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精选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第一次将环保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挂钩。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国营企业,企业有职责贯彻落实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率先承担并推广新能源低碳环保战略。而作为公交企业下属营运单位,深圳巴士集团公汽分公司承担着集团公司新能源战略部署中的车辆维保业务,也是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最基础、最基本环节,关乎着新能源战略在企业推行的成败。本文将结合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三年多以来累计经验,研讨新能源车辆在公交行业维保管理。

关键词 公交;环保;新能源;维保模式;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34-02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战略实施,公交行业发展新能源战略顺应时展趋势。受社会公共资源、技术共享资源、配套设施、专业维修技能等因素影响,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仍处于初级培育阶段,其管理经验处于摸索期。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工作方案,深圳巴士集团于2009年6月率先投放营运新能源公交车(目前有386台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大巴,占运力总数23.23%),走上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探索之路。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一条适合公交行业发展的新能源公交车维保管理模式。

1 积极心态认识新能源,危机意识学习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技术应用综合体,受知识普及和社会资源局限影响,自投放之日起,技术线人员对其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新能源汽车应用三年多来,通过深入接触,原来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早已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电池系统技术(电动单车)、高压电子及电路集成(电视、洗衣机等)、电机驱动技术(遥控玩具、电梯、电动单车等)、程序控制技术(电脑、电饭煲等)等。作为营运维保单位,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相信自己,以积极心态并结合日常生活认识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帮助我们克服畏惧心态,更好营运维保这类车辆。

能源汽车中电子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大量应用颠覆了常规燃油车动力传递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使企业原先具有汽车维修技能的员工进入技术初始学习阶段。但如果还沿用老一套机械维修技术去维修新能源车,可能要面临岗位淘汰,因为新能源汽车已没有多少机械部件可供维修。因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初期,一是要增强员工岗位危机意识,积极学习新能源结构原理,掌握理解《电工学》和《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学》等基础知识,学会新能源车辆基本维修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机械维修向电子技术维修转型;二是开展实际就车维修技术学习,逐步摸索熟悉技术应用,通过点滴知识积累,掌握基本维护维修技能;三是通过专项系统培训学习,多看、多思考、多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掌握新技术结构原理,提升维修熟练程度和经验值。只要我们在处理新能源故障时,克服新知识畏惧心理,做到事前安全防护,事中细心处理,事后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性操作和理论性技术培训,循序渐进,完全可以很容易掌握维修保养和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实现技能技术转型,处理常见故障和保修。

2 转变保守观念,探索维保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会促使维保模式改革转型。本文认为新能源维保模式可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思考。

模式一:专业自主维保模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差异,对检测设备、诊断调试仪器、维修技术和场站设施要求专业化。在推广初期,设立专业化维保车间,按照新能源汽车维保要求配置诊断设备仪器、基础配套设施和专业人员,便于新能源车辆集中维修管理、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快速适应新能源汽车维修特点,利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技能提升,为普及推广积累保障管理经验。但公交行业受场站资源紧张限制,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储备,新组建车间或现有车间转型投入大,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利于现有维修工知识技能结构逐渐转型,会集中造成大量富余人员。

模式二:常规与新能源混保模式

利用现有车间人员设施,通过增配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能源车辆维保作业。开展常规车辆和新能源车辆混合维修,渐进式向维保新能源车辆过渡。通过格式化实操培训和周期性三定维保(定人定岗定标准)作业轮训,以点带面和言传帮带,促使现有维修工逐步掌握简单新能源汽车维保技能,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实现大多数维修工知识结构和技能转型,有利于提升整体人员的维修素质,缩短新能源维修技能的普及周期,不会集中造成富余人员。但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和专业化管理,受技能结构和文化水平影响,初期维修质量难以保证,需增加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经验和管理经验积累沉淀周期长。为降低不利影响,可通过引进外脑弥补专业技能不足问题。

模式三:自主维修与购买服务混合维修模式

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检测设备缺乏统一标准,实用维修技术仍掌握在汽车研发单位,新能源汽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和售后维修过程中,衍生出的维修技术和故障判断排除技能仍难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电池管理系统、整车动力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等项目,采取向专业厂商购买维修服务模式(或外包),由厂家提供整套维修保养,解决企业无法实现专业维修的困境。有利于解决目前维修技术、场站、专业人才紧张困境,快速保障新能源车辆维保需求,减少大量检测设备仪器投入和专业人员配置,缓解现有人员技术转型压力。但购买服务不利于使用单位新能源维修技术及经验积累,不利于新能源车辆自主维修能力提升,成本质量控制较难。

模式四:自主修理为主、委外修理为辅维修模式

在新能源车辆推广初级阶段,其维修技术受核心技术保密影响,主要分散在生产企业少数技术人员和售后服务队伍中,缺乏专业综合性维修技术人才。

一是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对员工维修技能进行培训和现场作业指导,通过实操性反复动手操作,可使大部分现有员工掌握格式化保养作业技能,掌握基础性的自主维保技能。通过1-2年质保期内实践性学习摸索和培训,逐步掌握维修保养和判断故障技能,实现替换型自主维修。

二是通过挖掘引进外脑,取长补短,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性维修和日常故障诊断排除问题,专业性较强的总成故障实施互换。

三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总成及电器管理模块,与专业厂商协议委托修理,实现技能互补。

3 优化维保业务管理体系,强化一线保障管理

当前公交行业维保体系基本上以维修车间为中心,以车队机务临修为延伸,车辆大修为辅助。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大量应用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维保类型由机械维修向电子控制兼顾机械维修转变,重体力型向智慧诊断型转变,维保技术保障重点也需随之变化。

3.1 将故障类型和处理向一线转移

新能源车辆大量应用汽车电子电路技术、电机技术、程序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常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等重型部件机构取消。作为基本单元电子元件和电路,其故障特性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故障类型向轻体力智慧型电子故障转变,周期性故障减少,随机性故障增加。故障特性转变促使技术保障重心向一线车队机务转移。

为做好一线技术保障,可通过强化培训一批具有汽车电工维修基础的人员,重点针对新能源故障诊断、控制电路原理、电机维修进行强化培训,使之掌握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充实到营运一线;对现有机修人员进行单项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某部位或模块维保作业技能,通过熟能生巧方式提升一线保障能力。

3.2 将故障诊断由经验型转向专业测试型

常规客车大量使用机械传动控制技术,辅以简单程序控制技术,其结构设计决定其故障诊断排除需要维修诊判经验,其故障因素较固定,可视性高,基本上通过经验积累和简单仪器辅助即可满足故障诊断维修需求,对检测仪器依赖度不高,通过定期拆卸检修保养提前发现故障隐患。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取消了重型机械传动机构,大量应用电子集成技术、程控技术和CAN通信技术,故障特性呈现抽象化和虚拟化,经验难以准确诊断故障,必须借助专业仪器和反编译程序将故障编译为可视性文字及代码,要求作业者熟悉电子电路及程控原理,而电子原件故障具有难预见性和随机性,难以通过定期拆卸检修消除故障隐患。必须借助专业仪器进行解读和参数比对准确判断故障,对专业仪器依赖度越来越高。

3.3 将保养维修由拆检型转向测试诊断型

影响保养间隔里程主要因素机械部件磨损周期,通过周期性二级保养和解体检查等方式保养,做到预前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而新能源车辆机械部件大幅减少,影响其二保间隔里程的因素主要是传动机构、转向系及盘式制动器磨损周期,该类部件通过周期性换油检查消除隐性故障。电子模块应用使故障很难通过周期性检修消除,必须借助检测仪器频繁对车辆运行参数测试比对诊断查找故障,以往作业模式无法适应汽车电子化应用需求。频繁回车间进行测试检查将直接影响车辆营运效能,车队机务常规性测试将成为日常检修项目,诊断仪器将成为车队标配。测试诊断故障和更换故障模块将是车队维修保养作业主流。

新能源车辆大量使用新技术,各机械部件寿命周期延长,按照以往方式保养将引起资源浪费,根据新技术对车辆保养周期和检修项目进行评估,尽可能利用周期性保养消除机械故障和可视性电子故障。

车间通过加强故障诊断培训和实操性拆装作业,掌握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甄别能力,学习使用仪器甄别故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新能源技术故障处理效率。

车队机务通过强化使用仪器甄别参数变化和数据分析故障能力,利用专业检测电脑及仪器,及时发现排除故障。通过采取车队模块互换,车间旧件修复实现新能源车辆快速保障。

4 规范驾驶员操作,掌握提升应急处理技巧

新能源时代,大量电子技术应用,带来的是大量隐形故障及突发性故障,故障及隐患可视化降低,要求驾驶员三检工作更加细心、对电子部件功能、味觉和异常敏感度要求增加;常规应急处理方法难以应对电子故障处理,要求驾驶员改变以往习惯和认识,掌握电子部件应急处理方法。本文认为,在新能源车辆时代,驾驶员必须掌握望闻问诊技能。望即多看,对各控制模块及线束要多看细看,查看有无破损松动及碰磨,运行中多观察路面通过性和状况,提早应变;闻即多利用嗅觉感知电池电器部位有无异常异味;问即发现异常多向维修技术人员问,掌握基本故障特征及应急处理知识技巧,确保及时发现故障;诊即掌握对车辆故障报警含义掌握及车载仪器诊断应用,知道哪些故障属于重大隐患故障,哪些属于一般故障,该采取何种处理方法。

5 优化车型配置,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

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充电设施、维修设施、技术支持等后勤保障公共资源,国家缺乏统一标准,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充电设施投入、维修设施的规划和维修技术储备及培养滞后,该类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回收资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大,以致充电难、维修难等制约新能源车辆普及推广将持续较长时间。本文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级阶段,优化车型配置,统一车型和技术配置,减少配置标准多样化引起的维修设施和充电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加大充电、维修和维修技术积累和培养工作,最大化利用投入资源效率,降低后期使用维护成本,便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

6 结语

汽车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行业未来势必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新能源车正符合国家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将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行业——公交企业推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属于职责所在,因此我们需将上述的探讨思路付诸实施,在维保实践管理当中不断累积经验,提升完善。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变电站;变电技术;检修;管理

1、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电网的规模也在随之扩大,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化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变电运行的检修与管理制度需要高度的重视。电力企业拥有了高水平的运行和高质量的检修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供电的稳定。下面我们就对变电技术与检修管理进行探究。

2、关于变电技术状态检修

2.1变电技术状态检修的概念

变电技术状态检修也可以称作变电技术预知检修,根据设备的性能状况和绝缘情况来实现变电设备的各项检修。我国的变电站设备检修都是以预防为基础的试验规程,被称作TBM的基础变电站设备计划检修制度。已在我国的变电技术状态检修领域沿用四十余年,依照现行试验标准来实施检测。而目前由于变电站的设备大幅增加,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变电设备检修制度,电力设备维护的不好会对我国电网的安全稳定造成损失。

2.2变电技术状态的工作内容

变电技术状态检修工作不是工作人员简单地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变电站设备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改革,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推广系统工程,变电技术状态检修的重要内容包含:变电站应用检修技术、实施标准化体系、采用状态检修的指标评价体系、实施设备状态监控等。

2.3变电技术状态检修的现状

我国目前虽然在变电检修工作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供电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但是在过去的体制下电力企业采取定期故障检修制度,造成好多设备检修明显不足,出现很多问题:①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②检修不够经济,成本太高;③检修的目的不明确;④变电设备数量增加,而传统的检修制度已经落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3、变电技术与维修管理措施

3.1变电技术与维修管理要应用状态检修技术

状态检修技术简称为CMB技术,其核心概念:由于计算机和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在变电设备性能方面出现明显劣势而实施的维修方法。变电状态检修技术要求对各个变电设备的各种参数进行测量,随时反映设备运行的实际状态,提前发出警报,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工作人员要采取先进的方法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在故障的间隔期及时的采取措施,防止故障的发生。

当最终的数据表明对变电设备维修的必须性,工作人员才能对变电设备进行维修,同时,必须可预知变电设备的故障状态,进行严密的有计划的维修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变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效率。

3.2建立保障体系

为了给实施状态检修提供安全的保障,就要在变电技术与维修管理过程建立保障体系。我们目前电网表现出的特点为三个提高,一个降低,在管理方面将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作为变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的基本结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维修策略管理等方面作为理论研究,从而在管理上为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提供了基本保障,电网的输变电设备实施状态检修技术体系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并且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针对性的维修计划安排,提高电网的稳定水平,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提高变电设备正常运行水平,降低设备的损耗,这就是前文提到的三个提高和一个降低,对实现电网稳定运行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3实施状态监视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即为变电站设备的状态检修对设备各种参数进行保存和测量现成的的在线数据和历史数据,其装置有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通过对在线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人员可以得到一种状态量,状态量能够很好地反应变电设备的实际状态,当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工作人员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透彻的分析,对故障的发展势态进行预测,从而制定变电设备的维修措施。

4、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4.1强化变电操作员的专业素质

为适应发展的要求,工作人员要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再结合单位的组织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分层次的进行培养。同时,工作人员要学会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提高个人的修养,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处理事故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

4.2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意识

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形势讨论会、安全标语等方式来实施。同时建立和完善责任制与奖罚制,落实到位,管理人员应当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贯彻每一项规章制度,激励每个员工都能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4.3完善的技术管理

电力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交流讲座,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使工作人员熟练操作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专业性操作,在检修设备时更有目的性,能够维护保养设备。同时培养故障预测,提高应变能力,在实际当中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以最短时间排除故障,防止事故发生。

4.4强化工具管理

企业需制定工具报废制,定期检查工具是否合格,损坏和到期的工具强制报废销毁,不可再次使用或转售到其他单位。另外,企业还要对外来施工队的工具进行审查,制定相关的工具检修管理制度,对施工队的使用工具提出规定标准,明确好双方各自的安全责任。

4.5学习和执行规程

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指令》、《电业安全工作规定》、《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等安全规定,切实按照规定执行,坚持举办安全活动,总结前阶段的安全情况,技术交流,进行探讨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进行事故演习,故障预测等活动,促进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

5、总结

总之,在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电力行业面临的压力也愈加困难,电力企业应当提高自己的运行水平,改善管理制度,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更加科学化,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变电运行的稳定。

参考文献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输变电管理所;人才激励;员工队伍;盘活人才策略;绩效考核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7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85

1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1.1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特点

1.1.1 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是主网专业管理后成立的业务部门。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是在2012年5月主网专业化管理后成立的业务部门,由原来的输变电管理所分为2个业务部门:电白输电运检组和电白变电运检组。输电运检组主要负责的是电白境内所有输电设备的巡视、维护、预试、检修以及大修技改项目;变电运检组主要负责的是电白境内所有输变电设备的巡视、维护、预试、定检、检修以及大修技改项目。

1.1.2 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的业务直接由茂名输电管理所、变电管理所负责。在主网专业化管理后,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的业务主要由茂名输电管理所、变电管理所直接负责,电白供电局不再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电白输电、变电运检组行政、后勤等工作由电白供电局负责。

1.2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队伍分析

1.2.1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队伍的现状。截至2015年7月,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共有员工106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变电检修班9人、继保自动化班7人、试验班6人、水东巡维中心21人、宿车巡维中心21人、菠萝园巡维中心14人、输电线路一班11人、输电线路二班10人。

1.2.2 岗位结构。截止2015年7月,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共106人,按其岗位来分类,管理人员7人、专业班组人员43人、巡维中心人员56人,分别占员工人数的6.6%、41%、52.4%。

1.2.3 学历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人,大学本科学历的11人,大专学历的31人,中专及技校学历的18人,高中以下学历的45人。

1.2.4 专业技术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工程师资格0人,工程师资格的2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28人,无专业资格72人。

1.2.5 技能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资格0人,高级工资格的30人,中级工资格的59人,初级工资格的7人,无技能资格的10人。

1.2.6 年龄结构。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在职职工中,29岁以下的18人,30~39岁的2人,40~49岁的60人,50岁以上的26人(55岁以上的10人)。

1.3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队伍分析

总体分析,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队伍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技能等级和年龄构成比较不合理,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为零,71.69%的人没有评专业技术职称,55.66%的人为中级工,42.47%的人为高中以下学历,年轻人偏少,40~49岁年龄段的员工占总人数的56.6%,尤其是30~39岁年龄段的员工仅为2人,年龄结构配置不合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素质处于较低水平,缺少高技能、高学历人才,员工年龄结构老化,因此要每年争取5~7名新员工补充队伍,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发展战略,以提高电白输变电管理所员工的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

2 电白输变电管理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层次人才不足,欠缺高技能员工,员工总体素质亟待提高

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级工程师为0人,工程师仅为2人,此两项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1.89%,并且有72人无专业技术职称,占员工总数的71.69%。在技能方面,技师及高级技师为0人,高级工30人,占员工总数28.3%,中级工59人,占员工总数55.6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部门中的高级技术人才非常欠缺,员工的技能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亟待提升。

2.2 培训工作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培训设备、培训场地还有待完善

2.2.1 培训工作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工作开展的形式就是集中培训,将培训的员工集中在课室里,培训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文字,部分员工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消化这些理论性的培训内容,效果不显著。

2.2.2 培训设备、培训场地还有待完善。培训设备和培训场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培训工作开展的难点。由于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不注重实效,因此在培训设备和场地方面一直不重视。设备和场地方面主要欠缺的是继保、试验、检修人员的实操培训设备和场地。

2.3 部分年龄大的员工不愿意提高自己技能水平,对培训工作不以为然

随着今年来对员工技能要求的提高,培训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但是部分年龄大的员工却不愿意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认为自己年龄已经到一定的程度了,学习新技能在理解方面已经跟不上年轻人了,也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于是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并且认为以前那么多年都这样做的,现在用复杂的流程去做,没有必要。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M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87-01

变电站的变电运行是电网正常运行的一个支撑,只有变电运行做好才可以保证电网的安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的运行设备以及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变电运行变化的要求,管理者对传统的变电运行管理进行了更新换代,分析了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1 变电运行基本模式

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是电力运行的主要工作任务,特点首先是维护的设备比较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概率比较大;其次工作比较繁琐而且乏味,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懈怠的情绪;工作人员比较分散,难以集中管理,因此一旦出现变电事故,经济上的损失是小,严重的话会造成生命、设备、电网安全上的威胁,甚至使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安全受到威胁,每个值班人员的执行任务是保证电网稳定、安全以及经济正常运行。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使用了大量的新设备以及设置,运行人员需要了解设备内部的结构、原理、操作和检修方法等更深层次的知识,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变电运行的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科技技术的提高使运行管理模式也有所提高,无人值班变电所是以提高变电所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基础自动化为前提,微机运动作为辅助,由远方的技术操作人员代替变电所操作人员,使用先进的设备,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变电站的变电运行,提高生产效率。榱吮Vぐ踩运行,必要的时候还要让专业人员来操作,有的设备不能完全的使用自动化系统,因此就需要专业人员来现场操作,责任分工要明确,每个人只需负责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能分工不明确导致有的部分多人负责,有的部分无人负责。

2 变电站变电运行的管理

2.1 加强变电运行技术的维护管理

变电运行技术主要是保证人身安全以及经济的安全运行,对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许可制度以及操作票等要严格的执行,对大修的周期记录、检修记录、缺陷记录以及台账记录等要做好收集,必要的时候拿出记录进行观看,加强设备的维护,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处理,排除设备故障。

2.2 建设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交接班和值班制度,变电运行值班人员可以采用三班制或者是两班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一个人连续值班的现象,因为精力有限,连续值班可能会出现意外。交接班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责任明确,交接时一定要认真,手续要清楚,被交接的工作人员要清楚自己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责任明确还包括远程操控设备的维修、电气检修班工作人员值班、操作队队员值班等。对于无人值班的变电所的电气设备以及远程操控的设备、通信设备等都需要有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控维护,填写有关的信息。

3 变电安全运行管理

发电厂、输电、变电、配图以及用户等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电力系统,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枢纽,有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它的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由此可见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3.1 安全管理

安全是一个企业的根,一切工作安全优先考虑。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重心就是安全运行。认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宣传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制度,这些都是变电站有效管理经验总结,在变电站运行管理中一定要坚持贯彻。近几年变电站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变电站应该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员工应及时学习新技术,特别随着智能技术的越来越普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及时加强自己对相关设备的智能化操作技能,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维修,确保变电站工作能够正常运行。

3.2 专业基础管理

制定短期的工作计划,制定月计划然后再制定年计划,按照计划尽可能的完成任务。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规章制度,设备定期切换制度、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发现运行故障时专业人员应及时排除故障,使变电运行安全进行。建立健全设备技术台账,将设备的原始资料以及运行资料熟记于心,积累管理经验,加强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3.3 技术培训

提高变电站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变电安全运行,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安全方面,工作人员和设备相比,更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按照安全培训工作指南,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指派每个组中最积极的员工做组长,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工作人员举一些实例或者是设计一些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员工思考后给出解决的方案,在面对状况出现时心态放平及时解决危机。要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事故发生。

严格“两票”合格率的考核,不规范就是不合格,查出问题后不应该只惩罚一方,而应将问题查出来后反映给运行者,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开大会时做错误报告分析。结合各个季度季节的不同的检查对安全知识培训进行分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培训模式,学员学习要讲究日积月累,不能一下就完成学习任务,要从日常入手边培训边实践,还可以进行演习,不仅可以锻炼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还可以提供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安全知识的机会。

4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运行管理进入到无人值班远程操控的管理模式,解决的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安全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训练出一批优秀的专业工作人员,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有序运行。随着运行设备的不断更新,变电运行的管理措施也在不断改变,对经验的吸取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变电运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措施

与其他行业相比变电运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也有技术性相对较弱的东西以及较为繁琐东西,不管是技术强的东西还是技术较弱的东西都不能马虎,越是繁琐的东西越要仔细,细节决定成败,在很细微的东西上出现问题就会为之后的运行埋下隐患,最后很有可能造成大的事故,因此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保证变电安全运行。

1 变电运行基本模式

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是电力运行的主要工作任务,特点首先是维护的设备比较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概率比较大;其次工作比较繁琐而且乏味,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懈怠的情绪;工作人员比较分散,难以集中管理,因此一旦出现变电事故,经济上的损失是小,严重的话会造成生命、设备、电网安全上的威胁,甚至使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安全受到威胁,每个值班人员的执行任务是保证电网稳定、安全以及经济正常运行。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站使用了大量的新设备以及设置,运行人员需要了解设备内部的结构、原理、操作和检修方法等更深层次的知识,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变电运行的管理,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科技技术的提高使运行管理模式也有所提高,无人值班变电所是以提高变电所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基础自动化为前提,微机运动作为辅助,由远方的技术操作人员代替变电所操作人员,使用先进的设备,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变电站的变电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保证安全运行,必要的时候还要让专业人员来操作,有的设备不能完全的使用自动化系统,因此就需要专业人员来现场操作,责任分工要明确,每个人只需负责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能分工不明确导致有的部分多人负责,有的部分无人负责。

2 变电站变电运行的管理

2.1 加强变电运行技术的维护管理

变电运行技术主要是保证人身安全以及经济的安全运行,对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许可制度以及操作票等要严格的执行,对大修的周期记录、检修记录、缺陷记录以及台账记录等要做好收集,必要的时候拿出记录进行观看,加强设备的维护,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处理,排除设备故障。

2.2 建设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交接班和值班制度,变电运行值班人员可以采用三班制或者是两班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一个人连续值班的现象,因为精力有限,连续值班可能会出现意外。交接班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责任明确,交接时一定要认真,手续要清楚,被交接的工作人员要清楚自己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责任明确还包括远程操控设备的维修、电气检修班工作人员值班、操作队队员值班等。对于无人值班的变电所的电气设备以及远程操控的设备、通信设备等都需要有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控维护,填写有关的信息。

3 变电安全运行管理

发电厂、输电、变电、配图以及用户等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电力系统,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枢纽,有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作用,它的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由此可见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3.1 安全管理

安全是一个企业的根,一切工作安全优先考虑。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重心就是安全运行。认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宣传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制度,这些都是变电站有效管理经验总结,在变电站运行管理中一定要坚持贯彻。近几年变电站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变电站应该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员工应及时学习新技术,特别随着智能技术的越来越普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要及时加强自己对相关设备的智能化操作技能,以便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维修,确保变电站工作能够正常运行。

3.2 专业基础管理

制定短期的工作计划,制定月计划然后再制定年计划,按照计划尽可能的完成任务。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规章制度,设备定期切换制度、巡视制度、设备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等。发现运行故障时专业人员应及时排除故障,使变电运行安全进行。建立健全设备技术台账,将设备的原始资料以及运行资料熟记于心,积累管理经验,加强在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3.3 技术培训

提高变电站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变电安全运行,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安全方面,工作人员和设备相比,更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按照安全培训工作指南,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指派每个组中最积极的员工做组长,从基础教育开始,为工作人员举一些实例或者是设计一些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让员工思考后给出解决的方案,在面对状况出现时心态放平及时解决危机。要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事故发生。

严格“两票”合格率的考核,不规范就是不合格,查出问题后不应该只惩罚一方,而应将问题查出来后反映给运行者,将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在开大会时做错误报告分析。结合各个季度季节的不同的检查对安全知识培训进行分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培训模式,学员学习要讲究日积月累,不能一下就完成学习任务,要从日常入手边培训边实践,还可以进行演习,不仅可以锻炼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对能力,还可以提供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安全知识的机会。

4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运行管理进入到无人值班远程操控的管理模式,解决的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安全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训练出一批优秀的专业工作人员,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有序运行。随着运行设备的不断更新,变电运行的管理措施也在不断改变,对经验的吸取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变电运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云志,崔晓东,史健青.基于隐患分析的变电运行管理措施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065-01

“大规划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各电压等级、市区(县)两级管理、统一规划的大规划体系。“大建设体系”建成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满足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的“大建设”体系。“大运行体系”全面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1]。

一、运检一体化的内涵

运检一体化是在电网检修模式以状态检修模式以状态检修为基础,以设备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为抓手的动态检修模式下,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内,赋予一定的人员同时具备从事运行和维护类检修业务的资格,并且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开展运行和维护类检修工作。运检一体化以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管理目标,有效整合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改变了运维人员只进行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等运行类维护工作,检修人员只进行检修工作的操作方式,是国网公司推出的“五大”体系改革中“大检修”体系的重要内容,能集中体现“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效率、效益[2]。

推行“运检一体化”的目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电网生产工作按照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电网调度、运行、检修等业务分类,这种分工方式虽然在电网业务专业化发展、保障电网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生产作业效率较低,已有人力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为此在目前电网庞大复杂、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生产技术部基础上成立运维检修部,建立按照电压等级由各级检修公司承担电网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强化电网实物资产管理、设备状态检修、带电作业管理职责。

二、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与运维人员的基本职责

(一)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下,各变电站又可划分为有人值守变电站和无人值守变电站,其中有人值守变电站又可根据所在地区、变电站的重要程度等具体情况划分为常规有人值守变电站和少人值守变电站。

(二)运维人员的基本职责

运维站负责一定供电半径区域内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技术指导、文明生产、治安保卫以及部分规定的C、D类状态检修、现场作业措施布置、开收工、验收等工作,负责运维站内所有运维人员的培训、运维技术管理等。有人值守模式是传统的值班方式,它是由变电站运维人员全面负责本变电站的监视控制、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文明生产、治安保卫以及现场工作措施布置、开收工、验收工作等全部运维工作[3]。

无人值守模式是由运维站负责完成以上全部规定工作,根据监控、保电以及其他需要可

由运维站派值班人员到站端进行值班工作,负责现场监视控制、运行维护等工作,在运维站的配合和指挥下完成以上其他规定工作。

三、500kV变电站“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与实践

可以利用专家系统来建立智能告警和故障处理知识库,该知识库可动态实现专家知识的增加。采用多故障诊断问题的成熟模型――覆盖集理论来建立智能告警处理模型,并采用智能算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与告警信息最为匹配的系统事件[4]。

变电站智能告警专家系统不仅能完成对告警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屏蔽、快速定位、历史查询等功能,还能完成三个层次的推理功能。(1)单事件推理。根据每条告警信息,给出告警信息的描述、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图解。(2)关联多事件推理。对多个关联事件进行综合推理,给出判断和处理方案。(3)故障智能推理。利用网络拓扑技术,根据每种故障类型发生的条件,结合接线方式、运行方式、逻辑、时序等综合判断,给出故障报告,提供故障类型、相关信息、故障结论及处理方式供运行人员参考,辅助故障判断及处理。

对告警信息进行过滤和分类后,需要关注的变电站事故及异常告警信号可归纳为数百种类型,对应于每一种类型都进行原因说明并提供处理方案。这样,在规范了现场信号的命名、事故告警信号与知识库中归纳的事故告警信号种类建立起关联关系后即可建立变电站信息处理专家系统知识库,使监控人员对事故异常在第一时间内给出准确的判断及处理。维护人员可根据实际运行需求随时完善知识库中内容[5]。

现场作业指导书是对每一项作业按照全过程控制的要求,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依据工作流程组合成的执行文件。体现了对现场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和对设备及人员行为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设备验收、运行检修、缺陷管理、技术监督、反措和人员行为要求等内容。变电运维工作现场作业指导书范本由运维班长或技术员组织编写,内容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简单、清晰、规范、可操作性强。并经运维(检)工区(县公司)审核,地市公司运检部门批准后执行。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及二次回路专业化巡视,例行试验、诊断性试验,保护装置插件、继电器更换,保护装置程序升级、版本更新、保护通道联调,保护装置停电消缺及反措执行等[6]。

结论

总之,对原输电运检、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等生产区人员及业务进行合并重组,成检修公司,实施550kV变电站电网设备检修专业化和运检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杨,袁伟东. 输电线路实施运检一体化管理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183.

[2] 聂建新. 对变电设备运检(运维、检修)一体化的分析与探讨[J]. 科技风,2015,23:80.

[3] 徐t. 基于信息智能的输电线路运检一体化探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1:113.

[4] 高颖. 输电线路运检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5,05:155-156.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改革措施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汽车维修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以诊断、检测为主,更换新件,缩短车辆在厂维修时间,已成为新的维修理念和维修方式。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维修人才。

一、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目前,中职学校虽然教师应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存在厌学心理。在相应的实训教学阶段,虽然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实操的积极性,但对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往往只限于进行模仿性的操作训练,不能触类旁通、难以形成系统技能;对汽车零件的装配关系及传动路线、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对“故障排除”学习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积极性难以进一步调动。

2.实训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个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实训设备的投入非常大。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设备配备情况基本不能满足技能实训的要求,并且实训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仍然主要沿袭着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教学重点的设置,而目前汽车大多是以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而且还要具备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另外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彼此链接不一致。例如在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源与启动系统检修课程中蓄电池、发电机和电压调节器部分的内容重复;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构造”“故障分析、诊断”“修理工艺”教学时间分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总成结构的认识学习是断续、分散的。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不透彻,又缺乏对汽车结构、故障诊断、修理方法的系统技能知识,因此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3.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需要有动手操作的指导能力。目前,专业教师有相当部分从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其他学科或专业转行而来,自身没有接受过有关汽车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而且绝大部分教师是从各类学校毕业直接进入中职学校担任教师的,缺乏相关汽车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另外汽车维修本身是一个技术更新很快的行业,即使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若长期脱离生产实践,也会存在知识、技能落后的情况。总之,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通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汽车维修的工作过程是根据故障现象(仪表盘显示、听声音等)发现故障、判断故障原因、制定维修方案、实施维修方案、检验维修效果以及对维修过程进行反思的系列活动,要求汽车维修人员能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出一套自身独有的工作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教会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例如设置“汽车蓄电池自行放电故障排除”的工作任务,通过真实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协助学生排除汽车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的操作技能、维修技巧及关键知识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则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关键的技能。并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将过去由教师主导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三维立体的评价模式,评价重点由过去的只评价结果转向评价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习惯、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以Flas演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多种信息刺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增加实训、实验设备,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另外汽车的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必须配备先进、齐备、典型的汽车电器、汽车零部件总成和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训、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同时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也可以由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汽车零部件设备和企业岗位来实训、工作,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提高了岗位职业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要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说,急需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说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前提。

首先,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要进行自学,尽快了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及时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培训,包括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培训,增强专业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其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安排专业教师“走出去”,或外出参观、进修,或深入到汽车行业与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中实践、调研,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专业教师成长与技术发展同步。另外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请进来”企业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作为专业的客座教授,定向、定期给教师授课,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小结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机电管理 后评估 故障率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3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Assessment Content

Analysis in the Post High-speed Era

WANG Yanyan, ZHOU Zhengxing

(Jiangsu Province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Cmpany, Nanjing, Jiangsu 210014)

Abstract In the domestic highway construction period by period to maintain custody of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s management problems summed up demand after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assessment, on the basis of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solutions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after evalua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sessment high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Key words highway; electromechanical management; assessment; failure rate

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主要特点

(1)设备种类多。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一般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及电力监控系统,每个系统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机电设备,如摄像机、光端机、收费道闸、变压器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2)专业领域广。从涉及的专业来看,机电系统涉及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电器技术、电气控制、通信技术和交通工程等专业,专业涵盖面广、设备性能指标多样。(3)运行环境复杂。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分布线路较长,设置场所多样,有的暴露在室外、有的安放在室内、有的埋设在地下、有的安装在跨江桥上,同时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多数要求24小时不间断运行,运行期间要经受风吹、日晒、雨淋、严寒、高温、盐雾等各种条件的考验,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多变。(4)设备更新率高。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运行环境及运行要求使的其硬件设备更易老化、防腐、绝缘等性能下降较快,比一般的机电设备寿命短;同时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建设节奏的放慢,提高高速公路交通效率是关键所在,对机电设备及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产品及其系统的更新换代也很快,这些促使了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及其系统的更新淘汰率高。

2 机电系统后评估需求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对机电系统设备采取的维护模式主要为自行维护、专业维护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自行维护主要为定期的巡检,当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维修或更换;而专业维护是由项目运营单位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检查维护。机电设备类型多样,维修更换的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规范,对维护人员专业水平依赖高,管理部门对维护的合理性无法判断;对设备何时进行更换无法制定计划,这些都是高速公路机电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高速公路机电管理部门调研的相关内容及参考国内外相关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方面的文章,对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评估的需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状评估需求。机电设备及系统能否工作并不是评价机电系统安全性的标准,很多设备的损坏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现有的投入使用的设备其性能如何、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是管理人员想知道的,是机电系统后评估的需求之一。(2)动态评估需求。正在运行的机电设备,其工作能力变化趋势如何,其合理的使用周期多长都是管理部门需要掌握的资料,也是机电系统后评估的需求之二。

3 机电系统后评估具体内容及方法

3.1 现状检测及评价

根据现状评估的需求,对机电设备及系统的评估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机电设备的外观质量评价、关键指标性能评价、系统功能评价及机电系统的总体评价。外观质量主要指设备数量、安装质量和设备工作环境等;关键性指标主要指影响系统安全性能或可靠性等的指标;系统功能主要指各系统和设备是否工作正常。①

机电设备外观质量、关键指标及系统功能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检测仪器和手段,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二册 机电工程》(JTG F80/2)中相关要求进行专业检测得出相关结果。由于机电系统的复杂性,各类设备各检测项的结果评价方式不一,无法直接用于系统评价,为便于分析比较,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间接使评价指标定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评定和系统总体评价。

机电系统总体评价根据系统的特点应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实现,首先应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型,即机电系统总体评价体系(见图1)。可采用目标法确定评价目标,即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技术现状;通过分析法确定从机电系统的组成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即照明系统、供电系统、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专家咨询和分析相结合)确定每个分系统的评价指标,如收费系统中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监控系统中的摄像机光端机等。评价体系建立后,可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分系统进行评价,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整个机电系统现状的评价。②

图1 机电系统现状评价体系

3.2 机电设备、机电系统的动态评估

动态评估主要指评估机电设备或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的工作能力变化趋势,可以从其设备的故障率、物理寿命、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的角度来进行评估。

对于简单的、廉价的、消耗性的设备,可以从故障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寿命,即从设备开始使用到出现不可修复的故障或不能接受的故障率时的时间,具体可通过威布尔分布法来确定其故障率曲线(见图2),其寿命时间也就是损耗期故障率曲线的上升点。对于达到其寿命期的设备应及时更换。

图2 机电设备故障率曲线

对于复杂、贵重、耐用的设备,可以从物理寿命、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综合考虑来确定其寿命。但技术寿命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机电设备的寿命主要考虑其物理寿命和经济寿命。设备的物理寿命一般可以由制造商提供,或者通过专家评判的方式采用德菲尔法(Delphi Method)进行预测;经济寿命的确定可以采用最小年平均费用法或低劣化数值法来确定;最后设备的使用寿命由物理寿命和经济寿命按权重比例2:8来确定。③

4 结语

通过机电设备和机电系统的后评估,掌握了机电设备或系统的具体情况,了解了设备的故障规律和使用寿命,在此基础上,管理部门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维护管养方案,可以制定改造报废计划,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提出的机电系统后评估思路,也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后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注释

① 冯俊杰,王铮.高速公路机电设施技术状况评定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7):61-6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运维一体化;管理

1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1.1 原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电网发展要求

输、变、配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效率质量和员工队伍和谐稳定。进入“十二五”后,在电网规模飞速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供电企业延用多年的营配分离、输配电管理分开、变电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模式逐渐暴露出不适应电网发展和生产精益化管理需求的弊端。

1.2 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三集五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前三集五大的大背景之下,统筹电力企业人力、技术、装备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已成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必由之路。

1.3 SG186系统上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PMS系统和GIS系统的上线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平台,进一步优化输、变、配电相关业务流程,整合相关性销功能,可实现各类图层的精细展现及设备点的精确定位、控制和拓扑分析、潮流计算、理论线损精确计算、智能巡检定位跟踪、车辆抢修管理等功能,增强对电网设备的资产管理、运行管理和监管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缩短抢修时间,提高服务满意度,更好满足用电客户对电网“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经济运行”的现代化要求,这些都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的全面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是指电力系统中输、变、配电实行专业化检修和运维一体化相结合的生产工作组织模式,即整合输、变、配电现场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业务重组整体。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就是以强化输、变、配电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为主线,以生产精益化为重点,以技术管理创新为支撑,精简规范组织架构,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优化调整业务流程,统筹配置生产资源,做强、做精核心输、变、配电运检业务,积极拓展外包检修业务,实现输、变、配电设备运行和检修“双向融合”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体系。

3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做法

3.1 建立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型

以高科技为支撑,深入开发和应用SG186系统,建立完整、成熟的电网模型,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设备,提供对输、变、配电一次、二次设备和相关设备附件的统一管理。电网模型的设计支持对物理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对电网功能位置点的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以电网设备管理为核心,同时涵盖生产运行中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台账维护、缺陷管理、两票应用等各项工作。覆盖供电企业各级单位,实现输电、变电、配电等全过程的生产管理业务应用,全面提升电网生产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生产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3.2 人尽其才,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

着眼于解决当前管理困境和提升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质量,深入剖析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现有人员队伍结构和工作承载力,总结提炼出以提升输、变、配电运维管理质量、作业执行能力和队伍凝聚力为目标的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输、变、配电运维业务及人员的优化整合,进而通过管理模式嬗变提高专业管理质量和队伍凝聚力。抓好专业技术及安全管理,主动适应电网装备技术进步,积极开展前沿知识培训,在各相关专业内部打造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操作技术能手、形成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团队,实现所有输、变、配电运维人员均能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均能正确处置电网异常状况。着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暖的氛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中青年员工挑大梁,老职工当好参谋、做好助手,上下同欲,形成一个相互关爱、同谋发展、积极向上,具有广泛感染力的专业工作环境。

3.3 加强超前管控,实现检修专业化

全面深化状态检修,建立按电压等级、按输、变、配电设备类型由各专业承担电网设备运维检修任务的生产体系,实现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

抓好设备管理,将原来的抢修处理转变为设备超前管理。加大设备管理力度,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抢修次数,降低安全风险。通过季度、月度的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汇总情况查找设备薄弱环节,按照轻重缓急,根据缺陷、隐患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对由于设备老化、装置性违章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隐患,纳入年度大修技改储备项目。

3.4 狠抓现场管理,开展输、变、配电现场标准化作业

开展现场标准化作业,突出对作业现场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加强监督考核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提高了计划刚性管理水平。实行标准化作业,工作前要完成作业风险分析及控制表、作业指导书(卡)的编制,突出作业前期计划和准备,确保了现场作业的有序进行。同时,加强计划的综合平衡管理,提高了临时工作、计划工作变更的审批门槛,杜绝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控制了非计划停电;提高人员业务素质。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集安全管理、技术参数、检修工艺等于一体,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同时加强对重要设备的专业巡视和带电检测、在线监测;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可能减少现场的检修工作,对部分确需开展的现场工作,做好前期准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到位,严格控制现场作业关键环节,严格进行作业危险点预控。

3.5 开展联合巡检,缩短由“巡”到“检”的周期

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将隐患、缺陷消失在萌芽状态,若有缺陷,不需要停电的缺陷力争第一时间现场直接处理,部分需要停电的缺陷根据其性质分类,紧急缺陷通过电力调控中心调整运行方式,当场办理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普通缺陷结合春秋检计划、大修技改工程等或者办理正常的停电手续进行消缺。根据需要对极端天气、高(中)考保电、节假日保电、迎峰度夏等特殊时期联合巡检计划;相关专业按所辖设备进行联合巡检;对发现的缺陷分类,按照缺陷性质分类进行消缺,最后再组织验收。通过联合巡检,进一步缩减了由 “巡”到“检”的环节和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实现了管理环节的简化,同时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3.6 加强安全教育,强化技能培训

加强教育,抓好转岗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输、变、配电相关员工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结合岗位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员工集中精力学习掌握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对岗位和专业变动的员工,上岗前重新组织《安规》考试,重点抓好工作负责人、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三种人”及新入职员工的《安规》考试,确保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合格率100%,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准上岗。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各专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违章作业,防范安全事故。

4 供电企业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1 社会效益

过实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进一步落实、提高了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供电优质服务水平,推行实行输、变、配电一体化运维管理、联合巡检和现场标准化作业,使检修施工按计划完成,确保检修质量,缩短停电时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提高了公司的优质服务水平,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4.2 经济效益

实现了“1+1+1>3”即与原输、变、配电运维管理相互分离的管理模式相比,新模式实现了输、变、配电设备运维检修、抢修时间最短化、效率最高化、成本的最小化,统筹配置了人力和生产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维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解决了公司生产派车困扰,原本需要派两到三次辆车的任务现在有机会一次性完成,节约了成本,合理利用了资源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统一,显著提高了用工效率,杜绝了客户不必要停电,缩短了停电检修时间,每年年大约增供电量300万kWh;每年节约用车大约380车次,仅此一项每节约运维成本76000元左右。

4.3 管理效益

推行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大检修”体系建设的各项成果,为状态检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助于实现输、变、配电专业资源集约化、组织扁平化、业务专业化、管理精益化。实施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流程,积极做到每个环节有人负责,量化、细化、标准化输、变、配电检修各环节,每项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化要求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规范了检修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确保输、变、配电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能控、在控”状态,有力地确保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03).

变电运维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0篇

当前,变电所大多采取无人值班式的管理方法,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无人值班式的管理方法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变电所采用,但想要实现安全运行与有效管理,还需要主要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于“无人值班”的概念进行正确认识

首先,无人值班式的管理方法虽然是比较先进与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意味着“无人管理”,而是需要专业素质与安全意识较高的专业人员,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管理,从而满足减人增效的要求。其次,对于某些变电所来说,想要实现安全操作,必须通过现场工作人员,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安全隐患自动化系统都可以显示出来,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因此可以在实行无人值班式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配备一到两名工作人员。

(二)对于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

由于责任不明确,经常会造成无人负责的情况,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手段保证配合协调、政策合理、职责分明,最后总达到运行管理科学有效的目的。第一,调度员具有指挥操作的职责,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独立的进行操作开关、记录抄表与监视运行等任务。第二,变电所的现场运行人员应该负责两票管理、道闸操作、办理许可工作证与巡视设备安全的工作。第三,试修人员应对变电所的自动化系统、远动化系统进行周期性的调试与实验,并对变电所的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同时维护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对于事故与缺陷进行及时的检查维修。最后,工作负责人应在倒闸操作的过程中担任监护人的职能。

二、35kV变电运行中管理体系分析

(一)职责分工进行有效明确

针对无人值班式管理模式,对原有的值班体系进行改变,一部分负责操作断路器、记录抄表、监视设备的运行情况,该部分职责通过自动化远程控制实现;另一部分负责维护设备运行、操作隔离开关、处理相关事故并巡视设备,该部分职责通过相关的操作人员到变电所现场实现。

(二)建立并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建立设备专门责任制,变电所的远动设备、通信设备与电气设备都需要专人的维护与报表。第二,建立交接班制度与值班制度,值班可以实行三班制或两班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该禁止连续值班的情况。交接班的时候应该保证前后衔接、认真准时,同时将相关手续办理清楚,做到明确责任。第三,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维护人员、检修成员、操作人员与值班队员应严格执行各自的岗位责任,做到明确责任、分工清晰。

(三)加强维护管理与技术管理

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与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技术管理的重要任务与重要职责之一。《安全电业实施规程》是电网行业多年来经验的总结,操作票与工作票,监护制度、许可制度、终结制度与转移制度必须严格的贯彻执行下去。此外,还需要整理收集检修资料、缺陷资料与台帐资料,做到及时发现设备运行问题,快速解决设备故障。

三、35kV变电安全运行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变电所处于用户与发电厂之间,起到电能分配的作用,因此其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与居民生活的意义巨大。根据实际生产经验,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

(一)实行安全管理

对于变电所来说,安全运行始终是其首要的管理重点,因此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进行认真的落实下去,同时配合安全生产的教育宣传,禁止违章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气设备的不断增加,相应的管理规程也应进行及时的修订,对于各种工作记录进行自查与内查,利用自动化系统保证电气设备工作效率的提高,并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二)大力开展技术培训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变电运行能否实现安全生产,因此变电所必须重点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工作进行培训。可以将变电所的实际情况与工作人员掌握的技术相结合,采取岗位练兵与实地培训的方式。例如采取现场提问、技术讲课、事故处理、技术提问与事故处理等方式,定期的开展经验交流与模拟竞赛,提高工作人员培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安全意识的目的。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