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研发报告

产品研发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分析调研报告

摘要:南澳岛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改善当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调研组通过参观当地加工厂、采访的调研所得,并通过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南澳海洋资源状况和海产品加工现状进行概括。文章分析了加工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对当地发展海产品深加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 食品安全 海产品 深加工

1.活动背景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于报端,这不禁使广大消费者心存疑虑,中国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急剧下降。食品安全问题首次提升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度。

2.活动概况

我们来到南澳岛调研当地的海产品加工现状。参观其加工流程,考察其加工过程是否卫生,是否符合规定的加工标准,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探讨当地是否具备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业的条件,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3.调查情况与分析

3.1南澳海产品状况

全文阅读

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有关于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食品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县食品行业涉及酒类、粮油加工、玉米淀粉、小食品生产、茶叶加工、调味品、魔芋精粉生产等方面。共有企业460个,从业人员1611人,年产值 22870万元,销售收入20410.6万元,上缴税金595.6万元万元。其中:酒类企业5户(2户规模以上企业,3户作坊式企业),有职工363人,年产值2220.6万元,营业收入4180万元,上缴税金446.6万元;粮油加工企业440户,有职工1140人,年产值17800万元;1户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小食品加工企业5户,有职工30人,年产值200万元;2户茶叶加工企业,有黄金峡茶场和张赵茶厂,规模较小,年加工茶叶30吨;魔芋精粉生产企业1户;酱油、醋、调味品企业2户,大咸德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较大。

二、龙头企业情况

1、XX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建厂时间久,专业生产白酒企业,20xx年兼并收购XX县谢村黄酒厂,为XX县第一纳税大户。20xx年企业有职工330人,生产白酒799千升、黄酒829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30万元、工业总产值3427.8万元,上缴税金432.5万元。企业在全市酒类企业中排名第一,其秦洋牌系列白酒占居全市白酒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安康、榆林、铜川等地为其传统市场;其谢村桥牌黄酒,凭借谢村黄酒3000年历史,被专家誉为西北第一黄酒品牌,堪与绍兴黄酒蓖美,后发优势明显。

3、洋州葡萄糖厂:建于1984年,主产品为汉洋牌玉米淀粉,副产品有玉米胚芽油、蛋白粉、玉米胚芽饼、玉米皮等。玉米淀粉主要销往陕西、云南、四川、重庆、广州、武汉、长沙等地。蛋白粉、玉米胚芽饼、玉米皮是饲料的主要原料,主要销往正大集团和希望集团。企业现有固定资产4505万元。20xx年有职工306人,生产玉米淀粉24865吨,实现销售收入5524.1万元、产值6176.5万元,缴税金76万元。

6、XX县宏玮蘑芋制品有限公司:位于贯溪镇周家店,企业占地6675平方米,是在原贯溪纸厂基础上兴办的一户民营企业,企业的主导产品魔芋精粉畅销本省及四川市场,销售前景广阔。企业现有固定资产1070万元。20xx年加工鲜魔芋3800吨,生产魔芋精粉310吨,实现工业产值1200万元,创利税 110万元。 7、XX县大咸德调味品有限公司:是一个具有150多年酿造历史的企业,其前身大咸德酱园,始创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企业主要生产黑米食醋、酱油、馋嘴酱、豆腐乳、料酒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6000吨,属XX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xx年企业有职工人68人,实现销售收入606 万元、工业产值776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及邻县市场。

三、产业特点和实施目标

全文阅读

开县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开县果品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02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02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01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02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全文阅读

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发展,我处组织有关力量就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生产稳步发展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省借助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狠抓农业生产不动摇,农产品产量逐年提高。2011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跨上600亿斤台阶,达634.2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467.8亿斤、水稻124.7亿斤。蔬菜产量1300万吨,人参、鹿茸、林蛙、食用菌及杂粮杂豆等土特产品也有较高产量。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36.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22万吨,牛肉产量43.4万吨,羊肉产量3.9万吨,禽肉产量66.9万吨。牛奶45.2万吨,禽蛋95.3万吨。我省生产出的充足、多样、优质农产品,为推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壮大

农产品物流主要是通过物流主体实现的。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壮大,在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效益、带动农村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产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物流企业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近几年,我省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发展较快。截止2011年末,规模以上农产品流通专业企业达152家,年营业额220多亿元。物流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公路和铁路两种。

2.农产品市场作用显著提高。主要指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村集市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网上电子商务市场等。这些市场除了起到农产品集散、批发、零售等营销作用外,有些大型市场还直接开展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等多项服务。这些大型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集散的主渠道。多年来,经过培育和发展,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和功能显著提高。据调查,截至2011年末,全省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市场达302家,其中农产品批发市场133家,面积370多万平方米,交易额6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69家,交易额540亿元。在批发市场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6个,年成交额232亿元,占批发市场成交额的40%。松原市目前建成农产品市场27个,年交易量近320万吨,交易额达120亿元。除上述传统市场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产销衔接、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超市、便利店等相继出现,更加丰富了农产品市场物流营销形式。与前几年相比,全省市场建设数量、质量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升,对搞活农产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文阅读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全文阅读

省乡企局: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全面了解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适应新形势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于4月10日~30日先后赴辽源、白山、松原、长春等4个市8个县(市、区)进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工作调研,走访了2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召开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座谈会6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全文阅读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是一个革命老区县,共和国将军县,同时又是一个贫困县,人口大县,农牧业大县。全县人口103万人,辖27个乡镇,876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4215平方公里。××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县,国家商品粮重点县,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全省生猪养殖重点县,全省大豆产业化、肉牛养殖重点县。2008年,全县出产粮食50万吨,棉花1000吨,花生5500吨,蔬菜34万吨,水果2000吨,水产品7000吨,中药材3000吨,木材20万立方米,楠竹50万根。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全县现有涉农市场16个。从分布上看,城关地区占有12个,27个乡镇仅占4个;从类型上看,农产品批发市场仅2个(均在城关),农贸市场14个;从建市时间看,近10年新的仅2个,10年前建的14个,其中有9个系上世纪80年代所建,规模、硬件设施等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

(二)存在问题

1、现有市场数量不足。××县人口大县和农牧业大县,现有16个涉农市场远不能满足本地人民群众日常消费购买需要,更不可能承担起农产品外销的重任,直接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产品腐烂、变质,“有品无市”伤农。

2、现有市场质量不高。前面说过,全县16个涉农市场有14个是10年前所建,其中9个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市场陈旧残破,严重老化,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硬件设施,都已不适应时代贸易需求。同时,16个市场中,纯菜市场占了8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仅占50%。

全文阅读

绿色林产品发展调研报告

截止*年底,*县已基本建成以“四河五路”沿线为主,覆盖全县的4个林特产品基地,即:42万亩板栗基地、10万亩核桃基地、5.1万亩蚕桑基地、2万亩茶叶基地,平均年产板栗4000吨,产值2000余万元;核桃2000余吨,产值1200余万元;产茧600吨、产丝100吨、产值2500多万元;产茶叶50吨、产值500余万元。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县上把培育扩大地方名特优产品与树品牌、育精品、创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注册了“象元”牌茶叶、“臻安”牌大板栗两个商标,*板栗绿色基地和有机产品认证已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进行认证,这两项都有望今年得以批复;茶叶、食用菌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象元”牌茶叶通过农业部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AA级认证;木耳、香茹等绿色食品也成为抢手货。县上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了一批龙头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外运外销,提高了*地方绿色产品的知名度,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真正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战略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

问题

一是基地规模小。全县有荒山荒地及陡坡耕地近120万亩,适宜绿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全县各项绿色产业发展面积之和只有近60万亩,因此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二是高产产业少。由于绿色产业管理水平落后,板栗平均亩产仅40-50公斤、核桃平均亩产仅50-100公斤、蚕茧张产仅35公斤、茶叶平均亩产仅15公斤,与全国水平相差甚远。

三是科技含量低。该县板栗、核桃、蚕桑、茶叶产品仅靠出卖半成品生存。

四是市场开拓差。几大优势产业产品还未跻身于国产名牌之列,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优势产业的发展。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几个龙头企业缺乏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全部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产闲置无形流失近千万元。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低。

六是科学管理跟不上。全县板栗栗食象、桐枯病、核桃银杏大蚕娥、桑树老化等病虫害,每年有8万余株,2000余亩林地被毁。

全文阅读

市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优质棉花、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等优势产业和花生、食用菌、家禽、牛羊、蜂产品、花卉苗木、板栗等特色产品,农产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产业基地(带)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达到66%。骨干企业目前已达713家,日月油脂、洪森实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国宝桥米、金林木业、凤池米业、银旭棉花、京和米业、神地农业科贸、恒昌贸易、巨星粮油、宝源木业、新美香食品、广源食品等1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3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精品名牌,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32个,无公害农产品有9个,有机食品有2个。各种龙头企业建基地600万亩,带动农户41万户,吸纳农村打工劳力1.28万人。但我市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较低,生产、加工主体及利益联系不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十一五”期间,形成与优势农产品和八种特色农产品相适应的加工业布局,建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叫得响的龙头企业群体与知名品牌,建立体系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规范的质量安全标准,使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200%。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10家以上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利税超过5000万元。经过加工转化的农产品产量达到7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

1、大力开展“双低”油菜籽产业化开发。抓住国家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开发带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建设子陵、掇刀和双河种子生产基地,标准化原料基地达180万亩,总产22万吨以上。依托和支持日月油脂、中粮油脂、洪森实业、巨星粮油等龙头企业进行扩(新)建和技术改造,开发高级营养保健油、调和油等系列产品,使全市年油脂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加大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建设三个市级、三个县级制种繁种基地和180万亩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和支持洪森、国宝桥米、风池米业、钟祥宏发、京山恒昌等龙头企业开发免淘米、风味米及稻米方便食品、营养功能食品等,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家。使优质稻精加工的比重和效益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商品稻米包装化、品牌化。创建2-3个优质米知名品牌。

3、大力开展优质棉产业化开发。壮大众和、华溢、伟嘉、稳健、银旭等五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加快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争创3个精品名牌。

全文阅读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全面了解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适应新形势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吉林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于4月10日~30日先后赴辽源、白山、松原、长春等4个市8个县(市、区)进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工作调研,走访了2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召开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座谈会6次。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