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土文化资源论文

本土文化资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生态女性文化批评建构的本土生态资源

摘要: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人性遭遇到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从生态哲学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经济资源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探讨生态女性文化批评建构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文化 生态资源 文化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8-01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人性遭遇到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不仅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既有中国几千年丰富深厚的本土思想资源可以挖掘,又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资源可以引进,其学派建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民族丰富的本土生态资源加以厘定。

一、深刻的本土生态哲学资源

古代中国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这就是“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所谓阴阳,就是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消长的因素构成的。这种阴阳和谐观念在《周易》、《老子》和《国语》等著作中都有记载,尤其在《周易》中对这种“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进行了详细表述。比如《周易·系辞上传》上就有记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种“阴阳”和谐的有机自然观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的生态观是一种自然生态观。老子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推崇的“道”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儒家学说则是一种伦理生态观。《中庸》主张“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尽心上》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提倡把人类之爱扩展到对自然物之爱。

二、丰富的本土生态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有生态意识,中国文化重生、贵和富有诗意。所谓重生,就是指“以生命为重,不仅注重人生,也珍惜自然界的生命。”荀子就指出,人不仅要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应推已及人,珍视他人、他物及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他在《荀子·礼论》中明确提出,“礼有三本:大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全文阅读

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论文

一、创设特色文化环境

幼儿自入园后,大部分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都在园内度过,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幼儿。那么,应如何创设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给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让每一角落都融合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幼儿驻足欣赏,让幼儿感知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呢?幼儿园建筑以江南人家的建筑特点为主,墙面用了特质的木纹材质,每幢教学楼一种色调,让人感觉生活在七彩的童话世界里。学校的公告栏、教师风采墙、大厅的屏风等,都融合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元素。走廊上布置了“昆腔雅韵”,让孩子“百戏之祖”—昆曲有所了解,从小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楼梯上,展示着家园亲子制作的特色作品:小桥、流水、人家,纸盘上的周庄,青花瓷绘画作品等,布艺周庄,竹编上的周庄等,每件作品上都有相应的制作者标签,通过活动和成果展示,让孩子体验制作和分享的快乐。中大班的走廊、活动室里,开设了许多水乡商铺:万三家宴、水乡星巴克咖啡、阿婆茶、周庄特产、绣花鞋、农家小吃、四季周庄大舞台、脸谱、照相馆、剪纸坊、中药铺、花茶浦、喜糖铺子、纸盘坊等,原木材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摆设,孩子们和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玩具等,让人感觉到了浓浓的水乡味道。班级的特色主题墙上,有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名胜古迹、名人故事等,也有幼儿参与特色教育的相关活动成果,是老师和幼儿学习和展示的平台。班级的自然角,有水乡所特有的资源:各种植物、动物等,如:蚕豆、葱、蒜、洋葱、萝卜、土豆、山芋、螺丝、乌龟、龙虾、虾、蝌蚪等,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成长和变化,了解了很多的生活常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美术室里,有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制作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家园作品,也有精致、漂亮的花船、莲厢棒和花篮,还有种子贴画、布艺贴画、彩沙畅想画等作品。科学发现室里,陈列着水乡所特有的植物标本。孩子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用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声音探索区,各个瓶子里放置了不同的物品,有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红豆、黄豆、绿豆、黄沙、石子、油菜籽、芝麻等,孩子们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学校还开辟了一片种植园地,分别种着各个季节的蔬菜,请幼儿帮助浇水、除草等,然后请幼儿品尝劳动果实,体验和分享劳动的快乐。种植园的旁边,还有饲养角,孩子们每天可以去照顾可爱的小白兔,观察小兔的成长,并学会照顾小动物。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能初步感知到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并对家乡有了很好的了解。

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园本特色课程

如何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的每个年龄段每周定期开展园本课程教学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小班组开设了“我看周庄”,通过介绍家乡的建筑、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产等,让孩子从小就对家乡有所了解,培养孩子从小就爱家乡,并以家乡为荣。在语言领域,进行童谣的教学活动,将家乡的美创编成童谣,更好地记忆和宣传,传承古镇文化。中班组开设了“我说周庄”,幼儿在小班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历史名人、民俗风情等。在游戏中,开设了水乡旅行社,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美。大班组开设了“我做周庄”,在小班和中班前期的学习后,幼儿对家乡的美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小手做一做,展示出幼儿心中的家乡。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剪纸、画纸盘、制作稻草人、葫芦上的周庄、泥塑迷你周庄、牛奶盒上的周庄、布艺周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家乡的变化和家乡的美,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还收集了各年龄段研究的成果,汇编了《我看周庄》、《我说周庄》、《我做周庄》、《好吃的周庄》、《好玩的周庄》、《民俗周庄》、《水乡娃爱周庄》等成果集。

2.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体育活动注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渗透民间游戏。调查访问长辈们儿时的民间游戏的名称和玩法,老鹰捉小鸡、网小鱼、滚铁环、丢沙包、跳牛皮筋、玩竹梯、舞龙、打莲厢、摇花船、挑花篮、钻草屯、跳稻草垫、跳麻绳格等,孩子们对民间体育游戏好奇、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学一学,玩一玩,和小伙伴们合作,探索不同的玩法,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3.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自由地交流、大胆地表达,发展了社会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态度。为让孩子更好感知,学习与人交往,可以带领孩子实地观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古镇的大街小巷里,琳琅满目的饰品店、美味的特产店、可口的农家乐饭店,还有各种民间工艺作坊,如打铁铺、织布坊、绣花坊、阿婆茶馆、四季周庄大舞台、水乡旅行社、木器坊、草编坊、牛角梳坊、糕点铺子、中药铺子、制扇坊、剪纸坊、葫芦坊、篆刻坊等。由于受到活动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水乡风情街”角色游戏环境,将旅游景区中各种各样的店铺和作坊都搬到了幼儿园里,给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积累了生活经验,社交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在家园共育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全文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行政管理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全文阅读

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综述

为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纲要 》)。《 纲要 》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当前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园如何整合本地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适宜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正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对国内幼儿园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状况进行梳理,了解幼儿园在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不足,从而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指引和帮助。

一、本土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研究

本土课程资源是由“本土”“课程资源”两词共同组成的。目前,对于课程资源内涵没有统一界定,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种。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 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2] 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并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3] 范蔚则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4] 刘春蓉、陈丹丹认为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或本地区特有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的各种因素的总和。[5][6] 而彭芝兰则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了吴刚平界定的课程资源的狭义概念,认为本土课程资源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本地区特色或本地区特有的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7] 隗峰、谢淑海则将本土课程资源定义为:“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与教学相关的本地文本、实物、人力和信息化资源。”[8]

关于本土课程资源的特点,吴丽、倪志明等人认为本土课程资源除具备课程资源所共有的潜在性、具体性、多质性、广泛多样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审美性、生活性、地域性、民俗性、自然生态性、群众性、乡土人文性等。[9] [10]

二、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义与价值研究

张卫民、陶红莉等人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开发本土艺术课程资源能够丰富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另外,将本土艺术资源开发为课程可以实现幼儿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从而完善幼儿艺术课程的功能。[11] 肯定了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在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功能等方面的价值。朱从琴也认为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12] 也有学者从幼儿园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扭转长期以来教学只关注由抽象概念原理和规律构成的科学世界的状况,使教学关注教师和儿童的现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13]

冯季林、郭玮从幼儿、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改变了课程只是教学科目总和的传统课程观,让师幼认识到课程是一种“跑”的过程,从而促进动态课程观的形成;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与“人”和“物”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意义的构建,从而促进了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另外,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幼儿对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14]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基于本地区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拓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及角色的转变,并促进其建立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我。[15]

赵淑芳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工艺可以实现文化的传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进行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16]

全文阅读

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及其重要性分析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历史上也是光芒四射。由于中国历史高度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特征给中国的人治文化的发展以及法律的l展带来很大的阻碍。而中国法治文化历史的各个层面中却都包含着大量的法律资源。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对现代的法律建设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中国现代的“熟人关系”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要求我国在法律运作中要重视对本土性资源的汲取。本文主要阐述本土资源理论,分析中国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以及发展本土性资源对中国法律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律 本土性资源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53-02

本土性资源是立足于一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可以推动和实现法律运作的实效性的资源。就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在法律运作中要充分运用本土性资源;另一方面,将移植法律文化使之演变成本土化。前一方面是强调注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和本土性资源,突出个性;后一方面主要是强调将法律移植必须和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本土资源。

一、本土性资源论的概述

本土性资源的内容涉及非常多的概念,譬如:政治的本土性资源;经济学的本土性资源;文化本土性资源。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法律运作中的本土性资源。本土性资源论是基于地方性知识和法律知识论来进行分析的,而对于西方法律具有普适性的言论表示怀疑,坚持发掘本土资源来建设中国法制。所谓本土性资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就是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性和惯例。本土性资源论学者认为,国外的法律运作经验能够为我国法律建设提供启发和帮助,而这种帮助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第一,法律是具有特殊性的,并非具有普适性。譬如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根据他的理论可以证明中国法律运作发展是地方性的。

第二,国家法不能成为法律运作依靠的主体法律类型。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法律的作用,能够减少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易费用,同时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国家成文法是依托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独有的形态,但这并不是所有社会经济形态法律运作的最优选择。事实证明在中国多个地方使用习惯法要比成文法的运用更加便捷和有效,因此成为法律运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全文阅读

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效应:理论与实证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 10AKS002)的支持。

作者简介:曾伟(1978-),男,湖南湘潭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昆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增长经济学。

摘要:运用动态最优化方法以及联立方程系统,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析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效应。理论研究发现,在土地资源有限性约束下,技术进步与城市土地资源以及资本投入之间存在内在相互增长制约关系,并且此关系受到利率、土地-资本比、要素替代弹性等条件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使用数量的多少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量”的大小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决定关系;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发展要素,其使用数量的多少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质”的高低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的表现关系。

关键词:土地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CES生产函数;联立方程系统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5-0089-09

;中图分类号:F061.3,F2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文阅读

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可行性初探

迪格尔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应该是关于乡土文化起源的最形象的说法。

乡土文化内容丰富,它涵盖了这一区域人们所有的生活内容,但从总体上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或自然的和人文的。乡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民族文化的共性,如我国乡土文化中的任何一支在道德价值观上都会体现仁义礼智信、忠勇孝悌恕等内容,在审美上体现“乐天忧世、崇阳恋阴、尚贵羡仙、自然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追求等。乡土文化最大的特性还体现在其区域性特征上,并且这种区域性特征在道德价值观上差别并不大,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审美观和包括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地方文学、古今名人在内的具体内容上。这种差别也正是乡土资源开发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个方面的具体阐释: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结合乡土文化的特征与这三个方面的阐释,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乡土文化为实现新课标基本理念提供丰富的资源。新课标是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反过来,教材是对新课标的再组织、再创造,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目前课堂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的还是鲁教版、北师大版的,都以此作为编排的依据。但这三版教材作为全国通用教材都只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因此在资源的提供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乡土文化既体现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地方文化的个性,那么在教材的编排上,在体现新课标的大前提下,既是对通用教材的补充,又是新课标精神理念在地方深入贯彻的体现。乡土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获得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它与通用教材相比,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内容和手段更为丰富。

2.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新课标理念。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而乡土文化多是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如戏曲、楹联、地方历史等;或是借助语言为工具体现其存在,如乡土民俗、名胜古迹等。前者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现象,对其开发也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的积累;后者需要资源开发者对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运用,这更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的改进。两者相结合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课标理念。前文笔者已指出乡土文化此与彼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审美观和具体文化内容的区别,正是有这种区别,才有乡土资源开发的必要,也正是在对这种区别的深入研究中,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在了解颍上“四句推子”的基础上谈谈其与黄梅戏的异同,谈论的过程便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谈论的收获便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加强。

4.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体现“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指出:“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是我们进行乡土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新课标的指导是基本原则;“按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条件。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具体地存在于某一区域,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都有开展乡土资源开发的条件,而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进而热爱祖国文化,也是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的课程资源与通用课程资源相比,更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原则、条件、方式的符合,必然会带来“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结果。

以上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给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语文课堂相结合带来的理论基础,此外,两者相结合也有其现实的基础――学生学习、了解家乡文化意义。高中生虽然十几年都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但他们的年龄较小,见识相对有限,再加上三五岁始便困于学堂、困于书本知识,对身边事、家乡文化了解不多,也缺乏了解的意识,这是因为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无法去关注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的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而且高中生在心理上又有求知欲旺盛,做事的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的特点,若能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学习、了解乡土文化,一方面符合其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满足其对社会各方面关心程度增强的心理;另一方面,乡土教育是知识教育,更是道德情操教育与审美教育,它不像一般的课堂教育,出于应试教育的关系,教师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在道德情操教育和审美教育上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有所忽视,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的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但乡土教育的内容不明显地出现在考试所要掌握的范围内,没有应试知识的拖累,师生更能从以文字、声音、图画、仪式等为媒介的乡土文化中愉悦而轻松地获得道德情操和美感的熏陶。

全文阅读

乡土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教学应用

摘要: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提高培养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结合乡土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试就如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生活实际,阐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选材的适时性、德育性、适度性和经济性等应用原则,并遵循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中的主导地位和调动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策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活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

乡土课程资源;高中思想政治;应用;策略

一、乡土课程资源概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在结构上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指除教科书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多媒体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等。乡土资源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受到该地域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等多方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产物。它既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精深的载体,如当地特色建筑,独特自然景观,反应地区历史的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当地杰出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时也涵盖了隐性的地方特色精神以及理念,如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风土习俗等。乡土文化与当地的人们息息相关,因此把乡土资源融入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黄浩森对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最具代表性:“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出的某一具体行政地区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其他方面反映了文化心理学和一系列的积极意义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生态、文化、习俗,人物和风情。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进步等能促进教育课程目的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对于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乡土资源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能感受到的文化,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很容易产生共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家乡文化所表现出的较高的积极性正是我们教师把乡土资源带入课堂非常可靠的保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无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建立健康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乡土资源该如何合理利用,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都是这的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全文阅读

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土地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中实现土地生态价值的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土地开发利用;生态价值;问题研究;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 ecological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alize l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everyone to b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 exploitation; Ecological value; Problems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自然就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基础,而且土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更加的显得具有时代的必然性,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致,本文针对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作出详细论述。

一、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有待解决,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生态环境问题:

全文阅读

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随着“数字国土”工程的实施和国家“一张图”工作的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社会各领域对国土资源基础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的要求与日俱增。目前,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成果如国土资源政务审批系统、各个业务的信息系统、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各个专题数据库等有很多,但是系统之间、数据之间都是孤立的,没有集成和共享,无法做到对国土资源各个方面的监管,因此,国土资源各专题信息化成果的有机融合与综合利用,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设计与开发了基于“一张图”的土地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为推动土地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29-02

近年来,“一张图”工程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建立了全国所有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本底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二是将依法批准的基本农田范围形成全国所有县的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是2008、2009年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及年度利用快速变更维护新机制,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级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累计近6000TB的海量数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各类业务及专题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独立存储和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业务数据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也成为推进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

1 课题意义

为保护国土资源,国家了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但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又如何使最基层的数据能真实的反馈到国土资源部,以使国家制定出更有效、更完善的政策,便成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将各项审批与各类数据库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弄虚作假,同时减少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日常审批和管理数据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实时入库,按设定的更新机制及时更新。

(2)“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能够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实时性、准确性,以此作为调查评价、监测工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来调查、分析结果正确性。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的依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