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全文阅读

关于《曹刿论战》教学的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它不是教育的开始,更不会是教育的终结,这就意味着说,课程改革的理念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所以,我们赞成一种主动寻求改变和发展的态度。

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在理论上最重大的突破是解放师生,焕发其创造性。

怎样解放教师?课标制定之初,那些被时展推到前列的理论确立者,对未来的基础教育有美好的构想,但距离实践有很远的距离。怎样实现这个构想?谁能实现这个构想?他们很清楚,真正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说教师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大家读课标会发现,许多提法还都是“模糊化”了的。例如“语文素养”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再如阅读就是“对话”,是谁与谁对话?对话是平等的交流,没有话语的强权,可以争辩,可以接受,也可以反对。可是,学习是要带来变化的,应该可以量化,对话改变的是什么?能考量这种变化吗?模糊化,会有多种思考,会有多样的解释,教师作为实践者,我们应该用实践来解答。这样,我们就有了探究的主动性。我们强调教师要有教学的个性,就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个性化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探索。

我们还希望解放学生。在学习形式上我们强调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能读书上,两者异曲同工。在学习内容上,我们强调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的东西,如文化、思想、认识、审美、精神等,可以“教”吗?有统一的答案吗?没有,那就需要自己感悟,自己解读。

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例子来说。

《曹刿论战》这一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完成两个任务:

1、复习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特别是词语的古今义和通假字的用法。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

2、分析文章,注意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多向课外拓展、延伸。

全文阅读

曹刿论战教案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全文阅读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徐社荣《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文本――兼评〈曹刿论战〉》一文认为:“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意来。”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提出《曹刿论战》的教学“可以定位到‘论’这个字上,定位到曹刿这个人身上来,定位到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上来”。作者认为如果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偏离主题,即使“解读出新意来”,也未必是“对待文本”的科学态度。对此,本人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曹刿论战》一文开头写道:“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庄公讨论作战如何取胜,“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是由曹刿启发引导庄公提出作战取胜的基本军事指挥原则,即“因敌而制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第二段写作战的具体经过,重点强调“齐人三鼓”之后进攻及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曰:‘可矣。’遂逐其师”取得胜利。结尾总结取胜原因“彼竭我盈,故克之”。全文思路是战前讨论作战方案,战中控制作战进程,战后总结作战经验。因此,《曹刿论战》一文始终以作战过程为核心来“论战”,直接导向齐鲁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源,即“彼竭我盈”之时“逐之”,亦即战前论战时庄公所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也是曹刿作出“可以一战”的理论依据。因而本文是通过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揭示鲁国取胜的根源,而不在于“论曹刿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因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总结历次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是统治者及《左传》作者的迫切需要。所以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曹刿论战》的主题,必须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事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关于《曹刿论战》的主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是指原文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此军事家曹刿指出:“小惠未,民弗从也。”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提出“取信于民”的主张,似有可能,但实践“取信于民”并取得军事上的彻底胜利未必可能。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距今将近2700年。时至今日,“取信于民”的实践并不完全彻底,因为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实现的历史进程。

学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它的主题思想,明确作战方法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细致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中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付诸实践,定能取得实效的道理;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的理论著作及观点,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固原市原州区黑城中学)

全文阅读

浅说《曹刿论战》的教学价值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初中语文第六册的课文――《曹刿论战》就节选自这部极具史学与文学价值的史书。笔者多年从事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认为它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得到很丰富的内涵。下面笔者就自己粗浅的见解提出来与同行商讨,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曹刿论战》作为文言文部分的一篇教读课文,它具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教学价值。这是最根本的教学价值,拓展开来,就体现出以下几小点。其一,语言积累。有一词多义,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中的“战”,词义是“迎战”,是指单方面;而“战于长勺”中的“战”,词义是“交战”,是指双方面。教学时讲清这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的含义,将提高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也有通假字,如“小惠未 ,民弗从也”中的“獭弊志屯ā氨椤保解释为“遍及、普遍”。还有古今异义。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字,古义为“军队”,今义“老师”。又如“肉食者鄙”中的“鄙”字,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截然不同。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一词古义为“猪、羊、牛等牲畜”,今义指“为某项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又再如“小大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古义是案件,今义是“监狱”。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有天壤之别,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再有文言虚词看下面例句:

之①小大之狱(的)②公与之乘(他)③公将鼓之(音节)④肉食者谋之(这件事)?摇?摇 以①可以一战(凭借)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根据)④必以信(用、拿)

再还有词性活用。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这词,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释为“赐福、保佑”,又如“公将鼓之”中的“鼓”这词,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译为“击鼓进军”。以上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积累、归纳。其二,成语积累。本文有两个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尤其是“一鼓作气”的比喻义在现代经常用,有必要教会学生运用它。其三,阅读理解方面也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如理解题:“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答: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食肉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的三问三答,体现出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这些都表现出曹刿的远谋。又如理解题:“文中哪一句体现鲁庄公以前祭祀有弄虚作假行为?”答:“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一次祭祀“弗敢加”,说明以前经常弄虚作假。再如理解题:“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什么?”答:曹刿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因为他抓住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待齐师败绩后又通过齐军“辙乱旗靡”准确判出追击时机,最后大获全胜”,所以曹刿起了决定性作用。以上三点都有极好的教学价值,教师讲授、指导得当,对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极有好处。

其次,《曹刿论战》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的教学价值。全文除标点外,它虽只有222个字,却丰满地塑造曹刿这个军事家的形象。曹刿是作者善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次记叙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以”,于战斗中两次定夺……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持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责任感和爱国思想。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机敏、持重。所以曹刿的军事家形象可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再对比鲁庄的平庸、无能,甚至愚蠢,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文章结构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全文可分为三个段落:①战前准备。曹刿的进见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可以看出曹刿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的深谋远虑。②作战过程。曹刿抓住了“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可分析出他胸有成竹和指挥若定。③战后总结。通过取胜原因的分析,可表现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衬托出鲁庄公之鄙。在教学时教师从多角度指导学生分析,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效果。

再次,《曹刿论战》在写作技巧上也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如本文在详略问题上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再有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没有直接加以褒贬,只是把上述事件和几句代表性的话写了出来,这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是史家笔法。史家笔法用得好,文章自然精练。本文详略的剪裁、语言的精练值得学生在写作方面全借鉴。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它并且吸收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曹刿论战》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教学价值是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想本篇课文就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极好的作用。齐国侵略鲁国,齐强鲁弱,鲁国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一介布衣的曹刿真正做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挺身而出,这一举动穿刺曹刿的高大形象,揭示爱国主义思想,令人钦佩、敬仰。陆游说:“位卑不敢忘忧国。” 曹刿真正做到了。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是最崇高的思想。在初中语文书里曹刿与木兰堪称爱国主义的典范,这与鲁智深的打抱不平或今天的见义勇为更有无与伦比之处。如果说曹刿是一位军事家值得赞美,那么作为一名爱国典范就更值得人敬佩。曹刿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学中不容忽视,应该大力提倡、赞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以上四方面是笔者不成熟的见解,作为节选自著名史书的《曹刿论战》自然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也肯定会有更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笔者只是从对初中生的角度浅说一些教学价值和教学体会,敬请各位前辈、同行不吝赐教。

全文阅读

不要小瞧了鲁庄公

《曹刿论战》一文,作者为塑造主人公曹刿的形象,表现曹刿政治上、军事上的杰出才能,便拉鲁庄公来做陪衬,就有不少读者看轻了鲁庄公,说他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弱智痴呆,是一个目光短浅只会食肉的国君。

近些年来,史学界、文学界不断为鲁庄公翻案,说他虽然有急躁冒进的毛病,但他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任,最大的成功是在“长勺之战”中用了曹刿作参谋长,是一位明君,庄公名声因此大有好转。

但我仍然为鲁庄公叫屈,我觉得鲁庄公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君!下面结合内容对庄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首先,庄公是一位勇士。

史书记载,齐鲁两国从鲁庄公庇护齐公子纠时就种下了仇怨的种子,在协助公子纠抢夺君位的过程中,鲁国更是不遗余力,让公子小白(即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争夺君主之位颇费周折,险些丢了性命。无论是从个人恩怨出发,还是扩充土地、争夺霸主的需要,齐桓公都饶不了鲁国,所以于公元前684年发起了战争。庄公面对齐强鲁弱的形势,没有屈膝投降,而是“齐师伐我”,“公将战”,表现了不因自身弱小而惧怕来犯敌人、坚决抵抗入侵者的决心与勇气,这种勇敢精神对鼓舞国民的士气,十分重要。战斗中,庄公与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亲自指挥作战。刀枪无情,流矢无眼,庄公驾车亲征,这难道不需要一番勇气?“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虽显得有些急躁冒进,不懂战术,但是否也“急”出了斗志,“冒”出了勇气?“夫战,勇气也”,这种斗志与勇气就连军事家曹刿也承认,只不过文章为了表现曹刿的“远谋”,让这位战斗中的总参谋长发挥一下军事才能,由他来合理地使用这种勇气罢了,从某种程度上说,“长勺之战”应该是庄公之勇和曹刿之智有效结合的胜利。

其次,庄公是个虚心的人。

评价一个国君是否贤明,至少要看看这个国君能否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庄公堪称表率。我们常用“礼贤下士”来称赞古代君王谦虚的美德,但庄公亲自接见的曹刿连“士”都算不上,只是一介平民,还亲自接受曹刿的询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是循循善诱,庄公则是耐心作答,最后完全赞同曹刿取信于民的意见,也许接下来还会采取曹刿的措施,让百姓知道,迎击齐国,是反侵略之战,是保家卫国之战,不仅仅是“肉食者”的事,从而保证战争中君民一心,团结御敌。另外,长勺一战,他目睹了曹刿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感受到自己对战争的无知,“既克,公问其故”,便虚心地向地位低下的曹刿请教战术,有读者便因此嘲笑他的“愚”,说他打了胜仗还不知是怎么赢的!其实,为了保存君王的面子,庄公完全可以不懂装懂,或者侧面迂回了解取胜原因,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问了,问得很真诚,问得曹刿侃侃而谈,问得曹刿认真反思,总结胜利经验。试想:没有这一问,如何能成全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间军事家?没有这一问,曹刿的军事思想何以能启示后人?没有这一问,又怎能成全一段历史佳话?当我们笑话庄公军事上的鄙陋无知时,至少应该学习一下庄公不耻下问的精神吧?

最后,庄公是个大智若愚的人。

全文阅读

引导学生聚焦阅读中的核心问题

在问题化阅读学习的课堂,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学生的问题是起点而不是终点。面对学生繁多而杂乱的问题,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核心问题呢?

一、教师直接引导聚焦核心问题

先由学生在课堂上散点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问题,核心问题得以聚焦。

案例:《背影》(莫晓燕)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你有哪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10个问题。)师: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关注一下这些问题,看看这一节课相对而言,大家比较集中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1:第2个问题和第7个问题。生2: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3:文中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师:好,那我们这堂课就一起来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从标题入手线性排序学生问题,聚焦核心问题

案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熊黎鸣)

全文阅读

巧用新教法,活学文言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曹刿论战》;性格;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65―01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切身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成功点,认识自我价值,从而确立科学的学习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尴尬:一是整堂课逐字逐句地对译,学生忙着做笔记,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另一种是有“文”而无“言”。教师积极关注文本蕴涵的情感、价值观,轻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最容易走人的误区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其实,文言文教学也应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互动,相互协作,解决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课文对战前和战后的描述较为详细。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学生熟知的描写战争的作品大不相同。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文中主要写了几件事?哪些方面详写?哪些方面略写?经过全班合作交流,形成了这样的结论:

全文阅读

把握“意犹未尽” 激感体验

《曹刿论战》作为传统的古汉语篇目,被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广泛采用。历经几十载而不衰。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上中学时就感悟了曹刿的风采,当时的老师在台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台下的我如醉如痴,心驰神往。也正是那时闹出的一段笑话,使几年后走上讲台的笔者常把“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作为廉价的佐料,博得学生肤浅的一笑。一遍遍地讲,连笔者本人都感到有点烦。于是,笔者就想从求异思维出发,开拓出新的东西来;于是,在笔者又一次把《曹刿论战》传授完之后,在黑板上板书四个字“意犹未尽”,意在给大家一周的时间,举行一次有关《曹刿论战》的文学沙龙。

一周后,一场有关“曹刿论战”的文学沙龙准时在多媒体教室举行,200平米的多功能大厅座无虚席。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大家把一周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互相交流,古战场地图、战车图、古兵器图片、古代服饰,还有齐鲁及其他国家外交关系分析和现代篇的曹刿新论战……大家争相发言,各抒己见,讨论特别热烈。在活动就要结束时, 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说:“我想说两句,‘肉食者’未必‘鄙’。”其理由是:

其一:鲁庄公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又虚怀若谷,何“鄙”之有?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否则,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就会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从民主的政治环境来讲,从治国治军的角度来看,庄公是不“鄙”的一国之主,是明君。

其二:庄公遇强不馁,遇事不慌,急难险重冲在前,此等“鄙”几人能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在强大的敌人进犯时,不是畏缩惧战,而是积极备战迎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作为封建君王,能亲临战场,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激励士气,鼓舞斗志,这是在当今也不能想象的。这可能也是长勺之战取胜的重要原因。

“将战”体现的是鲁庄公的什么呢?是“鄙”吗?

其三:庄公不贪不占,廉洁自律,慷慨解囊,此“鄙”鄙得可爱!

全文阅读

领异标新求突破 老枝新芽贵创意

摘 要: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中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肯钻研、巧用心,以智慧建设鲜活课堂,就能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10-001

《曹刿论战》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这篇记事散文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像这样的传统名篇,教者不能仅局限于教好它,而应力求教出新意,教出特色,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一两个或几个比较有趣的“点”:

一、以“主客对话”的方式处理文意理解这一环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之一,传统的文意理解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先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自主译意,有疑难不能独立解决的带到课堂当堂提问,同学合作解决或由老师释疑。因此,笔者在文言释义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虚实词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写作意图加以艺术处理。在《曹刿论战》文意理解环节,笔者设计了“主客问答”的方式,要求学生以曹刿和鲁庄公对话的方式,创设具体情境,为双方设计问题和答案,从而使学生能全面理解文意,感知文旨。示例如下:

曹刿:陛下,请问对齐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您凭什么条件迎战?

庄公: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宠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