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结构性产品复苏

结构性产品现复苏迹象,资源、商品和“中国概念”成市场新热点。

之前,结构性产品受零负收益所累,发行一度低迷。而7月份以来,各商业银行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热衷度不断攀升。

普益财富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报告》显示,7月份,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46款。目前,8月份数据还未公布,从初步统计看会稍有回调,但也达到了30款以上,均超过去年市场低迷时月发行量只有十几款的水平。

产品发行升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全球整体经济的复苏迹象明显,市场看好未来预期。其次,各家银行都对结构性产品作出了调整。比如,多以保本型产品为主,并推出投资者分级标准。

这是否意味着结构性产品已经出现市场拐点?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张星表示,目前还不能下此定论。因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但可以肯定地说已经走出了去年第四季度那样的低迷期。

而此时,资源、商品、“中国概念”成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明星。星展银行、荷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行争先恐后推出新品。

星展银行推出世界矿业一篮子股票挂钩理财产品。这款产品挂钩全球三大矿业股票:巴西淡水河谷矿业、金诺斯矿业、力拓矿业。产品收益取决于所挂钩股票中最差股票未来两年内的平均表现×40%的参与率。也就是说,未来两年这3只股票表现越好产品收益越高,但最高不超过20%。

星展银行之所以看好矿业一资源类板块,首先因为上半年,各国流动性泛溢,多余的钱追逐有限的资源,令资源类板块上涨;其次,全球经济复苏使工业原料的需求迅猛增长;再次,美元下半年仍有可能进一步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全球矿产势必上扬。

全文阅读

农产品结构调整

农产品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作用的局限性

安徽是农业大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收入偏低。近年来粮食价格走低,为提高农民收入,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在市场信号和政府号召的双重诱导下,许多农民改生产粮食为生产瓜果、蔬菜,大面积地种植西瓜就是农产品结构调整的产物之一。客观地说,农产品结构调整确实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此项政策本身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2001年安徽西瓜滞销给瓜农造成的灾难性打击已经警示我们,农产品结构调整不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灵丹妙药,是有其局限性的。

一般说来,倡导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地区多是因为当地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严重,调整农产品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已有的结构趋同现象,比如安徽的多数农户以生产粮食为主,这就是一种结构趋同现象。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之间获得最佳分配,从而使收益最大化;就某一时点上看,根据市场导向所做的结构调整对部分农户的收入肯定有良好的影响,最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那部分农户的收入一定能得到提高;但是,最先进行结构调整的那部分农户的收入提高会对其他农户产生示范效应,其他农户会根据先行调整的农户的行为进行类似的调整,这样一来,一个地区的一些农户就又有了类似的农业生产结构;即结构调整演变为新的结构趋同。所以,从理论上讲,结构调整总是伴随着结构趋同而存在,结构调整总是有由旧的结构趋同演变为新的结构趋同的危险。安徽西瓜市场的发展变化就是最好的印证,前几年改种西瓜的农户相对较少,西瓜价格较高,使一部分瓜农先富起来了,接着种瓜的农户越来越多,西瓜的价格也就越来越低,最终导致2001年安徽西瓜市场“崩盘”。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农产品的结构调整总是只能给先吃“螃蟹”的那部分农户带来好处,而不可能惠及大多数农户,所以,如果把它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手段的话,最多也只能是个权宜之计。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怎样进行结构调整总是要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的。我国人均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年增长率仅为1.8%,加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又相当小,“多一点就多得不得了,少一点就少得不得了”是所有农产品最主要的市场特性,因此,政府不能对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的政策效果抱过高的期望。

农产品结构调整的误区:一味降低粮食生产的比重

包括安徽在内的所有农业大省的政府都承受着财政拮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压力,在地方财政无力为农民增收做更大贡献时,调整农产品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当地政府的现实选择。而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给他们的信息是:1997年全国粮食价格下降9.8%,1998年下降3.8%,1999年又下降12.9%;1999年农民每生产50公斤稻谷要亏损2.75元,2000年农民人均粮食出售部分减收41元。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粮食政策,收购余粮的财政贴息、专储粮的损耗、处理陈化粮的差价、合理库存的利息费用、粮食风险基金的地方财政配套都要求地方政府负担相当的比例,粮食越多则地方政府的负担越重。地方政府和农民都清楚地看到,种粮是最不划算的买卖,种粮不仅是农民的负担,也是地方政府的包袱。于是,弃粮种瓜、弃粮种菜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这些地方农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粮食生产的比重一降再降,弃田抛荒的现象也不鲜见。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1999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0.8%,2000则减产9%。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350公斤,已低于公认的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的最低安全线。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且每年新增人口1000多万,粮食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文阅读

结构性产品越来越“保本”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在设计层面更注重风险控制,保本机制明显增加,尤其是外资银行,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出现了“保本化”趋势。

2013年以来,受宽松资金环境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直到6月末银行间市场的“钱荒”才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一波反弹行情。另外,监管层出台的“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清理整顿,也进一步压缩了部分产品的收益空间。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中枢的下移,中资银行逐渐开始加大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力度,通过在产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来博取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中资银行加大结构性产品

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为今年以来的44.81%。另外,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理财业务也将逐步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而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性产品符合这样的要求,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在交易结构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类理财产品,按照银行对资金投向是否自主管理,可将其分为结构性存款和结构性票据。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市场兴起,以其灵活的产品设计、丰富的挂钩标的、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杠杆获得高收益等特点,迅速获得市场青睐,成为近二十年来最具创新性质的一类金融理财产品。

我国的结构性产品是从2002年以结构性存款的形式开始出现,结构性票据产品则于2006年在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164号)之后面世。但由于产品发行占比较小,且最初几年主要以外币产品为主,在2009年人民币产品才成为结构性产品的主要投资币种,所以在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上,结构性产品并没有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截至2013年8月,我国境内共有39家银行发行过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总计7735款。外资银行是发行结构性产品的绝对主力,13家外资银行共发行结构性产品5357款,占市场总体份额的69.26%。其中外资银行的结构性票据类产品,接近半数的投资币种集中于美元,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发行了美元结构性票据理财产品;其次发行较多的是澳元产品,多为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发售,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较高。

细看产品结构

全文阅读

玩转结构性理财产品

当股市跌了还跌,大底之下还有大底时,许多投资者便开始寻求着保本安全、利息高于定期,并且最好接近通货膨胀率的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最为热销的是稳健型的信托贷款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它们拥有风险较低的特征。然而,这一类型产品的收益普遍较低,尤其是在CPI高居不下的环境下,产品的收益很难满足抵御通货膨胀的目的。

投资者不禁要问,究竟还有怎样的选择呢?面对这些需求,结构性理财产品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选择。

专家表示,这主要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引入了“保本”设计。由于结构型理财产品“固定+衍生”的特性,即通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小部分资金进行衍生品投资,从而实现了在保本的目标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加上,结构性产品可以挂钩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不同币种、不同地区、不同金融产品、不同行业,甚至不同预期(比如看跌,或者又看涨又看跌,取其波动幅度),这就可以把投资者的预期具体化。但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由众多的因素来决定,在选择进行投资前,需要投资者多方进行衡量。

把握主题是基础

面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外资银行都加大了产品的开发力度,最大的创新点就是挂钩标的更加多元化,产品结构更加丰富。从以前传统挂钩利率、汇率和股票,发展到挂钩基金、黄金、商品、农产品、气候变化指数、水资源等等,名目繁多。

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百花齐放”,对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利好,因为这拓宽了我们的投资渠道,让大家有机会分享境外外汇、股票、商品价格波动的好处。同时,这也为投资者的辨别甄选能力提出了挑战,专家建议投资者在选择该类产品时,应该对其挂钩的标的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应该一味追新求异。

认清结构是关键

产品结构主要指收益计算方式,专业人士特别提示投资者,结构性理财产品之所以复杂,主要在于其收益计算方式上。有的产品结构是挂钩标的单边上涨而有收益,有的产品结构是单边下跌才有收益的,有的产品结构则是看涨跌波幅有收益,有的是看股票相关性才有收益。也就是说,很多产品的收益并不必然随着标的的上涨而看涨,而是要看产品合同的具体约定。以某银行去年底到期的一款保本浮动收益结构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挂钩在香港上市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招商银行,产品实际收益取决于表现最好的股票与表现最差的股票涨跌幅之差,差值越小其收益越高,最高16%封顶,如果差值超过16%,则产品收益即为0。在2006年底,可以保本且预期最高收益率达16%的理财产品非常罕见,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因表现最好的股票招商银行期间上涨了96.2%,而表现最差的中银香港下跌了2.62%,两者涨跌幅差值达98.82%,远远超过16%,按产品合同,该产品收益率只能为零。

全文阅读

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商品与市场结构特征

商品结构特征

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农产品分类为标准,选取2000~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进出口农产品商品结构进行分析,特征如下: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为植物产品和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代用品的制品,出口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30%以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为植物产品,进口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0%以上,总体趋势呈波浪式起伏,2000年达38.55%,2003年经过起伏重新回到37.90%;出口农产品中,动物产品在出口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份额保持在20%以上,但其有下降趋势,与2000年27.88%相比,20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进口农产品中,动物产品为第二大进口产品,但呈一定的下降趋势,2000年最高20.33%,2003年下降为17.47%;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类产品进口增长迅速,比重由2000年的9.13%增长为2003年的15.45%,从而取代了食品等制品第三的地位。

市场结构特征

主要出口市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地区,2000~2004年我国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67%以上,但我国对该地区农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2004年比2000年的71.9%下降了4.4个百分点;其次是欧洲市场,2000~2004年间我国对该地区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13%以上,起伏基本不大;近年来我国对北美的农产品出口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与2000年的8.6%相比,2004年增至9.8%。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较少,分别占2%、1%和1%左右。

主要进口市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为北美地区,2000~2004年间我国进口的25以上均来自该地区,在2002年由2001年的30滑落到25.9之后,目前又重新表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2004年又上升到32.7;其次是亚洲地区,占我国农产品进口的19以上,近几年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保持着较稳定的份额;南美洲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也较强劲,由2000年的18.3上升到23.6;欧洲和大洋州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出现了下降趋势,2000~2004年分别下滑了6.3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

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2000~2004年间年均顺差在92亿美元以上;其次是欧洲地区,一般在3亿美元以上。我国农产品最大的贸易逆差来自北美地区,年均在20亿美元以上,2004年高达64.5亿。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有两点值得肯定:21世纪以来农产品贸易规模增长迅速;我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程上升趋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少数产品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了,显示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变动趋势,农产品出口规模容易受到个别种类产品贸易规模的影响,从而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全文阅读

善用结构性理财产品

前几年,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风起云涌,但自金融危机以来,此类产品的销量明显下滑,部分债务类产品亏损风险加大、资产类产品收益率大幅下滑等问题值得关注,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涉及汇率风险管理、结售汇管理以及统计申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在商业银行对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进行调整时,CFO们也应给予适当关注,为这些理财工具可能的改变做好准备。

汇率风险管理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损益结算采用三种计价模式。模式一是银行分行与客户以人民币结算损益,与总行则以外币结算;模式二是银行分行与客户以及总行均以外币结算;模式三是银行分行与客户以及总行均以人民币结算。无论采用哪种计价方式,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损益与境外衍生品挂钩,到期损益不确定性较大,相关汇率风险管理都存在操作难点。

一是部分产品缺乏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操作。模式一和模式二分别由银行分行和客户承担汇率风险,均未进行规避汇率风险操作。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欧元、日元等汇率波动加大,银行和客户面临较大汇兑损失风险,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也可能大大缩水,进一步影响相关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供求。例如,某企业与银行签订7.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成本管理合约,以签约日10.6元/欧元的汇率将人民币名义本金折算成欧元计算损益。截至2009年8月末,该企业收到三笔结构性收益,分别是36万欧元、36.1万欧元和35.7万欧元,结汇汇率分别是10.6381元/欧元、9.3553元/欧元和9.4938元/欧元,结构性收益的汇兑损失为83万元人民币。

二是部分产品汇率风险管理有待规范。模式三由银行总行承担汇率风险。根据现行规定,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不允许涉及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等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相关参数。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损益金额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汇率避险工具远期结售汇以及人民币与外币掉期均须明确标的金额。实际操作中,银行往往由其境外关联行(行)通过NDF等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锁定预期损益的敞口汇率风险。产品到期日,银行再与境外银行以约定汇率(一般为到期日即期汇率)将应支付客户的收益或由客户承担的损失折算成美元结算。因此,境内银行间接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规避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损益的汇率风险(见下图,以资产类产品预期收益操作流程为例)。

结售汇管理及统计申报问题亟需明确

从操作模式看,结构性理财产品系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结构性损益相关跨境资金流动及结售汇操作均为银行代客行为。实际操作中,结构性损益相关结售汇管理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问题亟需明确。

一是以人民币结算损益的部分银行结售汇操作不规范。根据现行规定,银行应区分代客结售汇和自身结售汇进行管理和统计。调查发现,以人民币结算损益的部分银行结售汇操作不规范。以结构性收益为例,银行在收到境外支付的外币收益时,应该进行代客结汇操作,并将人民币收益支付客户。而部分银行则是将自有人民币资金头寸支付客户,并将收到外币资金纳入自身外汇头寸集中管理。

全文阅读

结构性产品走上改良路

挂钩标的物设定的区间变得宽泛,结构性理财产品变身“低风险”产品的同时,潜在收益空间也被压缩。

“零收益”风波过后,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热情重新燃起。西南财大的统计显示,5月18至22日仅4天,银行发售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13只。

不过,部分银行注意到投资者对结构性产品的风险厌恶,设计上越发保守。近期结构性产品的标的物区间范围变宽,同时在止损设置和风险规避方面也加大了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结构性产品走上“牺牲部分收益来完全规避风险”的改良之路。

以渤海银行近期发行的2009年第7期理财产品为例,其募集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设立的可展期结构性存款单一资金信托,收益率与人民币3个月期存款利率挂钩,如果在6个月的运作期限内,3个月存款利率大于或等于1.2%,产品就可实现2.22%的到期收益率。

目前,人民币3个月存款利率为1.71%,在6个月内降息51个基点的可能性也不高,因而该产品预期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几乎规避了风险,但2.22%的预期收益率仅与当前债券及货币市场类产品收益水平接近,与以往结构性产品8%-15%的预期收益率水平相差甚远。

这是由于为挂钩标的物设定的区间比较宽泛,标的物价格溢出的可能性很低,预期收益率也必然下降。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形势略微企稳的大背景下,区间累计型和直接挂钩型利率产品成为近期结构性产品发行的主流。股市及国际油价的反弹,也使结构性产品找到了新卖点,银行近期便推出多款与境外能源股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同时,针对变化趋势更为复杂的挂钩股票以及能源类资产的结构性产品,“变异”现象也同样存在。

如中国银行日前推出的中银进取--人民币港股挂钩产品,预期收益率挂钩5只内地在港上市的股票表现。若5只股票在观察期内,每个观察日的收市价均大于或等于其各自的期初价格的65%(即65%×期初价格),则可实现5%的预期收益率;若未满足上述获得投资收益率5%的条件,则最终获得0.36%的收益率。在经历了熊市后,上述5只蓝筹公司股价继续下跌35%以上的可能性较低,因而预期收益比较容易实现,但5%的收益水平与以往挂钩股票的结构性产品的收益也无法相提并论。

全文阅读

结构性理财产品回暖

发行数量爆炸式增长,标的集中。提防一拥而上之后的“一损俱损”。

近日,招商银行发行的一款“金葵花”精选银行股票表现联动理财计划,将资金投资于本币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并拄钩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4款H股。据悉,如果挂钩的某支股票的观察价格跌破期初价格的60%,即跌幅超过40%,则产品收益率为零;否则即可在理财期结束后获得3.8%的年化收益率。

业内人十分析认为,与全球主要市场股票指数的市盈率相比,产品所挂钩的4家银行H股当前的市盈率普遍偏低,尤其是相对A股的上证指数,它们的市盈率仅为上证指数的1/2。价值明显被低估。

据普益财富的报告显示,2月份银行发行的几款结构性产品均与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股票有关,一批中外资银行率先进军蕴含“中国概念”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外资行领跑结构理财产品

今年2-3月,结构性产品的发行数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截至4月初,共计发行了70款。自2008年10月份以后,结构性理财产品每月发行数均在30款以下,最低只有16款。

从数量上来看,外资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多于中资行。这是因为在投资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中资银行主要推崇债券、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的产品,尽量避免设计复杂、风险较大的结构性产品。而诸如挂钩于全球宏观利率、市场中立商品价格指数、概念股等产品,都是外资行发行的“重点”。

恒生银行发行的2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为香港上市的中国消费类股票,产品设定了12个观察期,并且前2个观察期和后10个观察期参数设定存在差异。

全文阅读

结构性产品的危与机

结构性产品设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简单的创新,达到保证投资本金安全,并受益于任何股市的上涨

2009年是金融市场“危机”的延续, 还是“机会”诞生的一年?

投资者的看法各有不同,分歧很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股票市场将维持高波动/震荡;证券价格可能已达到超卖水平,但在盈利趋势不明朗情况下,没有资金承托令股价难以提升;各类资产的相关性提高;低利率周期还会持续。

很多客户希望,在零利率和高风险股票投资中找到更好的投资方案。这里所说的“更好”,包括比存款利率高的回报、比直接投资股票更安全、高流动性以及高透明度。

虽然结构性产品和金融创新,被认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然而,股票类结构性产品却证明,它具有帮助投资者寻找安全、可靠、稳定的投资方案的能力。而且,创新并不一定代表着推出复杂难懂的方案。

成功的创新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一些银行最受欢迎的产品都是直观易懂的,例如 “每天收息”(Daily Range Accrual)结构,投资者受益于标的资产在一个价格波动范围内徘徊,而不是受益于标的资产价格的上涨。

另外,推出创新型产品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结构性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结构和收益类型可以被量身裁定,从而符合客户认可的市场走势。

“因时制宜”的产品

全文阅读

产品结构出口贸易论文

一、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一)出口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变缓背景下,安徽省借此机会对全省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实施优化、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对外出口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显示,最近四年间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88.9亿美元、124.1亿美元、170.8亿美元、267.5亿美元、282.5亿美元;单从出口贸易项目来看,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11.9%,而高新技术出口的增长高达31.7%(详见表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出口贸易并未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截至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增长率下降至7.8%;加工贸易的出口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全省加工贸易增长率达到31.3%。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传统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出口贸易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3年增长率11.9%);而高新技术近年来出口贸易量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13年出后贸易增长率达到31.7%。相关统计数据见图1。从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的增长率情况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经过快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有所减缓,但是高新技术的增长则保持强劲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调整表现出明显成效,减少一般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稳步增长。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