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喻教学法论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字]比喻教学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硬件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概述的介绍了何为比喻教学法,然后指出了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运用比喻教学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讲述如何运用比喻教学法把课程中相对抽象的知识讲授变得浅显易懂。

1. 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常情况,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的影子,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2. 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群体是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一部分同学尽管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些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网络还很缺乏,就更不用说对一些网络技术的操作了。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比喻教学,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转化得生动、浅显易懂,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比喻法”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可以便于学生记住一些烦琐的操作。

3. 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组织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这节课程,用于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

全文阅读

网络程序设计比喻教学法论文

(1)套接字

在《网络程序设计》中,套接字socket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教材上的解释是:套接字是两个通信通道上的端节点。看到这个解释,学生还是不能明白套接字的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常采用如下比喻。既然套接字是作为通信的末端,那么可以使用“电话系统”与“邮局系统”这两个同学们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把支持虚电路服务的信道看作电话线,套接字就类似于一个电话。同样,可以把提供数据报服务的通信看作邮局系统,套接字看作信箱。

(2)基于TCP套接字编程模型

面向连接的网络通信的建立有多个步骤,要使用多个函数。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其比喻为“打电话”这个过程。要建立基于TCP的C-S(客户-服务器)通信,首先双方进程必须各自创建一个端点,也就是调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正如打电话之前,双方必须都拥有一台电话机一样。Socket是面向模型设计的,针对C-S通信双方提供不同的socket系统调用。客户随机申请一个socket号,这类似想打电话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台入网的电话上呼叫。服务器拥有全局公认的socket,调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地址和所创建的套接字句柄联系起来,任何客户都可以向它发出连接请求和信息请求,这就类似于被呼叫方的电话号码告知了呼叫方。客户端调用connect函数发出连接请求,就好比拨打对方的电话。而服务端有可能在完成当前请求之前又发生多个服务请求,为了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服务器调用listen函数将所有的服务请求放在一个请求队列中排队,并尽快处理这些请求[2],这就如被呼叫方在开启呼叫等待的功能,不错过任何呼叫请求。服务器端执行accept函数等待来自某一客户端的实际连接请求,实现与客户进程连接,这就如被呼叫方拿起电话,双方可以正式通话。最后,客户端与服务端完成数据传输后调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撤销连接。这就好比打电话双方通话结束后,挂掉电话。

(3)基于UDP的通信机制

用“邮局系统通信”来类比这一种通信机制是非常恰当的。基于UDP通信是面向非连接的,无法保证数据以正确的顺序到达。这就类似我们先后寄出两封信给对方,不能确保第一封信一定会比第二封信先到达对方手上。而在通信过程中,服务端和客户端双方首先都需要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这就好比寄信之前,对方的通信地址我们是要已知的。而客户端发送信息以及服务端回应的时候,调用sendto函数来实现,需要指明对方的地址。这如同在寄信的时候,需在信封上要注明对方的地址信息。

(4)协议端口

在讲解“协议端口”时,学生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网络通信的时候要指明端口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采取比喻教学法。大多数操作系统是支持多进程的,目的主机到底把收到的数据包送给哪个进程呢?就好比我们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的业务有多种,有多个服务窗口。我们要成功地办理业务,必须知道对应的窗口号。同理,当你的主机开启多个服务时,如FTP、WWW、E-Mail多个服务,当接收到传送过来的数据包时,主机要准确的把数据包传送给相应的进程,这就需要数据传输的双方进程开启端口,这样数据包将会有标识有源端口,确保接收方顺利地将数据包传送至这个端口。

全文阅读

医学教学论文:比喻法对基本医学教导的意义

作者:龚阿芳柳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用生活中和人体某些结构、功能相似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子宫固定装置的韧带有四种,各韧带及功能往往混淆。可将蝙蝠衫的衣袖假设为阔韧带的位置,人的躯干示子宫,如果两侧用力拉住蝙蝠衫的衣袖,躯干自然不会左右摆动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阔韧带的位置及功能。用儿童游戏中的“抬轿子”来比喻子宫主韧带。游戏中的两人的双手示主韧带,坐在双手上的儿童臀部示子宫颈,双手作用主要托住儿童,不至于往下掉,子宫主韧带的功能、位置就不言而喻了。骶子宫韧带用“老鹰叼小鸡”来显示,游戏中后面的人抓住前面人衣服后部、手及衣服即为韧带的位置,在游戏中人腰部均为前屈,所以骶子宫韧带的功能就是维持子宫前屈。这样的比喻,生活气息浓,通俗易懂,易学易记,大大降低了知识难度阈值,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运用比喻法讲解《生理学》

在生理学的理论授课中,有些知识较难理解,可通过“说笑话”、“讲名言”、“打比方”,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理解记忆,一次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说笑话”如讲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其中的绝缘性使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假设无绝缘性,且脸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与臀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走行在同一神经干内,那么打一下“脸”就会“屁股”痛,打“屁股”就会“脸”痛。学生听到这里便会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加深了对绝缘性的理解。

2“讲名言”在讲“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作用”时,举古人曾“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

从生理学角度,运用的就是痛觉的刺激使上行激动作用增强,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保持觉醒,避免瞌睡的。再如讲嗅觉是适应现象时,举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是就是嗅觉的适应,并且包含深奥的哲理,给同学讲一讲,不但加深对嗅觉适应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且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3“打比方”在讲突触延搁时,举一个跑步时“比喻”。如一人单纯跑100米,耗时很短即达终点,但如100米中间有一条河(相当于突触),那么该人再跑这100米时,要过河,首先要脱衣服,游过去,再穿上衣服(相当于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然后才跑到终点,耗时很多,所以要耽误一段时间。这样通过这个“比喻”同学对突触延搁的理解更深刻,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更浓厚。

全文阅读

设喻教学法在中学语文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设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教育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中学语文的教学领域中,因为设喻教学法的生动有趣,引发了广大学生们的浓厚学习兴趣,切实增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设喻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还不够完善,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需加以弥补。本文将从设喻教学法剖析、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要点以及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以较为深入的探研,为的是进一步完善设喻教学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设喻教学法;应用探究

1.设喻教学法浅析

应该说设喻教学法的创建是比较成功的,用该教学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营造出活泼而且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重要的是,应用设喻教学法可以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从教学效果来讲,通过设喻教学法的教学应用,能保证所传授的语文知识和教学任务,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强化语文知识的记忆,帮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时还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的积极作用。

2.设喻教学法在中学语文中的运用要点

要想成功使用设喻教学法,并且达到预想和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抓好设喻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运用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把握好本体特征

首先要研究需要设喻的本体,然后还要牢牢把握住本体的基本特征,才能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自如。在实现本体的成功把握之后,就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剖析每一篇课文。因文生法,通过对本体的成功把握,就完全能够在准确、透彻地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成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区分适宜设喻教学的内容时,先要掌握从如何设喻的角度作以思考,积极探求和发现设喻的运用环节和最佳方式,从而为生动教学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例如,举一篇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祭妹文》,学习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科学应用设喻教学法,渲染文章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水融,可以把《祭妹文》的整篇文章比作一首乐曲,把文章中的琐事比作音符,作者融入的深厚感情则被比作音乐的旋律,没有音符的旋律成不了旋律,更称不上音乐,同时把叙事和写景比作伴奏,就是在音符构成旋律后,再通过抒情和写景的“伴奏”来增强文章的写作效果,这样就成功地变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还可以把《祭妹文》文章的琐事比作珠,感情比作线,该篇文章就是以线串珠的精美饰物。不可否认,《祭妹文》是设喻教学的成功例证,该篇文章充分表现了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文章包含的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饱含的情感足以震撼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只要抓住了本体,教学中设喻效果就会自然增色。

全文阅读

比喻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计算机操作教学历来颇受学生欢迎,但对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职生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就显现得较为吃力,理论课的教学往往较计算机实践教学要沉闷艰涩,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很容易陷入过去那种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比喻法教学模式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中职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很好地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实施比喻法也能较快地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本文即从两个方面阐述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课堂运用;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Metaphor Teaching Method Used in Voca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Wang Dongbing

(Jiangyin Nanhua Secondary School,Jiangyin 214443,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with students teaching operation,but highly specializ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puter learning,college students in a relatively weak cultural foundation on the show was more difficult,than the theory of teaching is often boring incomprehensible to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computer teachers teaching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task set is very easy to fall into the kind of spoon-feeding or over Tangguan teaching.Ana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of a computer classroom theory,can well inspire vocation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more easily grasp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computer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alogy also can quickly enhance their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aspect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 metaphor in teach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Analogy teaching;Classroom use;Teacher quality

全文阅读

外语教学中词汇意义的隐喻化拓展研究

摘要:隐喻理论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文章结合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对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了一些词汇意义的隐喻化拓展方案,旨在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关键词:隐喻理论;英语词汇教学;词义拓展

1、引言

词汇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出现了很多词汇教学方法,如词根词缀教学法、循环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典型例句法等。这些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对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等项技能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容易产生概念不流利的问题。外语学习者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却仍以母语的认知结构思维,所以就会造成外语表达中的不地道现象。大多数学生词汇量不够,常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单词。

隐喻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方法。外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隐喻认知理论理解词义,并进行推理,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扩大词汇量。

2、隐喻理论与外语词汇教学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概念隐喻实质就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隐喻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对外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Littlemore认为外语学习者遇到的大多数词汇均具有隐喻化拓展意义,并指出了这类词汇的学习过程:从基本意思的理解到内涵意思的理解所经历的隐喻性思维过程,即在具体的语境下,通过联想和类比推理,强化理解词汇的隐喻性内涵。(陈朗,2013)王寅和李弘(2004)、陈朗(2010)探讨了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姜亚军、张辉(2003)指出隐喻与词汇教学最容易结合,强调外语教学必须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

3、外语教学中词汇意义的隐喻化拓展

全文阅读

概念隐喻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隐喻理论自形成以来被不断拓宽、深化,而隐喻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在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建立一种“语言意识”。本文主要论证认知学隐喻理论在德语词汇教学方面的运用,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一定的课堂手段,借助词汇场、意象场等手段表达、理解隐喻,并观察隐喻中包含的类比,这种类比可以大大地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语中隐喻用法的含义,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隐喻 概念隐喻 德语词汇 认知

毋庸置疑,隐喻在文学类文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隐喻首先是和文学课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般来说,隐喻的分析和处理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隐喻不仅仅是文学现象,同时在我们的日常语用中也是一个常见现象。因此,在外语课教学中应该对隐喻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讨论,隐喻并不是外语学习者望而生畏的语言现象,而是可以引导语言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

一、关于隐喻的重要理论

(一)替论和比较理论

隐喻理论自形成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讨论焦点。这里对隐喻理论形成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替论(Substitutionstheorie)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称为“新名词的转移”,即一个本属于另一个词汇层面的名词的词义转移。例如:Das Alter, der Abend des Lebens.(垂暮之年,人生的晚景。)这个例子中一个类比或相似性关系引出隐喻式的转移,晚年与人生的关系就好比夜晚与一天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形容成一种替代或一种异化,隐喻所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直接的方式表述。例如:Er ist ein L?iwe.(他宛如一头雄狮。)完全可以说成:Er ist mutig.(他很勇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隐喻不具备认知的功能,至多是一种语言方式,它与谎言或语言游戏相似,是诗化语言或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而使用的一种语言手段。

罗马的修辞学家昆提利安(Quintilian)认为隐喻是一种简化的比较。与完整的比较相比,这里缺少了关于比较对象之间共同点的比较参照(Tertium comparationis)说明。如:Der Mensch ist ein Wolf.(人类就像狼。)只有当人类和狼之间存在一些如狡猾、残忍这样的共性时,这一隐喻才有意义。 昆提利安认为,隐喻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是隐性的,如何认识这种类比关系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理解。

全文阅读

中国隐喻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 隐喻研究近年来成为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国内对隐喻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才刚刚开始。本文对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值得以后研究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隐喻理论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研究

1.引言

莱可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认知隐喻学的框架基本形成。他们对隐喻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诠释: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认识世界最初是从认知基本范畴事物开始的。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人类不满足于对基本范畴事物的认知和表达,将未知的概念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认知、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这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很快吸引了社会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如医学和物理学)等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的兴趣,从而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隐喻热”。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其隐喻的广泛出现是不争的事实,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文字和文字负载等方面的差异,隐喻是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握且较难把握的。如何把隐喻理论的研究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驾驭隐喻的能力,养成接受技能,开拓生成技能,无疑是我国外语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隐喻认知的二语习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2.国内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对认知隐喻学的研究比国外晚10多年,因此,应用语言学研究也起步较晚,尚处于萌芽阶段。1999年,英国学者卡梅伦和洛(Cameron&Low)合编出版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和应用》),标志着隐喻研究已经步入应用性研究阶段。

2002年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召开,发表了几篇相关的文章:“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庞继贤、丁展平,2002)主要阐释卡梅伦的观点;“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林光武,2002)和“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束定芳、汤本庆,2002)分别勾勒了隐喻研究的重点和未来的发展;林光武(2002)认为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已成为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英语教师可以用来解释隐喻过程与抽象思维。此外,隐喻与识字的关系、隐喻与词汇教学、隐喻与青少年的语言学习、隐喻学习与外语教学等都是研究的主题。

全文阅读

巧用概念隐喻,提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与前提,英语词汇的学习为英语语句、篇章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词汇的方式往往是死记硬背或者机械记忆,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要重视词汇教学,探索科学的词汇教学法。概念隐喻法运用人们的认知与理解水平进行单词学习,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分析探讨如何巧用概念隐喻以提升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概念隐喻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面对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只重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不良现状,教师应当积极吸收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的精髓,将概念隐喻纳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之中。简要来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与明喻不同,它是一种将A和B双方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修辞方式,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能够有效地提升记忆单词的速度,能够加强词汇记忆的保持度,对于英语词汇学有裨益。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这种比较普遍的修辞手段定义为认识隐喻。与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同,莱克夫与约翰逊认为隐喻本身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全人类、全世界认知方式中的一种,是人们为了理解一种比较复杂或者比较抽象的概念而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释,这便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以及方位隐喻。概念隐喻理论在国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英语词汇学习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大力吸收概念隐喻的精髓,并运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措施

(一)运用概念隐喻,注重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

英语词汇包含基本意义与引申义,Sweeter认为,正是隐喻促进了语言更加多变与新颖,从而产生了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其中基本意义是基础,而单词的其它意思是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间接延伸产生,单词的其它延伸义与基本意义不可分割。为此,教师在单词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英语词汇基本意义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基本意义背后的概念隐喻,通过学生的认知建构达到掌握英语词汇的目的。例如在教师讲授head这个单词的引申义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其基本意义,即“人的头部”。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包含head单词的词组,如the head of page,学生可以通过单词的基本意义延伸到“纸的头部”,即“页眉”,从而掌握这个词组。另外,还有“政府的首领”即:the head of government,也是由人的头部这个含义引申而来。

(二)运用概念隐喻,融入文化内涵

全文阅读

文章:文言教学的鉴赏点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达成和谐,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有趣,有收获?长期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多样探索。目前,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文字、文章、文化,三位一体,依据文本的特性,针对性地权衡各自所占的比重。放眼一线的教学,文字教学因与各类考核关系密切,仍然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文化教学因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辅助学生的理解,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唯独文章教学因考试几乎不涉及,很多教师也没用心去关注,成为有名无实的教学盲区。

文言作为一种过去的语言形态,确乎淡出我们的生活圈,然其给予我们的滋养却是丰厚无比的。作为新时期的师生,理当自觉读一定量的文言经典,并逐步养成鉴赏的能力。鉴赏者,鉴定和欣赏也。要鉴定,势必需要入乎其中,能读懂所写的内容,文字障碍的扫除至关重要;要欣赏,理当需要出乎其外,知晓相关的文化,能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中体悟到行文的魅力。

对此,时雁行老师在《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理解与实践》一文中这样表述:“青年学生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获得裨益――不论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还是思想感情的陶冶,主要都是在鉴赏过程中获得的。阅读文学作品只是诉之于理解,而不去鉴赏它准确遣词造句、恰当运用写作方法、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不去鉴赏它思想感情的积极健康和主题的社会意义,那对上述两个方面都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教学施政纲领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及了类似的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以上种种,不难看出选文的写作章法理当成为文言教学的关注点,并能以自我的写作实践对比关照,打通古今,有效鉴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时雁行老师的经典课例《劝学》很好地阐释了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理念。此课是他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本科生开设的教学研究课,虽然距今三十余年,但细细品读了教学实录后,以当下的教学评判标准来反观《劝学》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策略的采用、教学语言的呈现,依然觉得可圈可点,受益匪浅。特别是对比了自己的授课和众多此课的教学设计之后,更加深刻地感觉到这种课堂形态存在的价值。当下的教学形态纷繁复杂,而像时老师打造出的这般清清爽爽、实实在在的好课确乎不多了。

好课的标准很多,“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就是标准之一。郑桂华博士主张“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王荣生教授更是指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综观时老师的《劝学》课就是一堂教学内容精准,散发浓浓语文味的好课。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论文,也是荀子的代表作。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精品》中这样评价:“本文谨严细密,说理深透,旁征博引,论证详明。它以大量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几占全文之半,有时甚至是一连串类比,既生动形象,通俗贴切,又含意深刻,说服力强,有助于突出‘劝学’这一中心论题。”此文可以教学的点很多,就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来判定――知识与能力,有若干文言知识值得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劝勉学子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过程与方法,文段诵读、问题研讨等都是极其常规而相对有效的学习途径。但若要教出这一篇的价值,依据对该文的合理定位,则宜在“文字、文章、文化”三个维度中凸显“文章”,兼顾“文字、文化”。教学的现实却是,仅仅只有极个别的有心人在这般教学。张玉新老师就是这极个别的代表,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3期的《晓其意・析其法・明其理――教学设计》可见一斑。

时老师的伟大就在于,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把《劝学》一课的教学价值看得分明,因而重难点的处理也就格外到位。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他主张理解和鉴赏是密切联系,不能割裂的。理解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并且认为立论文(《劝学》可以说是典范的立论文)要引导学生联系中心论点,理解它使用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着意体会那样使用论证方法运用论据的表达力量、论证论点的说服力量。因而整堂课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力图在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突围,有意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感知运用比喻、对比来形象鲜明说理的文风。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于所留的课堂实录中截取部分教学片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