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较教学法论文

比较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教学方法比较论文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中、西方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当前教学方法存在一系列弊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改进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应注重学生“四素质三能力”的培养。

(一)

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提高中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中学教师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能高效率,但这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己的工作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等主客观原因,无论如何,学习、掌握、借鉴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中学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内外中学数学施教的对象都是中学生,年龄段在13-18岁,心理发展阶段属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相似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在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可比性。比较中西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发现有如下的相似之处:

(1)教学程序基本一致。各国中学数学讲授新课基本上采用这样的程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预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测所学的知识。

(2)讲授法是各国中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中国还是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上是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助。

(3)普遍重视启发式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学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教育改革各国都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①

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我国的教学方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

全文阅读

比较教学国际商法论文

一、《国际商法》比较教学方法的提出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按传统讲授+案例分析的模式进行传道授业,大学生消极厌学,逃课理由花样多多。许多在大学工作的教师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爱学习的学生大不如从前!学生玩手机和游戏的时间比听课课的时间多得多。有学生甚至雇人替自己听课做作业。学生逃课的原因很多,如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学风不好,管理不到位等,有一些学生认为课程之外的知识重要,热衷于在外打工赚钱,还有的学生只挑选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去听,而对那些基础课和文化修养课则回避。很明显,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课程的整体观念存在问题。第二,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互动严重不足。即使有多媒体,视频材料等手段,但课堂教学满堂灌,知识传授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缺少探索热情,认为与己无关。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满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简单,师生互动少,鲜有激情和想象力,学生不愿听,教师也不愿意讲,导致恶性循环。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模式。第三,一考定结果,使考试作弊比较普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考试作弊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造成学习刻苦者受打击,不用功者易过关甚至得高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冲击学生诚信的道德底线,挑战教师的职业道德,挑战教师的课堂教学。第四,大学生学过《法律基础》、《经济法》后,大脑被大陆法系法律关系之理论似乎格式化,喜欢接受权威正统现成结论,传统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无全球视野,仅局限于自己或中国维度分析国际商事纠纷,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智力相应萎缩,理解力变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环境,也使就业难度增加。面对上述问题,大学勿容置疑要改革,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此,要对格式化的大学生输入新的法律系统,需要强烈的刺激。我提出了“比较式”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比较教学方法的内涵及运作机制

(一)比较教学法的内涵及主要特点比较式教学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的。结合当前《国际商法》的实际,学生知识背景现状,大部分学生对大陆法系的条文化、规范化法律制度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入和透彻),具备用法律关系的理论进行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而《国际商法》必须讲授海洋法系的内容。法系不同,技术术语有差异,司法过程、理论迥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广泛对比,学生体验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较,比较教学方法具备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平行、丰富。比较式教学内容要‘一分为二’地讲授。这源于国际商法必须将两大法系都交代清楚。而两大法系在文化理念和制度上差异明显。法律术语不同;证据制度迥异;一个重实体法,一个讲程序正义,法理和技术细节不同几乎覆盖国际商法所有章节。比较教学,一话两说,学生印象深刻。比如合同条款的分类和合同有效要件,我们有主要条款,英美有条件条款、保证条款和中间条款,而且英国合同条款的分类与违约救济方式挂钩,也与诉讼战略战术挂钩。以实例平行展开,一法两讲,平行横向比较,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生动而且效果明显。特别是同样术语、细节导致的结果差异让学生印象深刻。

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在比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比较方式多样,有行为比较,如大陆法中的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与英国法中的庭际禁令;理念比较,如货物买卖中种类物和特定物分类对所有权和风险的影响两大法系观念上的差异、案例比较、结果比较和程序比较等等。老师与学生一起展现一副清晰明快的两法系相似又不同的图画。教师讲课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讲台和黑板之间,教师可在学生之间走动、讲解,以便集中学生精力,有利于教师同学生的细致交流。由学生体验的对抗制VS究问式庭审模式,一案两审,反差大,收获也大。

3.教学过程的对立互动性。比较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教与学的双向对流,就同一案例从原被告及法官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法律体系,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提出讨论题目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开展讨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而机械地授课的局面。所以比较不是简单的横向比较,二是多层次、多技术、多维度的立体化有质感的比较,必须与已有的技术成果同步进行不悖。

(二)比较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发现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主动地探究发现,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共同比较、发现两大法系之异同,让学生参与学习,由被动为主动,有利于消除被动填鸭式的枯燥乏味。而“新课标”理念认为,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同一案件,教学上用纠问式和对抗式比较实际庭审过程,让学生在案件中以一方当事人的角色扮演中体味法律内涵与差异。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以学习间接知识的方式实现,只有通过对某种活动的直接体验,才能培养相应的能力。根据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学习由接受间接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探索获取直接知识的过程。所以本人在实践中,在使用比较教学法时,注重以下几点:

全文阅读

比较文学本科教学方法论

一、困扰与选择

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困扰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学科性质的争论。部分研究者主张比较文学是一门理论课,应该重视理论的讲解;①另一部分研究者则主张比较文学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论的课程,应该重在介绍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②其二是关于学科教学研究内容的争论。对于目前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有的学者认为,从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来看,只有形象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而其他内容都与别的学科有交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但更多的研究者却将更为宽泛的内容置于其中。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首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目前很多高校比较文学课程的课时大概为36学时左右。为了能够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从理论到实践到研究的渐进教学过程,我们将学时进行了如下分配:理论学习占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二学时分配于教师讲解比较文学论文,以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本学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本学科的学术规范;最后是学生的讨论和研究时间。在合理分配学时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比较文学的教材对比较文学理论的阐释各不相同:有些课本重在理论的讲解和阐述,知识系统且详细深入,而且很多学者的阐述有个人特色,并将目前理论的争议写进教材中;有些教材则选择了传统的已经公认的学科理论体系作为教材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也是得到共识的,争论不大。虽然课本创新性不强,但是却增加了不少的实例作为理论框架的补充,这些例证和具体知识点相配合,以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充分理解知识点。笔者认为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理论较确定且有穿插实际例证的教材较合适。原因有二,一是考虑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比较文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这时候是中文专业课相对集中的时候,专业课的增多使得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消化,包括课外阅读、思考、完成作业,因此用在每门课程中的时间就相对较少。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完成了本专业基本方向课的学习,包括中外文学和文学理论、美学等,需要学生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比较文学就是介绍文学的整体研究的一门课程,思维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从单一视角研究扩展到整体视角,将这些课程联系起来进行跨越性的思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在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讲授不宜过深,还是以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加上方法的实践运用为宜。二是从学习的阶段性来说,本科只是建立基础专业知识体系的阶段,宜全不宜深,研究生阶段才进入深、难的讨论研究阶段,是本科阶段的深化。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学习就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方法论的学习,要求的是学生建立起一种开阔的视角,以更宽广的文学整体视角来审视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关系。虽然比较文学课程目前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只要学会在困扰中选择,应该会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好的效果。

二、理论———学科的基础

我们知道,目前比较文学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校,因此争论往往被学者写进教材中,导致教材经形成各言其是的局面,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带来了众多一线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上的困惑。③教师们在不同教材中看到的是不同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不知道在教学中应该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还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选取哪些内容进行讲解,讲解到何种程度等等都是问题。笔者认为当一门学科处于初期阶段,纷争不断之时,研究者应该从实践做起,从最基层的学科研究做起。一切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然后运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实践的运用才是学科理论成熟的基础。只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往往会流于空洞。但是面对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在教学上采取先进入理论的方式则更为恰当。以这种思想做指导,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以学科基本理论讲解为基础,在学生理解理论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于个案分析中。在理论的学习上,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还是选择已经有定论的基本理论较合适。告诉学生最基础的概念、方法。让他们对学科理论有一个感性认识,逐渐训练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取好的比较文学理论文章直接给学生分析,作为补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理论文章的选择要有标准,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平时多注意学者们在实际中对比较文学理论的应用,挑选出非常优秀的和较肤浅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资料库。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多会选择学术大家的文章和书籍,一方面这些学术大家视野宽阔,文章的容量大;另一方面文章的理论性强,分析深入透彻,逻辑明晰,概念周延。学生可以直接以这些文章为起点,不必走弯路。选择文章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积累,挑选学生熟悉的知识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学生就是在教师引导和文章的示范的共同作用下学会知识的,对于比较文学的学习尤其如此,要使理论具体化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感性知识,再通过实践过渡到理论,最后把比较文学的方法运用到所有学科的学习中,真正起到方法论的作用。

三、个案教学———知识的拓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参与实际个案的分析更有助于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也就是说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其知识的拓展与消化比如比较文学中的文类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存在理解困难,但是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如果有合适例证出来给学生演示,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田园诗作为个案分析。田园诗是东西方都有而且还是主流的文类,从理论上对二者进行总体比较,对本科生来说这种宏观的把握很困难,即使是现成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由华兹华斯和陶渊明两者的比较引入,选取现成的文章讲解,把比较的范围缩小化、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先掌握在比较视域下对二者田园诗的对比研究,然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将比较的范围扩大到整个西方和中国的著名田园诗人。按照文类学的方法进行操作,既可以归纳出世界文学范围内田园诗的共同之处,又可以对中西田园诗特点和风格不同进行比较研究,直至文章的理论化。当然在选择个案的时候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与华兹华斯,是因为这两人是东西方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学生对陶渊明非常熟悉,华兹华斯也是很多学生喜欢的诗人,诗歌的翻译已经经典化;另外学界对这两人的比较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大多与田园诗有关,④可以有更多的角度选择进入。⑤比如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歌中有一些相同的意象,如果单单把这些意象进行比较,那么就忽视了文化的隔阂,忽视了这些意象对二者的不同意义和作用,忽视中国传统意象对陶诗的影响,这种研究就只能是浅层次的。从表面看,二者都有出世归隐的目的,但是在这表面的相似背后,华兹华斯和陶渊明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⑥如果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那么教学的效果或就会得到进一步延伸。因此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教会学生比较文学真正的学术要求和目的:不是只停留在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找寻和罗列,而是要深入到异质文化的深层进行思考。

四、研究———思考的延伸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这也是比较文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此,笔者更多的是选取合适的论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小论文。在问题讨论与论文撰写方面,采取集体协作方式,不要求一人一个问题或者一人一篇论文,而是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在两步中笔者一般会选取同样的论题,这个论题可以是学界已经讨论过的,也可以是没有人接触的,只要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鲁迅和外国文学的关系的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有专著和大量的文章,我们在课前要求学生下去查阅相关资料,对学术史进行梳理,然后提出问题。在讲解影响研究的理论之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讨论前要求每一位参与发言的学生或者小组选定一个小的角度:或者是某一个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或者是某一种外国文学样式对他的影响,也或者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对他进行的影响,反方向进行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影响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分别讨论,然后再推选代表发言,一组发言时其他组可以发表不同意见,进行质疑。讨论结束后,任课老师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演示性总结,并将议题深入化和理论化。最后要求每一个讨论组提交一篇小论文。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点评,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学术规范意识。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本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范围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关心的话题也是没有时间、地域和学科限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虚心向学生讨教,和学生展开讨论,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全文阅读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论文

1.同类事物比较法

即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比较各点相同和相似之处。教师在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可以引入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讲解。例如:讲完亚洲的地理位置以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描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并对两个大洲进行比较。

2.比喻比较法

就是把比较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的时候,可以把经纬网比做电影院的“排”和“号”,以确定位置。在讲季风或海陆风的成因时,用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进行比较。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跟巨大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论其大小有天壤之别,但其受热和散热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3.关联事物对比法

就是把两种或几种有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或对比的方法。这样,可以复习旧知识,又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世界气候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记住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再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得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赤道附近的大陆和岛屿多数地方常年气温高降水丰沛,所以这里主要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再对“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有些大陆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对于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对比,从不同侧面加以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形成原因。

4.并列事物比较法

就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使学生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例如:讲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时候,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对比讲解,使学生既掌握课本主要内容,又掌握两者的异同点。

全文阅读

语文比较法教学管理论文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教育在不断进步,上海二期课改要求“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拓宽学习渠道”,我们的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一块升学的敲门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那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比较的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整体性的理念,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一”,教学中就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会、品味作品的主旨,领悟其深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实现二期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篇目、选材、立意、主题上的比较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自修生活》、《最后一课》、《卖油翁》、《我爱读书》、五篇课文时,可运用比较法,先指导学生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选材上看,五篇文章都与学习生活有关,但每一篇文章的立意、构思完全不同,表达的中心也各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对比,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我的自修生活》说明对待学问必须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一课》来表现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我爱读书》通过“我”爱书胜过生命的描写,抒发“我”爱书的心志;《卖油翁》主要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通过比较使学生辨析了内容题材,还可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即对生活应多观察、多揣摩就会有东西可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同体裁的文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的比较

《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海燕》、《我的空中楼阁》,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教学时可运用比较法,通过朗读讨论,比较分析了共同之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脑上网查阅更多的山水之作,满腔热情地引领学生,跟随作者去登山临水,去体会作者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倾注的情感,所蕴含的深意,而当学生去欣赏山水风光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从最平常的一沟一壑,一树一石,去领略大自然的造化神工,感受人类的伟大创造,引领学生领会同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为何写的各具特色?而不同的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何各自特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题目的作文,可以写的各各不同,而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和评价不同的文学风格。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上升。

三、分析人物,概括形象用比较

张志和的《渔歌子》与柳宗元的《江雪》是两首极为相似的小诗。诗中两个“渔夫”对现实都极为不满。前者以“斜风细雨不须归”逃避现实,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悠闲而自得。而后者“独钓寒江雪”则以无言的愤怒冷峻的蔑视社会现实,孤高倔强。又如《结婚现场会》与《春蚕》中的老牛筋和老通宝,教学中通过对两人的性格、时代、事件、环境、情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同是老年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老牛筋有觉悟,有见识,朴实正直,敢说敢做,倔强执拗,气粗嘴硬;老通宝是旧中国农民的代表,他迷信、愚昧落后、行事主观、独断、固执倔强、勤劳俭朴却不大肯接受他人的意见,他虽然也具有中国农民勤劳善良的本性,但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顽强奋斗终将失败。另外,孔乙己与范进、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使用比较法也是万万不行的。

四、换词、删词、变序等的比较,充分赏析语言,品味词藻

全文阅读

浅论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唯物辩证法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一定的要求,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的方法。

比较研究作为方法论风行于学术领域,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比较心理学等都是当代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语文教材的选择和编排已经充分体现出“比较”的意图。它的每组文章或体裁相同,或题材相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比较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求同存异的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和思考能力。可惜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比较分析的重要性,以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可比性文章的对照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运用比较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依靠现有的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和思维习惯。语文教育前辈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教学,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存异分析,对学生来讲,这就是一个搜寻异同,寻求认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思维相互碰撞处于兴奋状态,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求同存异”的结果就在可能发现的“新大陆”中,而知识的“正迁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完成。教学中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

二、教学中比较的范围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不局限于整篇文章,也可以是文章的某一方面,如文体、文章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人物刻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式、记叙顺序等,都可以进行比较。那么,如何进行比较呢?总的说来,就是寻找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具体教学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同题材文章的比较分析

全文阅读

比较还原分析法阅读教学论文

一、“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内涵

“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孙绍振教授在《作品分析的还原法》中如是说到。那么这种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怎样实现的呢?笔者综合孙绍振教授的多篇著作得出“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基础定义,所谓比较还原分析法,就是一种依靠抽象的想象能力,依据具体意象给予的线索,将原生态的、未加以修饰的形象想象出来,并将这种未经加工的形象与文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对比,从中寻找到差异和矛盾,再进行文本分析,便可以从中找出文章的奥秘。这种深度的文学鉴赏方法对于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是一种挑战。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从西方引进了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文本分析系统。西方理论多为宏观性的指导,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分析需要的是微观研究。孙绍振教授指出,汉语文学鉴赏不同于英语文学,并不能“一劳永逸”,不是单纯的一个方法就套用于所有作品上,而文学批评已经被公式化、概念化的教条主义垄断,艺术分析上既然找不到现成的东西,就需要进行理论构建,才能对汉语文学鉴赏有所帮助。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推荐,而是具有创造内涵的艺术行为,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将实体事物以声音、语言、线条和色彩等表现出来,那么文学鉴赏就是以联想的方法将过去见过的实体或类似的生活体验与文学作品结合,在这样的交换中享受文学作品带来的美感。而孙绍振教授不单纯重视还原,而是在还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造,并由此构建出文学鉴赏的层次。依次是价值观念的还原,艺术感觉与科学实用的还原,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还原,历史还原,文体还原,流派还原,风格还原。所谓比较还原分析法,就是一种哲学上的实事求是,根据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还原和分析深化,成为系统化的阅读方法。

二、“比较还原分析法”在阅读中的实际意义

“当我面对一切违背这种方法(比较还原分析法)的方法时,不管他有多么大的权威,我总是坚定地冲击,甚至毫不容情的颠覆。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以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孙绍振教授对于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坚持,在各个文本阅读中付诸实践,为文学教学提供了帮助。在这样的分析下,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时沉重的心理秘密,看到了花木兰女性本色下的平民英雄意义,看到了阿Q愈发麻木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印证了“比较还原分析法”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科学性。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对其内涵深入理解,而深入理解就必须追溯到意象的根源上,作家创作时面对不同写法,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而“比较还原分析法”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还原作品本来面貌,联系生活实际,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而升华出作品内在的精神意义。

三、“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实例运用

笔者认为有必要引用一篇文章对“比较还原分析法”的内涵进行深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一篇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作,文章作于李白被唐玄宗贬放的途中,文章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为千古佳句传诵至今。文章前半部分描写山林景色给人一览无遗的感觉,但是作者却在结尾指出“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其情绪并未因此感到心旷神怡,而是将被贬的苦闷积压在心里。整篇文章曲折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强大的结构艺术,但也充满了矛盾,此等美景下并没有好的心情,这种矛盾更衬托出作者的真实情感。除此之外,笔者想引用杜甫的另一个例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给人以政治不得意的悲凉之感,文章结尾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反问形式呐喊,以自在陋室而包容天下寒士的理想和胸襟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和无奈。但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描写政治不得意,苏轼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却体现出作者豪情壮志,对暮年仍抱有政治理想的心态。为何存在不同的精神层面呢?这就是运用“比较还原分析法”阅读,在还原后需要进行的第一个步骤——质疑。如笔者所列举的一样,要进行多角度的质疑。孙绍振教授曾经强调,对文章的分析就是要将统一的对象剖析开,不是从统一性出发,而是从其差异性出发。从孙教授的评析中,笔者总结出质疑的几个主要方面。与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对诗句中作者给出的评语进行质疑,对于诗歌类型提出质疑,在文章风格上进行质疑,同一表现手法引起的不同效果进行质疑,还有引用其他人的评语质疑,还原情感进行质疑……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背景不同、结构不同、作者特点不同、运用美学知识高度不同等多个方面,对文学作品逐一分析其矛盾性,从“确立”矛盾到“分析”矛盾,从“还原”到“比较”的过程中便可以提高理解水平,便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

四、教学实践中运用“比较还原分析法”面临的挑战

首先,“比较还原分析法”在应用中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的。要求善于利用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的线索进行文学解读,进而假想出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实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发其联想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共同的欣赏水平。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面对的问题。其次,对于形象的分析就是分析其内在矛盾,将潜在矛盾以语言表达出来也是需要锻炼的一项能力。孙绍振教授对于这种困难,提出了一个出发点——坚定地寻求矛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一直坚持用这种阅读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还原分析的能力和独立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全文阅读

比较法高考声乐教学论文

一、正确与错误的比较法

(一)热身准备。

热身不是体育课的专利,在声乐教学中热身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放松,从而使得发声轻松且不费力。课堂上,可以让一个学生做热身练习,如摘芒果、鞠躬、模拟转呼啦圈、摸天空等,另一个学生什么都不做,然后让学生各自描述热身后的身体放松度如何并讨论。这样学生对热身准备的重要性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广东的术科高考大多在冬天进行,天气寒冷容易导致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因此热身是声乐高考中必不可少的准备。

(二)歌唱站姿。

正确的歌唱站姿与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声乐,要掌握好的歌唱站势,倘若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歌唱的整体表现。如何掌握正确的站姿是学习声乐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体的歌唱器官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站姿,歌唱的各个器官才能相互配合,协调运作,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发声。正确的站姿是站直,脚与肩同宽,脚有落地生根的感觉;手臂放松垂下如大象鼻子一样;后背保持挺直,头顶找天花板。错误的站姿是双脚分太开或者并得太拢,后背弯曲,各部位绷紧僵硬。教师在示范歌唱站姿时应将正确姿势与错误姿势都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确站姿的理解。在广东音乐高考联考中,由于声乐考试拉帘看不到考官,因此可以让学生养成调整好站姿再开始演唱的习惯。

(三)呼吸练习。

呼吸在歌唱中是一个平常的动作,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一样,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没有气息的冲击声带是不会发声的。一个高质量的、年轻的、漂亮的声音,正确的呼吸运用很关键。在声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气吸到横隔膜处,而不是“气沉丹田”。让学生把一只手放在胸口上,另一只放在离胃最近的地方,比较自然深呼吸时是哪只手动,通过自身的对比,学生能发现自然深呼吸时主要是胃上面的手动,胸只有吸气气流通过时才有的轻微起伏。如果学生未能正确感受到,教师可以做正确和错误的示范。正确与错误的比较法既能在示范时对正确和错误的发声方法进行展示,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等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学生对声乐基础技能的掌握。

二、教具比较法

全文阅读

英语教学论文:比较的特殊表达法初探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比较的概念是通过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来表达的。但英语中的一些其它词类或结构亦可表达比较概念,从而不同程度地起到比较作用。本文拟就比较的若干特殊表达法作些初步探讨。

一、表示方位的介词

above,over,below,under,beneath,beyond,before,behind等可用来表达比较。在表达比较概念时,这些介词的含义通常是其基本意义的引申,即表示"在等级、标准、地位、价值、品质、能力等方面优于(超过)…或落后于(低于)…"等。例如:

1.Welovetruthaboveeverythingelse.我们最爱真理。

2.Sheisratherbehindtherestofherclassinmaths.在数学方面,她比班上的其他同学差些。

3.ltsqualityisbeyondthatofothers.它的质量比其他的质量好。

4.Thismethodhasanadvantageoverthatone.这种方法比那种方法好。

5.Childrenundertwoyearsoldcannotbereceivedintothekindergarten.两岁以下的儿童不准进幼儿园。

全文阅读

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熟悉,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熟悉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把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熟悉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一思维方法,并提醒学生注重: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铜环和半径的差异,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