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家原创:参观博物馆中国馆心得体会

在参观了大不列颠博物馆中国馆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一件件艺术品,巧夺天工,撼人心魄。在惊叹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的同时,我感到一种贴近于历史的深刻的悲痛.这些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血肉啊!它们本来属于中华民族,本是我们的国宝,而且是无价之宝,如今却流落在异国他乡。这使我不由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我参观完中国厅后,知道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数量之庞大,品类之齐全,骇人听闻!这陈列的众多中国国宝,实际上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评论却只有一句话:

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禁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防止落后,永葆先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英国既然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不倒,一定有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英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是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立于不败之地、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中包括工业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制订产业标准等,使得世界各国接受他所提出的观念、理论和标准等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并按照他创设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金融体系、产业标准等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同时掌控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那英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自然是通过教育。英国的教育具有较鲜明的素质培养专业化,学习兴趣化,学习渠道多样化等特点。具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制是专才教育,学生按兴趣学习,可投入更多精力在感兴趣科目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全文阅读

浅析改进博物馆的陈列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陈列工作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之一,影响着博物馆整个工作的成效。但是综观我国的博物馆陈列工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借鉴国外博物馆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做好博物馆的陈列工作。

关键词:改进;博物馆;陈列

中图分类号:G42;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13-02

0 引言

博物馆体现了一个城市、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科学,是展现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是以实物为载体,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博物馆的多种功能中,最能体现沟通文化桥梁作用的是陈列展览。 “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博物馆的内涵底蕴,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表现出来。其表达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和感受。虽然经过多年博物馆人的努力,博物馆的知名度在民众中与日俱增,但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仍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仍十分有限。无法使观众长期驻足博物馆,把参观博物馆作为一个常态。那么怎样把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我们应做出怎样的陈列展览?如何改进陈列展览?就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实践

香港文化博物馆位于香港沙田城门河畔。属于界山区和九龙半岛的交界地带,不属于香港地区人头攒动的商住繁华之地。每逢周末及公众假期都有免费穿梭巴士往返于沙田车站和博物馆之间,非常方便当地市民前往参观。博物馆是一座五层的中国传统建筑,设有6个长期展览馆和6个专题展览馆,几乎所有的展览都设有观众参与的内容,一些普通观众在参观时会关心到的问题以及在平常忽略的问题在互动展览的部分都提出并解答,不难看出举办方完全是站在参观者的角度,从参观者的视野出发来做的设计。在儿童探知馆内,并非静态的陈列展品,而是通过游戏及互动展品让小朋友认识香港的大自然以及历史。让儿童在游戏中发现大自然的奇妙,揭开考古的奥妙体验香港以往的生活方式。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小朋友们快乐的游走其间,探寻着未知的世界,体验着参观的喜悦。除此之外,他们还配合展览在不同时期准备有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博物馆小先锋暑期特备节目、公众节目和剧院节目,定期出版介绍展览和活动节目的通讯。

2 当前博物馆陈列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在博物馆中发现自己

编者按:什么是好的博物馆?应该如何参观博物馆?在参观前,是否要做足功课?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并无统一答案,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参观博物馆不应成为一种负担,自然而然地享受观赏的乐趣,慢慢就能发掘或塑造出另一个精彩的自我。

张誉腾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每一座博物馆都发轫于对象,它们既是博物馆的心脏,也决定博物馆的不同类型。

博物馆的角色意义正是充当对象和观众之间的中介者;在博物馆脉络中,博物馆的诠释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在通过原始对象、直接体验与解说媒体,来呈现事物的关联性和意义”。通过对象及其诠释,博物馆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邀请观众一起来思索人类为真善美所付出的努力。

参观博物馆并不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方式。当你穿越博物馆大门之际,所需谨记在心的最重要原则就是遵循本能――准备去发掘让你兴奋激动的事物,享受使你心情愉悦的一切。

判断一座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很简单,请仔细注意观众。如果他们离开博物馆时面带微笑,心中欢畅,博物馆的宗旨就达成了。有些博物馆你参观后,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有些博物馆你一旦参观过,它的记忆会永远跟着你,不会轻易放你走。

桂雅文台湾第一家博物馆专业顾问公司五观艺术创始人,著有《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和人一样,没有谁可谓完美。太多次被问到到该如何逛博物馆,渐渐地我得了“博物馆恐惧症”。几年来,我静笔思考为什么大家渴望这个答案,又希望有怎样的回答?最终,我的潜意识透露了答案――每次走入博物馆大门前,我总是深深吸上一口气,忘却我的专业,只有自自然然地走逛,乐趣、兴趣才能找上门,完全个人的、当下的心体验也才最终化入血液,伴你一生。

全文阅读

浅论博物馆讲解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史的浓缩结晶,是传递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传递民族文化使者的博物馆讲解员在博物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博物馆讲解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做了简要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国自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建立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博物馆发展高峰期和50年代第二个发展期,80年代是博物馆发展的又一高峰期。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出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再加上省市一些小型博物馆,截至现在中国已有千余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科研、教育等重要作用,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民族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博物馆讲解工作的讲解员在博物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观者通过聆听讲解,才能对博物馆藏品有深入了解,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更深刻的体味。讲解员的讲解方法、讲解特点及讲解中所体现的个人情感对于讲解效果非常重要。

通过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和省市一些小型博物馆参观,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我发现在博物馆讲解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冷”“硬”三个方面。

第一,“生”主要表现在不是“讲解”,而是“背诵”,而且“背诵”时出现忘词、错词等低级错误。这是讲解中出现的最浅显也是最不应该的错误。比如讲某一件藏品,应该是清代作品说成是明代作品;一件瓷器属于“民窑”说成“官窑”。如若参观者是历史文化知识欠缺的普通群众,对于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可能听不出来,错误内容可以蒙混过关,但是会误导参观者;如果参观者是中小学生,这些“常识错误”会误人子弟,甚至贻害终身;如若听讲者有些是专业知识的学者,这些客观性的错误会被当场揭穿,让讲解员难堪,并且影响下一步的讲解,也会导致参观者对这座博物馆的整体感觉和评价不高。这类低级错误讲解中要坚决避免,一处都不要出现。最基本的、正确的讲解才能维护“博物馆”最基本的神圣性。

第二,“冷”主要表现在讲解内容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注重与听讲者的交流,把讲解当做纯粹的“知识点”罗列。这类讲解就好比“石膏模特”,有躯壳没有“血肉”,冷冰冰的。比如讲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在1899年由清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刻有线条的龙骨药材中发现,迄今发现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是我国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讲解员像发音机器人一样,机械又平实,没有表情,没有抑扬顿挫,更没有和参观者的眼神交流。这种“冷”的讲解弊端我们要尽量避免。

第三,“硬”主要表现在讲解内容正确,也注重和听讲者的情感交流,但缺少一种激情和发自内心的与讲解对象的情感交流及共鸣。博物馆陈列的一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藏品,让参观者产生兴趣,融入到讲解过程,真正实现与讲解对象的心灵碰撞和共鸣,就需要讲解员有较高的文化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情操。一些大型博物馆,比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多数讲解员讲得较好,能够准确生动得完成讲解过程。有些特别优秀的讲解员,就是“用心”在讲,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让原本没有兴趣的参观者不由自主开始关注并且跟随讲解员的思路走。用“心”讲解,发自肺腑的对藏品的热爱和情感寄托,可以让讲解对象与自己产生共鸣,重温当时的情与景,消除讲解中“硬”的瑕疵,将可以使讲解过程得到升华。

我们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消除和避免博物馆讲解中“生”“冷”“硬”的现象,使讲解更为完美呢?我通过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方法。

全文阅读

让“花朵”成长的更茁壮

摘 要: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博物馆教育面向的一个重要教育群体。如何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少儿教育工作,推动和促进少儿全面发展、茁壮成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社会课题。博物馆拥有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资源,是社会非正规教育的主体和平台,是学校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和辅助。博物馆应该积极运用科普资源优势,主动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使博物馆成为少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第二课堂。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少儿;第二课堂;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迄今为止博物馆行业首个权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和实施,迅速在博物馆界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博物馆系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热潮。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设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进行科普教育和知识传播。新出台的《博物馆条例》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的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可见,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条例》明确了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教育基础设施,首次从国家法的层面,确立了博物馆的法律地位、性质、任务和规范。对博物馆从设立、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契机,规定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体系,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诚然,一提到“教育”,特别是家长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可以列举出诸如:奥数班、外语班、美术班、舞蹈班、雕塑班、武术班、才艺班等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及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但很少能听到家长周末带孩子专程去博物馆看展览的,而博物馆也缺乏对低龄少儿(3-10岁)群体的关注。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用我们的双手去为广大少儿推出适销对路的展览。下面,笔者尝试从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入手,围绕少儿参与互动从未知享受全新体验,博物馆如何为少儿服务?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着力探索并彰显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在低龄少儿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希冀与大家共享。

一、博物馆为何远离少儿?

一是孩子们不去博物馆与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子女今后的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家长也都知道博物馆里荟萃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让孩子们看看也是很有益处,但问题是家长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比较少,故在博物馆里见到孩子们的身影并不多,有些博物馆甚至到了寥寥无几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直接性、多样性、广泛性、社会性等职能教育特点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二是当前适合少儿参观的博物馆还比较少。(3-10岁)少儿最适应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妙趣横生最能启迪孩子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而目前适合低龄少儿游览的博物馆和展览还较少。有些博物馆大多数面对是成年人社会群体,如果多办些少儿教育和展览,以此引起少儿对博物馆教育的浓厚兴趣,则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事文博工作以来,有机会屡次在博物馆观察公众群体,发现在最低年龄段中小学生并不多,且大多学校来馆参观的多集中在每年春秋两季,而幼儿园有组织地到博物馆来参观的更为罕见。也就是说,幼儿园对博物馆在认识和了解上有限,博物馆远离了幼儿园这一特殊群体,应引起各级广泛关注。

全文阅读

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摘 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肩负着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责任。为了让观众爱上博物馆,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和休闲娱乐,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就要利用好公共关系这一传播手段,提高博物馆事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实现其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工作;公共关系;信息咨询;宣传服务

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教育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文明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新的课题摆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面前。面对挑战,博物馆需要从基础的思想观念到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宣教工作可以说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核心和前台,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博物馆宣教工作?下面,试以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公共关系的信息咨询和宣传服务功能,来谈一下公共关系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运用。

一、公共关系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也称为“公众关系”。它既是一种传播,还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是现代社会的综合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公共关系的社会作用也日益增强,逐步成为现代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经营管理功能和手段。公共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影响企业的兴衰成败。对博物馆宣教工作而言,公共关系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首先,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公共关系是社会公众了解博物馆的主要渠道。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社会公众从公共关系方式中,通过听、看等感官接触博物馆,最后形成对博物馆较完整的认识。同时,公共关系还是联系博物馆和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博物馆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优良服务等公共关系手段,吸引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学习。观众从博物馆的各种宣传和服务中了解和认识博物馆,并从博物馆中获取新的知识。

其次,公共关系是发挥博物馆功能的重要方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生活内容也日趋丰富,这种形势对于博物馆来说,既是一种机会,又是一种挑战。博物馆宣教工作必须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改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才能充分实现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功能;再者,公共关系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宣教工作的唯一出路。作为博物馆这种公益性社会机构的重要核心,宣教工作的发展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直接影响到博物馆事业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形势发展。所以,宣教工作必须通过改善自身形象、扩大对外宣传、协调各方关系等公共关系方式来服务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关系不仅仅是博物馆当前运作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宣教工作也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在文化发展中提高自己。只有保持公共关系的长期性,博物馆才能不断给社会公众创造出一种新鲜感,保证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公共关系的功能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运用

全文阅读

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的几点思考

[摘要]针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正常业务难以开展、设施破坏严重等问题,文博行业要积极采取行动和措施,保证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纪念馆更加充分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88-03

2008年1月23日,按照、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实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实施免费开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

一、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存在的问题

虽然免费开放给文博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也给文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随之凸现。

(一)观众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造成博物馆、纪念馆管理难度加大

免费开放后,大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只要凭有效证件登记后,就可以进馆参观。观众比例由原来的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部队等团体组织的群体观众占绝大部分逐渐向零散的学生、个人甚至儿童观众过渡。更多的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走进纪念馆,外地观众量也明显增加,博物馆、纪念馆的观众覆盖面越来越宽泛,充分发挥了其教育作用。但另一方面,博物馆、纪念馆展厅内冬暖夏凉,许多博物馆、纪念馆内又有观众休息区,观众群体中的许多老年人每日必到,他们在馆内休息、聊天,甚至有很多智障观众在无看护人的情况下,也进入展厅。面对这些情况特殊的参观群体,作为全民公益性单位的博物馆、纪念馆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全文阅读

小议如何引导观众参观博物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宣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2008年根据国家的政策,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大量的观众涌入博物馆,观众的参观热情很高,可是参观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孩子把博物馆当成了游乐场,家长也是走马观花,参观下来,家长孩子还真说不出到底看到了什么,留下的也就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难言收获有多少。

作为一名基层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经过四年的工作,自己结合实际工作实践,不免会有一些思考和心得,总结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得失,以期更好的为观众做好服务,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和教育功能。

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是收藏、保护、展示,如果没有人来看,或者观者甚少,那就失去了政府开办博物馆的初衷。所以,博物馆首要的任务是吸引观众,只要观众多了,即使不收门票,也会有其他的收益。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一般说来,基层的博物馆都是一些乡土人情和器物展示,由器物到文化,由习俗到传统,观众的组成也多是本地人为主,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如何引导观众参观,让文化事业发挥最大价值,让参观的人有所收获,愿意到博物馆来,每一次参观,总觉得有不同,甚至更精彩,下一次还愿意来参观。这样又能培养一批热爱博物馆事业的群体,从长远来看也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壮大的良性循环之路。

首先,我们要对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进行分类。观众是一个相对广泛和庞杂的人群,观众的年龄、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爱好等差异性较大,博物馆的举办的展览、讲座等,怎样最大限度的做到雅俗共赏,需要博物馆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多动动脑子,多花点心思去做。从一个展览的立意、筹备、实施等各个环节着手。从自己工作实践中总结,我认为观众分类主要从年龄和知识构成上来看,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和教育功能。年龄上尤其需要注意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等观众的服务工作。这是因为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欢和接受新鲜事物,学习快,很多孩子是在家长和学校老师的组织下参观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多是在周末或者是假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走神,如果讲解不生动,缺少趣味性,少年儿童很容易走马观花,参观效果一定不会好。老人空闲时间多,这是他们能多走进博物馆的有利条件,但老人的体力和精力有相对有限,容易疲劳,行动不便利等方面问题,作为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应该制定为老人观众等弱势群体的专门服务预案。完善无障碍通道和设施,提供免费的轮椅的设备,设置休息区和饮水区等,都能方便老年观众参观。从知识构成来看,参观观众知识层次千差万别,有学历层次高的,也有学历层次低的,从文字说明到展览设计都应照顾到不同要求,做到雅俗共赏,不虚此行。

其次,每个博物馆都应制定自己的博物馆参观指南或者参观手册。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观众不想有收获,总觉得相当多的观众是不知道为何参观博物馆、如何参观博物馆。更有一些观众的从众心理涌入到博物馆,要看什么,怎么参观都没有一点概念,结果是随大流,走过场,走马观花参观效果很不理想。而参观手册主要是针对观众如何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怎样参观博物馆等问题进行阐述。这里面包括:展厅概况及展览简介、博物馆的组成,参观博物馆须知,参观博物馆注意事项、如何参观博物馆、有助于参观博物馆的人文历史知识等内容组成。

博物馆它浓缩了一座城市的过去一切历史文明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博物馆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让很多观众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参观博物馆还是应该提前做做功课,尤其是历史和人文等资料的储备,都对观众参观博物馆大有裨益。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性明确也会让参观效率提高不少。

引导观众科学有序的参观博物馆,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参观,让参观有的放矢。其次是对馆内的展览、讲座等要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把握,让观众既有总体的认识和又能有细节上注意事项。宏观方面包括博物馆建筑布局、展览分布等方面,让观众根据兴趣爱好来确定参观的重点,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和路线,微观上有对文物个体的介绍,这都能起到引导观众参观的效果。要让观众注意文物和文字结合参观,每一个展览都有展览大纲和展线,图文并茂的展板其实就是引导观众参观的指示牌,提高文字说明和图版说明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加更为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手段,像多媒体之类的技术手段,尽量防止观众参观过快,不求甚解。

最后还要突出讲解工作的重要性,发挥讲解员的能动性。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仅靠自己一个或是几个小时的参观,无法全面、详细的了解。而通过倾听讲解员的讲解,边听边看,将会解读更多从展品说明和展品本身了解不到的知识。有很多展览和文物,尽管展板的图文资料很多,也很难面面俱到,这是就需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讲解员的细致耐心工作。讲解员是博物馆和观众最直接的纽带,了解和掌握观众的需求,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讲解员始终处于博物馆服务的最前沿。

全文阅读

博物馆私教,让你爱上博物馆

近日,《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出炉,这一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等编写的报告显示,在与伦敦、纽约、巴黎、新加坡、悉尼、东京、多伦多、北京等13个全球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比较中,上海在图书馆借书数、主要电影节入场数、每十万人口书店数、剧院文化演出数上较为领先,可在博物馆参观人次上靠后。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博物馆数量在这 13个城市中排名第七,居于中间位置。即使如此,仍有许多博物馆乏人问津,常客较多的无非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寥寥数家大型馆。

怎样让都市人爱上博物馆,成为了当下上海亟需面对的问题。

在此大环境下,我发现如今上海出现了一类有着专业文博学背景的“博物馆老师”,与传统国家主办博物馆中讲解员不同,这一堪称“私教”的博物馆老师,能引导你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的吸引力也在于博物馆人

“即便在13个城市中排名第七,但统计数据表明上海有100多个博物馆,2014年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参观。”在《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会上,上师大博士生导师孙逊教授说,“但对比伦敦就会发现,2000多万这一数字是什么概念――伦敦各博物馆2014年参观人数的统计数据是2亿人次。同为中国全球城市的香港,博物馆数量只有32个,排在第十三位,而博物馆参观人次则达到3980万人次,排在第八位。这说明上海的博物馆数量不少,但多数是半死不活的。比如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也都有特色,但大都不怎么吸引人,这是个问题。”总而言之,在孙逊看来,上海的博物馆之有效性没有做好。

与此同时,一位上海女生陆天又,正将她的“博物馆老师”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成为网络国际化家庭活动社群平台叮当派的顾问,为参观芮欧百货米罗展的孩子们设计艺术课程,在付费制一对一经验交谈平台“在行”上与人分享博物馆之乐……

在工作领域,陆天又有着一个工作名字――楚色。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楚色老师。这一昵称来自她回国后建立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楚色的世界”。

全文阅读

浅析博物馆对社会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近年来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结合学校教育,发挥好博物馆对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职能,解决好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必将对国家的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 C28 文献标识码: A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是进行社会公众教育的理想场所之一。博物馆运用文物、标本,并通过展示和讲解向观众实施社会教育。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国民教育纲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

一 博物馆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文物和自然标本,并以陈列展览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设施。我国学术界曾习惯地把它的性质归纳为“三性”,即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博物馆教育,则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远景规划中所说的,“博物馆必须成为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积极参与者”,并将“支持博物馆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作为未来十年远景规划的第一目标。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现代科学的思想、高科技的手段为博物馆步入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提供了条件。我们应把握机会,将博物馆建设成连接传统文化和未来社会的桥梁,而博物馆教育大体分为两个面: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1、知识教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