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彼得与狼教案

彼得与狼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阅读寓言

【概念阐释】

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体裁。作者把所要说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通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往往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和鲜明的教育功能。寓言的篇幅大多简短,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如《愚公移山》《盲人摸象》等;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如《狐假虎威》《蚊子和狮子》等。寓言的表现方法多为借喻,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其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故事表现具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寓言的特点是故事情节的虚构性,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阅读技法】

寓言短小而精悍,犹如一份份浓缩的“智慧快餐”。阅读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术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很多的东西;寓言是一面镜子,通过它,能照出生活方方面面的真实……读着它们,我们仿佛触摸到了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翻滚的风云,欣赏到一出出或悲或喜的小戏剧,观照到人类生活经验的深层底蕴。阅读寓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故事内容

寓言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故事的情节也比较简单,但作者往往会把深刻的哲理蕴涵在短小的故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把握故事内容,难免会对寓意有所曲解,这就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有的寓言从结构上看,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阅读寓言首先要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二、理解寓言的寓意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只有脱掉这层外衣,才能领略到寓言的魅力所在。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我们在理解寓意时,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上,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领悟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全文阅读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狼图腾》英译中的应用

【摘要】20世纪80年代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可使用的方法和策略。《狼图腾》的英译本十分值得探究的。所以,本文将根据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采用案例研究法对《狼图腾》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虽然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交际翻译在《狼图腾》中应用较广。这也对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狼图腾》英译

一、引言

笔者在众多英g作品中选取了《狼图腾》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对该译本进行案例研究,因为该译本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且运用一定合适的翻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会被目标读者更好的接受,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笔者希望能通过采取案例研究法,研究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在《狼图腾》中的应用,更好的对比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适用范围,为翻译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狼图腾》与英译及其翻译思想

《狼图腾》的叙事主体为狼,生动地揭示了自然万物的规律,其文化学术价值极高。因为作者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论证了由于历史上游牧民族强悍进取的狼精神,不断为汉民族输血,中华文明才得以发展且从未中断。其英译出版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以下报道:

The New York Times:“Jiang Rong’ s first novel,Wolf Totem,is a stirring allegorical critiqu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所以《狼图腾》的英译在全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究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

全文阅读

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浅谈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引领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认真研究音乐作品和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程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提高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对小学阶段名曲欣赏谈点看法,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关键词:名曲欣赏;意义;问题;途径

一、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实施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全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及试题演练

文言文,一直是学生感到害怕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关于课内文言文,只要学生肯下功夫,多读多记,一般都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课外文言文,有些学生是“谈虎色变”,还没仔细看已是怕上心头,其实课外文言文只是课内文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笔者就做课外文言文谈以下几点:

一、阅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许多同学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全文阅读

例谈反面素材的运用

反面素材是与正面素材相对而言的,指含有负面信息或以一般意义上的负面人物为对象的素材。用好反面素材,不仅是对正面素材的有益补充,起到从反面证明论点或观点的作用;而且能充分彰显一个人的辩证思维能力,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议论素养。

下面结合实例,从反面反用、反面正用、反面翻案和反面深掘四个方面,谈谈反面素材在作文中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反面反用

反面素材一般着眼于反面运用,重在从反面立足,分析原因或根源,点明后果和危害。试看下面的以“特权”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前些时候,媒体曾爆出北京海关的“专供”菜园――北京海关蔬菜基地暨乡村俱乐部。该菜园占地两百余亩,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和铁栅栏环绕四周,有五名保安把守。由于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忧虑,为了杜绝化学污染,这里种植所需肥料几乎是清一色的鸡猪牛羊粪有机肥,即使打农药也是生物农药,且格外注重采摘安全期,未过安全期的,哪怕烂在地里也不会采摘。据说,这里出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只供给北京海关。为什么会有专供蔬菜?原因在于一部分人心中的霸道和特权思想。霸道的保安、围墙,霸道的专供,让简单的环保变得如此复杂。北京海关蔬菜很环保,但围墙隔断了信任,专供体现了特权。这样的环保让普通大众心寒,还是少一点为好。(以“特权”为材料的考场作文)

加线句子先分析不良现象的产生原因,然后点明后果危害――这是典型的反面反用。

反面正用

写作议论文常常需要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既要看到这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反面正用重在转换思维方式,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素材,分析出一般人认为含负面意义的素材背后值得肯定的一面,并点出其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试看考场作文《失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片段:

全文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写作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为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写作教学是这样描述的:“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如果能充分抓住这些机会,一定能设计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活动。

当前的写作教学大多还是凭借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块黑板进行,由教师的口头叙述来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这种简单方式受制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师的传授水平,二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只要一方面出现误差,就会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实施。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就是打造一个多元的课堂环境,这种环境将多媒体漂亮的课件、网络上的大量资源,将需要展现的写作背景、案例经过前期的加工,将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多种表现手段合而为一,给学生还原出一个丰富的、灵动的、立体化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打破以往扁平的写作模式,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对写作内容能够整体把握。而且信息技术的参与,也有利于加强写作课堂上的交互作用,让师生间与生生间充分互动。

拓展性写作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写作教学的一个新尝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多媒体材料内容、文字或者组图,可以是某个故事的开头部分,也可以是某篇课文的部分内容,一段音乐、一个小品场景,甚至是平时学生收集的手机图片与视频、音频……再指导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大胆合理地想象,完成作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开放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以《狼》为题的专题写作,要求“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狼的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这一写作要求让信息技术发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狼这一动物,学生在现实接触的机会甚少,但是,网上的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在写作前期,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搜集了关于狼的许多资料,待到写作时,信手拈来,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一匹匹形态鲜活、性情各异的狼走出作文,呈现在老师眼前。

学生选择在网上写作,通过平台的权限开放,老师可以对学生作文进行实时的查看,对有些偏题、走题的作文可以及时点拨,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也可轻易再现,教师运用手机、数码相机,截取学生写作中的精彩片段,在课间与课外进行分享。

任何网络都具有反馈、交互和高效等特点,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作文批改中教师学生一对一的单向交流模式。在网络环境里,每个学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既评判他人也接受他人评判,教师的身份也有了转变,成为读者中的一员。这样,批改过程可以吸引学生关注作文的质量,把自己看到的优秀作文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萧伯纳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当学生初成作文时,教师可先浏览,按照作文的要求选择出具有共性的好、中、差数篇集中进行展示,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对整篇作文或某个段落提出修改意见或进行点评。被选出文章的学生在看到众多点评后,可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或重新成文。其他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重新梳理思维,再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些作文信息、评改意见将在网上形成动态的资料保存库,学生、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可随时调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电化教育馆、常州教育信息中心】

全文阅读

浅谈趣味性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兴趣是指引个体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因。小学音乐学科,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尤其对乐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致使音乐课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实施趣味性教学,可以让音乐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 趣味性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74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旨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活课堂教学。音乐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教师教唱歌,学生跟着学唱歌”。当前,手机、电脑等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如果仅仅是学习唱歌,利用这些设备学唱会更加方便快捷。如果教师不注重优化音乐教学,融入趣味,学生基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本文拟从“趣”这一角度出发,结合苏少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例,深入分析趣味性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以“趣”引活课堂,以“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一、情景引趣,诱发学生参与课堂

情景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非常奏效。教师通过创设一种贴近学生年龄特点,与音乐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学习趣味,从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呈现情景时,教师还要注重利用语言、动作等带动学生的情绪。例如,在学习《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制作好头饰,创设逼真的情景,利用情景引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制作的头饰有:鸭子、狼、小鸟、猫、猎人、老爷爷、彼得。《彼得与狼》由不同的情景组合而成,学生选完头饰后,教师播放音乐《彼得与狼》,引导学生分段听。如教师播放片段二:小鸟出场,学生需要根据听到的内容,静心体会,说出小鸟出场。头上戴着小鸟头饰的学生需要迅速站出前列,融进情景,做着相关的动作,渲染情景,衬托歌曲。这样的情景活动生动有趣,将课堂引向高潮。总之,情景教学要生动且符合学生年龄,才能真正做到引趣。

二、课堂融趣,引活音乐课堂

(一)音乐绘画相融合,体验趣味性

全文阅读

领着学生走进音乐王国

一、教材分析

本案例以苏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大鹿》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截取了一小段《龟兔赛跑》中兔子的音乐和《彼得与狼》中狼的形象音乐制作了音乐课件,作为故事创编的辅助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二、学情分析

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则根据其心理、生理特点,尽量为学生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氛围,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尽情“动”起来,大胆、自信地创编,表现展示。

三、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大鹿》。

2.创编歌表演。

四、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这个规定与“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所倡导的不谋而合!其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教师的“导”。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注重教师的“导”,让“导”成为课堂的一根线,让它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魅力,让学生的“课堂展示”充满灵动与生机!

【案例描述】

去年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姜树华的一节语文课——《伊索寓言》。姜老师所讲的《寓言故事》共有三则:《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狐狸和蝉》,这三篇故事的共同点就是主人公的“欺骗”。

姜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走进文本,寻找破绽。

1.各组选定一则寓言,先自己读读,想想从哪些词中能读出人物的欺骗。

2.在组内读读相关语句,补充彼此的发现,并相互指点朗读。

3.全班交流。

学生组内活动结束后,一组准备展示时,姜老师说:“你们组有优先展示的机会,其他组有及时补充的权利”。这句话无形地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分配了任务,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全文阅读

“映潮”语文别样红

余映潮,一个初中语文界响当当的名字,影响了无数热爱语文教育的志同道合者。而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始终以火一样的热情耕耘在语文教学的广袤土地上,不断播种、浇水、松土、施肥,也不断收获红彤彤的果实。

正如余映潮在《致语文教师》的自序中所言:“坚持燃烧自己创造的激情,这就是‘智慧’。”彼时彼地,正值2012年的秋天,身处武汉映日斋的他,思如泉涌、心游万仞、笔耕不辍,将自己多年的心血凝结成了这本218页的专著,全书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这三方面进行诠释,梳理了40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意义非凡的基本功。

纵观全书,“成长智慧”是最为余老师所重视的。在这一辑中,他认为:“有一份教师的工作,就有在教学之中成长的话题。当教师的人如果能常常体验到‘成长的乐趣’,那就会有年轻的心,会有童心,会有诗心,会有信心,会有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之心。”在余老师看来,要成长,离不开耐力、自信、进取、惜时、创新等因素。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举几个例子:2009年,作者写了约130篇文章。2011年,编写著作2本,共写文章80余篇,公开发表50余篇,推出20多堂新课。近20年的春节,没有一个不是用来进行论文写作或讲座稿的撰写。连续20多年保持每年发表50篇以上的记录……作为一线的中学教师,我们常常会抱怨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做研究,然而,身兼数职的余映潮却是时间的富翁,他绝大部分成果都是“挤”出来的。2005年中考命题,他被“关”了24天,用8天时间完成中考命题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一天又一天地写作,完成了给《学习报》的10篇文章、给《语文教学通讯》的9篇专栏文章。也许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余老师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首先,他坚信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的领域,以“发表连载文章”为例,他就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1993年,余老师开始了中学语文案例研究,用了8年时间,给《中学语文》写了系列稿《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1996年到1997年,他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连载“教学设计艺术”短文16篇。1998年到2003年,在《中学生阅读》杂志上连续发表“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小论文约40篇。2003年到2012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的“名师讲坛”专栏中发表“阅读教学诗意手法”方面的连载系列论文80余篇。这些成果,像火红的太阳般照亮了语文界,照亮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之路。在这条路上,要走得更好,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方法,“专题研究”就是余老师分享的秘诀之一。他认为,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最常用、最必需的专题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有:拆分式、选点式、反复式、连类式、提要式、赏析式、发现式、资料式等阅读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上下求索,左右勾联”。与此同时,还有几个要求:选题要实、开口要小、素材要多、总结要精、方法有效,还需要随时把思想火花变成文字。余老师有不少“文件”,专门记录零碎的灵感,他将其称为“随记”,这些只言片语,日积月累,往往就成了研究的突破口。当然,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余老师还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仰望星空,即研究名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很多羊肠小路。学习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观摩、收集、评点、摘抄、跟踪、提炼、比较、综述等,但殊途同归,就是博采众长、发展自己。

如果说“成长智慧”奠定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底子,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广阔背景;那么第二辑“教学智慧”就将目光聚焦到教学这一领域。余老师将“创新”一词贯穿始终,依次谈了12个方面:教学理念、教材研读、教学创意、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手法、提问设计、课中活动、语言教学、教学细节、朗读教学、教学方案。难能可贵的是,每个方面都不是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结合活生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其中,“教材研读的创新”令我感触最深。《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课我上学期也教过,当时只是把它当成自读课文简单地梳理了文中的“三问三答”,课后让学生续写故事。再看余老师的设计,不禁叫绝。他竟然提炼了15个有教学价值的角度:层次划分、重新拟题、概括内容、梳理情节、归纳主旨、用成语评价人物、提取关键词、朗读达意、续写故事、体会表现手法、赏析“笑”字、品读“三问三答”,分析赫尔墨斯的心理、品味文章更深的寓意。相比之下,我对教材的挖掘深度不到余老师的七分之一。单说一篇文章就有如此大的差距,可想而知,一学期下来,会丢失多少教育的资源。余老师的以身示范让我深深记住了一句话――教材研究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他还让我明白:研究教材的方法不可胜数、千变万化,全靠教师“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所以,要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关键是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唯有潜心、精心、耐心地研读,才能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在教学上自然也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若说研读教材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就体现了“怎样教”。余老师坚信:每一位语文教师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发明家。不仅仅是整体的策划或构想,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意。以《观舞记》为例,这个学期刚教过,我只注重了朗读练习,但余老师却在训练朗读的同时,还将其作为积累语言的范文,引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如:难写难读的生字、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短语、精美的五字短语、抒情的排比句段、概括全文的话语,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中美文佳句。基于此,还出示微型《观舞记》,让学生证明它是人物与场景描写的好范文,进而训练仿写。这样一来,教学的容量大大扩充,无论是字词句段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的锻炼,都得到了发展。这不正是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想要成为语文教育专家,单单能教好书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效提炼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之上,有“治学智慧”。余映潮之所以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他有良好的治学习惯,在本书的最后一辑中,余老师慷慨地分享了他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治学秘诀:课文读写、自建仓库、精品收藏、案例分析、多向运思、横向联系、纵深探索、发现命名。之前说到教材研读是语文教师最基础的研究方法,要达到“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的境界,非得下一番苦功夫,这就要用到治学的第一秘诀――课文读写法。在研读的同时,教师要“沉淀”自己的收获,要写课文赏析短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一个精美的分支,它小巧、灵活、秀美、丰满,讲求选材上的新颖性、内容上的赏析性、表达上的生动性。余老师单以《狼》为例,就写了四篇赏析短文,分别为《〈狼〉的简洁美》、《〈狼〉中之“狼”》、《〈狼〉妙点揣摩》、《〈狼〉的四读四评》。其中,《〈狼〉妙点揣摩》一文让我大开眼界,未曾想过,一篇短短的《狼》竟然有如此多的精妙之处。反观自己的教学,大致按照梳理结构、疏通文义、品读语言、把握主旨这几方面展开教学,显得过于四平八稳,缺乏灵动。倘若我当初能“逼”着自己写赏析短文,或许会有更多的个性解读、更广的审美视角、更深的意蕴挖掘。智慧过人、毅力超群的余老师还特别强调“厚积而薄发”,他提出了“自建仓库法”,将教学与研究中一切由自己写作的教学资料分门别类地积聚起来。他认为,细水长流、勤奋积累定能让一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化蛹为蝶”,脱颖而出。操作起来具体步骤为,先确定方向,再分解目标,最后形成系列。余映潮所追求的是在工作中治学,他所指的“治”可以理解为“研究”。他认为:“研究不仅让我们能够读好教材上好课,研究也不仅让我们多想问题多认识语文现象,研究更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养成并具备研究的素养,让我们有终身追求发展的动力。”余映潮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如今,辛勤耕耘的他已经在各类刊物发表教学文章1400余篇,出版了5本专著。在中学语文领域,他的教育思想、他的研究著作、他的课堂教学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令人由衷叹服。更可贵的是,他仍在前行,因为他还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掩卷沉思,回首自己一年来的从教经历感慨万千。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教初中语文,内心十分忐忑。尽管研究生期间拜读过语文教育的理论著作,剖析过名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也发表了一些小论文,但从未亲身实践过,对教材的研读更是空白。当时的感觉是摸着石头过河,心里很没谱。读毕此书,有种相见恨晚之感。要是在去年暑假与之相见,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了。不由得又拜读了他新出了一本书――《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拿到书时,不由想起《弟子规》中提倡读书要有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反躬自省,《致语文教师》一书已读透否?答案很难肯定。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随着阅历的丰富,或许我还能读到更丰富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因为余映潮,我对语文教学、教材解读、课题研究越发喜爱了。是他,让语文变得像花儿一样红,引得蜂飞蝶舞;是他,让语文变得像烈火一样红,照亮千万心灵;是他,让语文变得像太阳一样红,孕育勃勃生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