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贬官文化论文

贬官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怎一个“贬”字了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繁花似锦,其中,贬官文化不能不算是文化瑰宝,在十年的循环教学中,我一次次感慨:那些命运暗淡的贬官们竟用坚韧的生命点亮了中国文化,他们的生命之作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的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了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当然,我不能说所有的贬官都值得肯定和同情,但却可以说贬官中的杰出者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委实难以估量,是他们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是他们硬是将灰暗的命运抹上亮丽的色彩,是他们一身正气、傲骨铮铮创造出高贵的贬官文学。可以说“贬官文学”是一面镜子,是历史的见证,是贬官灵魂的归属。在教学中,我和我的学生在不断的讨论和精神的碰撞中感受到:在苦难中生命竟能开出如此高贵的花朵,在苦难中更好地见证了文人的脊梁和傲骨,因此了解贬官和贬官文学,是情感和价值观的真正洗礼。

贬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不曾间断过,如果从屈原算起,贬官的历史不断重演而且愈演愈烈。“兼济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本是大多数文人的情怀,但封建专制的冷酷与世俗,使得有良知的文人在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忠君爱国和权位、金钱、庸朽的天平上,他们勇敢地倾向了前者,于是西南、东北、西北那些边远之地、蛮荒之境成了他们悲怆的去所,综其贬因:一是同情百姓疾苦、为民请命的;二是刚直不阿、反对宦官乱政的;三是追求政治改良、触怒旧派权贵的;四是个性耿介、不肯苟媚求宠的,等等。但无论是何种原因遭受贬谪,由之造成的生命的苦闷都是巨大的,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文人们的心灵世界往往更加敏感、丰富,发诸吟咏,著为篇章,造就了大量优秀的贬谪文学作品。

贬谪对文人来说是一场政治悲剧,其心中难免被悲凉哀伤笼罩。因此,贬官文学的主要基调是委屈、郁闷、激愤的,或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表白自己的忠心耿耿;或醉酒、咏酒以泄心中不平,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甚而被贬后笃信佛老,以求心灵的宁静。总之,贬谪文学是一面人格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显示了在庞大封建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怎样受压抑、被扭曲、消解于无形,而又生生不息地活跃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对于浩荡的“贬官文学”,对其特征笔者试作如下归纳:

一、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

中国古代绝少纯文人,上起屈原、贾谊、司马迁……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下至苏轼、陆游、辛弃疾……一部中国文学史,饱含了多少官员加文人的人生咏叹。在封建社会,忠君即爱国,反过来,爱国即忠君。屈原被流放,尽管他也知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可是他仍发誓“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幻想着有朝一日为楚王尽力。当幻想破灭,也只是发出“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怨言,埋怨楚王不守信用。

韩愈在被贬潮州途中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悲愤?忠诚?感伤?五味杂陈。然而那耿耿之衷心却可以日月鉴之!

全文阅读

例谈专题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语文专题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本文旨在结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专题教学的尝试,谈谈对专题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专题教学 高中语文 运用 认识

自教改以来,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断革新,从“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到“单元组织阅读教学”,教学思路在不断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专题教学应运而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地区和教师开始尝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突破单篇乃至单元教学,打破教材顺序,自行进行教材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小石城山记》的教学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践行的尝试。作为百来字的游记,这篇文章字面意思平易浅显,无须疏通。但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它包含了作者贬官之后的心灵皈依和高远志趣。于是我考察了许多有过贬官经历的文人,发现这是一种贬官文化现象,于是《小石城山记》成为我开启贬官文化之旅的出发点。

常规课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柳宗元被贬的经历以及创作心态,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课本中自己感兴趣的被贬文人,并对这一人物做一份详细的资料卡片,主要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是被贬经历及被贬后的心态)、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认识这位被贬文人。下面一步是本专题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走进图书馆”。我给学生推荐了以下三类图书:一是各类有关贬官文学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指导学生形成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初步认识;二是各类与文学史相关的书目,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从理论层面上深化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三是各类专著,主要包含以个人为主和以流派为主的诗文集,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将个人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全面立体地理解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文学流派。自我探究学习之后,本次专题学习还有一个“重头戏”――合作式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撰写论文报告。手抄报的制作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在版面设计、画图制作、手抄报书写等方面分工协作的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广度。论文写作更是在拟定题目、查阅资料和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深度。最后,我们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宣传栏和文学社展廊内展示,优秀论文还推荐到校园网文学社专栏刊登。

经过本次专题教学实践,结合专题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我对专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专题教学不一定是选修课。专题教学不仅仅要突破单篇教学、单元教学,还应该突破必修和选修的藩篱。专题教学的实施可以根据专题的大小和类型的需要,可以在单元之内、单元之间、各册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之间进行整合。事实上,现行的各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都分为必修和选修,其实两种课程的编排思路基本相似。以粤教版为例,粤教版语文选修教材虽然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等十本,貌似分散,但其编排设计也是以“模块”为依据,这与粤教版必修教材的编排思路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人为地割裂开来。

全文阅读

浅谈专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自教改以来,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断革新,从“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到“单元组织阅读教学”,教学思路在不断拓展,但改革的步伐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专题教学应运而生。语文专题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另一方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地区和教师开始尝试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突破单篇乃至单元教学,打破教材顺序,自行进行教材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

《小石城山记》的教学是我对新《课标》理念践行的尝试。作为百来字的游记,这篇文章字面意思平易浅显,无须疏通。但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它包含了作者贬官之后的心灵皈依和高远志趣。于是我考察过许多有过贬官经历的文人之后,发现这是一种贬官文化现象,于是《小石城山记》成为我开启贬官文化之旅的出发点。

根据我对本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教学设计如下:第一步,常规课教学,落实文言字词,了解作者创作旨趣,发掘文中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第二步,引导学生从高中语文课本中找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被贬文人(一般是作者),学会融会贯通;第三步,图书馆阅读,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适当补充课外知识,我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这些被贬文人排遣忧愁、抒志的重要工具;第四步,创作升华,这一过程是检验效果、消化吸收的阶段,将曾经被贬的文化名人进行再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进行情感升华。

常规课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基本了解柳宗元被贬的经历以及创作心态,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课本中自己感兴趣的被贬文人,并对这一人物做一份详细的资料卡片,主要包括:人物生平(主要是被贬经历及被贬后的心态)、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等,从整体上认识这位被贬文人。下面一步是本专题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走进图书馆”。我给学生推荐了以下三类图书:一是各类有关贬官文学的文化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指导学生形成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初步认识;二是各类与文学史相关的书目,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从理论层面上深化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三是各类专著,主要包含以个人为主和以流派为主的诗文集,此类图书有利于同学们将个人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全面立体地理解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文学流派。自我探究学习之后,本次专题学习还有一个“重头戏”――合作式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手抄报,撰写论文报告。手抄报的制作不仅锻炼了同学们在版面设计、画图制作、手抄报书写等方面分工协作的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广度;论文写作更是在拟定题目、查阅资料、和相互切磋中深化了对贬官文化认识的深度。最后,我们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学校宣传栏和文学社展廊内展示,优秀论文还推荐到校园网文学社专栏刊登。当这些成果得到他人认可的时候,同学们对专题教学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

经过本次专题教学实践,结合专题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我对专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专题教学不一定是选修课。专题教学不仅仅要突破单篇教学、单元教学,还应该突破必修和选修的藩篱。专题教学的实施可以根据专题的大小和类型的需要,可以在单元之内、单元之间、各册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之间进行整合。事实上,现行的各种类型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都分为必修和选修,其实两种课程的编排思路基本相似。以粤教版为例,粤教版语文选修教材虽然有《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等十本,貌似分散,但其编排设计也是以“模块”为依据,这与粤教版必修教材的编排思路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人为地割裂开来。

第二,专题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在《李镇西与民主教育》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平等中引导,进行师生对话,所谓“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全文阅读

论杜甫的贬谪心态

摘 要: 唐代诗人杜甫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是在盛唐的文化大背景下成长的,盛唐的自主意识、豪迈洒脱与个性张扬熏陶感染了他,以致其在受到贬谪时心态不足其他时代文人那么深沉。

关键词: 杜甫 贬谪心态 忠而被贬

一、贬谪与贬谪文学

贬谪与贬谪文学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尚永亮把它概括为“古代文人基于人生忧患的各种心理流程”,“展露了人生的大欢乐和大悲哀,大真实和大虚幻”[1]P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评价唐诗时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其中“迁谪”是指贬谪。尚永亮评价说:“事实上,岂止唐人好诗如此?一部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即由迁客骚人的低吟高唱所构成。”[1]P11

二、杜甫生平

《唐才子传》载:“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2]P32杜甫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即他44岁时开始做官的,十月任河西尉,不久,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五载(756)二月杜甫就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四月赴奉先,携家至白水依舅氏崔顼,六月携家避乱至~州羌村,八月闻肃宗即位于灵武,只身赴之,中途为叛军所获,送至长安。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死由长安逃至凤翔行在,他穿着麻鞋和露出两肘的破烂衣服拜见肃宗,不禁涕泪交流,即“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3]P358。五月十六日,杜甫被授为左拾遗,即“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3]P358。拾遗,是一个较高的职务,唐代不少重臣都是由这个职务升上去的。在左拾遗任上的这一年多时间,是杜甫一生中政治生活的最高点。在杜甫的仕途上,以官阶而论,左拾遗不是最高的,却是最重要的。他决心忠于职守,匡扶君主,完成中兴大业。但杜甫在任左拾遗没有几天就为谏房g事件忤肃宗,原因是杜甫认为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不宜轻易地废黜大臣。肃宗诏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免,但肃宗从此以后便疏远了杜甫。在宦官李辅国和张良娣的挑唆下,肃宗开始排斥玄宗旧臣。从乾元元年(758)春开始,房g、贾至、严武等相继被贬。乾元元年六月,47岁的杜甫被当作是房g等人的“同党”,亦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虽然杜甫为官时间不长,但在为官到贬官期间所发生的种种经历足以让我们了解杜甫一生的思想和心态。

三、忠而被贬,心情悲凉

全文阅读

坡:我们何以突围

余秋雨先生在《坡突围》中写道,苏轼走出“乌台诗案”阴霾。在黄州赤壁完成了中国文化史最伟大的转变之一,即从政治文人蜕变为纯粹文人。苏轼“突围”的标志即是前后《赤壁赋》的诞生。

坡突围。突何围?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中一直有贬官文化成分,这成分挥之不去。士大夫阶层很容易陷入贬官文化的俗套中。于是,情由贬生,文由情显,景由文名。很多情深辞丽的诗篇因此而成为不朽之作,很多古迹遗存正因为这些迁客骚人的墨韵点染而名扬千古。譬如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浔阳江畔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

贬官文化还衍生另一种文化——隐士文化。人世之积极性被排挤和打击,士大夫们不由得渴望归隐,转而寄情于山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自然是一种无奈的超脱。贬官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情结,因此“人世不得而转念出世”是一种怪诞的逻辑,摆在那,却又让人不得不接受。

但坡没有陷入其中,他成功地以坦荡、豪放与达观突围了。在他的《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客人便是贬官文化的生动体现者,因为渺小,所以不犯天道,所以无为逍遥。而智慧的苏轼却悟到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思。认为不必愁思前路,而应好好活在当下。对于贬谪,他已无愁与苦,即使流放海角天涯,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坡突围,是一种双向思维,有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味地追求美,处处皆美,美即丑了。感谢道家给了我们中华文化一种双向思维,让传统思想主流也能流淌一点鲜活的血液,让黑格尔也艳羡中国的辩证法。这样相反相成地看待事物,才能保持事物独立的美。

王国维先生曾论述词的境界大小在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为上品,“无我之境”有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花之态度现出人之怅惘,高妙至极。“无我”乃是我独立于事物牵缚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观中透着理性,从容里暗含敏锐。这才是突围之道,坡深谙此道。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只鸟儿在笼子里绝望地望着天空,而笼子门却始终开着。这就是禁锢使然。而画中的文字更发人深省:“禁锢就是你以为你做不到。”

当然,我想突围应该就是你知道你能做得到。

全文阅读

北宋官员苏轼的经济状况探析

[摘要]苏轼为官时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朝廷提供的俸禄,除此以外,还有朝廷的赏赐、使用公使钱、朋友的馈赠收入等。而到了贬谪时期,朝廷提供的俸禄很低,近乎绝俸。无论是在为官时期还是在贬谪时期,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是必须的,为官时期文化艺术活动多于贬谪时期,贬谪时期的住房支出和交通出行支出又多于为官时期。经济上出于赤贫状态的贬谪生活,却极大地影响了苏轼的思想和文艺创作,促使其思想成熟、心态旷达和艺术创作升华。

[关键词]苏轼,经济状况,收入,支出,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6-0007-06

学术界关于苏轼的研究著作可谓浩如烟海,但大多数都倾向于苏轼的诗、词、文、书、画艺术创作及思想,而对苏轼经济状况的探寻,却触及不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相对于苏轼丰富的文学创作史料相比,反映他的经济状况的史料不多;二是,囿于“君子固穷”“君子耻谈义与利”等传统观念,研究文人,尤其是苏轼这样的文人,如从经济人手,似乎有损于他的人格尊严。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苏轼的经济状况,尤其是贬谪前后经济状况的明显不同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思想状况,并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因而,本文以期从经济视角对苏轼,进而对北宋文官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笔者之所以选取个案,主要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好坏既与官方所提供的待遇有关,同时也与个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支出有关,有着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有着个体差异。如果想从整体上把握北宋文官的经济状况,就须先从个案研究人手,抓取上层、中层、下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进行比对,最终方能从整体上把握。因而,笔者本文先从中上层官员苏轼的经济状况开始探寻。

苏轼从1061年即他25岁时走入仕途,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被贬黄州,1086年还朝,1093年被贬惠州,后贬儋州,1100年遇赦归来于次年去世。一生经历宦海风波,仕途大起大落。为官鼎盛时为高太后的座上客,仕途失意时渡过琼州海峡到达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随着仕途的大起大落,笔者将从苏轼的收入、消费等方面探寻其经济状况。

一、苏轼为官与贬谪时期的收入状况

(一)苏轼为官时期的收入状况

全文阅读

晁补之传《宋史》

传主简介

晁补之,北宋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小聪明博学,擅长文学创作,17岁时的作品即见赏于苏轼,自此声名远播。26岁考中进士。入仕为官,颇显经世济民之才,不过,受北宋新旧党争的牵连,屡受贬谪,仕途坎坷。后来归隐,自号“归来子”。他的词作多抒写人生的不平和苦闷,描写隐逸生活,归田后的心境,他的代表作是《摸鱼儿》(买陂塘)。他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四人都曾因苏轼的推赏而知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补之传

《宋史》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B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辨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①。元v初,为太学正②,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涂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辞》,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③,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④,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释】

全文阅读

试论高中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审美价值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不仅能反映贬谪文人的生活体验,它更能对读者起到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贬谪文学是遭受贬谪的文人在被贬

谪到异地他乡时,所创作的以反映贬谪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为主的文学作品。这些贬谪文学作品因为创作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与其他文学

作品不同的价值。贬谪文学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与丰富的审美价值,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发掘其中的审美价值也能

对高中学生起到启发作用。本文从贬谪文学的概念着手,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贬谪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贬谪文学;审美价值;

贬谪文学是遭受贬谪的文人在被贬谪到异地他乡时,所创作的以反映贬谪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为主的文学作品。这些贬谪文学作品因为创作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价值。探讨贬谪文学能够对作家主体的审美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学史中不少作家、诗人,都有过遭贬受谪的经历,而且遭贬受谪期间往往创作甚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有相当价值。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贬谪文学作品,对这些贬谪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解读,能够发挥这些贬谪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也能够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适应高教改版的需求,使更多贬谪文学能够被收录进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一、贬谪文学的概念的界定

全文阅读

《鸿门宴》之姓氏称谓与职官文化考辨

【摘要】《鸿门宴》是我国的经典历史故事,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到的姓氏称谓和职官文化非常值得考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姓氏、称谓和官爵等充分反映了秦汉时代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尚,本文对其中涉及到的姓氏称谓和职官文化进行考辩,希望具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鸿门宴;姓氏称谓;职官文化;考辩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不仅反映了楚汉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其中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这是对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写照,本文对其中姓氏、称谓和职官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进行赏析。

一、姓氏字号文化内涵

在先秦时期,人物的姓氏和名字具有不同的概念,其所蕴含的功能和意义都截然不同,姓代表着一种族号,氏代表着姓的分支,鸿门宴中的人物很多,其中的姓氏字号也非常丰富,作者司马迁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例如楚霸王项羽的“项”其实是氏,因为项羽的祖先项燕等在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楚王将项这个地方封给了他们,所以项氏祖先就把项当做自己的姓氏,战国之后,人们对传统的宗法制度进行了改正,姓氏开始融为一体,在汉朝时期人们便难以对其进行区分了。根据《广韵》记载,楚国贵族燕被封在项地,被齐国灭亡之后,他们就以国为姓,燕本是楚国的贵族,芈姓,所以项氏出于芈。不仅如此,古人的姓还可以随意更改,例如项伯在鸿门宴中为刘邦立了功劳,所以刘邦称帝后改其姓为刘,除了姓氏之外,古人还对自己的字号非常重视,名字具有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区分的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古人为自己命名都带有一种质朴的风格,而且名字也带有一定的寓意,体现了一种审美取向,如《鸿门宴》中涉及到的人物:范增、良、陈平、曹无伤、靳强,名字的含义主要是对于民众幸福的企盼,例如夏侯婴、秦君子婴等,对“婴”的使用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珍惜爱护之情。如项庄、纪信就表达了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因为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影响,这时候的取字大多属于单字,有些取双字的例如子婴其实也是单名,“子”在当时是一种附加的成分,并没有实际意义。其实在秦汉时期,我国家出现了避讳,对神明和君王的字号都要避讳,认为二名非礼,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古代男子在到了加冠的时候会被取字,例如项羽,羽不是名而是字,籍才是项羽的名,字是古代男子成年之后在社会交际中所用的正式名字,只有长辈才有权利称名,而同辈之间只能称字,如果随意称对方的名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如果到了五十岁并且地位尊贵的话,可以称呼为“伯、仲”,因为这种习俗,项伯作为项羽最小的叔叔,却被缠字“伯”。

二、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称谓语在当时是一种因为身份、职业、社会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名称,其主要是滋生在复杂的文化观念中,在《鸿门宴》中,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对对方的称呼,来表现两人的社会地位和关系亲疏等,体现了先秦的礼仪文化,在《鸿门宴》中称谓语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普通社会称谓、职务性称谓和亲属称谓。而普通称谓又可以更具情感程度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褒义主要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张良在当面时称刘邦为大王,在背后就称其为沛公,王和公是古人对尊者的敬称。例如刘邦与张良交谈时,称张良为君,君在战国时期是一种爵名,表达了对身份尊贵的人的称呼。另外有一些社会约定俗称的称谓,如项羽称樊哙为壮士,属于一种社会称谓。而贬义称谓是对对方一种贬称的称谓,一种是真性贬义另一种是开玩笑,真性贬义是处于轻视和厌恶,例如刘邦与张良对话中的“鲰生”,鲰是小鱼的意思,“鲰生”其实是表达对随意出歪主意的书呆子的憎恶。范增在劝说项羽谋杀刘邦不成的时候说的“竖子”其实是对项羽失望的一种表现。而假性贬义称谓虽然表面上是贬义,实际上是谦称。如刘邦在项羽面前谦称自己为“臣”臣本是男隶,后来用作自称,表达下属的自谦。除此之外,因为深受封建地位贵贱有别的影响,还存在着职务性称谓,如“怀王、大王、将军”等,用官职来称呼对方表达一种尊敬,其中秦王是国名加王名,而怀王是谥号加王名。

三、职官爵位中的文化内涵

全文阅读

《三国志》军事义名词语义场研究

摘要:《三国志》军事词汇丰富,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对《三国志》军事义名词语义场中的成员进行分类描写与比较,以此来窥探《三国志》军事义名词的概貌。

关键词:《三国志》;军事义名词;语义场

本文对军事词的判定采用褚良才先生的说法,即“标记有关古代军事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的词。”[1]并且,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军事义名词,只针对其在该著作中的意义内容。

《三国志》中军事义名词数量很多,有人物有事物。经过整理,本文将运用周国光先生的语义场理论把其中的101个名词性词语放在一起,构成本文所研究的《三国志》军事义名词母语义场。母场又按照词语的义类划分为军事人物语义场和军事事物语义场两个子场,这些子场又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更小的场。

一、军事人物语义场

军事人物语义场可以分为军事人员语义场和军官语义场。

1、军事人员语义场

军事人员语义场又可以按感彩的不同分为直称语义场和婉称语义场。此外,直称语义场和婉称语义场又可以继续按感彩的不同各分为褒义称谓和贬义称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