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刍议波普艺术

摘 要:波普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它主宰了20世纪的国际流行文化大潮。波普艺术将大众文化与权威文化通过先锋思想融合起来,使艺术不再是严肃的话题,而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歌颂着大众文化。本文旨在论述波普艺术的由来及其如何将艺术还原于现实生活。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国际性流行文化流派,同时也是将大众文化与传统艺术直接联系起来的艺术活动。起源于英国伦敦,盛行于美国,影响波及全世界。它的出现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将绘画从现代主义狭窄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其欲意表现的大众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区别,将艺术还原于现实生活,让艺术接近人民大众,因此,再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中。波普艺术是一个征兆,由此,迈开了后现代艺术奔放的步伐。

一 ,波普艺术的产生

波普艺术也叫“普普”艺术。就词义而言,波普是大众的意思,同时也具有流行的含义,所以有人也将波普艺术翻译成流行艺术。波普是一词源于“pop”,即棒棒糖的简化口语。而波普艺术是 Popular art的简写,即流行文化。因此在波普艺术中的“POP”译为流行的,通俗的。

波普艺术的名称首先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L.阿洛威于1954年酌定的,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标志着波普艺术的诞生。

波普艺术所欲表现和歌颂的是大众文化,因此,要了解波普艺术就必须探讨何谓“大众文化”。所谓“大众文化”,是工业革命以及其后一系列科技革命的产物,是把流行、民主和机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即商品电视画、广告宣传画、流行款式等大众宣传媒介。那么,波普艺术何以要鲜明地表现“大众文化”并一致努力要把“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从而引入到美学领域中来加以研究讨论并热情歌颂呢?

二,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歌颂

全文阅读

“坐”的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评家的格言:伟大的艺术必须是艰深的艺术。接近女人肌肤的质感,梦幻的几何造型,来自意大利米兰家俱展上的这些椅子让人浮想联遍。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悄悄举起波普的旗号:艺术不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应该等同于生活。

从一开始,波普艺术就被定义为色彩鲜艳的、青春的、有趣的、性感的、诱人的、幽默的。雕塑设计家们运用现代技术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发现了塑料作为雕塑材料的可能性并把它应用于当代艺术。这些椅子不但具有前卫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而且表面非常柔软,摸上去有点像肌肤的触感。

从波普艺术中,设计家们保留了幽默、观念和娱乐性,这些作品是消费世界的现代生活雕塑形式。法国雕塑设计家路易・迪朗说:“我注重波普艺术精神的特性,并且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我的作品不只是雕塑,它还包含有小饰物和宣传性,并且与当代生活和幻想密切相关。”

在这些作品中,除了梦幻和几何形之外,性是一个重要主题。设计家们认为性是无辜的,他们试图通过作品对性的权力话语进行解构和颠覆,从而使人们得以从性问题的顾虑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就像“红唇沙发”(图4),人们不但可以光明正大地仔细观察嘴唇的构造,还能用手仔细抚摸它的纹理结构,体会那种接近人体皮肤的质感和柔软,解除这种“性”的禁忌。

在雕塑设计家们的艺术探索中,家具只是一个戏剧性的题材而不是目的,他们运用现代工艺技术给当代生活带来全新的视觉景观,他们的作品是可以当作家具使用,但他们强调的是原创性和视觉冲击力,而不是功能性。当然,如果家里摆上一个能坐的艺术品,是再好不过的了。

1、小牛皮做成的S形沙滩躺椅的价格在20000元人民币左右。

2、不对称的椅背设计让人的背部在同一张椅子上体会出不同的感觉。

3、真皮制作的圆形圈椅内敛而高贵。

全文阅读

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包括文化理论和文化思潮呈现出多元化,波普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波普艺术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消费时代的到来,不仅人们的消费思想发生了改变,文化观念也发生着改变。波普艺术就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突破,属于是商业环境中发展的艺术,是通俗化的艺术,同时对当代文化充满了批判色彩。本论文针对波普艺术的特征及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波普艺术;特征;影响

引言

波普艺术是有别于高雅艺术,而是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通过艺术处理后,用于表达特有的内涵。解读波普艺术的内在涵义充满了幽默,一些艺术作品看起来简直是荒谬至极。波普艺术发展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在该种艺术的设计形式上更多地迎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还更多地考虑到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波普艺术备受欢迎。二十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文化批判热潮的掀起,波普艺术更多地体现出文化批判的内涵,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一、关于“波普艺术”的理解

所谓的“波普艺术”,就是“POP”艺术,即“PopularArt”,属于是有别于高雅艺术的大众化艺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是具有时尚感的艺术。波普艺术与高雅艺术有所不同,如果说高雅艺术充分了文化底蕴,是一种艺术文化思想的表达,那么,波普艺术是一种现实主义体现[1]。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意识不断提升,透过波普艺术就可以深层次地理解社会现实,由此而喜欢波普文化,接受波普文化。在目前的各个领域中,波普艺术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艺术写实的特点,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使人们在观赏波普艺术的时候,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产生共鸣。各种表现现代人心理的主题,包括刺激冒险、狡诈、性感、机智等等,都用夸张的手法,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文化批判色彩融入其中,后现代文化色彩也非常浓重,其中能够体现社会的感性思想尤为突出。这种艺术模式由于符合了现代的社会节奏,所以在短时间内就已经超越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

二、波普艺术的社会背景

波普艺术是在英国诞生的,逐渐在美国流行并发展起来。二十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开始在英国和美国的艺术领域流行。关于这一概念,是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劳伦斯・艾洛威在《建筑设计》上所发表的论文《艺术与大众媒体》中提出的。1958年,波普艺术开始成为被社会大众所接收的艺术。作为艺术殿堂的法国,不仅塑造了艺术的世界,而且在艺术创作领域上也走到了世界的前沿,也因此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据着同时地位。但是,法国在艺术创作上,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在走新现实主义路线[2]。一些艺术创作者对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于是,就在新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将波普艺术充分利用起来,即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波普艺术。应用波普艺术表达现实社会的形态,以美术内容进行表达,使得波普艺术的社会现实性体现出来。法国对于艺术的定位,是以传统艺术为主,并没有完全意义地接纳波普艺术,甚至于存在排斥意向,这也是波普艺术虽然没有纳入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原因,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批判形式存在的艺术表达。

全文阅读

波普艺术的三个视角

摘 要:波普艺术于五十年代末在英国崭露头角,迷恋着城市通俗文化的艺术家以拼贴剪自杂志中的形象开始了最早的波普艺术。文章从波普艺术的产生、波普艺术的特征、波普设计三个不同的视角,来阐释波普艺术。

关键词: 波普艺术;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54-01

有着“波普之父”之称的汉密尔顿对这种新艺术形式下了一个定义:波普艺术是:普遍的、短暂的、可放弃的、低成本批量生产、年轻的、诙谐地、性感的、噱头的、刺激的和大企业的。

一、历史语境中的波普艺术

正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波普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波普艺术更是蕴含着异乎寻常多的社会性。

(一)国际格局的转变

第二次大战的胜利,国际社会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深深地加速了世界的分裂、变革和重构。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控制世界经济,借助马歇尔计划渗透到欧洲经济的方方面面。总而言之,以美国主导的西方政治经济秩序逐步形成。在这种欧美互动,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下,欧美经济迅速恢复并且比战前发展更快,这尤其是推动了其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无疑为20世纪50―60年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全文阅读

纯粹的波普艺术分析

摘 要:从各个角度去看待波普艺术给当代人们带来的精神、视觉等的冲击与影响,道出波普就是最纯粹最直接的艺术,它的特点就是随性、自由、夸张,波普艺术引领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波普;纯粹;艺术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56-0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波普,我心中的波普是最纯粹的艺术。

崇尚标新立异,追求形式的独特,影响了一代人的波普艺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成了很多艺术工作者的宠儿。这是关于那一代年轻人突破的新思潮,这样的影响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延续到了现在。艺术本身是不分对错的,只有认同与不认同的区别。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不断创造,会让各种艺术相继诞生。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存在与这个世界中,最真实的表达就是意识的表达,波普恰是迎合了这一点。随性,自由,夸张,这应该是波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可能只是一闪即逝的触动,却可以让人印象深刻。这是最纯粹的波普艺术。

跟着西方波普风靡的脚步,中国也开始了波普艺术之路,这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转移与延伸。当这一切被一部分人接受,那这一部分人将会慢慢壮大。从一个艺术生的角度看待波普,这是需要被我们延续下去的一种风格,甚至应该从它当中去发掘新的艺术形态。用一个市井青年的眼光看待,波普是让人崇拜的情绪,称之为情绪,那是因为在了解到它时,自己本身已经不知不觉受到了感染。80后是崇尚自由的一代,处在这样的尴尬年龄,表象所呈现的一切需要打很多问号,夹杂在现实与情绪当中,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以一个未来可能从事艺术工作的中国人来看,这样的艺术让人惊讶,不是因为创作技艺的高超,而是被其中所要表达的意识所震撼。这个年代规规矩矩的创作已经越来越不吸引世人的眼球了,但是很多现实又逼得人们必须循规蹈矩,这是艺术的纠结,突破与延续需要不停的反复推敲。被我们叫做“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我觉得他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件艺术品。为什么在众人心中梦露的形象那么深刻,还有那些成堆的可口可乐瓶子。 视觉上的冲击与情感上的震撼,这就是纯粹的艺术,没有做作。热爱波普艺术的人,最享受的应该是瞬间表达的,跟没有枷锁的创造。

把一个破旧的轮胎或者纸箱,带入艺术创作的殿堂,然后出现很多拥护者。一切普通得不能再不通的东西都可以跟艺术联系在一起,这应该是波普的魅力,

更接近于平民化得艺术,才是长寿的艺术。现在很多人进博物馆,美术馆,出来就算明明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总是要安慰自己也艺术了一回。如果文艺片跟喜剧片一样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样文艺片也就变得没有味道了。在我看来波普突破了,艺术本身自带的隔膜,他是更亲民的艺术,观众们可以不认同,也可以批评,但是至少他们看得懂。这是所有关于艺术的事物都必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碰撞。

全文阅读

波普艺术与室内设计

【摘 要】波普艺术冲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商业大众化的文化引入艺术。后现代社会,各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室内设计领域也是如此,文中从通俗化、商业化、戏谑化三个角度对波普化的室内设计予以分析,并引出自己对室内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波普艺术;大众化;室内设计

The Pop Art and Interior design

Feng Na Li Yong

【Abstract】The Pop Ar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boundaries of art and life , It has put the popular culture into art. 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the mutual art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each other. This is also true in the field of interior design.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also the joking about the interior design of Pop. And it leads to my own thinking of the pop.

【Key words】Pop Art; Mass culture; Interior design

现代的社会,亦即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设计领域,亦如此,多元共存,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互相对立的设计思潮。本文将展现的是波普艺术与波普化的室内设计。

艺术领域中曾有波普艺术的流行,而室内设计领域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也表现出一种波普的风格倾向。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波普艺术的特点。

全文阅读

穿在身上的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又译为“通俗艺术”或“流行艺术”。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Post modemism)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确良种艺术形式。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负担观存在物作为创作载体,并赋予的价值和蕴意,以传导给观者最为大众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式。

波普艺术家在人类诸多的日常生活中寻觅到了自己创作的内容题材,并努力地去表现展示它们,因此,波普艺术总是以人预想不到的新鲜花样在民众中炫耀自我的新奇、离导师行为,借以引起公众注意的轰动疚。

波普的经典元素:明星头像、几何图案、绘画涂鸦

60年代,安迪·沃霍尔是这个倍受争议的艺术家举起波普的大旗,把一切流行元素运用到设计之中,引起一片哗然。在随后的时间,便是时装大师以波普设计向安迪·霍尔致敬的日子,这些名单中有伊夫·圣·罗兰、范思哲、阿玛尼……

当安迪·霍尔吹响波普的号角之后,先是范思哲的梦露头像,然后是香奈尔5号的香水瓶子。而如今已发展到诸多门派,单这其中仍然是以明星头像、几何图案、绘画涂鸦这三大风格最为普及,因此这三种元素基本上可以代表着波普。

服装是波普艺术最好、最直接的载体

服装设计无疑是波普风格最通俗的注解。从服装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可以说是形形、各种各样的,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一般来说,便宜、惹眼、大胆、艳俗、放肆、傲慢、消遣、年轻、快乐、眼花缭乱和惊世骇俗是人们对波普风格服装的评价,总之,在时尚界,一种以标新立异为目标的审美风尚开始流行起来。服装设计无论是在面料还是图案、样式的创新方面,都经历了深刻变化,在现代服装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波普设计师们用他们的作品来反映这个令人感到兴奋的、物质丰富的时代。

全文阅读

波普:物质世界中的艺术

泰特美术馆10月1日开幕的“波普:物质世界中的艺术”,无疑是近期最为“极端”的展览。手制造了英国年轻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简称YBA)及艺术市场“神话”的泰特美术馆此次不但召集了YBA中极具争议和挑衅性的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及莎拉-卢卡斯(Sarah Lueas)作品,并颇有意味地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杰夫・昆斯(JeffKoons),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等曾经或依旧是艺术世界的传奇并置于一展之中,稍微关注或阅读媒体文化艺术版的人们马上可以从这些频频亮相于世界媒体版面上的熟悉的作品中(比如杰夫・昆斯的金属兔子等)感受到此次展览的某种“奢侈”,这不但是因为所有这些展出的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广泛性的社会议题,而且在金融风暴后,人们开始反思我们长期以来的经济及消费模式的当下,一次有着波普艺术小型(但绝对是钻石级的)回顾史意味的展览显得非常惹眼。这到底是一剂对于目前景气低迷的艺术品拍卖与收藏市场的强心针,还是在向人们展示消费世界中最“疯狂”的,甚至至今仍在膨胀的“传奇”?

与安迪・沃霍尔当年极具开创性的离经叛道相比,我们似乎可以说之后被划入波普艺术狂潮中的艺术家都是安迪的徒子徒孙了,安迪・沃霍尔几乎尝试了在他所拥有的那个时代的物质世界里几乎所有的范畴,他对于艺术向其他社会领域的渗透,或者说是颠覆式的佯攻,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打破了约束。很多安迪的作品即便是今天看来,依旧是十分辛辣,甚至连YBA里的猛将都显得阐释过度和保守了。和今天很多的艺术传奇所不同的是,安迪已经和他的争议性作品一样尘埃落定,他自己的传奇并没有成为后来者新的标准和约束,而更多的是启发式的反思和刺激,从今年初热销的中文版《安迪・沃霍尔文集》中,我们可以瞥见他独特的对于艺术和世界的理解。在上世纪那个嬉皮士和达摩流浪者的60年代,安迪可以说是唯一彻底地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也包括对自身的嘲讽和否定的个体。作为此次泰特美术馆“波普:物质世界中的艺术”展览的开篇,实在是找不出比安迪更适合的艺术家可以在展览的一开始让观者进入到波普艺术的语境之中。

应该说,波普艺术在安迪・沃霍尔之后已经“被迫”改变了它向物质世界渗透和挑衅的策略,或者说物质世界本身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得艺术家及其作品重新调整他们面对这种新的当代情境的方法论。伴随着MTV,百事可乐广告等媒介景观疯狂夸张的全球化消费及文化价值与机制,不断地在纽约以外的东京,伦敦,巴黎,柏林等世界各地与欧洲或本土经典的理性现代主义文化发生碰撞,展览中的其他诸位上世纪80年代后崛起的艺术传奇,正是应运而生的新的挑衅者们。尽管,并不是他们所有人都认同自己的创作被简单地划分为波普,而这个问题或者也只是策展人的问题,对于村上隆,杰夫・昆斯,达明安・赫斯特等而言,流派的划分应该只是批评家和策划人的游戏。从笔者的角度而言,此次展览中所集体呈现的作品并不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星光大道”,真正的“看点”或者在于从不同时代、地区的艺术家的创作中,折射出的物质世界和消费文化结构的变迁以及我们在其中的挣扎,玩世,沉沦……

戏剧性的世界

杰夫・昆斯,这位“发迹”于上世纪80年代的艺术明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就是他曾经是美术馆里

最普通的一名导览员。昆斯的登堂入室无疑成为当代文化“戏剧性”的最好噱头,也使得安迪・沃霍尔的“每个人可以成名15分钟”的名言应验。上世纪80年代的物质世界的丰富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波普诞生的年代,特别是电视等传播媒介产业的迅猛发展,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的“戏剧化”时刻,这不单单是指海量的电视节目、剧集的充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因电视具有前所未有的集体狂欢特征,而对于戏剧化的模仿更进步的渗透到人们的逻辑及行为方式中。杰夫・昆斯作品中的名人、媒体、流行文化也和安迪・沃霍尔开创的风格不同,如果说安迪面对媒体所呈现出的焦躁、做作、恐惧是那一个时代初尝电视媒体的紧张的话,那么杰夫・昆斯在《天堂制造》系列中冷静的亲身表演和游刃有余的浮夸效果已经呈现:流行及媒介文化已经不再仅仅是艺术利用的物料或对象,而是成为艺术家无法回避的现实背景。当昆斯的金属兔子、盆景狗风靡世界的时候,波普艺术曾具有的批判性大概也在欢乐的气氛中消散。

卡通化的一代

将这全球的快乐图景进行得更加精美和彻底的,当属日本艺术家,此次参展的村上隆便是其中代表。一系列日本卡通文化元素从平面或电子媒体中渗透到空间和展场中;批量生产的卡通玩偶形制在美术馆和博览会中以大体量的雕塑或装置出现,进而,村上隆在将美术馆中建立的视觉体系重新导入到消费生产体系之中,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佼佼者。这样的变化大概是安迪曾经想做也尝试过,却无法真正做到如斯完整的“王国”。可以说,与这个王国永远不老的“王子”相比,安迪更像是一个坐拥神秘城堡的忧郁“领主”了。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中长大的90年代社会菁英们,已经和10年前的艺术簇拥者们不同,或许那些60年代的虚无、理想、放逐早就在戏剧化的感官刺激中被淹没。对他们来说,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五光十色、富足和快乐的,而卡通式的行为方式与戏仿无疑是这群“彼得・潘”们永远的梦幻庄园。此时,物质世界中的艺术,已经需要面对公众对于其艺术独立及批判精神的“不相信”或者说“漠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问:艺术在今天的正当性到底是什么?还是说,这早已成为多余的问题?

全文阅读

略谈波普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它曾经大大影响了中国的“新潮美术”和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向。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虽然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它对中国的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

中国的艺术家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西方波普风格的雕塑是1985 年,当时美国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Rauschenberg)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而此时“新潮美术”在国内正刚刚开始。不过,那时的艺术家对波普艺术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既没有将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理解,而是仅仅将其当作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样式,也没有洞察到波普艺术背后的“反艺术”特质。所以,劳申伯格的绘画和雕塑并没有引起中国艺术家的太多关注,而那些由现成品创作的雕塑(也可称为装置)同样没有赢得艺术家的青睐和推崇。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

“新潮美术”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要建构一个现代艺术的体系,而是借助西方现代艺术来推动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的转型,那时完成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蒙远比拥有某种独特的现代风格更急迫,群体运动远比个人风格的营建更重要,因此劳申柏格的波普雕塑没有被中国的艺术家真正地接受和吸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当时的艺术家来说,采用和借鉴西方现代或当代艺术的语言,无非是希望拥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于新潮的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要让作品具有一种现代风格,而它的来源和出处并不重要,艺术家也没有必要去深入探究西方各种现代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诉求。但是,在这个“拿来主义”的过程中,艺术家会出现明显的误读。而“误读”的核心根源在于,西方波普艺术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社会的产物,而8 0年代的中国却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整个国家仍处于对科技理想的崇拜,对都市化变革的渴望,以及对现代化的追求与憧憬之中。由于中国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由消费为主体的社会形态,所以,大部分的艺术家并不能真正洞悉波普艺术利用大众图像和现成品来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距离的深层美学诉求,更不会发觉这种新的语言和样式背后的“反艺术”特质。实际上,从1985到1989年,中国美术界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来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这段时间是极为短暂的,随着90年代初中国社会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转型,以及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国艺术界几乎在没有完成现代主义的建构的情况下便急速地跨入当代艺术的领域。这是一次在艺术领域的“”。正是这种急速的转变,使得80年代在现代主义时期没有解决的艺术问题遗留了下来,并被90年代中期表面繁荣的当代艺术创作与活跃的艺术市场暂时地掩埋了起来。而波普、艳俗雕塑艺术在今天的泛滥正是当年被遮蔽的问题的一种显现。

20世纪90年代伊始,“波普”风格正式在中国粉墨登场。但波普化的创作方式最初在中国生根发芽是在绘画上――先是90年代初的“政治波普”,其后是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艳俗”绘画。中国艺术家借鉴了西方波普的样式和手法,即对图像的“挪用”与“并置”,放弃了西方波普艺术的核心观念,即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波普”开始向“泛政治波普”发展,到了90年代中期,一种结合波普风格和裹挟着商业、消费文化的艺术潮流――艳俗艺术开始出现。在整个90年代的艺术格局中,“泛政治波普”与“艳俗艺术”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随着1992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伴随着9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中国社会已身处一个由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主宰的消费社会的语境中,这客观上为波普艺术在中国的存在找到了社会学阐释上的依据。正基于此,1985年劳申伯格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时,他的作品并没引起中国艺术家太多关注的内在动因,因为当时中国还缺乏一个大众社会或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但是从中国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波普艺术的新的语言、风格特征,以及外部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市场利益等方面来考虑,中国对西方波普艺术的借鉴和学习是有某种合理性的。

然而,这种借鉴和学习却是在一种“误读”的状态下完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读”导致了波普和艳俗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泛滥。

全文阅读

波普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波普艺术概况

波普艺术是欧美二十世纪中叶一场主要的艺术革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萌芽于英国,五十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并没有创造出一种风格,它不是一种风格流派,波普艺术是一场艺术观念上的革命,它是对既有艺术观念的颠覆。对于波普艺术概括最为代表性的是英国画家汉密尔顿,即“流行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工业式的。”简单来说,波普艺术即大众的,通俗的,是人人可参与的,易于接受的。这种艺术不再板着面孔高高存在,而是走下神坛,来到你我的身边。

2波普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现代化社会工业化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现代艺术设计应运而生。波普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特征风格促进着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波普艺术看似玩世不恭,有些嬉皮,实际上波普艺术家是以严肃的态度去创作的,他们从波普艺术中汲取灵感,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主要创作对象,把“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灯红酒绿的范畴中挖掘出来,变俗为雅,上升到美的范畴中去。可以说,波普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

2.1家具设计中的波普风

20世纪60年代中,英国在家具设计上出现了波普风格,特点是色彩绚丽,造型简单,价格低廉。完全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束缚,以玩世不恭的新的设计观念,高度娱乐、戏谑、玩笑的方法,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设计师马科斯•克林登宁和他的拼接家具,罗杰•丁和他的吹塑椅子,这些设计都具有明亮的色彩,造型奇特古怪,传递着幽默和乐观,为人们带来耳目一醒的家具风格。

2.2服装设计中的波普风

就服装而言,它具有流行性、时效性等特性,要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因此,波普艺术的装饰性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无处不在,表现的淋漓尽致。夸张艳俗的波普图案,大胆艳丽的色彩搭配被大量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彰显独特的审美意识,展现了波普艺术叛逆,反传统的精神实质。波普之父———安迪•沃霍尔,把他另类奇特的思想带到了服装设计中,他把梦露的头像作为素材,通过排列重复等手法,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吊带晚装上,立刻生动起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