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并购基金

并购基金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并购基金的春天

2013年IPO的暂停加上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使得中国并购市场上演了多出大戏,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下近年新高,这一年也被市场人士称为“并购元年”。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宣布交易案例数量达5233起,披露案例数量为4496起,披露交易规模高达3328.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5%、21.35%和5.72%,创下近7年新高。仅就A股市场来看,据Wind统计,当年沪深上市公司涉及的并购事件为2007起,其中完成交易的657起,交易总价值6044.48亿元;未完成的1350起,涉及金额9853.67亿元。

2013年中国并购市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跨国并购活跃。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企业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热闹非凡的中国并购市场上,最大的亮点是券商系并购基金的逐渐成长,以及“上市公司+PE”式并购基金得到市场的认同。

券商系并购基金崛起

2013年是并购基金崛起的一年,券商系并购基金尤其引人注目。自2012年6月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获准筹建第一只券商系并购基金后,海通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纷纷跟进,成立了并购基金(表1)。

相比券商的直投业务主要对处于发展初期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资,且只能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券商并购基金一般投资于成熟项目,部分资金可以向社会定向募集。并购基金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份,获得其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和重组,待经营改善后,通过上市或转售等方式实现退出。跟其他并购基金相比,券商丰富的客户资源、专业性较强的投行团队、强大的行业研究能力,为其在基金募集、项目筛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但在标的企业整合上,如何选择具有资深经营经验和优秀整合能力的决策管理团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为一项重要的投行业务,券商参与并购基金不仅能够获益于企业价值的重新发现,也可为并购客户提供过桥资金支持,从中获取回报,目前国内已有类似案例。在A股市场的并购狂人蓝色光标(300058)2013年收购博杰广告时,华泰紫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这一交易独立财务顾问华泰证券的关联公司,即为蓝色光标提供了2.3亿元的过桥贷款。此举使国内投行在并购中的收入由原有单一的财务顾问费扩大至资本中介收入,被视为投行并购业务盈利方式转型的一大突破。

全文阅读

寻找并购基金

意欲收购家园实业,两家(知名)并购基金最终都落得铩羽而归的下场。可以说,东方家园的浮沉,正是资本市场波诡云谲、神妙莫测的体现,更折射出中国并购基金的不成熟。

公开资料显示,瑞寰资本隶属于太平洋产业基金(太盟投资集团旗下共有4只基金,分别是太平洋亚洲机会基金、太平洋亚洲机会基金LP、太平洋产业基金、太平洋中国地产基金)。2010年6月,单伟建从TPG闪电离职,出任太盟投资董事长兼CEO,自此太盟投资浮出水面。太平洋产业基金联合创办人之一刘晖瑞掌舵寰基金,同时任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

一直以来,瑞寰资本颇为低调,但其业绩却异常斐然。这家在英国上市的公司,从2006年开始,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先后入股或收购了好孩子、上海华联吉买盛、海南机场集团、汇银电器连锁、派普集团、与物美共同投资的宁夏夏进乳业、上海新焦点汽车服务、和广服饰、上海家得利超市,以及东方家园商业等14家零售消费企业,形成庞大的“瑞寰系”。

太平洋产业基金擅于“带着行业专家去提意见、解疑惑”。其团队成员此前在消费领域的长期浸淫,使得其能寻找到合适的“专家资源”。在公司内部,除了直接做投资的团队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管理团队:由熟知这个行业运作的专家组成。而专家都是有大公司的工作经验,会移植、改良大公司的文化,有从零做起的能力和勇气,还要有足够的能力融入新团队。

数年前,太平洋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李凤江,以东家家园总裁身份高调出席清华大学某并购基金论坛,侃侃而谈太平洋产业基金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给在场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东方家园事件中,虽然瑞寰资本一直保持沉默,但其扮演的角色不能忽略。瑞寰资本看好东方家园“实业+商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优质的家园实业资产,寄望进行战略性投资并从中获益,但却未能按计划获得家园实业的控股权,只接触到亏损连连的家园商业。并不甘心的瑞寰资本,没有放弃对家园实业的幻想,但这一次出征,拉上了龙柏宏易。

然而美好的理想再次折服于残酷的现实。因东方集团出售家园实业的诚意并不明显,先是小股东反对收购,后是在极短时间内,家园实业100%的股权又被透笼轻工和凯利蓝茵捷足先登。瑞寰资本只能守着家园商业,望着家园实业的背影兴叹。

资深并购专家告诉《融资中国》记者:“小股东反对只是托词。在法律上,股东有优先购买权,除此之外,其他没有能够影响交易达成的障碍。如果东方集团想达成这笔交易,就把小股东的股权处理掉就行了。其实,东方集团不想达成这个交易。”其实,东方集团诚意的缺失,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败露:2008年,瑞寰资本先欲收购东方家园51%的股份,后来变更为47. 67%,但依然没有成交,最终只能收购家园商业65%的股权。

全文阅读

基金业并购在即?

国内59家基金公司的境遇有着天壤之别。华夏、博时、嘉实为首的三巨头管理着2000亿元以上的资产;而个别小基金只有数亿元的资产管理量,规模相差200多倍。

备受瞩目的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案尘埃落定,在中国基金发展史上,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否意味着――

中信证券导演“象吞蛇”

华夏基金并购中信基金,是国内基金行业第一起并购案。并购的主角都声名显赫。华夏基金是基金业的老大。作为1998年成立的国内首批全国性基金公司,它刚刚以2479.92亿元的净值总额名列2007年基金规模榜榜首。中信基金虽然只有4年多历史,旗下有4只基金,规模远不如华夏,但毕竟有中信证券撑腰,也是出自名门。

两者的结合,并非“两情相悦”,而是归因于幕后的强势导演:中信证券。为了得到华夏基金,中信证券煞费苦心,从2006年开始,一路过关斩将,砸下血本连环收购。

据证券业知情人士介绍,2006年7月,中信证券收购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证券分别持有的35.725%和5%的华夏基金股权,出价“不超过3.3亿元”,即每股5.90元左右;2006年10月,中信证券再次收购北京证券持有的华夏基金20%股份。此时,中信证券已持有华夏基金60.725%股份,位居控股地位。但中信显然志不止此。

2007年1月,中信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同意以不超过3000万元的价格受让中国科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持3.55%华夏股权。此时,在中信之外,只剩下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那35.725%的股权。

中信证券全面控股华夏基金的意图已经显露,华夏基金的股价也就水涨船高。据业内人士透露,西南证券曾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华夏基金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为每股7.36元,与早先相比,已然升值25%。于是,中信证券和西南证券围绕股权价格问题,胶着谈判了将近1年。两者最终在2007年9月12日签署协议,中信证券获得了垂涎已久的35.725%股权,也意味着中信证券完成了对华夏基金100%的控股。

全文阅读

并购基金的炼金术――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Leveraged―Buyout,简称LBO),是指收购主体以目标公司(通常是上市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为抵押和担保举债融资取得收购资金,收购目标公司的一种企业并购形式。杠杆收购的财务结构中股权投资占20%~40%、负债占70%~80%。杠杆收购基金并不为相应的债务融资提供担保,而完全以目标公司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作为融资担保。

有经济学家认为,杠杆收购引发了美国经济的双重革命:一重革命发生在公司融资领域;另一重革命发生在公司治理领域。这种革命大大改变了职业经理们的权利和行为,也改变了公司治理模式。在融资领域,高负债的杠杆收购激发了融资工具的创新,投资银行家们开发出一系列的金融工具,令杠杆收购风靡华尔街,被人们称为“神奇炼金术”,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发明,可以说是杠杆收购把企业界和金融界带入了“核金融”时代。在公司治理领域,杠杆收购在法律和制度结构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公司形式,它能最大限度纠正公司治理中的委托―冲突问题。同时,通过债务约束、经理层持股和董事会监督,显著提高了具体企业的治理机制与效率,而且也改变了一般企业对待债务、股东价值和董事会的认识。

杠杆收购――是在主流经济以外发展起来的,处在金融学的边缘地带的极具经济生命力的一门以财务管理学为基础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它的诞生是金融领域中的一大创新,独特的融资结构与股东价值创造模式及管理层激励技巧等不但大大丰富了金融、产业经济、公司治理等科学理论,而且较大的促进了和推动着企业制度、金融制度的变迁。一门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科学理论做基础;一项产业运行理论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往往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生命力极强的现实世界,不能没有理论做支撑,杠杆收购也不例外。

一、杠杆收购的基础理论

1. 制度变迁理论

人们常将制度与组织分开来,一种制度通常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制度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的约束,包括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制度的出现降低了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社会激励机制。制度的实施、相互实现及第三方实现,从总的来讲,大致是稳定的。制度的相对稳定,才得以使不同地域与不同时空的交易得以发生。然而,一旦经济中不同资源的价格产生变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利益发生了变化,外加人们偏好的变化,制度将处于不断的变迁当中。制度的变迁最早来自边际的改变,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向质变过度。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部分变革采取改良的办法,另一部分则采取革命。技术的重大创新和资源的价格相应发生较大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是创新利润,制度变迁中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在杠杆收购中金融制度的变迁较重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杠杆收购的产生是美国放松金融管制、金融创新和改变税收政策等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人们对利润追求的结果。

2. 内在价值理论

内在价值理论创始人是马克思,他在其《资本论》中首先提到了内在价值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希尔法登的《金融资本论》一书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之上,在更加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系统地分析了金融经济现象,提出股票的虚拟资本价值的资本化估值方法。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埃姆于1934年在《证券分析》中对内在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该股票未来股息收入的现值,股票价格总是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是不能长期脱离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价格一旦背离内在价值,市场就会通过某种方式(如接管与收购)来进行修正。格雷埃姆对基本分析理论的重要贡献是指出股票内在价值决定于公司未来赢利能力,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决定于公司的账面价值。

全文阅读

中国并购基金需疾行

建议通过政府推动,发起组建控股型并购基金,尽快设立适合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参股型并购基金,支持证券公司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形式开展参股型并购投资业务

中国证监会上市监管部主任杨桦在5月召开的“2011 中联业绩论坛”上表示,证监会将支持包括设立并购基金等并购重组融资模式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有2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实施了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额将近1万亿元。重组后,相关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提高了近两倍。

并购基金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指将投资方向定位于并购企业资产或股权的一类基金,是目前欧美成熟市场PE的主流模式。如今,全球PE体量非常庞大,超过9000家PE管理运营着逾1.9万亿美元,其中并购基金占63%,并购基金已成为了欧美成熟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我国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尚未成熟,并购融资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并购重组。

并购基金发展需加速

国内现存的并购业务大多是自有资金,限制了并购实施的数量、质量和效率,而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有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其中,资本市场融资包括定向增发、发行可转换债等,但因受到融资方须为上市公司且需满足一定的融资条件、履行相应审核程序等原因,影响了并购数量和效率。信贷方面,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向并购方发放并购贷款。但由于贷款行需进行复杂的并购交易风险评估,且要求提供高于其他贷款种类的担保条件,贷款门槛较高,导致商业银行和并购人对并购贷款的使用都缺乏足够动力,并购贷款市场至今发展较为缓慢。这导致近年来PE参与并购交易的活跃度逐渐增强,但PE主导的并购交易占比仍较低。例如,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由PE主导的并购交易金额占比仅为0.35%。

并购重组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必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并购基金是增加并购融资渠道、改善并购融资结构、促进并购市场发展的有益途径。建议通过政府推动,发起组建控股型并购基金,同时,为满足并购融资的迫切需求,尽快设立适合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参股型并购基金,并在证监会现有的监管框架下,支持证券公司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形式开展参股型并购投资业务。

政府助力控股型并购基金

控股型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强调获得并购标的控制权,并以此主导目标企业的整合、重组及运营。控股型并购基金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并购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是美国并购基金的主流模式,其通常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并购标的控制权的获取是控股型并购基金开展后续整合工作的前提。国外企业经历较长历史发展,股权相对比较分散,主要依靠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营。当企业发展出现困难或遇有好的市场机会,股东出售意愿较强,并购人较易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第二,杠杆收购是控股型并购基金通常采用的运作手段。国外成熟的金融体系为控股型并购基金提供了垃圾债券、优先贷款、夹层融资等多样化融资工具,并购基金杠杆率得以数倍甚至数十倍地释放,投资规模和收益率随之获得提升。第三,拥有具有优秀企业整合能力的管理团队是控股型并购基金能够主导目标企业后期整合的有力保障。控股型并购基金的管理团队通常包括资深职业经理人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创始人,这使得基金在完成企业并购后有能力积极主导企业的一系列整合重组,通过长期运作,提高企业效益。这也是国外控股型并购基金与其他PE运作模式的较大区别之一。

全文阅读

中国并购基金风头正劲

在国内相关政策推动下,随着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并购基金在中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9年末,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机构等发文,鼓励地方政府设立并购基金,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对于并购基金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我们认为:在国内相关政策推动下,随着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并购基金在中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并购基金在中国面临着国内市场企业控制权相对难以获取、融资渠道较窄、退出渠道不畅和自身整合管理能力不强等风险。

并购基金的中国机遇

日趋活跃的并购市场为并购基金提供标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并购市场大幅下挫,2009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创近年来新低。然而,中国并购市场却逆势上扬,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双重因素作用下,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活跃程度和交易金额都有明显增加。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强劲复苏,2009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调结构”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兼并重组将成为2010年乃至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在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中,部分企业在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下,出售意向将明显加强,从而为并购市场提供大量的并购标的。由此,并购基金在市场上的选择机会将明显增加,收购企业所有权的难度也将明显降低。

政府政策将推动并购基金发展:为了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不同方面对并购基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08年底,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从2009年并购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主要投放到国有大型企业重组业务。然而,该项政策突破了商业银行《贷款通则》中禁止商业银行发放并购项目贷款的规定,为并购交易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同时,该项政策也为并购基金利用商业银行并购贷款资金开展杠杆收购业务提供了可能。随着并购贷款业务逐步开展,商业银行对并购交易的风险控制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在国内企业兼并重组浪潮中商业银行提供并购贷款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

2009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完善制度、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贴息、风险奖补、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业务”。虽然《意见》中提到的并购基金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这说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并购基金在并购市场中的作用,希望并购基金能够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200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背景下,国务院的此项决定将促进外资并购基金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实力壮大将带动并购基金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随着人民币基金的兴起,本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也将变的更加活跃。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掌握的资金量逐步增大,参与并购交易的可能性也在增强。在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高成长性的投资项目市盈率将逐步提高,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也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来维持资本的高回报率,而前景广阔的国内并购市场将成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重要领域。

全文阅读

券商首支并购基金破茧

中信并购基金的路演正在紧密锣鼓的进行中。

在获批之后,中信并购基金于7月中旬即制作完成了相关路演材料。相关材料显示,此次中信并购基金的拟募集总规模达到100亿元人民币,总基金存续期限为10年,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进行募集,外资机构亦可以人民币形式出资。

一位帮助这支并购基金进行募集的中间人士表示,目前基金的总体认购情况不大清楚,但“自己手上还是有几个客户表示了兴趣”。

在这支并购基金中,中信证券总裁程博明任并购基金董事长,同时亦从公司内部抽调了精兵强将组成筹备团队。中信证券预计,这支基金将在2012年10月份完成首轮募集,首轮募集规模将是最终基金募集总额度的30%。

中信证券为此次并购基金准备良多,已经拥有近十个储备项目,拟投资额近六十亿,并有数个项目已经进入尽职调查阶段。随着资金的到位,这些并购项目将陆续开展。

这是国内券商第一支获批的并购基金,作为破冰之旅,中信并购基金的组织形式、投资风格和募集进程,对接下来的国内券商并购基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其过程也备受关注。

基金结构

中信并购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以中信并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普通合伙人,其余为有限合伙人。基金募集对象作为有限合伙人,不参与基金的日常运营与管理,有限合伙人不超过49人。

全文阅读

海外并购基金中国行

国外并购基金出路何在?很多海外并购基金已开始水土都服了,开始做股权私募投资(少数股权)。

前不久,与一家亚太非常知名的并购基金(Buy-out fund)朋友探讨并购基金在国内开展业务的机遇与挑战。并购基金曾在韩国与澳大利亚“投绩”显赫,曾在90 年代下半期(亚太金融风暴开始阶段)收购韩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类似“国美”企业)。然而,在国内它曾花了近两年时间收购国内大型国有纸张企业的控股权,最终无功而返。

几个月前,我恰好与另外一家海外知名的并购基金交流心得。他们基金在海外大名鼎鼎,然而近几年进入中国发展,业务却不太顺利。

从刚刚上市的黑石集团,到KKR、凯雷等,国外的并购基金,从80 年代初KKR 并购当时美国最大的食品公司Nabisco 通过发行垃圾债券进行杠杆式融资,并购基金被誉为“野蛮人”,最近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克莱斯勒被Ceberus 并购基金收购控股权。最近几年,并购基金会同对冲基金,频频使用“杠杆式”融资,出手收购大型公司的控股权。

并购基金在美、韩等海外大行其道,而在国内迄今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国内大型国企出让控股权,并不多见。前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曾时髦一阵儿,但那时并未有和并购基金联手的案例。徐工和沈阳机床可能是近几年国企与并购基金零距离接触的案例,但最后都不是绝对控股权,且相当耗时、费力。

其二,民企若处于快速发展通道,老板们通常不会让出控股权。而一些民企的老板想转售老股出让其企业,一般该等企业都面临不少困难。除非我们看到两种情况:一是同业的国外对手开出一个收购天价,让民企老板“动心”的。心动就会有行动。二是该民企老板因个人原因(健康、移民等),想“退出”了。否则,年增长30% ~ 100%的民企,很难想象它的老板会出手转让。像娃哈哈和法国达能10 年前的“婚姻”,现在就亮起了“红灯”。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利益安排所驱使。

其三,国内目前缺少并购机会,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以我个人判断,现在乃至未来5 ~ 10 年,是创业以及企业不断成长的大好时机,并购与整合的机会,可能在未来5 ~ 10 年之后会大量出现。其次,像韩国在1997 年遇到外部的金融危机,大量并购机会即刻涌现。后来亚太金融危机消失后,并购基金就赚得钵满盆满了。国内若是突遭外部金融危机,并购、整合机会可能会提前来临!

全文阅读

中国并购基金现状浅析

【摘要】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国的并购基金是想了飞跃式的发展,在过去的2015年,并购基金共完成募集245支,约为2014年的4倍,募集金额744.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13.2%。中国企业2015年的并购交易总量上升37%,交易总金额为7340亿美元,同比上升84%,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有114笔并购交易的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并购基金作为重要的金融产品,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并购基金 盈利模式 估值方法

一、中国并购基金简介

并购基金(Buyout Fund)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用于并购企业,获得标的企业的控制权。常见的运作方式是并购企业后,通过重组、改善、提升,实现企业上市或者出售股权,从而获得丰厚的收益,经常出现在MBO和MBI中。

并购基金一般采用非公开方式募集,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投资期限较长,通常为3―5年,从历史数据看,国际上的并购基金一般从投入到退出要5到10年时间,可接受的年化内部收益率(IRR)在30%左右。

在投资方式上,并购基金多采取权益型投资方式,绝少涉及债权投资。投资标的一般为私有公司,且区别于VC的是,并购基金比较偏向于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形企业。

二、并购基金架构

并购基金常常采用的是有限合伙制,由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组成,其中GP负责并购基金的运作,并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常常为整个并购基金的1%~5%。LP是并购基金的主要资金提供方,分享并购基金的主要收益。

全文阅读

并购基金风险管控策略

摘要:国内并购市场迅速膨胀为并购基金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提供了新契机,然而,蓬勃的发展与政策的支持并不能掩盖行业风险的隐形存在,并购基金亟需在风控方面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幅提升基金管理水平和运营投资能力,从而在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整合等方面起到良性促进作用,故本文基于流程进行我国并购基金市场风险控制论述,以最大限度降低现存运行风险。

关键词:运作流程;并购基金;风险管控

一、国内并购基金概述

一般意义而言,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并购基金乃属私募股权基金范畴,并属较为高端、较为专注的私募股权基金中的一种,它可以通过特定募集、受让股权、认购新股、重组改造、承接债务、收购资产等方式实现合并或实际操控预定目标的最终目的。其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国有资金主导、海外资金为主、中外合资投资及民间准私募等四种股权投资基金方式,而按其是否能够获得被投资企业控制权,亦可分为参股型与控股型两种并购基金。提及国内并购基金的发展史,可回顾到2003年,弘毅投资的成立即刻标志着国内本土并购基金地迅速崛起,但08年国际金融危机却阻碍了它的发展势头,时至2010年受相关政策驱动,并购基金市场又重新活跃起来,然而,发展前景大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国毕竟仍处于资本市场发展初期,诸如资金来源狭窄、资本结构单一、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展机制不健全、退出渠道受限等现实问题依旧存在,再加上其运作风险不可估量,所以,并购基金应进一步提高风险隐患意识,并进行针对性的必要风险识别与防控,才能使并购基金运作得更加尽善尽美。

二、我国并购基金运作流程的阶段性风险识别

并购基金从新设募集到托管再到退出与清算是一条繁琐的经管链条,不可避免地会随时应对各流程风险,首先应学会识别风险,才能制定措施一一应对。我国并购基金现存风险主要包括系统风险,委托风险,道德风险,财务风险及并购基金具体营运风险等,具体的,对基于流程的国内现存并购基金进行风险概述如下:

(一)事前新设募集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其组织形式的一种甄别与选择,所以在组织选择问题上不仅应基于效率优先的原则,还要在法律法规及投资者特有需求方面受限及约束的条件下,在低成本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做到运作效率与风险的合理平衡,才能实现各参与主体权、责和利的三者统一。并购基金要想切实实现运作,融通一定规模的并购基金便成为首要环节,故根本性的资金来源与筹集方式也是本流程的关键核心。而并购基金投资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点则为资金的合理运作,但由于并购基金运作中常会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所以,基金投资者与实际管理人二者利益往往并非完全一致,偶尔也会出现管理人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有损股东利益的行为,故此阶段常会产生投资者与管理人逆向选择及职业道德的风险。对于我国并购基金资金募集阶段的资金来源风险主要包括法律层面、信用层面、信息获取层面的不确定风险,即法律的缺失会导致并购基金管理运作无章可循,信用的缺失会导致融资方资信差异而出现基础素质、信誉质量等风险,信息交流不畅亦会导致投资者委托的风险问题等等,上述风险亟需密切关注,才能尽可能地规避并购基金新设募集阶段现存风险隐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