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收技术论文

采收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杜仲采收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杜仲为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从播种繁育、造林、抚育管理、皮叶的采收与贮藏等方面介绍了杜仲的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促进杜仲的栽植生产。

关键词:杜仲;栽培;管理;采收

杜仲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杜仲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痛、降血压等功效;杜仲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及人体需要的10余种元素;杜仲除木质部外均含有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粘着性,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和电讯器材工业;杜仲干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树姿优美,适应性强;既是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又是丘陵山地和平原造林的重要经济林树种。现将杜仲育苗、栽培管理及采收技术总结如下。

1播种繁育

杜仲播种育苗一般春、秋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多。播种的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砂壤土。播种前要对圃地进行翻耕冻垡,并做成宽1m、高15~25cm的苗床。同时,结合翻耕,施腐熟有机肥30t/hm2。为了减少地下害虫,还可适量施生石灰、福尔马林等对圃地进行消毒。为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提高发芽率,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水2次,待种子吸水膨大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杜仲播种常采用条播方法,播种沟深3cm,行距20~25cm,用种量一般为150~225kg/hm2。播种后覆1~2cm细土,并浇水盖草保墒。种子出芽后,要趁阴天或傍晚揭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除草。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并进行第1次追肥,施用尿素22.5~30.0kg/hm2,此后每月结合除草追肥1次,并逐渐增加施肥量,最后1次追肥应在立秋前进行,以钾肥为主。当幼苗形成5~6片真叶时,结合间苗进行移稠补稀,保留30~45万株/hm2左右。

2造林

2.1造林地选择和造林密度

杜种造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杜仲造林密度主要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来确定,一般株行距为2m×2m或2m×3m,栽植1500~2400株/hm2。

全文阅读

杜仲栽培管理与采收技术论文

摘要:杜仲为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从播种繁育、造林、抚育管理、皮叶的采收与贮藏等方面介绍了杜仲的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促进杜仲的栽植生产。

关键词:杜仲;栽培;管理;采收

杜仲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杜仲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痛、降血压等功效;杜仲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及人体需要的10余种元素;杜仲除木质部外均含有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粘着性,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和电讯器材工业;杜仲干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树姿优美,适应性强;既是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又是丘陵山地和平原造林的重要经济林树种。现将杜仲育苗、栽培管理及采收技术总结如下。

1播种繁育

杜仲播种育苗一般春、秋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多。播种的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砂壤土。播种前要对圃地进行翻耕冻垡,并做成宽1m、高15~25cm的苗床。同时,结合翻耕,施腐熟有机肥30t/hm2。为了减少地下害虫,还可适量施生石灰、福尔马林等对圃地进行消毒。为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提高发芽率,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水2次,待种子吸水膨大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杜仲播种常采用条播方法,播种沟深3cm,行距20~25cm,用种量一般为150~225kg/hm2。播种后覆1~2cm细土,并浇水盖草保墒。种子出芽后,要趁阴天或傍晚揭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除草。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并进行第1次追肥,施用尿素22.5~30.0kg/hm2,此后每月结合除草追肥1次,并逐渐增加施肥量,最后1次追肥应在立秋前进行,以钾肥为主。当幼苗形成5~6片真叶时,结合间苗进行移稠补稀,保留30~45万株/hm2左右。

2造林

2.1造林地选择和造林密度

杜种造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杜仲造林密度主要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来确定,一般株行距为2m×2m或2m×3m,栽植1500~2400株/hm2。

全文阅读

农业技术发展因素及实证简析

作者:李后建 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一、引言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业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迅速增加,单位资源产出率始终在偏低位运行。虽然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然而,中国粮食生产严重透支资源。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公斤,这一生产效率水平正在以每年1公斤的速度下降。长此以往,这将严重制约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动摇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此,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然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须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循环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为基础,以农业资源循环化高效利用和可控化无害处理为手段,以支撑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共性技术。在循环农业技术中,“减量化”关键技术发挥合理配置生物生态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作用;“再利用”关键技术发挥可再生资源集成利用和加环利用的作用;“再循环”关键技术以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来提高光热的有效利用率和再可再生资源能源化利用效率;“控制化”关键技术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和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达到农田生态健康和生产过程安全目标。通过以上四种关键循环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重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积极提倡和鼓励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是实现资源依赖型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究影响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便顺利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往大多研究(孔祥智,2005;张巨勇、张欣,2004)从资源禀赋、农户特征、技术因素以及制度与环境因素等方面考察其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然而,鲜有研究从心理机制层面分析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两个信念,修订技术接受模型并扩充其外部变量,提出本文假说,并以问卷调查验证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假说

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动力来源于内化或认同的心理过程。一方面,农户会接受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陈述的信息,将其整合到自身的认知系统中,然后内化成自己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看法;另一方面,农户会参考其他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所带来的效果,倘若效果明显,则农户倾向于认同循环农业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1.社会影响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资源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在该模式中,被采纳的循环农业技术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控制化”等关键技术,当这些关键技术的信息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传达到农户时,农户利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经验逐渐掌握这些技术。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2.技术特征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易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展示表示新技术的表现结果可展示给潜在采纳者的程度。Rogers(2003)认为,潜在采纳者越能观察到新技术带来改善效果,越有可能变成实际采纳者。结果展示被认为是影响新技术潜在采纳者感知的重要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带领农户参观循环农业技术成果,并且亲身示范循环农业技术的使用方法,这种结果展示可以收到两种效果: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有效地辨识循环农业技术相对优越性,提升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户更加熟悉和了解循环农业技术,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和有效性的知觉程度。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3.结果展示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国家既需要考虑农户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采纳循环农业技术,也需要考虑推广机构是否具备足够的条件实现对潜在采纳者的培训与必要的支持(参见VenkateshandDavis,2000)。满足上述条件后,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4.采纳条件对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的易用性、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觉易用性是指潜在采纳者相信采纳特定技术需要付出努力的程度。Davisetal.(1989)认为,不论潜在采纳者接触的新技术是操作简便且容易学习的技术,抑或操作过程繁琐的技术,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理解,潜在采纳者都会在认知上先经过需求判断、个人观感和价值观来评价新技术是否易用。Igbariaetal.(1997)和SoreboandEikebrokk(2008)研究指出,知觉易用性会正向影响知觉有用性,即农户认为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时,他们将会采用,且采纳意愿也会提高(参见Davisetal.,1989)。而知觉有用性是潜在采纳者相信使用特定新技术会增加工作效能的程度(Davisetal.,1989)。Lópezetal.(2008)指出,知觉有用性对新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Wangetal.(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觉有用性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也都显示,知觉有用性是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Nysveenetal.,2005)。目前,循环农业技术对中国农民而言,算是尚未完全普及的创新型应用技术,本文认为,农户在接触循环农业技术之前,根据自身对循环农业技术的认知程度进行主观性判断,即衡量采纳该技术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当潜在采纳者感觉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可以为其带来越多的收益,其采纳意愿就会越高。根据以上论点,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5.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易用性对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以及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说6.农户知觉循环农业技术有用性对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民受教育水平对新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并不明确(Federetal.,1985)。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与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ErvinandErvin,1982)。实际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户更有拥有理解循环农业技术的知识结构,因此,他们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也拥有更多的技能去驾驭循环农业技术。除此以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SindenandKing,1988)。根据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具备经济实力的农户往往更有能力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因为在采纳循环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购买与该技术相关的设备和材料。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说:假说7.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假说8.收入水平对农户采纳循环农业技术意愿起着显著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本文采用自陈式问卷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22个题目,用于测度社会影响、技术特征、结果展示、采纳条件、知觉易用性、知觉有用性和采纳意愿。所有题目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即“非常不同意”(赋值为1)、“不同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同意”(赋值为4)、“非常同意”(赋值为5)。社会影响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条件量表(4个题目)借鉴Imetal.(2011)的的研究成果并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加以修改而来;技术特征量表(3个题目)和结果展示量表(3个题目)借鉴了Davis(1989)和Igbariaetal.(1995)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改进;知觉易用性量表(3个题目)、知觉有用性量表(3个题目)和采纳意愿量表(3个题目)来自于TaylorandTodd(1995)等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包括5个题目,主要了解农户特征,即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以及种植规模。

(二)样本数据搜集本文数据来源于对中国粮食主产省份江苏省、山东省(东部省份),湖南省、河南省(中部省份),重庆市、四川省(西部省份)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根据研究对象与特征,2011年8月,本文研究采用立意抽样方法对农户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11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82.29%。调查样本概况如表1所示。调查样本中男性占绝大份额,说明现代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以男性为主;从调查样本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农户户主年龄为31~40岁,占全部样本的36.4%,说明户主以青壮年为主;从样本农户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来看,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占全体样本农户户主的38.3%,这说明中国现代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农民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样本的家庭年收入水平来看,大部分农户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分布在50001~70000元,这一水平远远低于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说明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种植面积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户的种植面积分布在8~13亩,占全体样本的31.8%,说明中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

全文阅读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演化

一、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构成及研究对象

如果将农业技术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话,那么这种产品的需求方将是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各类涉农企业(如种业公司、加工企业等);而技术的供给方则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供给主体负责技术的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涉及到的各类主体,除了技术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之外,还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导者———各级政府部门,即通过政策制定、机制构建以及经费投入等途径,从宏观上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管理和协调,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一直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导力量;农业技术的中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农业技术得以推广的载体,它介于农业技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构建起二者间的联系,使农业技术得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本文的研究着眼点在于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之所以选择该研究视角,原因在于这一环节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农业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双方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可能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低效率乃至无效。因此探讨双方的决策行为,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解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中“最后一公里”问题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在本研究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的是直接对农户进行技术推广的相关人员;而农户指的则是在面对农业技术推广时,能够决定是否选择新技术的那部分农户。

二、本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决策行为研究的过程中,将使用博弈论中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演化博弈是博弈理论和动态演化过程相结合的一种博弈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均衡。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动态概念(RD)是演化博弈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传统博弈论有两个基本假设,即参与人的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由于演化博弈本身源于经典博弈理论与演化生物学研究的结合,因此它体现了演化生物学中生物演化的关键特点,在基本假设方面,不再要求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要求信息是完全的,而是假定参与博弈的个体是有限理性的,这种有限理性个体的假设,反映了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对于博弈结果的影响[18],即探讨有限理性的个体是如何通过诸如学习或者进化过程的某种演化机制而达到纳什均衡。演化博弈的基本均衡思想在于:如果一个原群体的行为模式能够将任何小的异质性群体消除,那么这种行为模式必定能够获得较原异质性群体高的支付。如果异质性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从原群体中消失,那么原群体所选择的策略就是演化稳定策略,此时所处的状态即是演化稳定状态,这种均衡即为演化稳定均衡。虽然演化博弈理论体系本身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但演化博弈理论相较于传统博弈理论更具有现实性的优势使得它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各类问题的分析中。尤其是在演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态概念提出之后,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本文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也将借助于该理论模型为工具进行分析。

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间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双方的支付矩阵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双方支付矩阵中所涉及的变量定义如下:π1:农户采用技术之前的收益;π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技术之前的收益;C:农户采用技术所需付出的成本;C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技术所需付出的成本。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演化博弈模型令α为农户群体中采取合作策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α∈0(,1),则农户群体中,采取不合作策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即为1-()α;令β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群体中采取合作策略博弈方占总量的比例,则该群体中,采取不合作策略博弈方占总量的比例即为1-()β。说明选择“合作”策略的农民群体的期望收益大于整个群体的平均收益,这种情况下,对于群体中起初选择“不合作”策略的农户而言,他们会逐渐发现改变他们最初策略将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为,因而他们将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向那些选择“合作”策略的农户学习,并调整其自身所选择的策略,这样,群体中最初选择“不合作”策略农户的数量将会减少,而选择“合作”策略农户的数量将会逐渐增多,使得选择“合作”策略农户数量占总量的比例α向1趋近。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作”策略的农民群体的期望收益小于整个群体的平均收益,为了获得相对更多的收益,这部分最初选择“合作”策略的农民群体将会逐渐的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有意识的、主动的向那些选择“不合作”策略的农户学习,因此群体中最初选择“合作”策略农户的数量将会逐渐减少,而选择“不合作”策略农户占总量的比例将会得到增加,从而使得选择“合作”策略农户数量占总量的比例α向0趋近,如此,α=0就是农户群体在动态复制下的一个ESS。

(三)博弈的收敛分析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将会收敛至(0,0);当博弈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时,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则将会收敛至(1,1)。在这两个收敛过程中,影响其收敛方向的因素是双方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所需的成本C和C2以及双方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增量Δπ1和Δπ2。显然,当固定成本C和C2增大时,双方获得的收益增量Δπ1和Δπ2越大,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将越有可能收敛于(1,1)点;而当固定收益增量Δπ1和Δπ2时,双方所需付出的成本C和C2越小,博弈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将越有可能收敛于(0,0)点。

全文阅读

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

【摘要】 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管理对医院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设备的论证、采购、验收等几个重要环节入手,提出实现专业化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净化管理环境,改善公众对医疗行业服务品质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关键词】 大型医疗设备;采购管理;论证;采购;验收及归档

大型医疗设备是指资金投资巨大、运行成本高、使用技术复杂和对卫生费用增长影响较大的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是一项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的工作,对医疗机构的运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必须在政府部门以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对于采购人来说,如何采购到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采购之前的论证环节,采购过程中招标文件的制作环节,采购之后的合同签订环节,到货后的验收环节及归档环节。

一、论证环节

(一)现状

盲目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忽视常规设备的投入,出现了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常规设备短缺及有限的卫生资源闲置和浪费并存;盲目追求高配置、高性能设备,进口品牌一统天下;没有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

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设备购置论证不充分导致其决策缺乏科学性。

(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的原则

全文阅读

干旱区农户农业技术分析

一、文献综述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诸如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分析了美国1909—1949年的经济增长,认为该期间每单位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1]。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进步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林毅夫指出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增产主要有赖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提高,未来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必须依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2]132-137;吴敬学提出现在以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选择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模式[3]。关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黄祖辉、钱峰燕提出“伴随着技术进步,因总供给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下降,使农产品销售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部分地被抵消,农业收入呈下降态势”[4];刘进宝、刘洪利用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方面有巨大的作用[5];关于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王广利做了研究综述[6],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疲软,市场需求不旺;农产品成本节节攀高,成本收益下降,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二是政策、体制性因素:中国特有的双重二元结构对农业剩余过分剥夺,地方财政困难,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未建立和完善起来,农民负担过重;资源配置的偏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偏向,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三是人力资本因素: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

关于农业技术的选择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农户技术采用特征:杨大春将阻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原因归结为经验型排他心理、短视型实惠心理、谨慎型从众心理、盲目型过急心理和迟钝型麻木心理[7];第二,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和诱因:林毅夫认为当采用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大于新技术的边际风险,或者当农户对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大于现有技术的净收益时农户就会采用新技术[8]159-164;第三,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凌远云、郭犹焕验证了农户技术需求的地域性偏好[9],黄季馄等人对技术供给主体(政府、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户对于技术的需求认知进行了比较[10];第四,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汤锦如认为从宏观层面可以分为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两种力量,从微观层面则可以分为农户特征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11]177-183。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综观其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不够明确,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造成不少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不强;其二,研究内容偏重于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户家庭选择先进农业技术的机理研究不够;其三,研究方法偏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有关农户家庭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机理的实证研究成果更少;其四,实证研究通常将政策因素与农户家庭因素分离,且仅从宏观上论证分析政策的影响。鉴此,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农业先进技术的选择行为,从农户微观视角对影响其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二、农户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选择

基于新疆的客观情况与课题研究重点所涉及的农业技术,主要是指节水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农业综合信息技术,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紧扣干旱区特征,本文主要从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影响最为突出的农户家庭因素、户主因素和政府因素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1.农户的家庭因素:包括农民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拥有的电视与电话及电脑的通信条件、剩水送人与剩水买卖。

2.农户的户主因素:包括户主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户主从事非农业程度和获得信贷的能力。

3.政府的制度安排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合理与否、政府对农户推行优良品种的补贴合理与否、开展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程度满意与否、政府对节水技术的补贴合理与否。

全文阅读

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博弈分析――综合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

【摘要】企业的技术研发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本文从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的角度出发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两家生产同质产品的竞争企业之间技术研发的均衡状态,以分析企业的技术研策略及政府措施。

【关键词】技术研发 先动优势 后动优势 博弈均衡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企业的技术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与可持续性。一家企业,只有在技术上跟随产业技术的发展才能不被市场淘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中后动优势的存在,具有先动优势的企业在后期的优势可能逐渐减弱[1],甚至被后动者赶超。因此,本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在何种情况下会进行技术研发、何时采取规避措施以及政府何时实施鼓励性政策。

二、企业研发存在风险、研发后期不采取措施

(一)基本假设

假设市场中只存在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竞争性企业A和B,A为技术研发先行企业,技术研发成功时可获先动优势带来收益Ra,研发成本Ca1;若竞争企业B采取措施获得后动优势,则A的收益为原来的α倍(0≤α≤1)。企业A研发成功,企业B获得后动优势时,B可获得收益Rb。企业B为获得后动优势而付出的成本为Cb,企业A研发失败时企业B不采取措施,收益为0。企业A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为p(Ra、Ca1、RB、CB≥0)。

(二)双方企业的支付矩阵分析

全文阅读

支付方式选择倾向对传统金融影响的预测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传统金融,它改变着传统金融的支付方式,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支付方法。研究人们在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成为金融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调查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获得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线下购物中人们在传统移动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并进一步探索影响这两种选择的因素。研究发现,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移动支付方式的心理选择受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系统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通过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的间接影响,而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在影响移动支付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又受到支付经历和使用经验的调节。

关键词: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结构方程;二阶调节作用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57-12;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与格莱珉银行信托基金联合开展格莱珉的中国项目,向中国贫困居民提供小额信贷;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在杭州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2011年6月成立重庆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筹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的金融服务;2014年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功能,2015年4月,数据余额宝“全球第二”规模逆市增千亿。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但使百度、腾讯这些中国互联网公司迅速采取了行动,就连平安集团等传统金融企业也在尝试加入网络金融行业。过去银行是货币的结算中心,掌控着客户的清算记录,但是在网络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取代了银行的结算中心地位,掌控着人们资金流动的清算记录,据此做出一系列深度的数据挖掘展开的金融业务,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正遭受着存款较大分流、传统信贷规模增速受阻、利润空间收窄等的巨大影响。当然,传统银行业对此已经充满警惕,因为互联网金融蚕食的正是它们的利益,那么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利益的继续瓜分?

从现有的文献看,针对网络金融与传统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分析的文章很少,并且在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立足上述问题,指出线下零售的移动支付领域才是传统银行跟互联网金融公司未来真正展开大决战的地方,如果传统银行业在线下零售领域被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二维码、NFC手机等移动结算技术打败,等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把传统银行的线上、线下零售清算业务全部取代,传统银行业就失去了在中国的所有零售领域。而网络金融服务将依托于强大的大数据挖掘功能,通过提供比传统银行更低的利率取得竞争优势,来进一步蚕食传统银行业在生产领域的业务,这样传统银行业的萎缩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通过调查人们在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获得样本数据,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实证研究了线下购物中人们在传统移动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这两种选择的因素。最终,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技术在现有的线下零售端被接纳的情况。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预测在网络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为第三方支付和传统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在现有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文献中,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全文阅读

企业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分析

【摘 要】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了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在分析采用企业之间创新文化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扩散中,引入了博弈论模型。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创新文化能使创新技术在企业内部顺利扩散、提早企业采用时间、缩短创新技术扩散周期,从而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创新文化;博弈论;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结构图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效应逐步放大的过程,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渗透到各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从而改善地区、行业间的不均衡,对于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oltz)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投资》中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并指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也被称为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并将技术创新扩散理解为由R&D扩散、创新观点扩散和技术创新实施扩散三个部分组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要素从采用企业角度来分析主要有:技术创新特性、信息的传播渠道、企业外部环境及采用企业的自身条件等方面。迄今为止,运用博弈论分析和研究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技术创新扩散的择时分析、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规模作用的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新产品的价格研究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共同著作的《企业文化》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一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种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大意义。”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基本信念、行为方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合体。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应立足于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更适应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一、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一)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影响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是指从某企业第一次使用新技术开始直到该新技术在企业的使用达到饱和为止的整个时间进程。这些企业往往是指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有许多家分厂、分公司和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扩散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的企业间转让,只是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让其所属的国内外分厂,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使用技术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然后让并购进来的企业采用其技术创新成果。内部扩散模式的扩散过程如图1。

全文阅读

农民采用蔬菜大棚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农民采用蔬菜大棚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在蔬菜处于淡季之时,推广大棚蔬菜技术是满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农民是大棚蔬菜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而农民的采用行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找出并分析影响农民采用大棚蔬菜技术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对大棚蔬菜技术的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资料为北镇市部分乡镇即广宁乡,富屯乡,廖屯镇的问卷调查所得,发放问卷共100份,有效问卷为96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2.1样本概况

选取的研究对象广宁乡,富屯乡和廖屯镇在北镇市有较好的代表作用,其中廖屯镇属于中等偏上的规模,广宁乡是中等规模,而富屯乡则排名较后。

2.2农户对大棚蔬菜技术的采用情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