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对于博物馆的发展而言,参观人数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博物馆的发展就越好,因此通过进行观众人数的比较和观众想法的调研可以评估出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观众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仅仅要对观众的参观数量进行统计,还要对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参观的时间和展品前所停留的时间进行统计,这样才能够科学的统计出参观者注意力的分布情况。博物馆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对观众的注意分布和节奏进行有效的控制,将观众的注意引到博物馆展示的重点展品上。通过这一做法,博物馆可以帮助参观者有效的避免“博物馆疲劳”的现象,参观者才能在注意力的有效时间段内获得最有效最多的信息。根据注意力的选择理论,博物馆环境中观众在进行参观过程中,他们的注意不是集中和单一分布的,而是注意力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相应的发生变化。以参观者参观的时间的角度来说,观众的注意力不是每时每刻都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状态,也就是说参观者参观的有效时间只占整体参观时间的一部分。根据调查发现观众如果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他们朝出口移动的速度越快。这就表明参观者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经历由困惑到高度集中最后一扫而过的变化过程。所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必须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观众参观的有效时间,让他们能够在这一时间段内获得最多而且最有效的信息。以参观者参观的空间来说,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展品的观赏上,而是注意力会随着外部的各个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需要合理的引导参观者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展览本身的参观上,以此来提高展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大部分观众在信息的接受度和注意力的集中度这两个方面是有限的。通过这一研究,博物馆设计者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来引导参观者更多的注重展品本身的参观,并且要引导参观者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展品的参观上。
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的原则
首先,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时需要遵循适度原则。根据选择性注意理论,如果观众在参观展品时没有引起足够的知觉反馈,那么多余的注意力会被其他的事物吸引住,从而对现有的参观行为产生干扰效应。如果观众在参观展品时注意力集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就会降低信息范围的广度,影响参观者对其他展品的参观。所以参观者在进行参观信息的把握时要注意既不能吸收过多的信息量,也不能获取太少的信息,要遵循湿度的原则。在博物馆进行展示设计中,尤其需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展品信息既要丰富,又要适可而止。展示的设计者需要进行主题的加工和信息的筛选,将最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参观者,避免多余的信息影响到观众的参观。其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时需要彰显重点,也可以把这一原则简称为“聚光灯”原则。在进行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中,可以借鉴聚光灯手法。这一手法最初是用在照明上,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重点的内容上来。博物馆展示设计遵循这一原则也就说明要将参观者的注意力充分引导到重点展品的参观上来。另外,要保证参观者能够有效的对重点展品进行参观,需要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在博物馆的环境中,良好的展示环境需要保证环境的简洁明快,不能设置过多的装饰以免分散观众注意力。并且设计者需要充分利用环境要素对重点内容所具有的烘托功能,要保证环境的色彩和光照对参观者的眼睛进行适度的刺激,千万不能太过于夸张和耀眼,否则会适得其反。再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时需要遵循张弛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针对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容易产生的疲劳现象。在博物馆进行展示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张弛原则,一是要照顾到观众的体力,不能一味的让观众在移动中进行参观。设计者要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来采取不同的体力恢复措施。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是十分需要休息场所的,而儿童也需要消耗精力的场所,不然他们会因天性而厌烦博物馆的氛围。二是设计者在进行视觉的辅助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优美的自然景观,比如园林或者景观树等。而且设计者还需要注意到博物馆空间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来实现博物馆内部空间的错落有致,使参观者既不感觉到空旷,也不会觉得停留的时间太长,让观众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精神和体力的休息,从而更好的进行参观。
三、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的手段
第一,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加强展示空间的注意控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建筑的本身结构。从这一方面来说,博物馆建筑的结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将楼层以及展览空间充分的合理的组织起来,避免不合理的形式造成观众产生疲劳或者困惑的现象而导致观众注意力出现涣散。所以说从观众的角度来讲,空间组合关系需要具备合理性与清晰性。因为如果观众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方向和寻找出口,那么他们的参观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其次,需要注意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变化感。影响观众注意的客观因素具有很大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刺激物发生变化,注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保持注意力的强度和活跃性。当参观者处在比较平和的心理状态中,那么他们对展品的注意相比他们在动荡的心理状态中强度不高。所以在进行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想有效的进行观众注意的控制,就必须把握展示的节奏,不仅要保证展品的规律性,还要适当的发生变化,保持观众注意力的强度。
第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加强展品的注意控制。设计者在进行实物展品的选择和布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者要选好展品陈列的位置,因为参观者的注意在空间位置上具有优先选择性。其次,设计者要充分体现出新意和独特性,激发观众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索欲。设计者可以将比较精美的展品以及比较有个性的展品作为重点展示。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出各个展品之间的差异性,从材质以及体量这些方面来达到彰显重点的目的。另外,设计者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增强参观者的视觉刺激对重点展品采取追加光源的手段,对小型展品进行局部放大,保证参观者注意的强度。最后,博物馆展示设计可以采用动态化的手段来进行展品的陈列。例如在博物馆展示中比较能够吸引参观者眼球的看板设计就能够引导观众和诠释展品的信息,起到良好的注意控制作用。
四、结语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总结,阐述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及原则,从中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为例,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相关要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旨在为了展示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强化观众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设计原则;多元化;展示空间
1 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组合,根据参观者的视线,以各种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展现各种展览信息。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在建筑空间、展示环境、多媒体和互动技术等方面较以往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将多元化设计理念引入到博物馆展示中,已成为新时期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主流。博物馆展示通过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出了富有艺术感染力和个性,力求使观者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主要论述了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点。
2 博物馆展示设计原则
2.1 展示空间的分割与延续原则
博物馆作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不仅重视室内空间及平面布局,而且要重视把握好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一般性注意事项,包括陈列密度、流线原则、柱网与空间组合等等。博物馆的展陈安排是将展示对象的特征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独特化表现的过程,展示空间、展线组织构成了设计的风格基调。在展示区的划分上,采用一定的光线、声音、味道或一些装饰物进行空间分割,并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延续,让观众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与博物馆进行互动。
2.2 互动体验展示原则
1总体与局部
博物馆的展览周期较长,展品摆放相对固定,展览的内容大多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出的物品多数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文物和艺术品。作为展示设计总体与局部的编排,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将展区、展品分门别类,科学有条理又相互联系地陈列出来。总体是要放眼大局,对展览区域,展出内容,展品陈列,进行全面规划布局,设计时应按照参观路线,自始而终,陈列有序,既要编排大面积的主展区与单元展区配合,又要有体验区、休闲区作辅助。视屏放映,资料查询互动,为观众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参观环境。局部是指单元展区,它由具体的展板、展台、展架、墙面、地面等组成,设计表现细节要与总体相链接。拿局部展板的设计来说,可分上、中、下三段,上段高于人的视平线,适合放置展览单元标题文字、图片,以显示整体的展示节奏、顺序;中段与观众视线平行,是最佳展示表现位置,应把文献、图片、图表、精巧物件等重要展品放在这个位置上,方便观众详细阅展,图片实物的前后摆放,要塑造时代特征,文字说明需印证图片实物的因果关系,力求展览内容的系统、严谨,体现陈列的逻辑层次;下段低于人的视平线,适合放置全玻展台、展柜及实物展品。布置的细节需要精心设计,具体陈列时要结合内容、选择不同材料、不同款式来制作展具。精美厚重的青铜器,宜放在质地稳重的台座上,增加安全庄重感;而历代瓷器、玉器、漆器、竹木牙雕(指我国传统雕刻艺术中的竹雕、木雕、象牙雕刻)等应量身定制亚克力(亚克力板由甲基烯酸甲酯单体(MMA)聚合而成,即板材有机玻璃,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的有机玻璃)有机玻璃展座,进行装饰搭配,突出器物秀美、精致,表现出空间的通透与整体展示内容前后、上下的呼应,构成互动的连续性。展览应既有总体布局的严谨,又有局部细节的亮点,营造清新雅致、完美统一的展示艺术效果。
2形式和内容
不同类型的展览内容决定展示设计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评价一项陈列展示设计时,人们往往只从艺术感受的角度上加以衡量,而它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不同的展览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手法,借用艺术规律及美感法则来高度概括表现内容,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创造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抗日烈士纪念专题展览,其展示设计表现的宗旨是纪念先烈,通过烈士事迹向广大观众进行中华儿女抗日革命传统教育,这样的主题内容,展示设计表现形式应力求庄严、肃穆,使观众对烈士产生缅怀和敬仰,对日寇的憎恨。举办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展览,其展示表现形式应追求新颖、明快,给人以气象恢宏、琳琅满目、国富民强的感受。以上两类展览,虽审美感受各异,但表现形式与内容相互交融,形成合力,充分体现出形式是内容的本身携带、不可分切的载体。展示设计艺术的外表形式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它们是“形”与“质”的关系,相互呼应,内外交融,外在表达形式始终围绕着内容而展开。
3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一种最具表现感情的视觉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辨别、突出物像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在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中,一方面色彩能创造各种情调和气氛,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对展品、展览环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经验证明:科技展览宜用蓝色调,农林展览多用绿色,而文物展览应采用宁静的浅灰色,回避大红大绿等强烈刺激的色彩。文物展览的色调应让观众处在清净的浅色环境中,减少视觉疲劳,眼睛与大脑产生一种平衡,思绪平稳,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平静地观摩、体会展览内容。另外博物馆的实物展品,如陶瓷、青铜、玉器、竹木牙雕、名人字画等,在灯光下器物阴阳两面,展示在灰色背景上,受光处比背景色亮,阴影比背景色暗,更显得立体、清晰,视觉突出,可抓住观者目光,让观众在清晰、厚重、丰富、耐看的环境中阅读文物,走进那一段段深远的历史。
4采光与照明
光是一切发现、感知物像存在的视觉基础条件,展览设计创造空间、改变空间、优化空间,都离不开采光。展示设计所用光源来自两种:一是自然光,二是人造光。自然光是以太阳照射光形成的光环境,光线随着地球转动与太阳之间的变化而变化。展厅内一般多在朝北方向采用自然光,它变化较少,柔和。人造光是以电灯形成的光环境,利用各种发光灯具,依据需要调节设置,达到预期照明效果。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常用照明方法,有基本照明、装饰照明、慢射照明等。主要照明手段有直接照明、间接照明、重点照明等。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一个公共场所,国家要求博物馆现在都是免费对社会开放,对大家起到展示及教育作用,尤其对广大青少年起到重要培养作用。博物馆展示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工作,但现在新博物馆学的广泛应用,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念有一定影响,本论文主要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发展沿革、新博物馆学理论及其展示观、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影响三方面进行阐述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影响,希望对研究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促进我国博物馆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博物馆学展示;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发展沿革
博物馆发展已经有了几个世纪了,但最开始博物馆没有展示的理念,根本没有展示。公元14世纪人类就开始有博物馆的雏形,到17世纪80年代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在英国建立了,标志一个时代的到来。19世纪博物馆经历一定阶段的发展,具有了展示的理念,逐步开始进行展示,博物馆资料向人们开始公开。进入新世纪以后,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国家特色的博物馆,现代博物馆都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标志。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博物馆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触摸展示、动态展示、互动展示,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展示的渴望,现在社会上有更多人的原意参观博物馆,喜欢博物馆,促使博物馆的展示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提升博物馆的发展空间,促进博物馆展示不断创新。
二、新博物馆学理论及其展示观
博物馆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改变了以收藏为目的,现在已经开放普及工作知识,起到重要教育作用。新博物馆学理论是相对旧博物馆理论而言,新博物馆学没有明确定义,但其宗旨是“以人为本”,改变博物馆传统理念,对博物馆的展示有了深刻理解,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博物馆陈列要进行科学分类,体现出社会职能,每个展馆都需要一个明确主题,所有内容根据主题设计,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需要。(二)在陈列内容上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侧重社会未来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展示环境的重要性。(三)新博物馆学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整体性保护,包含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保护对今后对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四)陈列展示是一项持久工作,对陈列展示的评价要科学,但要经常进行评估,对提高展示水平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五)改变讲解方式,让讲解员成为引导者与组织者,让观众积极思考,激发其潜能和想象力,注重休闲娱乐,符合现代博物馆学发展。(六)陈列思想要动态转变,陈列理念需要变化,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自然环境变化、人文环境变化,理解陈列主体含义,改变其思想意识。(七)注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手段利用,有助于提高展示水平,激发人们去参观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提高博物馆普及程度。
三、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影响
(一)注重“以人为本”
一、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的现状
我国地市级的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人员编制少、财政投入少等现状,工作上积极性低,同时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多年以来展品陈列的形式过于单一——橱窗传播。例如,于1964年筹建、1986年开放的,以历史文物、少数民族风情陈列为主的桂林博物馆,馆藏文物大概有21500余件,其中以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青花梅瓶为最。展馆的设施除了梅瓶厅是有意识地按历史、艺术价值进行陈列之外,其他的展馆均按橱窗展柜贴墙走的方式陈列,乏善可陈。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过多专注于自身的藏品,利用玻璃橱窗进行保护,注重的是藏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在展品的陈列设计上,每件文物都对应有个纸牌,用寥寥几个字标记着它的时代和品名。观众的既定参观模式就是带上从服务台借的语音导览器,隔着玻璃,走马观花地按指导顺序参观完成任务。当然,博物馆还会提供人工导览服务,但是,部分工作人员由于热情不高,对展品的介绍也只是点到为止。博物馆展示藏品给观众看,观众在固定的展示陈列中进行文化学习和体验,模式单一,观众无法进行有选择性(例如角度)的和深入全面(往往展品介绍的内容信息有限)的参观。总的看来,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呈现出来的关系是单向的,没有交互的,观众无法通过展品的陈列沉浸到相应的环境中去体验那段历史。因此,展品丰富的博物馆,如果陈列展示做的不到位,会大大削弱博物馆身负的文化、历史传播的功能。很难想象,展品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但艺术价值不高的中小型历史博物馆会对陈列展示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桂林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一直在摸索如何以独特的手段、独特的角度展示甑皮岩遗址的发现和文化分期。但是,目前的陈列设计是用甑皮岩人的实体仿真模型和生活场景以展示体质面貌和生活方式,用标记着地层年代的指示牌来展示发掘过程、地层发展,用玻璃柜陈列各种出土遗物(大部分不完整)来展示当时的技术、生产方式等内容。该陈列虽然在内容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展示形式单一,就是静态的陈列,作为参观者,无法通过一片残破的陶片想象当年甑皮岩人用的是什么样式的器皿,无法通过发掘现场地层上标记的一块块牌子想象甑皮岩人的生活方式,感受历史变迁,如此种种离独特手段和独特角度的展示目标还有很长远的距离。虽然桂林博物馆的现状并不能代表所有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的展示效果,但也足以从一定的角度、一定的程度上说明问题,即中小型博物馆对文物的展示更多的是单向的展示,缺乏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注重制造观众参观文物时的临场感。
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适当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手段单一、互动体验欠缺的问题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对参观体验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背景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只以文物为重,而不考虑观众与时俱进的需求,是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互联网终端就能获取原先必须要亲临实地才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获信息量之大、之快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博物馆要勇于面对网络化知识传播的冲击,改变传统的实体展馆单一形式,从20世纪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崭新的解决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虑如何让实地参观博物馆成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重拾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加深参观记忆等重要问题而言,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模拟临场体验,获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信息,会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展览方式和展示设计而言,更具多样性和设计性。针对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提出“扩增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奇妙的例子,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真实场景有着更好的增强效果,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场景融合到真实环境中,虚实融合,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感知。由于用户与虚拟世界联系的同时,也未切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基于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遍,将其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中,将会扩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它把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内容进行互补、叠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强观众在展品参观中的感受,提升数字化浏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文物展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欧洲、美国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在此方面展开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腊多家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成立了联合开发小组设计开发Archeoguide系统,用于对希腊古遗址如太阳神庙的数字增强再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实验室也在古遗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数字化增强再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例如,早期的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均采用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作为融合显示设备。基于早期构架的AR系统限制了用户的运动范围,无法应用于户外环境。随着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针对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运而生。
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手段的中小型博物馆文物展示设计展望
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是把原本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难以体验到的信息,通过技术模拟仿真后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知。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文物陈列展示中,实现“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不仅可以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官体验模式而且能扩展中小型博物馆的时空表达范围。地市级中小型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示存在与时代的技术发展、观众需求不相称的矛盾,创新势在必行,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成为近年来辅助文物陈列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不禁会担忧发生这样的问题:不惜成本的运用技术手段,是否真能提升文物展示的水平,而不会舍本逐末。博物馆肩负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重任,在基于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展示设计前,在制定策略之前首先要明确国家的相关要求。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陈列要突出科学品质,创造有丰富意境、观点和故事的陈列展览,避免缺乏价值观的所谓“精品文物展”;规范设计制作,要科学地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辅助展品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避免花费超常、牵强附会的设计制作;提高策展能力,强化陈列展览策划的观众导向原则,把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从上述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在倡导有意识、有目的、经济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准。未来的博物馆陈列展示时代因为技术的参与会有很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同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相联系。博物馆陈列展示向电子化、现代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已是主流。增强技术带来的会是展品与观众之间交互的提升,近5年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我国虚拟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在国家级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也变得非常普遍。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学者提出基于关键帧匹配的增强现实跟踪注册算法,实现圆明园大水法遗址的数字重现。并采用随机树的方法将特征点的匹配问题转化为特征模式分类问题,解决图像间的宽基线特征匹配。基于该算法构建出基于视频透视式头盔显示器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实时、鲁棒,适用于户外跟踪注册。该研究构建了基于视频透视式头盔显示器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体验效果虽然增强了,但是造价昂贵,对维护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资金、人手都有所欠缺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馆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而小型手持式移动设备(如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的兴起,为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技术途径。目前大多数的主流手持移动设备都内置了百万像素以上的摄像头,并集成了如红外通信接口、蓝牙无线接口以及无线局域网卡等高速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将智能手机作为AR技术的开发应用平台,已经成为新一代AR技术的主流发展。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比较高,基于手机的平台进行增强现实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软件的设计,逐步提升文物展示的体验效果,应该是比较现实的。
作者:谭嫄嫄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历史、社会、人文的载体与传播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满足不了用户在博物馆中的体验。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与多媒体技术的与时俱进,都丰富和提升了博物馆的传播。本文通过结合物联网应用的信息技术特点,探讨了博物馆物展示设计在物联网时代中的创新方法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博物馆
1.1什么是博物馆?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
1博物馆
1.1什么是博物馆?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①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享尽自由时光——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展厅里漫步或驻足,对某些展品一开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却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顺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与博物馆交流的过程。吉尔曼曾提出“当一个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知识让观众好奇时,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
早在古代与中世纪时期,博物馆的雏形就已显现,那时期的博物馆可以称其为藏品储藏室和学习、研究之地;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两个新的词汇来表达“博物馆”:画廊、储藏室。然而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几乎很少对公众开放,他们主要是王宫贵族、教皇和富豪的;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步入公众生活;18世纪,人们还是热衷科学与自然法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物以及自然标本等。到了20世纪,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藏品,渐渐偏向参观者,衍生出了博物馆实践的研究以及针对博物馆参观者的研究。到了21世纪,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也已被重视。现如今随着科技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参观者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变化不仅使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物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著。②
2物联网
2.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缩写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图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连上网络,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到他们的具置和相关信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③,“物联网”的概念正式问世。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2015年北京城市学院中高职衔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项目(北京市资助项目)项目成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型博物馆,展示的空间有限,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是利用博物馆内有效的利用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法将馆藏的各种标本、文物等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观赏者提供良好的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让藏品的展示充分体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该突出藏品的陈列主题,并且根据陈列主题进行内容的整体构思,然后有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陈列展示,提高小型博物馆的观赏价值。
一、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
(一)正确认识小型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博物馆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机构,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和拥有文化价值物品的保管,他对社会大众有着展览、陈列以及辅助教育的作用。所以,博物馆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博物馆要营造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展示环境,主要包含博物馆的室内灯光设计、空间设计、多种辅助设备设计等要素。为藏品的展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优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1]。因为展示设计手法对藏品的展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可以设计出最优的展示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观赏性,为社会大众营造一种更加艺术、直观的观赏空间。此外,在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的安全性。因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见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标本和文物,所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安全保护设计也非常重要。
(二)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空间性,合理的设计展示方案
摘 要: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改变了参观者被动的接受信息的传统观览方式,借助情景模拟、互动等方式,吸引参观者去发现,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性、趣味性,使参观者成为主体,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和信息传播方式,吸引参观者发现信息、吸收信息并且展开思考,形成当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双向传播方式。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体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交互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博物馆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藏品、辅助展品、图片、文字等静态展示方式,并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博物馆从收藏和保护藏品的职能需求转变到教育学习甚至是休闲娱乐的需求上来,这都在改变着当代博物馆展示理念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
一 博物馆展示中心从“物”到“人”的转变
博物馆的社会化,促使博物馆必须要社会文化相融合,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转向重视“人”的感受。而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观众需求设计展示方式,以观众的体验为出发点,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单向展示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双向传播方式。展览,更多的是让人从中获取情感、沟通等等这样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如今,人们去博物馆不只是参观展品,获取信息,也通过观览过程获得一种体验,博物馆展示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今后博物馆展示设计应该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展示展品,而是通过设计,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环境,通过这个环境满足观众的官能感受。将信息有效展现给观众。互动项目的兴起和发展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
交互越来越多的作为展示手段存在于博物馆设计中,关于博物馆的交互设计,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交互设计带来的体验让人们的认知更加深刻和难以忘怀。交互,有时也被称作互动,泛指人与自然中一切事物交流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产品。[1]博物馆的交互展示方式,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围绕着展览主题和观众运用多媒体设计所设计的场景或装置,通过观众的参与和动手动脑的实践,和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将传统的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在体验参与过程中的探索发现和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同时有效带动了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学涉及博物馆的建筑、陈列、设计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是博物馆学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博物馆陈列,柜内的道具、色彩、光线环境的设计,能够提高视觉效果。柜内设计涵盖了设计的多个方面的元素,包括创意、空间设计等。柜内设计和陈列设计相互结合,能增强展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本文从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切入,为博物馆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柜内;设计
随着我国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多,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博物馆设计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博物馆陈列柜内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明白展柜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对设计的形态和视觉效果进行分析。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空间元素、创意元素、参观者心理元素等。设计人员需要通过独特的设计来展示陈列品的艺术魅力。
一、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的实际运用
1.陈列展示柜内设计概念。博物馆陈列柜内设计指的是在博物馆进行收藏品展示的过程中,对相关展品陈列方式的设计。它是博物馆进行展示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柜内设计对博物馆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展柜的材料选择。收藏品的陈列展示和展柜的设计形式对收藏品的展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展柜分为木质展柜和金属展柜。传统的木质展柜可塑性强,有质感和古色古香的韵味。但随着博物馆行业不断发展,对展览品的安全考虑越来越多,木质展柜逐渐被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的新材料替代。现代博物馆中的展柜都以金属展柜为主,在实际的使用中,金属展柜具有密封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金属展柜的密封性有效防止了灰尘、蛀虫对展品的威胁,同时保证展览品不易被盗抢。同时,金属展柜能够保证灯光均匀,保证展品的艺术效果。
3.陈列展示柜内设计要求。博物馆展柜有多样性,在实际使用中常见的有独立展柜、壁挂展柜、电动展柜等,这些不同展柜的选择都是根据展品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展柜的长宽高进行良好的判断,因为不同的展品对展柜的大小要求都是不同的。同时,对展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展柜的陈列位置。只有良好的展柜设计与合理的陈列展示,才能使展览品的艺术效果得到展现。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知道展览品的基本情况,才能依据展品实际情况设计出好的展柜和陈列位置。
4.陈列摆放的要点。展柜和展品如何进行陈列摆放主要依据的是展品的实际情况,根据展品的材质、大小等对展品的陈列进行合理搭配。通常可以将同一类型的展品摆放在相邻的区域。根据展品的材质、年代、类型进行分区。另外,还可以对展品进行层次分布,营造混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