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关于粤东地区五市分行存量不良贷款的分析报告

2004年是X银行的改革年,为符合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的需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是一项重要工作。去年,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上下集中力量打不良贷款的“压逾促降大会战”,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大、不良率相对系统内其他行较高,不时会出现一边压,一边翘,按倒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使压缩不良贷款成果出现反复。为进一步摸清粤东地区不良贷款的状况,我们开展了粤东地区存量不良贷款的专项调查。特提出如下分析报告。

一、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1.不良贷款规模: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在全省占比大,贷款余额仅占7.08%,而不良贷款占全省的9.83%,高出2.75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118.27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1670.85亿元的7.0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为24.23亿元,占全省不良贷款额246.06亿元的9.83%;一逾两呆不良贷款为23.61亿元,占同口径全省不良贷款223.52亿元的10.56%。可见,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占比高于贷款余额的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比年初下降7.98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4.8%,而同期全省不良贷款下降95.92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8%,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良额压缩力度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2.不良贷款率: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率在全省排名居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为不良贷款率为20.49%,不良贷款率比全国X银行系统平均不良贷款率(9.25%)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14.73%的不良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比全省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广州地区(12.51%)高7.98个百分点,比粤西地区(21.23%)低0.7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一逾两呆不良率为19.96%,比全省同口径不良率(13.37%)高6.59个百分点。可见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不良贷款损失可能性: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各类不良贷款的损失可能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文阅读

银行粤东地区五市分行存量不良贷款的分析报告

2004年是X银行的改革年,为符合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的需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是一项重要工作。去年,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上下集中力量打不良贷款的“压逾促降大会战”,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大、不良率相对系统内其他行较高,不时会出现一边压,一边翘,按倒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使压缩不良贷款成果出现反复。为进一步摸清粤东地区不良贷款的状况,我们开展了粤东地区存量不良贷款的专项调查。特提出如下分析报告。

一、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1.不良贷款规模: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在全省占比大,贷款余额仅占7.08%,而不良贷款占全省的9.83%,高出2.75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118.27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1670.85亿元的7.0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为24.23亿元,占全省不良贷款额246.06亿元的9.83%;一逾两呆不良贷款为23.61亿元,占同口径全省不良贷款223.52亿元的10.56%。可见,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占比高于贷款余额的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比年初下降7.98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4.8%,而同期全省不良贷款下降95.92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8%,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良额压缩力度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2.不良贷款率: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率在全省排名居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为不良贷款率为20.49%,不良贷款率比全国X银行系统平均不良贷款率(9.25%)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14.73%的不良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比全省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广州地区(12.51%)高7.98个百分点,比粤西地区(21.23%)低0.7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一逾两呆不良率为19.96%,比全省同口径不良率(13.37%)高6.59个百分点。可见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不良贷款损失可能性: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各类不良贷款的损失可能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文阅读

乡村信用社不法资产监管与考核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信用社持续、审慎、有效监管,促进乡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乡村信用社监管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

第三条乡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按照本方法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方法。

第四条本方法所称不良资产是指按照《乡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乡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等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划分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

第五条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报告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银监会要求的其他统计报表、乡村信用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及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所掌握的情况。

第二章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

第六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按月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按季进行考核。

全文阅读

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信用社持续、审慎、有效监管,促进农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农村信用社监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

第三条农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按照本办法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办法。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资产是指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等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划分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

第五条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报告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银监会要求的其他统计报表、农村信用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及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所掌握的情况。

第二章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

第六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按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按季进行考核。

全文阅读

信用社贷款分级考核办法

(一)借据复制(5分)

复制后的借据余额每月与会计报表相符,否则,每差1万元,扣0.5分。

(二)收集信贷档案资料(10分)

1、信贷员应收集如下信贷档案资料:

(1)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名称、地址、有效身份证明、经济性质、经营项目、贷款余额、贷款方式、贷款期限、信用等级(如果进行贷款分类需要评定借款人信用等级,应按相关规定评定其信用等级)。

(2)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收入等。

(3)重要文件,主要包括:借款人的贷款申请、信贷调查报告和审批文件、贷款合同、授信额度或授信书、贷款担保的法律性文件(如抵押合同、保证书、抵押品评估报告、财产所有权证等)、借款人还款计划或还款承诺。

(4)往来函件,包括信贷员走访考察记录、备忘录。

全文阅读

浅析贷款“五级分类法”的理论意义及政策研究

【摘要】贷款“五级分类法”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同时为降低信贷营运风险,适时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从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执行情况来看,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仅就贷款五级分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贷款 风险分类 五级

贷款“五级分类法”自2001年12月随着《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颁布后,全国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定义

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至少每半年对全部贷款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2.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执行的分类标准及程序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2002年初开始,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按季进行分类。从对四家商业银行调查的情况来看,各行掌握并执行的风险分类程序主要是分四步进行。

(一)阅读贷款档案,编制信贷状况报告表。主要内容有(1)基本情况:包括贷款的申请书、审批报告、合同;(2)财务状况: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连续的、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信用分析报告、融资项目效益分析的报告;(3)担保抵押文件: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抵押和担保文件、抵押品所有权的证明、保险单据;(4)分析报告:包括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跟踪情况和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及年审报告;(5)备忘录:包括还款记录、借款人的业务前景信息、借款人的行业总体趋势信息;(6)信函:包括与其他银行往来咨询的信函、与借款人其他债务的往来信函。

全文阅读

坏账泥潭与信息披露乱像困扰华夏银行

净息差最低、成本收入比最高、2009年前3季度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位列已上市银行末席,当所有这些糟糕的财务指标与同一家银行华夏银行(600015,SH)相关联时,其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远远落后于银行板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自2006年以来,华夏银行持续大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不良资产,在经历持续多年的大幅计提减值准备之后,市场普遍期待着其信用成本出现拐点。公司在2009年中期业绩会上也表示,信用成本可以有相当幅度的下降。但三季报旋即给出了令人失望的答案。华夏银行2009年三季报显示,虽然净利息收入环比大幅增长,但资产减值准备却较二季度大幅上升,三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0.21亿元,较二季度上升36%。

一家银行长期持续多年减值准备计提远高于同业的平均水平,显然不正常。难怪2009年8月,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称,华夏银行只有加快变革才能避免边缘化。

华夏银行还需多久才能走出历史包袱所带来的坏账泥潭?

历史包袱或已基本消化

根据公开资料,华夏银行2001年末逾期贷款由2000年的26.7亿元上升至46.7亿元,假设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同比例上升,则2001年末不良贷款由前一年的29.3亿元上升至51.2亿元,但当年减值准备余额仅增长了12亿元,拨备覆盖率仅为51%。如果以目前银监会要求的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减值准备,则2001年需要补提贷款损失准备50.9亿元!这个数字不仅远高于其当年的净利润,甚至还高于其2003年上市前中期报告披露的净资产(43.3亿元)。2002年,末华夏银行账面不良资产余额527亿元、按150%的拨备覆盖率需计提减值准备79.03亿元、但账面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仅295亿元,差额高这46.5亿元!因此,如果华夏银行上市前按照150%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不仅会严重亏损、而且还将资不抵债。

上市前为了达到上市条件中的业绩标准而进行过度包装、未足额计提减值准备,也未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以及上市初期盲目扩张形成坏账,使华夏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2006年以来,华夏银行持续大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不良资产,最近三年华夏银行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101.3亿元,核销坏账45.7亿元(详见表1),远高于资产规模相当的其他股份制银行,计提金额应可覆盖上市前少计提的近50亿元的损失准备,累计核销坏账45.7亿元,也已接近于公司2002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因此,其上市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应已基本消化。

全文阅读

信用联社贷款检查措施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贷款;自然人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企业贷款;贷款总的方面;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有无户主的身份证、户口簿等复印件,审查是否为非农贷款、跨区贷款、是否为已入股社员,并持有股金证(有无股金证复印件)、贷款资料是否齐全(有无借款申请书、借款人家庭财产证明、借款人身份证明、借款人提供的抵(质)押物产权证明)、是否存在借新还旧贷款(查看以前贷款记录,是还后贷,还是贷后还)、是否超限额发放、贷款资料是否齐全、贷款利率是否符合规定、核对综合门柜系统检查日贷款科目的数据与信贷管理系统相应科目的数字是否一致等,具体材料详见:

为了更好的实施国家信贷政策,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特制定本检查措施: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1有无户主的身份证、户口簿等复印件,审查是否为非农贷款、跨区贷款

2是否为已入股社员,并持有股金证(有无股金证复印件)

3有无绿色贷款证,并审查是否超信用发放贷款

4查看其有无不良贷款记录

5登陆信贷管理系统,查看其信用等级和实际是否一致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贷款前瞻性分类引发的异议纠纷值得关注

【摘要】贷款前瞻性分类是指商业银行按照可能发生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按照2007年中国银监会印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每季度必须定期对全部贷款风险程度进行前瞻性反映,并根据风险程度动态调整贷款档次。近期,人行铅山支行接到一起新型的企业信用报告异议处理案件。经分析,引发异议的根源正是商业银行贷款前瞻性分类业务的开展。由于对贷款进行前瞻性分类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日常操作行为,其分类结果将通过对接系统频繁送达征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致使这种类型的异议呈现出普发性和继发性特征,极易引发征信异议诉讼纠纷。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款前瞻性 异议纠纷

一、案例介绍

2009年9月,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辖内某小区业主因购买的商品房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向开发商提出赔偿未果,引发业主集体退件。后经新闻媒体曝光后,该事件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引起了该工程项目合作银行的高度关注,银行在随后的信贷管理调查中发现:小区商品房出现销售不畅,项目建设进度放缓现象。在综合分析房地产开发公司生产经营现状、财务及非财务因素后,依据《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通过十二级分类系统的初分,银行于2009年11月,对发放该公司的2笔合计金额3000万元中的剩余2400万元贷款(借据编号分别为:361200800005139和361200700031180),由原来的“正常四级”下调为“次级一级”,报送其上级行批准入档后经接口系统报征信中心信息数据库。

2010年10月22日,该公司按合同约定,按期归还了全部贷款。

2012年2月,该开发公司向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被告知信用报告存在不良记录,贷款申请被拒。公司认为,自己按照合同约定于贷款正常到期日将3000万元贷款全部还清,从未出现逾期还款现象,银行没有理由记录不良信贷信息。同时,不良记录已经直接影响到公司及下属分公司的正常经营,要求银行清除不良信用记录。银行认为,信贷客户由于自身原因造成工程延期、销售不畅,致使第一还款来源出现瑕疵是客观事实,银行按照信贷管理规定及时对该公司贷款进行前瞻性贷款分类,是严格按照国家监管局管理规定进行的分类处理,属于正常的信贷管理行为,不存在过错,表示不做清除处理。

接到申诉后,当地人民银行对该公司企业信用报告进行了详细查询。报告显示:该公司合同号36101200700002176的余额1500万元贷款为“已结清不良信贷信息”;后查询该企业的“借据信息”时显示:借据编号为361200700031180和借据编号为361200800005139中的“五级分类”信息段均展示“次级”记录。企业信用报告确实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客户正常归还的贷款怎么会在信用报告中的“已结清不良信贷信息”中被展示?

二、原因分析

全文阅读

银行信用风险披露研究论文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当前以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它是指借款人不能履行合同按时足额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而使银行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与贷款类似的信用业务,如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等业务所涉及的风险也成为信用风险的控制范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银行监管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的原则,强调应将风险监管与信息披露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信用风险披露制度、深圳发展银行(下称深发展)、浦东发展银行(下称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2000—2003年信用风险披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揭示四家上市银行在信用风险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信用风险披露制度介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全面、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直到1995年才在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第56条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于每一会计年度终了三个月内,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公布其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和审计报告,至于公布的格式及公布的对象、范围、地点等均未作明确说明。为满足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需要,2000年11月证监会陆续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第2号和第7号要求上市银行在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披露银行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并就不良贷款率、重组贷款和贷款风险集中度等有关指标予以明确。同时要求上市银行对信用风险因素能够做出定量分析的,应进行定量分析,不能做出定量分析的,应进行定性描述。由于第1号、第2号和第7号披露规则均是在2000年年底前的,对各类风险的分类和定义描述仍然停留在原有阶段,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最新要求不尽一致。

2002年5月,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该办法是在考虑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制定的。办法针对银行资产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提出了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披露标准,其中关于信用风险披露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暴露、信贷质量和收益的情况,包括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活动、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资产风险分类的程序和方法、信用风险分布情况、信用风险集中程度、逾期贷款的账龄分析、贷款重组、资产收益率等情况”。条款基本涵盖了第1号、第2号和第7号披露规则中的有关要求。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关于信用风险披露要求为标准,对四家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披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四家银行信用风险披露情况分析

随着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推广和运用,有关信用风险的监管要求和手段也日益具体和完善。从各上市银行的年报来看,有关信用风险的披露相比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而言更为丰富和具体,在披露手段上也遵从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信用风险总体情况披露。从四家上市银行的总体披露情况来看,各行对信用业务活动的内容界定、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等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披露,披露方式以定性披露为主。各行对信用业务活动的内容基本界定为各类贷款业务和票据贴现、同业拆借、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函等贷款性质的业务;各行对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基本为信贷审批、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三分的组织架构;关于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各行也主要从建立审贷分离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体系、统一授信制度、加强对分支机构资产质量考核和风险责任人制度、加强对不良资产的重点监控与管理等方面明确了信用风险防范措施。除了招商银行披露正在积极建设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之外,其他银行没有披露有关措施,这说明尽管各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不断趋于系统全面,但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信贷资产质量披露。在信贷资产分类程序和方法方面,各行均明确了1999年(含以前)使用的期限法(通常称为“一逾两呆”分类)和2000年后的“资产五级分类法”,但对五级分类的具体判定标准和程序却缺乏详细披露。从信贷资产质量来看,从2000至2003年,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五级分类”口径计算)逐年下降,分别为10.3%、8.11%、5.53%和2.7%,民生银行也从2000年的5.72%降至2003年的1.6%,招商银行从2000年的16.59%降至2003年的4.18%.单从比率来看,可以说四家上市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非常乐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