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震泽――“中国丝绸小镇”,在@个千年江南古镇上,有200多家蚕丝被企业,在众多的蚕丝被企业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蚕丝被产业创始人――沈福珍,她是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蚕丝被》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震泽镇蚕丝被行业的领路人,人们尊称她为震泽“蚕丝被之母”。
专注坚守 开创蚕丝人生
沈福珍,今年69岁,出生于震泽镇勤幸村五组,一个世代种桑养蚕的农家。1970年,震泽中学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1978年,被聘请到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当农民教师。这对从小耳濡目染深爱蚕丝的人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和提高机会。为此,沈福珍抓紧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沈福珍有幸遇到了全国著名蚕桑专家费达生老师,在费老的循循教导下,沈福珍的蚕桑知识提高如虎添翼不断长进,并且两人很快结成了“忘年之交”,这为沈福珍后来创办蚕丝企业,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知识。
1992年,民营企业破土而出,蓬勃发展,改革的浪潮震撼着沈福珍蚕丝的心灵,沈福珍决定从镇外贸公司下海,租用了勤幸村八组五间简陋的仓库作厂房,租赁了茧丝市场3米2的摊位,生产、销售了震泽镇第一床以“慈云”命名的蚕丝被。从此,将震泽地区千古以来传统家庭制作蚕丝被模式引入到企业机制的轨道,开启了蚕丝被行业的先河。1998年,由于茧丝价格的倒挂,市场上一些靠经营买卖的商户和一些企业都纷纷关闭和退场,茧丝市场变得萧条冷落,而沈福珍凭着对茧丝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一人在困境中坚持独守十年,为后续震泽镇蚕丝被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作了引路和铺垫。
极致匠心 引领工艺创新
20多年来,沈福珍不知吃了多少苦,费了多少神,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憨”,可她不以为然,为了一根丝执着地走下去。
要问20多年来,慈云取信于民,取胜于市场的秘诀,那就是“不断创新”、“敢为人先”。
制作蚕丝被是一个手工工艺。传统的蚕丝被盖上一两年,蚕丝就要板结,被子不得不重新拆翻。这是蚕丝被制作与销售的瓶颈。沈福珍曾食不甘味,反复试验,终于从洋风炉煮饭中研究发明了“泼湿煮茧法”工艺,通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丝绵蓬松度和柔软度达到最佳状态,蚕丝被无需年年拆翻,堪称一场蚕丝被业界的革命。
摘要:就如何把广西桑蚕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本文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在产业发展上要由量变向质变转移;二是要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来促进丝绸深加工业的发展;三是要实施名牌战略;四是要培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五是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这五个方面来分析找准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广西从桑蚕产业大省向强省迈进。
关键词: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S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41-3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措施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势头十分强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有关部门、各市、县的密切配合下,2006年起我国在广西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丝绸服饰舒适性、保健性及其独特魅力的认识,蚕丝新用途的开发,丝绸消费将会持续稳步增长,未来世界对丝绸的消费呈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蚕丝产量约占世界的75%,生丝的出口量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国内外丝绸市场蕴藏着较大的消费潜力。蚕丝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因劳动力成本较高,蚕茧生产没有竞争优势。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区域性结构调整方针,以保持我国蚕茧产量的稳定,确保我国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茧丝绸业的主导地位。广西土地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区域优势较强。南亚热带及靠近南亚热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广西土地环境条件的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我区蚕桑生产比其他省区有许多优势:种桑投产快、当年种桑当年就可养蚕;桑树生长期长,一年可养蚕7-10造,比长江流域地区多养3-4造,亩桑产量及产值均较高;蚕茧上市早1个月至2个月、收市迟1个月,对全国蚕茧市场起到一个很好的调剂作用;我区的蚕茧质量合乎市场和丝厂的需要,解舒率较高、适合自动缫丝、可缫制市场需要量较大的3A-4A级生丝。因此,有利于蚕茧销售和消化加工,蚕茧生产的竞争力较强。随着市场放开、流通渠道的拓宽、茧丝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区的竞争力还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目前,广西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蚕丝生产、加工大省,蚕桑种养已成为广西优势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蚕桑业必将成为广西继甘蔗之后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的支柱产业。同时“东桑西移”的实施,加快了东部缫丝工业向广西的产业转移,推动广西的茧丝绸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茧丝绸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按照广西“十一五”规划和发展趋势,2010年,我区桑园面积达到了170万亩,蚕茧年产量超过17万吨,蚕丝产量达到1.5万吨,丝出口量1万吨,蚕茧生产及蚕茧烘烤加工的产值超过70亿元,丝绸工业产值将达到50亿元,茧丝绸出口贸易达到3亿美元;我区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总量的份额将达到26%、占世界蚕茧总量的份额达到18%;我区蚕丝产量占全国的份额达到18%,占世界蚕丝总量的份额达到14%。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机遇,因势利导,把蚕桑生产与缫丝、丝绸等初深加工以及内外销售有机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蚕茧品质和单产;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健扩大桑园面积,形成优势产业带,推动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西移,大力发展缫丝工业,集中力量发展丝绸精深加工业。拓宽内外贸易渠道、打造信息化贸易平台,做大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出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此,笔者现就广西自治区桑蚕产业发展的支撑着力点作以下探讨:
1 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量的扩张,应着力于质的提升上下功夫
蚕桑产业链环境保护主要包含了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等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增值潜力大。从“十五”以来,广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生产蚕茧省份。但是从蚕桑养殖业整体来看,产业链发展始终比较迟缓。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产业链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蚕桑养殖业的产业链发展现状
1.1蚕桑生产的自然风险大。广西玉林的气候环境是促使蚕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它位于亚热带,该气候带雨量充足、气温较高的特征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因此蚕茧的生产具有次数多,产量大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成为了桑树病原体传播与感染的源头,同时温度高且湿度大的环境会增加其传播速度。台风、干旱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非常容易对桑园产生破坏。工业区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也将对桑园产生污染。因此,蚕桑的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隐患。同时这些自然风险集中在桑树的成长收获期间,所以这时候如果发生自然风险,则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整个蚕业,还有付出了精力和财力的蚕户们。1.2丝绸出口依存度高。虽然我国作为丝绸的出口大国和生产大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对于蚕丝定价却没有话语权,因此我们只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国际金融一旦出现了动荡的话,蚕丝的出口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这样一来降低国外需求,国内的蚕丝便会因为供过于求而下调价格。玉林作为我国的蚕丝生产量最大的产地,受到影响可想而知。1.3市场风险大。蚕茧制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于市场中,必然会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肯定是会受到价值规律的约束,供需的转变引起价格的上下浮动,但是农户们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价格会上涨什么时候价格会下调,也是等到蚕茧上市后才知晓的,所以前期他们并不能做一些准备工作,储存时间较短蚕户只能凭市场价格来销售了,因此市场的变化时刻影响着蚕户的收益。1.4生产及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当前,玉林的蚕桑生产主要是采取小农生产的经营方式,并没有转变为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虽然玉林桑蚕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缺乏专业的蚕桑种养和茧丝绸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匮乏和科技设备的落后是阻碍玉林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
2加强蚕桑产业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对策
2.1提高蚕桑资源开发及综合应用能力。其实在食品、医药等等领域中,对于蚕、桑、茧、丝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蚕桑业的综合应用具备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可以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广西玉林首先应该做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实现多元化需求作为发展目的大力发展蚕桑业,打造一个具备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蚕桑产业,实现整个桑蚕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为农户的稳定收益提供有效保障。2.2蚕桑茧丝从规模经济朝范围经济转变。范围经济是指,生产从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利用多种资源而扩大经营范围的模式。其范围经济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差与时间差,将蚕桑生产从种桑养蚕到桑园立体种养以及桑叶、桑枝、蚕沙等多用途应用来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提高养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但是,土地的数量限制了蚕桑业的发展,虽然说可以不断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其种植的面积,提高种植的技术来扩大规模经济,但是还是会受到养蚕次数的限制。因而通过蚕桑资源多元化应用和桑园的多种经营模式是广西蚕桑业通过范围经济达到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2.3延长产业链聚集。玉林的蚕桑业想要稳定高速发展,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实施“东绸西移”,鼓励相关企业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织绸领域的深加工,促成印染项目的成立和发展,将蚕桑茧丝引往织绸家纺以及服装加工等系列的企业中去,实现缫丝到丝织再到印染的产业链,抢占国内茧丝绸产业高地。进一步对蚕桑资源能够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进行管理和扶持,逐渐形成品牌战略,提高蚕茧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2.4加强科技创新。这些年来,玉林蚕桑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还不能称之为“先进水平”。应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从而建立“蚕业研发基地”,将学术研究作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鼓励措施,鼓励各个蚕桑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积极的投身于研发新品中去。同时政府也可以成立一个相关的科研组,为蚕桑业的科技创新争取一个新的突破口。玉林应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将目光放在国际的交流合作上,通过共同的研究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作者:黄瑀 单位:广西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肖丽萍,朱方容.广西蚕茧价格变迁与蚕业生产发展的研究[J].蚕业科学,2016(2).
近50年来,我国蚕桑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开发及应用、家蚕基因工程技术、家蚕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技术、昆虫激素在蚕业上的应用、家蚕变态发育的人为调控、家蚕营养生理与人工饲料研究、蚕体作为生产重组蛋白的生物反应器、桑树栽培与遗传育种新技术开发和蚕桑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蚕业生产向深度与广度拓展。蚕桑生物科技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蚕桑生物科技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养蚕业的发展,为广大蚕农增加收益,带动丝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蚕桑生物科学的发展,也为生物科普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传统蚕桑业焕发生机活力。
回顾中国蚕业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世界蚕业科技发展趋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蚕业科学是为蚕丝生产有关产业(栽桑、养蚕、制种、制丝)提供方法与原理的应用科学。面向未来,蚕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蚕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使养蚕业从劳动密集型迅速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蚕桑生物学基础研究的进展与应用技术的开发创新。
1 蚕丝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
丝蛋白分子结构与丝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将为增产蚕丝、改进丝质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飘逸的桑蚕丝衣服是许多人的最爱,但让人苦恼的是,桑蚕丝很娇气,不耐穿,打理起来也格外麻烦。2014年11月,我国西南大学科学家培育重组基因蚕宝宝首次吐出了人工合成蚕丝蛋白。在家蚕16 425个基因中,有一个叫做Fib-H基因,它是控制丝蛋白产生的关键基因。研究者在家蚕的生殖细胞中“剪切”掉了其中的Fib-H基因,没有Fib-H基因的家蚕丝腺,叫做“空丝腺”。研究人员将事先设计好、与Fib-H基因类似的人工丝蛋白基因,显微注射到被敲除Fib-H基因的蚕卵中,人工丝蛋白基因转移成功的蚕卵发育成“蚕宝宝”后,吐出的丝中就含有人工合成丝蛋白。通过对蚕丝纤维的人为改良和重新设计,以后桑蚕丝可能会像棉质衣服一样,既保持桑蚕丝的舒适感,又像棉质衣服一样耐穿、好打理。
2 家蚕丝蛋白生物材料新功能的开发及应用
家蚕丝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透气与透湿性、无毒、无刺激、与人体相容性强的生物材料。家蚕丝蛋白不仅可作为人造皮肤、血管、肌腱、韧带、骨骼和牙齿等人造组织材料,以及作为手术缝合线、隐形眼镜、角膜、抗血凝剂、药物控释材料、功能性细胞培养基质、固定化酶载体和生物传感器等生物医学材料还在环保新材料、化妆品、保健营养食品等日化和环保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家蚕基因组研究工作的重大进展,以及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家蚕丝蛋白的生物功能有望在军事、航天、医学、环保等领域得到更深、更广地开发和应用。
3 家蚕基因工程技术
桑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而且是研究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模式生物之一。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桑蚕中以实现其在蚕体内的表达,最终是要将外源基因整合桑蚕染色体,这样才有可能稳定遗传,获得转基因蚕。目前关于桑蚕的转基因报道主要有:桑蚕品系间的基因转移,其他动物的基因转入桑蚕体内,以及桑蚕的基因转入其他动物。例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陆长德等利用“电穿孔”法,将荧光蛋白基因及蜘蛛拖牵丝基因注入蚕卵,获得了吐出荧光“蜘蛛丝”的转基因蚕。蜘蛛丝中的拖牵丝是强度十分高、弹性十分强的天然蛋白纤维,若制成防弹衣则“刀抢难入”,织出降落伞牢固耐用;产生荧光的蚕丝则可用以开发天然夜光衣及各种防伪标签等。
摘 要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坚持教、实、行政联合,以促进蚕丝业革新为己任,开创了苏南地区蚕种场毗连兴盛之盛况,实现了一个学校带动一方经济的格局。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开创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女蚕”模式,对于当今高校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走协同创新之路,促进资源共享,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女蚕校;官产学用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78-04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的前身是著名爱国新闻事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于1904年秋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改为省立,并迁至苏州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史量才与郑辟疆均毕业于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杭州蚕学馆(郑辟疆是第三期毕业生,史量才是第四期毕业生)。史量才希望通过创办蚕业学校倡导“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1]。培养女性蚕业人才,促进蚕丝业之改良一直是江苏省立女蚕校的追求。
1918年,郑辟疆出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后,面对女蚕校“进行上万分艰难,荏苒十年,厥效甚微,欲使毕业学生获得相当之职业,殊非易事。而校内同人沉闷已极,良医所教所学为新蚕业,而社会蚕业并不欲革新,亦何怪其格格不入哉”[2]。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对女蚕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郑辟疆提出:“今后教、实、行政宜实行联合,俾毕业生易于从事本业或得服务于公家。按农蚕业教育本为改进农蚕业而设,能实行改进农蚕业政策,学生自有活动之地,否则事业不提倡,人才多废弃,农蚕业何有改进乎?”[3] 他为女蚕校提出的明确任务是“使蚕丝业得利用省女蚕以革新其事业,吾所谓省女蚕所负时代之任务与今后之设施者如是”[4]。在他的主持和带动下,女蚕校遵循“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使学生有用武之地”[5] 的办学方针,不但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改善,更将精力逐步投入到中国近代蚕丝业的改进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郑辟疆追求的“学生自能投入蚕丝战线,而蚕丝业由之改进;学生投入蚕丝战线愈众,蚕丝业改进愈速”[6] 的理想。
一、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
郑辟疆担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期间,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作为蚕丝革新家,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推动产业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1923年9月,为了“对于养蚕制种制丝家及女子蚕业教育应尽提倡指导贡献受托之义务,特依全省农业组织系统案,设推广部以专司之”[7]。女蚕校推广部的设立,将改进中国落后的蚕丝生产局面当作推动女蚕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将女蚕校的教育与蚕丝改进事业联系起来,是郑辟疆最具革新和现实意义的举措。组织推广部,“是为女蚕对蚕丝业改进上有计划的依一定方向前进的起点”[8]。
为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郑辟疆在女蚕校成立蚕业研究会,定名为浒墅关女蚕校蚕业研究会,规定所有女蚕校蚕科教职员以及相关制种家均为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以交换知识、研究蚕业学术为宗旨,规定每星期五集会一次,以讨论蚕业上之各种问题。他召集各制种场代表来校参加讨论会,与会的有12家制种场的代表15人。开会的主要内容为:一方面,由学校报告上一年度蚕种检种、销售以及价格审查等情况,并说明下一年蚕种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邀请各制种场代表围绕种业经营与技术、制种新趋势和新技术以及当前国内外的蚕种改良情况等课题进行演讲,“全校学生均参与旁听,以保持学生对蚕丝业先进技术潮流的把握。对于种业经营与技术,指示其趋势与新法。其随潮流为改进。直至午后一时始讲毕,而听者与讲者。均精神百倍。毫无倦容云”[9]。
摘 要:蚕丝科技人才是蚕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广西蚕丝科技人才的生理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有较强烈的自我实现期望。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和数据分析基础上,从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角度设计广西蚕丝科技人才激励和保留对策。
关键词:蚕丝产业 科技人才 物质激励 非物质激励
广西紧抓国家“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契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承接蚕丝产业转移,建成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加工基地。“十二五”期间,广西蚕丝产业将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广西蚕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支强而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手段来确定广西蚕丝产业科技人才所处的需要层次,分析其需要特点,发现其需要存在的共性,设计激励和保留对策。
一、蚕丝科技人才的内涵
蚕丝科技人才是指具备扎实的蚕丝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蚕丝产业领域中实际从事或将从事茧丝绸科技的研发、推广、应用等活动的人才资源,对专业知识和生产工艺技术的产生、传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广西蚕丝科技人才队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广西蚕丝科技人才长期奋斗在生产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应对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问题。部分高级人才通过不断探索和实验,对农业、工业生产技术改进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蚕桑知识体系。
栽桑养蚕,历来是我国农村一些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南方某些地方,养蚕甚至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最近几年来,蚕茧价格忽高忽低,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生产风险。导致部分蚕农产生了行情好时便一窝蜂地栽桑养蚕,行情差时则毁桑弃养。
这样的不良养殖习惯,又直接导致桑叶叶质下降,先进的养蚕技术难以普及等等后果,从而又引起了蚕茧质量的整体下降。薄皮茧、死蔟茧等不良茧逐年增多。而缺乏科学养蚕技术的蚕农为了能尽快让家蚕蜕皮、吐丝,又存在过多使用各种激素的现象,更带来了蚕茧小而薄、蚕丝短而细的严重质量问题。
蚕茧、蚕丝的质量下滑,必然又会影响到整个丝绸行业整体质量出现下滑。不难看出,由于蚕茧质量的下降以及蚕茧价格的不稳定而引发的整个茧丝绸行业的连锁反应正在蔓延。
冰冻三尺
多方因素造成蚕茧质量下滑
众所周知,我国蚕茧质量的整体下滑绝对不会是某个单一原因而造成的。虽然引起蚕茧下降的原因有一定偶尔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必然性。
进入2009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量普遍比往年偏多。温暖的气候加上潮湿的空气,给各种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桑红蜘蛛、桑螟、桑毛虫等传统害虫疫情一度在局部地方呈现出了暴发的态势。
桑树疫情的暴发直接导致了桑叶叶质的降低,进而影响到家蚕的生长、发育以及蚕茧质量的下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2009年9月,“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正式进合国科教文M织公布第四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的内容包括种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一系列环节的生产工艺,包括绫绢、缂丝、纱罗和织锦在内的丝绸产品,还有由此衍生的各类相关民俗活动。蚕桑丝织技艺与民俗活动至今依旧保存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与四川成都等地,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标志。
精微细致成就技艺
作为一项家庭副业,蚕桑丝织曾在传统的农民家庭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清嘉庆《嘉兴府志》记载:“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盖全家恃养蚕为耕耘之资,蚕荒则田芜,揭债鬻子,惨不免矣。”当时蚕桑之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蚕乡,历来又有“田蚕”一说,“田”就是大田水稻种植,“蚕”指的是在家饲蚕,两者相提并论,同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蚕农们对蚕极为重视,人们历来就把蚕称为“宝宝”;家中负责饲蚕的女子,不论婚否,都叫作“蚕娘”;养蚕也叫“看蚕”,意为细心呵护,犹如哺育婴儿一般。
饲蚕是一项极其细致、繁重的工作。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虫、蛹、蛾4个发育阶段。在大约28天的时间里,它们不断吃桑叶,不断长大,三次休眠,三眠三起,直到通体雪白晶莹,吐丝结茧,这期间尤其需要细心看护。待从蚕簇上摘下蚕茧后,又需要及时烘干、选茧,或出售、或自家缫丝制绵,片刻也不得耽误。
正是在这样的生产实践中,蚕农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一整套极其精致的蚕桑丝织生产技艺和知识,贯穿于蚕桑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内容涵盖了桑树栽培与采摘技艺、传统的制蚕种和催青技艺、收蚕蚁和小蚕、大蚕的饲养技艺、上簇和采蚕茧的技艺、防治各种蚕病虫害的传统知识、蚕具制作技艺、蚕桑生产副产品利用的传统知识、土法烘茧技艺、缫土丝手工技艺、剥丝绵手工技艺等。明代学者朱国祯在其《涌幢小品》中探讨了湖州辑里养蚕丝织生产工艺后感叹道:“能节其寒暖,时其饥饱,调其气息。常使先不逾时,后不失期,而举得其宜……时谓得养蚕术焉。”
融入蚕乡民众的精神生活
蚕桑丝织不仅仅表现在传统手工技艺与知识范畴,它还渗透到了蚕乡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他们的信仰、节日庆典、婚丧礼仪、民间文学以及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范畴。
蚕乡的人们长期以来信仰蚕神,以为冥冥之中总有一位神灵主宰着蚕桑生产。蚕神不止一个,比如嫘祖西陵氏,马头娘、蚕姑、蚕花五圣、蚕丛青衣氏等,都被人们信仰过,而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蚕花菩萨”。旧时,这一带有许多蚕神庙,蚕农家中也大多供奉蚕神。一年之中,有许多次对蚕神的祭祀,十分有趣的是,这些祭祀的名称中大都离不开“蚕花”二字。蚕花,是当地蚕农自己制作的一种纸花或者绢花,人们常常把它当作蚕神的象征物,并用它来命名相关民俗活动。比如蚕事开始,蚕农祈求蚕神保佑的仪式叫作“请蚕花”,仪式中有“接蚕花”,象征蚕事兴旺,蚕神诞辰要过“蚕花生日”,蚕事完毕则将新茧、新丝呈献于神灵前,称为“谢蚕花”。
摘要:根据1979-201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揭示了我国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蚕丝价格和蚕茧价格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VAR(3)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对来自彼此的冲击响应是非渐进式的;方差分解分析显示:蚕茧价格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蚕丝价格对蚕茧价格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小;蚕丝价格受其自身影响较大,蚕茧价格对蚕丝价格的预测方差贡献度最终会收敛于24.5%左右。
关键词:蚕茧价格;蚕丝价格;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0-0167-06
中国是世界茧丝绸业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与出口国。1978年以前,国家对蚕茧统一定价,80年代后期以来,逐步放开收购价格管制,蚕茧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蚕茧市场由过去丝绸公司的统一经营所形成的强制供求均衡,逐渐演变为蚕茧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1]。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对生丝实行放权经营,各级政府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建立了很多缫丝厂,破坏了生丝的流通和出口秩序,给生丝造成了不良影响[2]。
茧丝价格波动主要表现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暴涨暴跌)两种情形。其中,造成茧丝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有多种,比如我国蚕茧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各地蚕茧市场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在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甚至各自为政等现象,使得中国茧丝绸产业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既有政府对蚕茧的价格政策、通货膨胀等长期性的影响因素,又有养蚕成本、蚕茧的市场供求关系等短期性的影响因素[3]。另外,导致茧丝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还包括远期交易市场中的过度投机[4]。现有茧丝远期交易市场可提供价格信号,避免生产风险,但投机者恶意炒作茧丝市场波动状况,可能会引起茧丝价格大幅起落。除外部因素外,茧丝价格波动还受自身结构方面的因素影响。茧丝绸产业是典型的垂直关联产业链,由于气候灾害、农药中毒、蚕病爆发等原因致使蚕茧生产规模缩小、鲜茧产量下降,自然会导致鲜茧价格上升,进而可能引起干茧、生丝价格上升,丝绸等丝制品的价格也随之上升。若国内外对丝绸制品消费需求上升,丝制品价格就会上升,进而导致生丝、干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鲜茧价格上升。
国内研究集中在茧丝价格波动原因、茧丝绸产业发展及宏观调控方面,关于茧丝价格波动和传递规律及茧丝绸价格传递的方向、幅度和时间等具体模式尚需要做出更完善的解释和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茧丝价格波动对国内的影响日益强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已经日益相互融合并交互影响,我国虽依然处于蚕丝原料输出国的领先地位,但部分利润空间较大的丝绸二次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5]。探讨蚕丝价格波动与蚕茧价格波动间的影响程度、传播规律,对准确把握茧丝市场变化,做好宏观经济调控,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选取鲜茧价格和生丝出口价格为变量,建立蚕茧价格与蚕丝价格的VAR模型,揭示茧丝价格波动和传递规律及茧丝价格的传递方向、幅度和时间问题。
1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我国已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的最大的生物种基因组,共注释获得了16948个完整基因,7285个基因片断。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推断,家蚕约有两万个基因,其中约6000个基因为新发现。家蚕全基因组有4亿5千万个碱基对,约为人类全基因组的七分之一,略大于水稻基因组,但科研人员仅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cDNA文库构建到测序和组装“框架图”的所有工作,创下了基因组研究的最快纪录,并且优化了基因组测序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提高了“框架图”的质量和准确度。课题组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已有5000多年历史,“丝绸之路”曾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象征之一。目前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基因组研究为平台,从家蚕入手,找到并构筑一条以突破蚕业技术、根治鳞翅目类农林害虫、开发生物药品为主要内容的“21世纪丝绸之路”,已成为各国蚕业科学家的共识,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项目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说:“我国率先向世界公布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我国在家蚕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也是建立21世纪‘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里程碑。”
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完成,对阐明家蚕生物学的遗传基础,进一步认识与蚕丝产量、质量密切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蚕丝产业,开发新的高技术产业成为可能。家蚕是鳞翅目昆虫的典型代表,是农林害虫防治研究的不可替代的生物模型。通过对家蚕生理、病理、发育、行为和遗传致死基因的研究,可找到它的致死基因,然后通过技术手段让危害农业的鳞翅目昆虫在虫卵期就自动死亡,从害虫自身入手开发根治害虫技术,从根本上消除虫害的威胁。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方式上与人类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研究家蚕的遗传模型,对解决人类疾病、寿命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此项研究能促进我国生物反应器的实用性开发,推动生物药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家蚕基因组研究,彻底揭示蚕丝生产的调控机理,可让家蚕高效地生产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高纯度药用蛋白质。
有关专家介绍,“框架图”的完成只是家蚕基因组研究和开发计划的第一步,其“精细图”预计在明年完成。科研人员将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最新方法,对家蚕所拥有的所有基因进行注释,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联合国内科研单位,组成攻关队伍,开展蚕丝产业化应用和模式昆虫、医学模式和生物工厂研究。
探究练习
1.下列对“丝绸之路”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一条以现代科技为核心,以基因组研究为平台,从家蚕入手,找到并构筑的突破蚕业技术、根治鳞翅目类农林害虫、开发生物药品为主的理想之路。
B.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标志着21世纪“丝绸之路”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