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指标与财务指标“双指标”下的财务预警研究

一、引入生态指标的必要性

当今企业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快起快落”的现象在我国已屡见不鲜,企业随时都可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如何很好地预测危机、规避风险已成为各企业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对财务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已有一定数量,但都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构建的预警模型,并没有考虑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客观性。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生态效率的概念提出以来,生态效率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上当前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时代的使命,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之一更应该承担起这个使命;生态效率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程度,它不仅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还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效率的好坏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财务状况上,因此将生态效率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已是时代所趋,构建一种基于传统的财务指标和新型的生态指标之下的“双指标”财务预警体系是和谐社会下企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必然选择。

首先,构建财务指标与生态指标“双指标”下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将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督促企业自觉将生态效率思想贯彻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能保障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保护有限的环境资源;最后,有助于政府全面掌握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因此,本文提出的“双指标”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指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指标”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很多,评价指标也很多,但是它们大多数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本文所研究的财务指标的选取基于是否与企业危机预测相关、在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频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三个角度出发,并在遵循尽可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的原则下,选择了五类财务指标:每股指标、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现金流量。

自1992年以来,有四个国际协议试图对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即有关与后代的利益相一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有关臭氧层损耗物质问题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限制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和有关跨国界的有毒废气物的控制与处理的《巴塞尔公约》。目前,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在这四个国际协议上,推荐选择了以下五个环境绩效指标:购买的能源;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导致臭氧损耗的物质排放。本文将以这五项环境绩效指标为依据,在借鉴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具体的财务状况,构建出以企业的社会总贡献为分母的财务视角下的生态指标,具体见表1。

全文阅读

非财务指标应用

[摘要]非财务指标的应用倍受学者的关注。本文首先从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使用的现状出发,指出在财务分析中引入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意义。针对财务分析中非财务指标的应用,指出了非财务指标目前应用的最大困难,并提出了非财务指标的内容,最后指出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分析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财务分析应用

财务分析作为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在现代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经营者等相关利益者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投资等多个领域。在财务分析中,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财务比率指标的分析,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形式。但现行的财务分析中所应用的分析指标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非财务指标的缺失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财务分析指标使用现状

目前,财务分析中普遍使用的是财务指标。尽管许多财务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非财务指标的重要作用,并且很多学者在财务指标体系研究、绩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加入非财务指标的观点,但却很少应用非财务指标。这是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实际中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不易量化性就是最大的困难。

二、财务分析中加入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意义

非财务指标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有被加大应用的趋势。然而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活动和形势都比较复杂,如果只应用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很有可能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当企业大量的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流程、科技创新等方面后,企业创造出未来价值时,财务指标是无法评估企业绩效的。

企业要重视非财务指标,因为它能帮助企业修改既定的目标和计划,保持战略执行的灵活性;其次,企业文化等非财务指标能让组织成员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通过精神的号召力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再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业绩评价时,过多的依赖财务指标,就可能忽视了管理者对企业员工至关重要的激励和培养,他们的业绩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全文阅读

非财务指标缺陷

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掀起了研究使用非财务指标的热潮。在国外近十年的非财务指标运用中,暴露出非财务指标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非财务指标自身固有的问题,这一类的缺陷无法完全避免,只能在使用中通过与财务指标的搭配使用来弥补。而更多的问题出现在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中。所谓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在国外使用非财务指标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在我国的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中应当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一、非财务指标本身固有的缺陷

1、数据搜集的难度及成本。我们以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较为流行的平衡计分卡为例来说明。平衡计分卡涉及的非财务指标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外部顾客、内部流程、创新学习。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每个约有30个指标,加总的话有90个指标。虽说不同的公司适用的指标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一个公司需要测量大约50个指标,指标体系极为庞大。此外,这些指标多数都是如“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一类的不容易准确收集数据的信息,这类数据的搜集只能依靠实验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其难度显而易见。同时,由于顾客的流动性以及问卷调查技术的限制,数据搜集的成本也将比较大。

2、非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紧密。比如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紧密相关,而顾客忠诚度又与单个顾客的年购买量紧密相关,这些指标不易拆分。同时,我们认为很多指标之间有一些冲突。

3、非财务指标中有许多指标不易量化。如顾客忠诚度、品牌认同度等无法转化为确切的量化指标。而不可量化的指标由于不够客观,会使员工产生命运由主管控制的感觉,使员工更多地去讨好主管,不易激发员工服务客户、执行公司战略的积极性。

4、由于非财务指标是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这种价值创造层面,所以非财务指标的变化总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从财务方面看出来,这一缺陷可能导致非财务指标使用中的问题。比如,管理层可能因此认为非财务指标反映迟钝而拒绝采用这一绩效评估方法,或者无法选择最佳的非财务评价指标。

5、不是所有的非财务指标都与股东价值紧密相关。股东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目标所在,但是,很多看似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实际上与股东价值关系不大,或者说,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非财务指标也不同。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与股价在统计上相关并不代表是股东价值的推动因素。这一因果关系需要管理者从逻辑上进行定性的确认,再从统计上进行定量的验证。

二、非财务指标在使用中的缺陷

全文阅读

财务指标体系

笔者认为,造成“银广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传统的财务分析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我们注重公司现金流量指标分析,是有可能及时发现银广夏制造的骗局。

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之所以会有缺陷,是由于应计制会计(权责发生制会计)本身缺陷而导致。

应计制会计中存在诸多估计和主观判断的因素,这使人们对同一个会计的问题处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99年财政部对全国110家酿酒企业会计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102家收入、费用不实,虚假利润共计13.88亿元。2001年初,审计暑公布的对1290户国有企业的审计结果显示,会计报表不实的占68.46%。在对159户的企业的抽查中发现资产不实的有147户,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这一话题引起了中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但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否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防范企业盈余操纵,还是个未知数。

从契约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具有不完全性。

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最终会导致两种行为:“效率”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效率”行为指把会计政策的灵活选择权(即会计操纵权)安排给管理当局,可以帮助其实施经营策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机会主义”行为指管理当局在签约后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上给予的灵活性而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使契约各方的财富重新分配,尤其是从事有利于管理当局自身的财富再分配。因此,即使在没有违反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前提下.公司同样可以通过对应计项目的适当控制或者对应计收入和配比费用进行调控,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目前,我国对于现金流量财务分析指标的研究还很少且零散,由于我国1998年起才开始实行《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现行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要由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组成,它们均参照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存在以下缺陷:(1)收益指标容易纵、或虚报或瞒报,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及盈余质量。(2)杜邦分析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着重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在当今“现金为王”的时代,运用这一体系无法预先判断企业财务风险,账面盈利却走上破产之路的公司屡见不鲜。

解决这一问题较好办法是:在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现金流量指标以加强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本文对改进的财务指标体系的设想如下:

一是财务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设想。尽管财务分析按照其方法来说包括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绝对值分析等,我们的研究将侧重于现金流量的比率分析。因为单独某一特定项目的信息,并不能较好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及发展前景。而将不同项目进行比较计算比率是传递以上信息的良好途径。

全文阅读

财务指标管理

关键字:配比关系机会成本价值创造相关成本

摘要:本文通过对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配比关系的思考,提出了现行的财务指标设计中存在收入成本费用与利润之间不配比的缺陷,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和盈利预测造成了不良影响,作者认为应从收入的形成原因出发,综合考察与收入形成相关的账面成本、相关成本和机会成本,并从价值创造分析的角度出发,对现行成本进行重新划分,在此基础上实现收入、成本费用的有效配比,以更好的进行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和财务盈利预测。

现行的财务盈利指标多是以一定会计期间的销售毛利润或总利润与当期的收入或成本费用进行对比,拟揭示当期利润与收入的关系和当期利润与成本费用的关系,其中利润、收入、费用之间强调的是时间的配比,即要求当期的收入费用要结合当期的利润进行比较,主观上认为当期的成本费用会影响当期的收入,对此笔者产生了两个问题的思考即是否当期的收入取得只和当期的成本费用存在相关关系,如果收入的取得和当期的成本费用相关,那么是和当期的全部成本费用相关还是只和成本费用某一部分相关。只有明确了上述两个问题,才能够弄清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为了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到底应该将当期的收入与哪些成本费用进行配比,才能够正确评价企业的现有盈利能力,既而预测未来的盈利能力

一、现行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配比关系缺陷

1、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原则要求在企业在确认收入的同时要结转当期的成本、费用。因此,在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条件下,企业核算当期的利润只能基于已销售产品的收入和已销售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对于未销售产品的成本则未纳入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核算,而是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存在。相应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时,多是以当期的经营收入比当期的成本费用来测算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由此所引发的后果则是可能与当期收入所配比的成本费用很小,而尚未实现的收入所承担的费用很大。这其中既有人为调节各期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因,又有经济业务本身所自发引起的。例如:企业在核算销售毛利率时,按照目前的财务指标定义是(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在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时,该指标的数值是越大越好,但是联系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当企业实行低成本战略,大规模生产时,每一件产品的销售成本被降低,销售毛利率被提高,当企业销路不畅时,存货被大量积压,积压存货仅作为资产反映,存货所占用的成本及资金利息在销售实现前,对当期的利润没有任何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最终通过财务分析指标所得出的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结果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偏差。

2、经济事项存在滞后性的特征。例如:通过各种广告,人们对企业产品的认知有一个过程,今年的广告费用可能并不一定带动的今年的销售额的增长而是带动明年或者后年销售额的增长,企业每年所参加的各种订货会所发生的会务费等实际并不能带来今年的销售额的增长而实际是带来明年的销售额增长,而会计上把当期所发生的各种期间费用都计入了当期的费用来进行核算。在财务指标的设计过程中,一直以来,我们试图通过当期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既而实现当期利润与当期的成本费用可比性,而事实上,真正影响今年收入的成本费用有一部分是去年或前几年的费用所引起,基于会计分期的核算方式人为地隔断了这种联系,以形式上的配比掩盖了实质上的配比。以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例,分子是今年和前期成本所共同形成的利润,而分母仅仅为今年的成本,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预测时,以今年的成本去预测今年和过去几年成本所共同形成的利润,这样的预测又有什么可行性呢?此外企业为了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可以通过减少当期的广告投入,减少参加各种订货会,交易会的参加次数等,当期的成本费用下降了,由于前期的投入使得利润并不会立即下降,当期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了,呈现出一派利好消息,但是从长期看企业以后各期的利润由于前期成本费用投入的减少,将会呈下降的趋势。财务分析的目标是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在财务指标的设计过程有必要还原这种真实收入费用配比关系,正确反映企业的费用开销所带来的效益。

3、从成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来看,企业的成本可分为可创造价值的成本和不能创造价值的成本两部分。可创造价值的成本是指该类成本的付出与企业的收入存在直接关系,顾客愿意为这部分成本支付价格,例如:企业的研发成本所带来的产品功能的增强,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使得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等;不可创造价值的成本是指该类成本对企业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没有影响,顾客不愿意为该类成本支付价格,是一种无效成本,例如:企业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使得企业的废品率偏高,由于生产质量的不过关使得企业的质检费用大于优质企业等,会计上对于这一部分成本仍然是纳入了产品成本核算范围。由于可创造价值成本与不可创造价值成本在企业最终利润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应对这两部分成本与收入的对比关系区别对待。还是以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为例,按照现行的财务指标的计算方式=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理论上认为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耗费的每一元成本能创造多少的利润,该数值越高,说明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越强。如果将成本费用区分为可创造价值的成本费用和不能创造价值的成本,再对该指标进行分析,可发现该指标并非越低越好,而关键是要看到底是什么成本引起该指标发生变动。可创造价值的成本在企业最终利润的形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部分成本的发生能够被顾客所感知,顾客愿意为其支付高价,每支付一元的成本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只要利润的上涨大于成本的上涨,该成本的增加对于企业的盈利质量是有益无害的。特别是由于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一个相对指标,企业的管理者为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可能会放弃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但低于现有成本费用率的一些项目。以利润/能够创造价值的成本来对企业的盈利质量进行衡量时,代表了每一元的可创造价值成本能够给企业多少利润,反映了顾客对企业可创造价值的认可程度。以利润/不能够创造价值的成本则是代表了企业在创造一定利润时的无效损耗,不能够创造价值的成本与利润总额没有直接联系,是一种的无效的成本耗费,顾客不愿意为这部分成本费用支付价格。因此该指标的数值是越小越好,代表了企业对无效损耗的控制程度。

在将成本区分为可创造价值的成本与不可创造价值成本后,能够明确企业未来增收减支的努力方向,即企业为降低成本费用利润率,首先努力的方向应是减少不能创造价值的成本费用开销,其次才是调整投资能够创造价值成本的运用。否则贸然减少能够创造价值的成本费用将会引起后续期利润以更快幅度的减少,能够创造价值的成本与不能创造价值成本的划分也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质量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预测。

全文阅读

财务指标解读

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指标很多,投资人要通过众多的信息正确把握企业的财务现状和未来,没有其他任何工具可以比正确使用财务比率更重要。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我国当前的股市仍属于“消息市”,不少人的投资理念仍是捕捉消息,尤其是政策面的消息,在很大程度上排斥技术分析和财务分析,甚至声称根本不看财务报表。毫无疑问,把握好一个股市的大势至关重要,在目前中国股市行政特征浓厚的情况下,消息的重要性短期内无人能以替代。但无论如何,上市公司的质量差别很大,确实存在一些诸如“清华同方”、“东大阿派”等绩优股,但也不乏一些收益连年滑坡但仍在垂死挣扎以免被摘牌的垃圾股。一个投资者如果致力于中长线投资,学会正确使用财务比率则十分重要。因为从长远来看,投资者的长期收益,无论来源于价差,还是股利分红,最终仍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业绩上扬。所以,通过财务指标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仍很重要。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用于判断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一直受到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极大关注。证券信息机构定期公布按照这三项指标高低排序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可见其重要性。但笔者建议在使用这三个指标时要做一定的调整,尤其是在选择投资目标,以期寻找一个有真正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时。以下就为什麽要调整及如何调整逐一论述。

一、调整的原因:上市公司具有利润操纵的动机与行为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关键在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纵行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以论证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是否具有利益驱动。

(一)、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而进行利润操纵

就中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新股发行额都是“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只有尽量提高发行价格。新股发行价格受到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一般不能超过15倍。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发行市盈率若高于15倍一般很难获得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批准。在发行市盈率为常量的情况下,要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唯有在每股收益这个变量上做文章。1996年以前计算发行市盈率的公式是:“发行市盈率=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年度预测的每股收益”,于是1996年以前发行新股的不少公司将盈利预测高估,其中少数公司盈利预测数远低于实际完成数。针对上述情况,证券监管部门对计算发行市盈率的公式做了修正,修正后的公式为:“发行市盈率=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于是此后发行新股的公司多在历史数据上做文章。有的公司把不能直接产生盈利的资产尽量剥离,以较低的费用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而使利润增加。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由于受发行新股额度的限制,只能从原有总资产中剥离出一部分资产折股作为发起人股,对这部分资产的盈利能力只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模拟,模拟计算的利润无须缴纳所得税,但却是制定发行价格的依据,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为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利润操纵

大多数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方便地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在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已有数万家,但其中只有数百家上市公司能够以向老股东配售新股的方式筹集资本。因此许多人认为,如果失去了配股资格也就失去了公司上市的意义。

全文阅读

财务指标应用

摘要:财务指标分析包括时点数、时期数、指标分析频率和应收款周转速度等,在实际工作中要是活应用,以使指标分析更加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以中级、高级套计职称考试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谈谈财务分析指标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实际工作;应用

一、关于时点数和时期数的问题

财务分析中各项指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滤出。可见,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即时点数,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会计期间”,即时期数。从理论上讲,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起点一致;时期数和时期数比较,时间跨度一致,由于口径一致,直接从报表上取得数据即可,但时点数和时期数由于口径不一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要进行换算。下面以常用的指标进行说明:

(一)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等指标。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期末数据,即时点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比如速动资产、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

(二)时期数与时期数比较

主要指利润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等指标,个别指标还包括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如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一定期间内的数据,即时期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如息税前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全文阅读

财务指标分析的研究

【摘 要】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建立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成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一种措施。然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却使企业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暴露出了弊端。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财务分析体系更为完善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针对财务指标分析进行研究。

【关键词】财务指标;财务分析;规范体系

在财务管理当中,财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现在所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主要是对于财务预测以及决策提供了支持。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财务指标系统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就逐渐地暴露出来,诸如,从账面上来看,企业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利润,可事实上已经不具备了支付能力,即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严重不符,严重地妨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代的企业制度,就需要建立起新型的财务指标体系,以弥补类似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一、财务指标体系

(一)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

(1)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企业财务业绩评估,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的核心,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数据体现出来,并以其为指标进行分析。进入到十九世纪的初期阶段,由于企业不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绩效评价的指标以成本指标为主要考评指数。二十世纪初至末期,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种形式的发展,单纯地依赖于绩效考评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就建立了股权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和净收益三个指标,并以此衡量企业的效益。其中的资产收益率,由于能够直接表达企业资产的获益能力,所以被看作是衡量企业的首选指标。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仅仅依赖于现金流转来进行预测,显然受到局限。于是,综合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作为财务业绩评价有效途径。在我国,一般会采用国家财政部所颁布的指标体系,其中对于资本金绩效评价主要使用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和销售增长率等等8项指标,一些企业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现金流量指标纳入其中。

(2)传统财务指标的局限

全文阅读

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目前,二级医院在价格上不敌有政策扶植和区位优势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在技术上不敌力量雄厚和技术先进的三级医院,同时更受自身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形成了“三级医院有优势,一级医院有支持”的局面,二级医院夹在一级和三级之间,处境尴尬,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对二级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二级医院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必要而紧迫。为此,依据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天津市38家二级医院财务报表指标及相关数据,分析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经济运营情况,探讨二级医院财务分析的必要性,进而构建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应用,汇编形成“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资料”及雷达图。从而使二级医院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认真分析研判,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做到了然于胸,定期形成客观的财务状况评价报告,提交至医院管理层,为其提供客观翔实的决策参考。

1构建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通过参阅相关制度、政策、研究成果及文献,确定备选指标,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二级财务分析指标,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41项,分析范围覆盖结余和风险管理、资产运营、均次费用分析、收支分析指标、发展能力、效率及效益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界定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最终确立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2确定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核心指标

为进一步提高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的可操作性,使财务分析既满足财务分析需求,又满足医院管理者及财务管理者不同关注角度,课题组经过调查问卷、医院及区或局财务负责人座谈及专家咨询论证,从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遴选出了核心指标,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进而确定指标权重、指标计算方法及参考值范围,最终形成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核心指标体系。

3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用

3.1财务分析资料在二级医院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资料”是二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配套软件的应用成果之一。财务分析资料中,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6项一级指标和41项二级财务分析指标按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中医医院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整体汇总,并根据指标内涵和分析要求进行了分项比较,最终形成了“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资料”。

3.2雷达图在二级医院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天津市二级医院财务分析资料”主要是逐一对单个数据根据不同类别医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而雷达图能够同时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更加直观地反映二级医院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有利于医院财务报告使用者准确判断医院的发展趋势,为选择合理的财务战略,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提供参考。以某医院财务状况为例(图1),红色标记的为负数,即业务收支结余率、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及总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负数,可见二级医院的平均发展潜力较弱。雷达图中的坐标轴的刻度采取对数刻度,即每个刻度为1、10、100、1000等。图中所反映的17项二级指标,除了长期负债率,其他指标离原点越远,表示为较好趋势,反之趋势较差。因为长期负债率指标值越小,表明医院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低,长期偿债压力较小。从图中可见,该院除了总资产增长率及长期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值,其他指标均等于或高于行业平均值,且均为正数。可见,该医院发展能力、资产运营及结余和风险管理总体情况较好。

全文阅读

财务关键指标的新思考

摘要:财务与业务的对立由来已久,长久以来,财务被强调和夸大了专业性、独立性和监督职能,也因此使财务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脱离经营,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的现实状况。本文我们以财务为视角,重新审视自身,提倡从财务关键指标开始,从经营中来,到经营中去,对经营发挥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提高财务自身的价值及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

关键词:关键指标 行业差异 财务视角 资源 盈利

日常工作中,财务总是扮演神秘的角色,专业性、独立性,监督的职能让业务部门敬而远之。事实上,财务作为一个任何公司都必不可少的一个部门,是服务窗口,是为业务提供支持的职能部门,且财务是服务于经营决策需要的,经营者需要财务提供数据支持,在经营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财务也要站在经营的角度换位思考,讲经营者听得懂的财务语言,即家常话的财务指标。那么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关键财务指标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一、固步自封的传统财务指标

传统财务的特点是固守财务流程,对市场变化、经营需求的服务意识不够,以财务指标为例:立足于评估判断,而非决策支持(例如KPI) 成为引导财务造假的指南针,通用性有余,针对性不足。尤其对经营指导意义不足。 传统财务指标大多来源于财务报表,基于财务报表数据发表专业意见,而财务报表本身就是经过财务加工的业务数据,专业不通俗且容易误导非财务专业人士,如杜邦分析、盈利、偿债比例的预警值等,大多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以财务语言为中心,以固定警戒线为预警值,且以财务语言为表达形式的产物,实际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经济形式的脱颖而出,传统财务指标并非能客观真实的评价一个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甚至可能造成脱离实际。

二、新型经济形式下财务的视角

企业的目标不外乎两种,盈利与发展,那么在各行各业中,不同的财务指标最终都指向了财务视角的盈利模式,因此在选择关键财务指标作为指导依据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本企业,本行业的标识型意义,而非以偏概全的用通用性指标来评价。总结起来,经营者关注的财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

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发展?我们赚了多少钱?我们能干多大的事?钱是否花在刀刃上?我们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安全吗?换算成财务语言即:我们的盈利点是哪些?我们的利润是多少?我们的资金量还有多大?我们的成本控制是否合理?财务是否安全无风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