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硕士

本科硕士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科学院工程硕士培养与管理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一些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的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始了本科教育。2009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示的《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中指出,上海还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地方院校,他们办学历史相当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缺乏高一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该规划认为,应“审视传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变单纯注重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而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的倾向,真正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在该规划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这样的新升本科院校被列为工程硕士点培育对象,计划在2012年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上海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探索设置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为新升本科院校,特别是工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管理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和注意事项。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

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上还存在着工程硕士质量比工学硕士低的偏见。对于新升本科院校介入这一领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之前从事技术教育的新升本科院校,因与企业有天然的联系,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充分把这一优势融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去。这类院校在从事工程硕士培养时,就应处理好质与量、自主与自律、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等问题,以确保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质与量质量是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成败的关键。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数量和质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没有质量的数量会失去培养工程硕士的社会意义,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工程硕士毕业生,那也将影响社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在工程硕士培养初期,应规划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每年可根据学校可招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招收研究生的数量。

(二)自主与自律工程硕士教育是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育。一方面,办学可以直接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应该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当高校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体之后,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高校工程硕士教育的根本调节机制。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就必须建立起自律机制,不断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办按照上述思路,在工程硕士教育中不断给办学单位放权。实践证明,只有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自主办学,而且为确保质量和信誉自律办学,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工程硕士教育。

(三)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在遵循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实行全过程控制与节点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招生、培养、毕业等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1.严格招生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者,亦可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答辩。为保证生源的质量,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除大中型企业和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外,还应重视中小型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甚至某些管理、法律类行业的人员(比如某些工作必修涉及到工科领域的律师、管理者等),拓展生源渠道,通过增强企业和个人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获得企业或个人的重视和支持。(2)加强辅导,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目前来看,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对象还是在职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因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理论知识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考前辅导班。(3)做好综合考试和面试工作把那些业务素质高、思想道德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人员招录进来。

2.严格培养培养的年限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在培养中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1)课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其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定外文阅读能力。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可按照专业共性、应用性、特色行等原则考虑以下几类:前沿型课程、交叉型课程、应用型课程、技术型课程等,为了加强工程硕士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应开设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增加适当管理类课程以满足人才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2)学分设置应确定开设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和必修学分,以确保学员在培养中学习和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3)教学内容和方法跟进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知识的具体应用,避免大量的理论讲述和公式推导。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教材应及时删旧补新,把最新的应用知识和动态反映到教学中。教学方法方面,宜采用适应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4)师资培养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要把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平时的工作中。要努力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等形式加以培养。例如,德国高校教师要获得工科教授资格,必须具备数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而且德国工科高校、专业学院中的一些教授本身也在企业中任职或兼职。(5)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制订个人培养方案时,应在课程设置、学习年限、教学安排、论文撰写、培养方式等方面作出安排。这样做,一方面课程教学环节有计划相对稳定,以保证在校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校内及校外培养基地工程硕士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得工程硕士生能根据课程安排调整各阶段的工作,以期尽最大可能参加课程学习,使整个培养体系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部分环节又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全文阅读

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刍议

摘要: 文章结合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初步的具体操作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2009年初,国务院学位办曾就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需求情况,在全国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本科院校中开展问卷调查,探讨此项工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总体设计。在此,我们从民办本科高校的角度,研究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分析

在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研究型到应用型的战略转变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和《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要求》明确提出“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严格控制申报和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现有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即使符合改革前各方面指标,也极难有机会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考虑到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研究型到应用型的战略转变,所以我们认为对包含办学历史比较长、教育质量比较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开放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需要

全文阅读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

摘 要: 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点授权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提高办学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建本科院校要转变思维,抢抓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大发展机遇,加强顶层设计;依据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特点,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制度,建立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保障体系。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硕士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需要,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载主体,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办学竞争日趋激烈。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点授权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升级,提高办学层次,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积极调整硕士点申报方向,大力创造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条件,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

一、充分认识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其层次和类型结构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其有效地发挥社会功能。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发展知识经济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大幅增加。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是新的科技革命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研究生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提出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转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因此,积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抢抓国家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良好机遇

全文阅读

浅谈翻译专业本科与翻译硕士的教学衔接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翻译专业学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硕士的界限上就一直模糊不清,有的学校在本科阶段只注重语言教学,将翻译教学变成了教学翻译,在硕士阶段则开始大量的翻译实践,脱离了语言的辅助;有的院校则是在本科阶段学生还没有打好语言基础时就开设过多的翻译实践课,反而在硕士阶段更加侧重理论的学习,使得本末倒置,如何将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阶段衔接好成为目前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别从翻译专业的本科和硕士教学出发,讨论了二者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旨在为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专业;教学衔接

一、翻译专业本科阶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主要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块组成。语言与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提高外语水平还要提高母语水平,具备一定的双语转换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主要指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能,掌握职业译者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拥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一般场合的口笔译工作;通识教育则侧重于学生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核心课程有外语精读、外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汉语基础知识、古代汉语、现当代汉语、汉语写作等;翻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核心课程有翻译概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等;通识教育的核心模块则是语言学概论、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

翻译专业本科四年可以划分为基础(大一和大二)和专业教育(大三和大四)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打好双语基本功、具备良好的双语运用能力,为进入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阶段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翻译技能,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适应各种场合的基础翻译。

建设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是要将本科阶段割裂出来,而是要将其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基础阶段进行,然而在这个阶段与更高层次的硕士教育培养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翻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的翻译教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没有经过真正的翻译实践,往往是照本宣科,根据参照译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英汉对比讲解,将翻译教学变成了教学翻译,将翻译课上成了语言课,学生并没有学到相应的翻译技巧,对于接下来的翻译实践也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全文阅读

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研究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新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文章对非硕士点高校咸阳师范学院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分析,已有的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已经不能解决学生所所呈现出的新问题,提出采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与原有的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并给出了研究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非硕士点;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41-01

0引言

导师制是学生培养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它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当新生被录取后到学院报到时,学院当局就给一组新生指定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格修养,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每周必须到导师那里去至少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1]。事实证明,这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在人才培养中效果颇佳,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都逐步采用导师制。

在我们国家,导师制特指的是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对研究生的个别指导和学术指导。当然,我们国家的部分重点大学在本科生的培养中也采用了导师制,但多数高校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并没有采用导师制,或者仅仅都是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还有一些没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学校的主体就是本科生,在实践了辅导员制、班主任制以及学分制的各种情况,也开始寻求一种更为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方式——新生入学导师制。

目前我国一些研究者也从理论上就大学本科实行导师制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研究。例如:金佩华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2]论文,王建武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3]文章,认为导师制在部分高校的应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为学生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成才环境。

以上所述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或层面上对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予以理论上的论证,虽然不够全面系统,但是也能给人以启发与指导,尤其对于那些只有本科生而无硕士点的高校启发与思考更大,因为此类学校既无硕士导师制经验可以参考,又急需根据校情、现状,探索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全文阅读

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和保障本科生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教育的时间不局限于学校,其跨度应该是贯穿一生的;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的方式不局限于授课,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制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个体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化。

[关键词]非硕士点高校 高等教育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19-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究竟如何,与人们所具有的质量观有关,不同的质量观在相同的质量问题上看法是不同的。[1]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客观的发展事实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和重新思考教育质量问题。国外高等教育实践说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也经过探索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学校不同、具体的实施模式和过程不尽相同,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尽相同,但这一制度确实是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手段之一。[2]

目前我国现存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针对“精英群体”实行精英教育。但是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各种层次的高校都成长起来了,比如民办高校和一些地方专科高校,它们在“扩招”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升级成为了本科院校,而本科生是这类非硕士点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因此,这类高校“非精英群体”的教育质量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和背景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推行了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又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而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从而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3]

全文阅读

院长在学院本科硕士毕业仪式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对10届毕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141位本科同学,132位硕士同学经过多个寒暑春秋的紧张的学习,就要毕业了,就要开辟新的事业,就要开辟人生的新的篇章。所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哲学社会学院的全体老师向各位同学,表达我们最热烈的祝贺!

就要毕业了,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在回过头来总结、反思、梳理我们的过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过去的本科、硕士学习的岁月里面,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毫无疑问,首先,我们收获了我们刚得到的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刚才孙老师和我给大家都颁发了。在过去的岁月里面,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走入了文化的殿堂,吸取着经典著作的思想精华,呼吸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大师们的气息,领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分析方法、理论武器,可以说对哲学、对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等各个学科掌握了比较广泛的、比较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所收获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是对大家这份收获的一种奖励和承认。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自己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教育都是理想主义的教育。哲学教育我们,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要超越现实世界,去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的、新的世界;社会学要诊断、分析社会问题,它要去追求一个更加合理的、更加公正的、更加公平的、更好的社会;社会保障学关注弱势群体,要去为人的更有尊严的、更体面的生活去抗争、去呼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它通过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分析,去追求更加健康的人格和具有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记得去年08级新生迎新晚会上,我们很多老师参加了迎新晚会,迎新晚会的主题叫做“追求梦想”。会做梦,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是不会做梦的,只有人才会做梦。所以,“理想”这是我们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最重要的收获。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们经过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每个同学打开了我们的灵魂之眼,开始抬起我们的头脑,仰望星空。这是哲学社会学院给予大家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同时,我还觉得,在以往的学习岁月中,同学们越来越独立了,我们收获了我们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收获之一。像本科的同学,他们很小就离开家庭来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习,开始独立地筹划和安排他们的生活。在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去分析,去批判,去质疑。在课堂上,同学们接受了康德的教导,“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记住了笛卡尔的箴言“我思故我在”。同学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随那些过时的成见,盲从那些时髦的教条,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审问、去鉴别、去判断。我读过一篇文章说到,现代80后的大学生,使用的词汇里面,“我”是使用最多的字眼。虽然社会学家们、学者们对这个现象的评价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通过在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生活,同学们获得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越来越自觉的主体意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如果总结我们在大学本科、硕士期间所得到的种种收获的话,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我们收获了友情,我们收获了爱情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收获,大学生活才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绚丽多彩、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得很多。但是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比你们早毕业将近20年的学长,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一方面倍感欣慰,同时却带有一些忧虑和担心,这种忧虑和担心可能是我和在座的老师们共有的担心和忧虑。因为刚才一些同学发言也提到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开校园,到社会上去工作,去开始新的事业,所以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我刚才说的是收获,在面对的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的时候,需要更加丰富的其他的内容来予以补充和丰富。所以我想利用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一些善意的提醒。

首先,我的第一个提醒就是当我们坚持我们的理想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为理想注入现实的力量。刚才我说到,我们在大学收获了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要真正得到长久的坚持,理想要避免走向反面,必须赋予它现实的内容与根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充满的是理想主义的气氛,但现实的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逻辑,现实社会比我们大学校园要更加复杂,更加富有挑战性,甚至某种意义上讲,要更加严酷。我的一些学生在求职归来后回来跟我说,为什么招聘单位、面试单位那样苛刻,为什么工作单位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出自吉林大学,我非常优秀,工作机会却被一个并不出名的大学,被一个看起来并不出众的人抢跑了?我相信这种现象在同学们走到社会以后会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遭遇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理想是不是能够经受住起拷问和敲打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记得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实际上只有一纸之隔。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明天就有可能变成随波逐流,退变为消沉颓废,变为一切皆可的怀疑主义。这在历史上,在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所以,今天有这个机会,我想提醒大家,社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理想就会给我们机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就会同情我们,就会考虑我们,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理想坚实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像我刚才说的,使理想主义走向它的反面,我们的理想才能获得内在的确定性,理想才能成为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的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是我的第一个提醒。

全文阅读

院长在学院本科、硕士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对10届毕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141位本科同学,132位硕士同学经过多个寒暑春秋的紧张的学习,就要毕业了,就要开辟新的事业,就要开辟人生的新的篇章。所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哲学社会学院的全体老师向各位同学,表达我们最热烈的祝贺!

就要毕业了,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在回过头来总结、反思、梳理我们的过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过去的本科、硕士学习的岁月里面,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毫无疑问,首先,我们收获了我们刚得到的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刚才孙老师和我给大家都颁发了。在过去的岁月里面,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走入了文化的殿堂,吸取着经典著作的思想精华,呼吸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大师们的气息,领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分析方法、理论武器,可以说对哲学、对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等各个学科掌握了比较广泛的、比较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所收获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是对大家这份收获的一种奖励和承认。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自己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教育都是理想主义的教育。哲学教育我们,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要超越现实世界,去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的、新的世界;社会学要诊断、分析社会问题,它要去追求一个更加合理的、更加公正的、更加公平的、更好的社会;社会保障学关注弱势群体,要去为人的更有尊严的、更体面的生活去抗争、去呼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它通过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分析,去追求更加健康的人格和具有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记得去年08级新生迎新晚会上,我们很多老师参加了迎新晚会,迎新晚会的主题叫做“追求梦想”。会做梦,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是不会做梦的,只有人才会做梦。所以,“理想”这是我们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最重要的收获。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们经过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每个同学打开了我们的灵魂之眼,开始抬起我们的头脑,仰望星空。这是哲学社会学院给予大家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同时,我还觉得,在以往的学习岁月中,同学们越来越独立了,我们收获了我们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收获之一。像本科的同学,他们很小就离开家庭来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习,开始独立地筹划和安排他们的生活。在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去分析,去批判,去质疑。在课堂上,同学们接受了康德的教导,“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记住了笛卡尔的箴言“我思故我在”。同学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随那些过时的成见,盲从那些时髦的教条,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审问、去鉴别、去判断。我读过一篇文章说到,现代80后的大学生,使用的词汇里面,“我”是使用最多的字眼。虽然社会学家们、学者们对这个现象的评价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通过在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生活,同学们获得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越来越自觉的主体意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如果总结我们在大学本科、硕士期间所得到的种种收获的话,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我们收获了友情,我们收获了爱情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收获,大学生活才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绚丽多彩、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得很多。但是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比你们早毕业将近20年的学长,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一方面倍感欣慰,同时却带有一些忧虑和担心,这种忧虑和担心可能是我和在座的老师们共有的担心和忧虑。因为刚才一些同学发言也提到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开校园,到社会上去工作,去开始新的事业,所以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我刚才说的是收获,在面对的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的时候,需要更加丰富的其他的内容来予以补充和丰富。所以我想利用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一些善意的提醒。

首先,我的第一个提醒就是当我们坚持我们的理想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为理想注入现实的力量。刚才我说到,我们在大学收获了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要真正得到长久的坚持,理想要避免走向反面,必须赋予它现实的内容与根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充满的是理想主义的气氛,但现实的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逻辑,现实社会比我们大学校园要更加复杂,更加富有挑战性,甚至某种意义上讲,要更加严酷。我的一些学生在求职归来后回来跟我说,为什么招聘单位、面试单位那样苛刻,为什么工作单位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出自吉林大学,我非常优秀,工作机会却被一个并不出名的大学,被一个看起来并不出众的人抢跑了?我相信这种现象在同学们走到社会以后会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遭遇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理想是不是能够经受住起拷问和敲打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记得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实际上只有一纸之隔。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明天就有可能变成随波逐流,退变为消沉颓废,变为一切皆可的怀疑主义。这在历史上,在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所以,今天有这个机会,我想提醒大家,社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理想就会给我们机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就会同情我们,就会考虑我们,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理想坚实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像我刚才说的,使理想主义走向它的反面,我们的理想才能获得内在的确定性,理想才能成为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的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是我的第一个提醒。

全文阅读

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

摘 要: 本科毕业设计是工科大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认为,可充分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 综合素质 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该看到,目前很多硕士研究生到工作岗位之后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往往在具体的工作面前束手无策。主要表现为动手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弱及处理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问题。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交等综合能力,还应当具有关心他人与合作共事等多方面的素质。

对于工科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既是出科研成果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围绕着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的,指导老师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定期举行和课题有关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如可以让硕士生先给本科生上一次课题的入门课,即作一个关于课题的较为详细的背景介绍。没有任何方法能像讲授课程那样帮助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要想讲好这次入门课,就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硕士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主动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主动驾驭知识,有利于启发思考,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使硕士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对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如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硕士生在科研中最可贵的“超前性”,使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既尊重知识,又勇于创新。同时结合课题的实验进展,安排本科生和硕士生作阶段性的课题报告,并安排质疑和讨论。在这种学术讨论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既定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权威的压抑,硕士生在与他人的全方位互动、反馈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在多元、开放的人际互动和学术领域碰撞中激发灵感、创新研究、丰富人生。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也充分体现了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听取报告不仅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研究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报告后的集体讨论中也解决了不少研究难题。本科生在听报告时不但学到了报告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别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老师在享受这一过程中常常也会受益匪浅。

2.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硕士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工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此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硕士生就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确定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处理会给硕士生提供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硕士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激励方法、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让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和毕业设计有关的社会调查,通过指导本科生的社会调查,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全文阅读

在非硕士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近十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已在全国很多重点高校进行了试点推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非硕士点高校仍较少见。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施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非硕士点 本科生导师制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93-02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育制度;国内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等也在2002年率先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到目前为止,全国高校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已超过160所,但大多是有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重点高校。而对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非硕士点高校,由于学科建设薄弱,学校物质条件与软环境条件也较差,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在非硕士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对其进行个性化和专业的指导,无疑更有利于提高本科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加有效地促进非硕士点高校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提高。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特征

本科生导师制是特别针对大学本科生而设立的一种本科教育制度,是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旨在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1]。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特点就是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以专业教育为重点。本科生的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个别引导和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挑选一些实践能力强、学习悟性高的优秀学生,在重点指导其专业学习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1]。

2 非硕士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对于具有硕士授权点的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为学校高水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学科发展资源,其所创造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生在这类学校可享受到学校高水平学科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条件与软环境条件,能够在其中及时地吸取新的思想,掌握新的发展。但对于非硕士授权点的高校来说,由于学科建设薄弱,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在非硕士点高校,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对其进行个性化和专业的指导尤为重要。事实上,非硕士点高校大多是师资较紧张的普通教学型高校,特别自高校扩招以来,随着课堂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习管理工作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在非硕士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可以在制度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在实践中推动高校的师德建设。高等学校的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2],大学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匠”,他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导师制可以让教师去深入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的敬仰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校来说,也有利于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推动学生、教师和高校多赢的一种制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