的角度强调了企业群内外联合行动的重要性。
与以上西方学者的明确认识相反,在我国,学者和官员们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不少:有人将“扎堆”现象等同于产业集群,更多人看不到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的客观条件,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做法,一厢情愿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政策集群,尤其是中小企业政策集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产业集群的政策需求的基本特征
通常,人们从三个层面分析产业集群的条件:宏观层面上,它要求有规范的制度体系、一定的基础教育背景与人才优势以及技术基础,这些都是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中观层面上,它要求政府采取特定的区域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促成高度灵活性信息流集群,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体系,帮助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微观层面上,它要求集群内企业之间彼此信任、协同行动,推进竞争,加强学习,鼓励创新,发挥互补效应,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需要的内容和力度是不完全相同的。通常,学者们将产业集群发展分为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政策的需求如表1所示。
万名“飞毛腿”推销员、本土能人型企业家、“新当涂人”三者一起,共同构成独特的“当涂人经济”,他们是当涂县域经济最大的成长性所在,是当涂产业集群崛起的真正基因。
9月19日,安徽省57个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大名单正式对外公布,当涂县博望镇、太白镇、黄池镇等3镇榜上有名,在全省61个县域中,当涂与天长是最多的,并列第一。
那么,从1978年当涂在安徽省工业产值第一个突破亿元开始,30年来,产业集群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当涂将意味着什么?
创富效应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结束的国际数控装备展上,来自当涂县博望镇中亚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数控机床,吸引了众多客户的目光。他们很难相信这样精密的产品,竟然出自中国一家乡镇上的企业。在这次展会上,中亚公司董事长许齐宝带回了能装满两个集装箱的产品订单。
穿行在机器轰鸣的厂房中,许齐宝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台整装待发的数控机床:这是出口法国的,那是出口马来西亚的,还有为大亚湾核电站生产的……这些数控机床的售价比普通机床要高出5倍。“数控机床在我们公司产品中仅占25%,未来我们要达到80%。”许齐宝信心十足地说道。
许齐宝多年从事刀具、模具推销,后来投资办起了企业,发展成为中亚公司。现在,公司每年生产各种机床1000多台,销售总收入过亿元。
如今,一个小小的博望镇,就有500家刃模具与机床制造企业,全镇10万人口中,产业工人有1.7万人,推销员超过1.3万人,被称为“中国刃模具第一镇”。
摘要:企业聚集在一起并不一定就是通常所认为的产业集群. 多种类型的企业集聚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这种集聚不是企业简单的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的一个生态化企业群体。研究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差异性,目的在于更清晰地区分这类相似经济现象,以利于区域经济的合理、协调发展。
关键词:集聚;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差异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的主体。近些年来,由大企业、大集团及其产品链上相关企业构成的传统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重大发展;由众多的新业产业产品开发者进入城市经济开发区而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导了新的产业经济的产生和经济开发区的蓬勃发展;由许多中小企业为同类产品的生产便利而聚集在一起的企业集群,促进了地域经济规模的扩张和地区经济的繁荣。集聚现象也已引起理论界和众多学者的重视,而在已有研究文献中有人称其为产业集群,有人则归结为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差异性分析
依据各种类型企业集聚的特征,作者将其大致划分为: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规模都不大,因此,也应当把它们归类于中小企业集群。这样,我们可以按照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群这两大类生产集群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
1.产品链与同类产品集约生产的差异。以同一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由同一产品链上下衔接的相关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多数是由一个或数个大企业、大集团为主,而其它企业为之配套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产品。其特征是内部分工明细、合作紧密度高、相互依赖性强,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而以同类产品集约“扎堆”经营的中小企业集群,多数是由一个或数个企业经营该类产品获得成功,形成市场效应,使后来者群起而效仿。其特征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小,彼此之间既有合作的关系,又有竞争的关系;既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又有个性的生存发展需求,共谋发展与同业竞争贯穿始终。
2.生产要素构成的差异。首先,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小企业集群的鲜明特点。由于构成企业集群的单个规模较小,必须借助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其次,可以共享由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品市场服务的成果。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歇尔就观察到一些主要依靠工匠技能的特定产业部门对特定地区的依赖。这种现象被称作产业“本地化”。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乃至专业管理人员在企业之间近距离的理性流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企业工艺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是介于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是大量相关联企业的集聚,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1975/1979)一文中指出,不确定性、交易的重复频率和资产的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性的高低程度不同,与之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同一规制结构(企业)。而当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被其称为“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存在,是由组织本身的效率决定的。
一、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从简单交换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PC)下降,但另一方面,又会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加,其中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为发生时,伴随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成本;交易费用的提高有时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
从企业生存环境角度看,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费用的同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当交易费用的增加远大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费用降低时,所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都会被整合到企业内部以达到成本的最低化。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通用企业”就会应运而生。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中小企业通过结盟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在获得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费用降低的同时,通过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则企业就不会将所有的生产环节内部化,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外部化,自己则专注于最具竞争力的价值活动,以实现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利益。
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企业道德风险发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进行,所以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有限理性”的预设表明,人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不仅受到物质因素和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与限制,还受到诸如记忆容量、判断准确程度、计算能力有限性的限制。这一预设的逻辑结论是:必须通过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来预防和弥补人理性的不足。制度的存在匡定了交易者的行为界限,能够减少(虽然不能彻底消除)预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那种有利于交易重复进行的制度安排。产业集群制度的出现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并规范人自身的决策行为,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及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企业间的交易很容易陷入一次性的交易的囚徒困境博弈之中。假定在市场上有任意两家非集群企业A和B,在交易中企业A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企业B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由于非集群企业交往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时对机会主义的惩罚机制只能是个人实施的一次性惩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都存在占优策略,就是不守信。企业间交易往往陷入一次性信任博弈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