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士硕士论文

博士硕士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格式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本人在学期间从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是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为保证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实现我校学位论文格式的规范化,特制定《天津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

论文结构要求

学位论文应采用汉语撰写;一般由十一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扉页,(3)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目录,(7)正文,(8)参考文献,(9)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10)附录,(11)致谢.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封面(采用天津大学统一印制的封面)

论文题目:应是整个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要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

25字以内.

学科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为准.

指导教师:除工程硕士写两名指导教师外(含一名企业导师),其他一般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

全文阅读

博硕士学位论文公开的障碍与对策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杂志》2015年第七期

博硕士学位论文(以下称“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其科研价值非常高,尤其是自然科学博士论文。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即承载了作者、培养单位、数据库商、社会公众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因向社会大量开放全文,同时在线访问高达2万人,每天超过80万人次检索。[1]香港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每年下载超过100万篇次,2010年度下载超过238万篇次。[2]学位论文公开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然而,至今,我国学位论文公开比例如何?公开障碍在哪里?如何保证学位论文的顺利公开?笔者结合实践,抛砖引玉。

1学位论文公开的现状

1.1公开机构收录比例非常有限中国大陆1982~2012年共授予博硕士学位4725439人。其中,2012年授予全日制博硕士学位481830人、在职博硕士学位104781人。[3,4]截至2011年底,国家图书馆已采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20余万种;[5]CALIS学位论文中心服务系统收录中文数据172万条。[6]截至2014年8月29日,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学位论文2943341篇,[7]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学位论文2266874篇。[8]截至2013年底,中科院研究生院共授予博硕士学位109882人(博士学位52332人、硕士学位57550人)。[9]截至2014年8月,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有学位论文99906篇。[10]显然,商业数据库收录比例较大,非培养单位收录比例偏低,尤其国家图书馆收藏数比例有待大幅度提升。

1.2学位论文公开范围非常有限有人对114所高校机构知识库学位论文开放获取调查,结果只有4所提供开放获取服务,占总数的3.5%。[2]国家图书馆博硕士学位论文库只能通过注册阅读前24页,CALIS通过全文传递对成员馆读者服务,且要求读者“进入文献传递服务页面,选择用户所在的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全文面向所属培养单位开放。万方和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是商业数据库,根据“中国知网流量计费标准表”,非独家授权学位论文收取0.5元/页,独家授权则1元/页。[11]因此,学位论文公开范围因高昂的费用支付而囿于少数大学和研究机构。相比之下,远不如港台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香港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有20737篇全文可供全球免费下载,开放获取率高达98.8%。截至2012年12月,“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价值系统”共收录台湾地区137所高校1956年至今的759465篇学位论文。其中,254040篇全文提供开放获取。[2]英国被调查的65所收藏电子版学位论文的图书馆,有62所是开放获取的。2005年,英国开始了覆盖全国大多数高校的电子学位论文在线服务ETHOS(ElectronicThesesOnlineService)项目,所有存储在ETHOS中心服务器的论文供读者免费下载。[12]尽管我国大陆地区公开机构学位论文收录比例和公开范围都极其有限,却依然遗憾地出现了2008年千余博硕士某学位论文数据库商侵权案,[13]学位论文公开步履维坚。

2学位论文公开的障碍

2.1学位论文公开主体分析2014年5月31日,笔者选取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排名前10位的学位授予单位,按东西南北中随机抽取了8个学位授予单位,考察其学位论文分别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公开的数量,发现提交数量差别明显(见表)。向哪些机构提交,提交多少,显然是学位论文授予单位说了算。一般培养单位都要求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时签订授权书———类似“授权XXX单位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承诺。2008年,北京一些法院判决学位论文案件时,对这种签字授权予以采信,判决这类签字的学生败诉。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确定学位论文是否公开的最大主体,也是拒绝学位论文公开的最大主体。

2.2学位论文公开不充分的原因分析学位论文拒绝公开的“桌面理由”往往是涉及“不宜公开”的内容。那么,何谓“不宜公开”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管理规定》[14]明确指出,为了促进科学进步、学术繁荣和学术交流,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公开发表。但涉及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推广的内部论文,特别是涉及国家秘密的学位论文,需要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进一步指出,密级确定为“内部”、“秘密”、“机密”的学位论文属于学位论文。机密学位论文保密期一般不超过20年。显然,学位论文不存在“不宜公开”,仅有部分学位论文存在“不宜立即公开”或应该“推迟公开”的情况。学位论文拒绝公开的“地下理由”非常简单———培养单位试图遮羞、作者心中有鬼。虽然学位论文公开能提高培养单位的知名度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但是,为什么一些单位不公开或象征性地公开部分学位论文呢?我们知道,由于学位论文撰写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且需作者在某领域深入研究方可完成,难免极少数人急功近利,出现剽窃、拼凑、数据造假等不端行为,至少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广东某大学图书馆在对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作原创性查证时,发现通过复制、粘贴完成的学位论文不少,抄袭学位论文的现象较为严重。[15]正如《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指出,“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直接责任单位的大学、科研机构乃至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假者的‘同盟军’”。[16]

全文阅读

基于CNKI的国内档案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

摘 要:本文以1065篇国内档案学博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全面分析了学位论文的施引及被引信息,以管窥国内档案学博硕士的学术视野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本研究建议各高校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及学位论文开放获取问题,同时建议国内档案学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

关键词:博硕士学位论文;档案学;引荐分析法;Dh指数;文献计量

作为博硕士多年学习成果的结晶,每篇博硕士学位论文或多或少总有创新之处,蕴藏着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思想。而且作为完整的学位论文通常须系统性征引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故经由众多博硕士集体鉴赏、评估的研究主题、参考文献等信息对我们探测学术前沿非常有价值。开发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不仅能够揭示博硕士的学术贡献,促进学术界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也能够提升学位授予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本文以档案学博硕士学位论文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引文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施引和被引角度全面探析国内档案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笔者于2016年6月8日在中国知网博硕士数据库中检索了有关数据,将学科专业名称限定为“档案学”,时间段为2004-2015年,共得到1065篇文章。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不仅采集了全部档案学博硕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还采集了高影响力学位论文的被引信息及部分学位论文的施引信息。在采集题录信息的过程中,首先利用CNKI的文献导出功能采集了作者、篇名、导师、学校等信息,然后从网页上抓取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数据,接引信息。在采集题录信息的过程中,首先利用CNKI的文献导出功能采集了作者、篇名、导师、学校等信息,然后从网页上抓取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数据,接着用自编程序将属于同一篇文献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在采集引文信息过程中,共采集了被引次数大于等于5的学位论文的2389条施引信息,以及2014年的136篇学位论文的7632条参考文献信息。

本文通过分析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研究档案学博硕士的学术视野,通过分析引用学位论文的施引文献来观察学术界对有关成果的关注度,这两个角度有助于更全面地挖掘档案学博硕士的学术兴趣和影响力。分析高频引证行为可揭示施引者视角的学术交流图景,同时客观地评估被引对象的真实学术影响,故本文在挖掘引文信息时采用引荐分析法[1],将引荐阈值设为2,即施引者对同一对象的2次及以上引用方视为一次引荐。将《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兰台世界》《浙江档案》《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与建设》《山西档案》等档案类北大版核心期刊在CSSCI数据库中的被引数据进行整合,运用h指数批量统计法[2]得到档案学界全部主流学者的领域内h指数,以此作为表征作者学术地位的指标。在分析学位论文的学科影响力时,采用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的学科分类对有关期刊进行标注。

2 学位论文的施引和被引分析

分析学位论文的施引与被引情况可了解档案学博硕士的学术视野及被认可程度,本节从文献类型、引文文献的作者、期刊学科类型、学位授予单位等方面进行论证。

全文阅读

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毕业论文答辩

面临答辩了,借杂烩版的人气发帖,希望大家看了能有所收获

【转】博士硕士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一)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员准备时间,要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二)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全文阅读

运用AMLC检测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文章分析了运用AMLC检测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并严格执行、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并结合运用AMLC三个方面提出了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学位论文 比对 评定指标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率和召回率高,抗干扰性强等特征。通常情况下将任意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章与比对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比对,只要被检测的文章与比对数据库中的文章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系统发现,同时AMLC则在对完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的性质提供依据。为提高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目前已有520余家高校都在使用这套系统[1],这不仅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审查论文、进行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还能够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位论文进行后期跟踪处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消除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对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工作实践中感到,在使用该系统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存在的问题

自AMLC以来,AMLC在严把论文内容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总文字复制比作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衡量指标是不科学的

由于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简单地将总文字复制比定为15%~30%都是不科学的。社科方面的论文文字阐述内容比较多、引用经典著作、政策法规、名言警句比较多,而且如果确实存在抄袭痕迹,在网络上检索也比较容易发现。比如法律学科的学位论文,本身就需要引用许多法律条文,总文字复制比肯定比较高;而物理、化学、数学等理工科方面的论文,大段都是公式、数字、分子式,总文字复制比肯定比较低。因此对于理工科论文来说,关键的不是文章抄袭,更不能以总文字复制比来衡定,而是如何判定数据造假。因此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同一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不同章节将文字复制比的界定标准应有所不同。

2.比对数据库覆盖内容不全面

全文阅读

美国近三十年(1983―2012)硕、博士论文中国学前教育相关选题分析

【摘要】本研究选取美国近三十年来以中国学前教育相关问题为选题的65篇硕、博士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论文基本信息、论文选题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儿童发展比较”一直是关注度较高的研究选题,同时学前儿童的“特殊教育”选题的关注度逐年升高;量的方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为质的研究方法;在三地的比较中,大陆相关研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美国;硕、博士论文;中国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02-05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对外学术交流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国籍(包括香港、台湾)学生在美攻读硕、博士学位。随着中国学前教育越来越多地为世界所关注,不少在美中国留学生的硕、博士论文选择研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们站在异国的土地上,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多视角、扩散状地关注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

美国硕、博士论文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关注,让我们有机会从西方视角以及身处海外的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待中国学前教育,从中有所反思,获得启示。而通过此类信息的分析与交流,也能让我们更加开阔眼界,多视角地看待学前教育的发展。

本文对过去近三十年中,美国硕、博士论文中国学前教育相关选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回顾更好地了解其研究状况、分享其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开放获取环境中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

从学位论文资源及其开放获取、“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概况、“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检索、“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统计、加入“博硕士学位论文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方面,对开放获取环境中“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及其学位论文资源进行了探讨。

学位论文 数字资源 开放获取 台湾地区

一、学位论文资源及其开放获取

学位论文,特别是包括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时评审用的论文,由于具有较好的原创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成为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信息资源,对科研项目的选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观点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科研、教育和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纸质版的学位论文一般属于非卖品,在作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绝大多数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表或者出版,而是由指定的单位进行收藏和保管,所以,属于用户在一般情况下难以获取的灰色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由于学位论文获取难度大,造成其利用率低,学术资源浪费。随着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免费全文为特征的全世界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投入其中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数字化学位论文资源,使其成为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此,对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实现开放获取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资源进行研究探讨,以便让这些宝贵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被用户更为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为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供基础条件。

二、“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概况

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资源仍以封闭性使用为主的情况而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先进,资源内容的新颖度较高,目前最新可开放获取2011年的学位论文资源;年代跨度也较长,可达半个多世纪,即从1956年到如今。其中收录学位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网站。其网站说明为国家图书馆免费供公众使用的学位论文在线服务,高峰时段同时上线人数突破2.5万人,每天提供检索人次超过80万次,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学术支持网站之一。基于学位授予法,国家图书馆为国内唯一之学位论文法定寄存图书馆,负有搜集、典藏与阅览我国学位论文的职责。历年来,国家图书馆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建立国家级的完整学位论文总书目库与信息整合平台,本着“公开取用”自由、平等、开放的精神,推动我国学位论文信息的共建共享,以政府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理念,推动学术传播自由、照顾信息弱势族群,实现学术之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义,并藉此国家级的学术研究支持平台,提供下列学位论文知识加值服务,作为提升学术研究风气,以及向全球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建设。由于该网站的权威性所致,因此,它收录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是台湾地区各同类网站中最多的。截止2012年4月27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有222918篇学位论文属于开放获取性质。从台湾地区各高校历年的学位论文开放获取比例看,最高的比例为法鼓佛教学院的100%,最低的比例为中州技术学院的4.65%,平均开放获取比例为31.93%。从该系统收录历年开放获取学位论文的数量看,成功大学最多,为17 251篇(已公开15 918篇),中州技术学院最少,为2篇,平均为1 624篇。未来,“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将藉由国家和地区级的学术研究支持平台,致力推动中文学位论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政府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理念传播学术自由、缩短城乡差距与数字落差,实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义。此外,更将以政府公共部门网站的身份,持续协助国内各大学与研究人员将学术研究成果向全球,推动学位论文书目信息和全文资源的国际化,进而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更高的曝光率、被引用率与学术影响力。

三、“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的检索

1.学位论文资源的检索

全文阅读

反方:硕博连读弊大于利

不用参加博士生统考就能读博士?看上去很美,其实弊端很多。

大部分高校是研二上学期就开始硕博连读的申请工作,甚至有些学校硕士入学前就要确定是否硕博连读。然而仅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很难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学术潜质”,这时候贸然决定硕博连读是个很冒险的决定。尤其是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所需的知识积累、理论基础等素质,必须通过选拔测试才能检测,而硕博连读根本就已经省略了选拔测试环节。结果呢?很多根本没有达到要求、也不适合的硕士生硬着头皮读了博。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以硕士学历为起点,所以一部分人读研在希望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为了获得这个硕士学历,而并非希望在专业领域内做学术研究。而有些导师在招生时就提出希望或要求学生硕博连读,学生为了能顺利读研有时候不得不妥协。但是他们对学术没有兴趣,转博后压力会非常大,达不到博士的要求会延期毕业甚至不能毕业,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硕博连读学生也拿不到硕士学位。或者他们在转博之前撕毁协议,不再读博。这样的结局,辜负了导师的期望,彼此都不愉快,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说,硕博连读的培养方式存在局限,甚至是对人才发展的束缚。硕博连读期间一般不换导师,五年在同一个氛围中学习生活。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个导师,接触同一类的人,理念没有办法得到更新,这对思维是很大的损伤。因为每个人包括自己的导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硕士和博士在不同的导师手下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考取外校的博士,或者出国深造,即使仍然在相同领域和方向,也能接触到不同的导师,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

另外,硕博连读不存在硕士论文答辩环节,自然不用撰写、修改硕士毕业论文和答辩。貌似这节约了很多时间,其实相当危险。硕士论文是系统培养学术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的关键,大部分学生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就是通过写论文培养起来的,缺了这一环节,学术研究能力从何谈起?往严重处说,学术人才培养要服从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硕博连读是违反这种规律的,一步到位的质量未必比硕博阶段分离的学生强。现在很多大型医院并不青睐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而更喜欢分阶段培养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更系统,经过的训练更完善。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硕博连读的弊病。

全文阅读

各教育大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将德、羡、英、日、俄等五个教育大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各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学位设置、生源选拔、课程学习和研究生指导与论文写作环节的异同。因此,得出共性结论,从教育大国的模式中得出启示,必将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学位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程式,具体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生源的选拔、课程修习与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本文通过对德、美、英、日、俄等五个教育大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些共性结论,以期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现状

(一)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相应为培养从事科研与大学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培养目标中也开始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学位设置一般为本硕连读,学士和硕士都属于第一级学位,修完第一级学位后,可申请博士学位。一般不需经过入学考试,只要提供相关的学历证明和教授的推荐信,导师同意即可开始博士学习。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没有录取和招收的任何时间限制,入学也没有固定时间,且不必在校方登记注册。课程学习没有对学分的严格要求,大多属于研讨性质。博士研究生必须撰写具有创造性的论文,一般要3―6年才能毕业。

(二)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培养模式并行,体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美国对研究生的选拔首先要求申请人必须具有硕士或学士学位,同样需提供前一学位期间的成绩和学历证明,对于符合入学资格要求的申请者尚需经过导师面试,面试合格后方可入学。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具体的课程教学,研究生院为学生提供可供选修的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具有灵活性。研究生指导方式履行的是集体培养模式下的导师制。研究生必须通过所学课程的考核,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还必须通过具有相当难度的资格考试才能够继续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取得学位。

全文阅读

硕士生提前工作现象博弈探析

摘 要:针对硕士生普遍提前工作的现象,提出就业压力动因,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硕士生知识积累的探讨,给出了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建议,并指出高校和用人单位应有所作为。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参考性意见,值得进一步深入,为教育管理方法和决策的理论与应用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3003

1 提前工作的动因

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应届博士毕业生。自本科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更是成为热点问题。新闻报道2008年中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部分地区甚至传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信息,社会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对大学生求职者表示的那样,“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有超过700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减少与高校扩招政策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流程。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本研究仅以硕士生为对象进行探讨。硕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后备军,而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对硕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若硕士生提前工作则有可能令实际培养时间不足,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其今后的就业也将产生影响。所以,于国于己,硕士生的选择都值得商榷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