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一座谈会发言稿

八一座谈会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新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发言稿优秀范文一览

再过几天就将迎来八一建军节,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最新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发言稿优秀范文一览,希望你能喜欢。

亲爱的各位老兵大家好:

请允许我代表xx村委会对老兵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聚会,感到无比的亲切和异常地兴奋。数载军旅生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结下今生不解的友情;多少年的离别光阴,却割不断我们与部队的浓厚的情谊!回忆当年,我们心境汹涌、万千感慨!很多年前,我们这些高原演讲稿的热血男儿,响应故国的召唤,伴随时代的步伐,乘坐开往其他地方的列车,从此开始了我们的绿色军营生活。

炽热的军旅生活锻炼了我们的身体,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固结了我们的友情,形成了我们恰似劲松般坚忍不拔的军人作风,也铸就了我们有如磐石般倔强不屈的硬汉子性格。那段难以忘记的部队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不灭的烙印,留下了我们恍如昨日的永久回忆;我们退伍发展在社会各条战线上都有不同贡献的有用人才。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自豪地说,在人生历程中,我们为有这样一段光荣的经历而感到无比地骄傲!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我们挥泪告别军营,奔赴各地,走上不同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依旧以军人顽强拼搏的作风退伍不退色,为国家的各项事业贡献着青春和热血。现在,在我们当中,有在国家机关忠于职守的人民公务员,有的是发展起来的私企老板,还有在农村默默耕耘的榜样,尽管,我们的工作岗位不尽相同,但是,战友之情依然如故。几十多年弹指间,光阴交替,年轮转换,流逝的时光能够衰老我们曾风华正茂的容颜,但无论怎样也不能拉远我们亲如兄弟的战友情缘。部队的生活虽然已离我们很远,可亲密无间的战友情谊却将永驻我们心间,伴随我们到永久。

各位老兵,人生短暂,情谊无价。我们相识在家,今日我们共聚一堂,是要重叙友情,再话当年。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我们曾有的豪情当歌,用我们深厚的友情为凭,互帮互爱,团结拼搏,同等向前,配合两区发展的美好机遇,创造属于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谢谢各位。

全文阅读

八一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公司在包头运销公司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建军83周年。此时此际,作为一名复转军人,我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向长期以来尊重、理解、支持、帮助我的各级党政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敬礼)

借此机会,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把近年来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以简要汇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建军83周年。83年来,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一名复转军人,我在感到光荣和自豪之余,更是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人民军队好思想、好作风和好传统教育了我,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刻苦努力,作风上保持艰苦奋斗,始终以良好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干好本职工作,为我公司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公司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公司党政及时提出了“强一进一”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广大干部职工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决心一如既往地发扬传统,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自强不息。

一、发扬传统。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人民军队具有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尤其是把我们陕北矿业公司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以来培育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企业精神发扬光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周围的职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建功立业。

二、勤奋学习。我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本领,提高在公司快速发展下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重视知识上的丰富,又要重视能力上的提高。最后,还要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在实践中求得真知,掌握过硬本领,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爱岗敬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实践中磨炼和培养自己,努力成为本岗位的骨干和专门人才。

全文阅读

退伍军人在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在 “八一” 建军节来临之际,公司在包头运销公司召开座谈会。此时此际,作为一名复转军人,我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首先,请允许我向长期以来尊重、理解、支持、帮助我的各级党政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敬礼)

借此机会,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把近年来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以简要汇报:

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一名复转军人,我在感到光荣和自豪之余,更是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人民军队好思想、好作风和好传统教育了我,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刻苦努力,作风上保持艰苦奋斗,始终以良好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干好本职工作,为我公司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公司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公司党政及时提出了“强一进一”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广大干部职工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决心一如既往地发扬传统,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自强不息。

一、发扬传统。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人民军队具有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尤其是把我们陕北矿业公司广大干部职工长期以来培育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企业精神发扬光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周围的职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建功立业。

二、勤奋学习。我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本领,提高在公司快速发展下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重视知识上的丰富,又要重视能力上的提高。最后,还要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在实践中求得真知,掌握过硬本领,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爱岗敬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钻研,扎实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实践中磨炼和培养自己,努力成为本岗位的骨干和专门人才。

全文阅读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讲话稿、发言稿、晚会主持辞、活动方案

八一建军节讲话(2)迎“八一”暨庆祝建军79周年部队文艺晚会主持词

20__年庆八一建军节活动方案

八一建军节壮哉,军人的回答演讲稿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三

在庆“八一”建军节拥军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一建军节领导讲话稿范文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讲话稿、发言稿、晚会主持辞、活动方案

领导在“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晚会上的讲话

全文阅读

“第八生产队”

1990年,报社调我回编辑部,在农业部做事。那时报社办公楼在济南市经十路,农业部在八楼。农业部的工作就是专管农业的稿件,专写农业的稿件,大众日报既然是个“社”,我们农业部就自称是“第八生产队”。

从1990年起,农业部的主任开始是王培文,后来是我和徐守礼。什么主任?就是一生产队长,就是带领八队的社员把队里的庄稼种好,让“粮食”充裕些,让“果品”鲜美些,拿到报纸上能多吸引些顾客。好处是八队的社员都是些好社员,勤恳,不怕吃苦,肯动脑子,总体说来,那几年收成还算不错。

那时,大家心里想的就是稿子:怎样编好一件稿,怎样写好一件稿,怎样组织好一次有特色的报道。上班了,去开会的、去采访的,回到办公室就滔滔不绝地说新闻。我们“研究稿子”,就是写稿人叙述新闻(不能只说大概,而要有细节,把事情或人物的来龙去脉尽可能说得全肢全鳞、明明白白),然后我和守礼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再叙述一遍那件新闻(不是只提要求,而是从开头到结尾,包括大小标题,一路说下来)。这样叙述完了,稿子也就基本成型了。文章落到稿纸上,我和守礼只是再削减些字句,按报纸版面的要求,让文章再短些、再精些。

那几年真出了一些好稿子,像守礼和曲怀生写的《农民的城》,像飞和宋继民写的《苍山回眸》,像于立利写的《王廷江,好样的!》,像魏武写的《在省防汛指挥部值班室里》,像王丰写的《慕立义心中的上帝》,像齐淮东写的《驻村干部的一天》......写好稿得吃苦啊!齐淮东写《驻村干部的一天》,是带着被子和进村蹲点的干部住在一起,从早跟到晚,才写成的。飞写《苍山回眸》,近万字的稿子,他写了5遍,改了5遍!这样写出的稿子就是成色好、有特色,现在读来仍受感染。

在我们看来,凡牵涉群众利益的事,凡大的社情民意,没有不可以报道的,关键在于:你为了什么去报?怎样去报?以及你把那件事放在怎样的背景下去思考?1994年(也许是1995)冬,农村一些地方出了一些小乱子,有的农民把乡政府围了。消息传到城里,有人就有些紧张。正赶上城里职工提工资,一位职务很高的领导就说:“赶快提!再不提,农民进了城就提不成了!”那领导可能是在开玩笑,可去开会的记者回来一说,我们都觉不是味道。于是,当天我们就派出两个记者(飞、殷岩),分头去了长清县的两个乡,找家庭收入不同的农民开了两个座谈会,让他们敞开思想谈形势、谈政策、谈他们感到满意的和目前最不满意的。结果敞开一谈,让记者都很感动:农民很讲良心!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一点不落;对农村电费过高、化肥价格太高、一些基层干部作风霸道等问题,也毫不含糊地全盘托出。座谈会开完,当天成稿(全用原话),发言的农民每人配一张照片,就以《拉拉我们的心里话――长清农民与本报记者唠家常》为题,第二天就见报了,在二版发了一个整版。那篇报道,效果很好。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沟通,让城市了解农村,让领导了解群众,目的是:反映实情,化解矛盾!我至今认为,报纸的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百姓说话,而且是说实话,说真话。

在“第八生产队”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其实已经过去10年了(1996年农业部撤销,原农业部与工商部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经济新闻部)。10年里,社会、人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我已老了,当年“第八生产队”的年轻“社员”也大都步入了中年。其中,后来调到《农村大众》去做了总编辑的王丰同志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去世。王丰刚刚去世那几年,我几次在梦中见他,梦中的情景是:他没死,他还活着,他只是受了重伤,关于他“不在了”的消息,那都是误传!

梦中醒来,我泪流满面。我跟王丰没有私交,但作为同事,作为在“第八生产队”和他一起“种过庄稼”的人,我怀念他!我为他走得太早伤悲!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总结、心得体会、论文、感想、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十一五计划学习之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

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全文阅读

在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这个金桂飘香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迎来了第28个教师节。有幸参加这次教师节座谈会,我深感荣幸,在此,向在座的各位教师致以节日的祝福,祝大家节日快乐!向给予我们亲切关怀、辛勤培养的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衷心的祝福!

时光如梭,转眼间,站在这个讲台上已经有13个年头了,回望过去的岁月,有成绩、有失败、有欢乐„„但岁月的累积教会了我更多的教书育人的道理,让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回顾我的成长正是因为身边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堪称楷模的教师感染了我,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教育原来也是一份如此美丽事业。学生哪怕是道一声“老师好”,或者留下一个微笑,老师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教师节座谈会发言稿。这种甜美的欣慰并不在于学生的回报,而在于我们的事业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于是,我更加热爱这由智慧、情感、信念、理想融汇成的三尺讲台。我崇拜讲台的高尚圣洁,在这里,会生出一种无言的神圣与庄严;我感谢讲台的馈赠磨炼,在这里,会有一种自我升华的愉悦与激励。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去浇灌,用心血去滋润。我们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美好的明天;工作在课堂,成就却在人地的四而八方。我相信,在经历了酸、甜、苦、辣之后,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累累硕果。教师节座谈会发言稿。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标尺。

快速发展的社会、个性多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只能深入而不能停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优化知识结构,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洞察能力;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以发现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潜心研究,以解决实践中的疑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勇于创新,以探究教育的新领域,创造教育的新境界。我们需要汗水,但更需要智慧,这样我们才能追寻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引领学生健康地达到理想的彼岸。

既然逸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和收获;选择了寂寞与艰难,也就选择了豁达和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尊敬的老师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把教师节作为一个新起点,在各自的岗位上,共同努力吧!“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所有的教师都应该享受社会的祝福与崇敬。再次祝愿尊敬的老师们节日快乐,永远健康!谢谢大家!

全文阅读

宝刀不老周汝昌

周汝昌先生年届望九,但老而弥坚。其晚年声名渐盛渐隆,一时有如日中天之势。他前年出版的《红楼夺目红》,销量竟达10万册,令人刮目。世人大都以为周先生是位红学家,其实那只是他宝刀的一面;他在戏曲、民俗乃至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红学权威,称其“红学泰斗”似不为过。

《红楼柳影》的由来

作为周先生的读者,我最早接触的是他的散文《说笑》《说哭》之类。他说笑,教你捧腹、喷饭;他说哭,教你悲戚、哽咽。人世间情感万象,毕现于字里行间。我当编辑以来,早想拜识这位红学家,憾无文缘。退休后,出版社编了一套《大家散文文存》,主事者汪修荣君想请周先生加盟。汪君知我在文化界老人圈内有点人缘,请我觅一门径试试。我衔命出马,不料居然马到成功。

我恭恭敬敬地给周先生用八行书写了6页长函,投石问路,详述《大家散文文存》的编辑旨要,强调该“文存”由出版社规范的体例来选文,希望得到他的理解与支持。本来,周先生的书稿结集出版,一律由女儿们操办,女公子伦苓当他的助手多年,对他的文章了如指掌,轻车熟路不需他人多劳的。周先生大概是见我那几页八行书写得还较认真,或为我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动了恻隐之心吧,成全了我的不情之请,破例地让我编选他的散文集。

书稿内容宏富,有先生研究红楼的高言阔论,有谈文论艺的零珠碎玉,有人生之旅的履迹行状,以及与文坛师友们过从的点点滴滴。鉴此,我斗胆代拟书名《红楼内外》。我将选目呈先生寓目审正,先生在选文上未作增删,只对书名提出异议,建议易为《红楼柳影》。我确不知“红楼”与“柳影”之间有何渊源,正想与先生商讨,另取一个有亮点、易销售的书名时,先生将他拟就的《红楼柳影》序文赐下。展读之后,眼界大开。先生在序文中画龙点睛地点出了“柳影”的典故。又云“红楼是‘真、善、美’的建筑奇迹,柳影则足以相依为侣――虽无松柏参天之姿,却有风流潇洒之致,松柏是节操的代表象征,杨柳是感情的化身标本。”他又由柳影联想到日影、月影、水中影、意中影、文中影……先生思绪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红楼柳影》一名,典雅而得当。我当即回函表示欣然接受。

为红楼添砖加瓦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适逢丙戌重阳之际,我专程赴京华拜访周先生,签约并取插图照片。

周先生是位儒雅文人,讲究礼数。当伦苓告知他我来了时,先生即从沙发上立身,示意欢迎并让座。眼前的先生虽八十有九,满头华发,面容清瘦,但精神矍铄,身板挺硕实。说话时偶辅以手势,彰显着活力。自老伴谢世后他一人独居,幸有3个女儿做他的拐杖,姐妹们轮流陪伴,侍奉左右,使他晚年孤而不单,颐养天年之余,仍有精神再为“红楼”添砖献瓦。

全文阅读

让高雅艺术更接地气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无魂的躯壳。”

文艺是风,观风知世。作为省级党报,湖北日报深入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系列报道中,创新策划组合、整合报道资源,令高雅艺术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一、策划为先

歌剧在当下虽然属于高雅殿堂艺术,但它仍有过去民族歌剧家喻户晓的记忆。在文娱生活选择越来越纷繁复杂、进而让人浮躁难安的现在,让歌剧艺术再接地气,必须首先从唤醒群众心底过去的记忆开始。

总有一些声音,能够穿越时空。“洪湖水呀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回家”,洪湖近万观众全程跟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大型歌剧《江姐》在驻汉部队慰问巡演等。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湖北日报》有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大篇幅、连续性报道。

其中,长篇通讯《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通过记者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鄂豫皖边区的乡土歌剧”、“‘洪湖水’一唱红遍全国”、“四代‘韩英’传承红色经典”、“ 还想再立一座大别山”等四小节内容,在新闻媒体上对湖北在中国歌剧艺术中的历史方位,首次进行了系统梳理。现场特写《三代“韩英”唱响洪湖水》生动记录了《洪湖赤卫队》三代女主演与观众的舞台情谊。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新创作的歌剧剧目让读者不感到陌生、不产生抵触?湖北日报采取了对新歌剧剧目的创作全过程进行关注式报道的方式,让其成为读者眼前一个长期的新闻热点,过目不忘,形成观赏新歌剧的兴趣点。

作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重点参演剧目,湖北省精心打造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山流水》、《茶花女》等3台新创新排歌剧。早在这3部歌剧初创阶段开始,湖北日报进行安排跑线文化记者进行了全程式系统报道。

全文阅读

期期艾艾忆林中

文/于冠深

《大众日报》前副总编辑林中同志,是河北省人氏,却一副山东大汉模样:身材魁梧,一米八以上的个头,在报社数第一高度,巍巍然铁塔似也,头大脸大手也大,眉毛浓浓的,永远理平头。跟他一起在楼道里走,我总觉得自己轻飘飘的,他则脚下“咚咚”作响,大楼仿佛被他踩得有点儿颤动。

我刚到报社不久,在一个小型的什么会上,林中同志发言的时候,我见他先红了脸,眼角腮际浮动着歉意,然后不好意思地笑着开口。“咳,咳,这个,这个,这个什么呢,这个什么呢……”就我的感觉而言,至少有半分钟的时间,他就这么“咳咳”,这么“这个”和“这个什么呢”,然后,又夹杂着“咳咳”、“这个”和“这个什么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此这般,在别人不过是两片嘴唇上下一碰的事,在他却比人家那“吭哧吭哧”拉大锯的还要吃力,令人不能不一面费劲地听又一面不由自主地替他使劲。

我实在很感到吃惊。好像还不曾见过说话如此吃力的人。他的说话吃力,说是口吃吧,不同于其他口吃者的那种似乎老是拉不开栓的吃力,或者是一种独特的口吃?后来我想,那是个一言不慎就可能得祸的年代。领导同志尤其如此。本来说话不吃力的同志,在那个时候的一定场合,也很有可能变得吃力起来,何况他本来说话就有些吃力。回头再说我当时的想法:有其短者每每有其长,十有八九这是个勤勤恳恳而且老实宽厚的人。事实证明,我的猜测不错。

有的领导很喜欢独断专行,习惯于下属低眉顺眼,听见不同意见便满脸溅朱,电闪雷鸣,或不动声色暗记心间,有机会“攥”你一把,叫你觉得出来说不出口。这种作风所反映的是低级趣味,或毋宁说乃一种疾病,其表征是身上长“人毛”,令下边的同志望而生畏。就我熟悉的《大众日报》的领导而言,大都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民主作风好。林中同志尤其如此。即使普通一兵,也敢于反驳他的意见。有时,他“咳咳”半天,人家一句话过来,他又得费半天“咳咳”。反驳他的意见,不等于不尊重他。恰恰相反,人们对他的尊重,更多地存于心底,是一种同志式的真诚的尊重,跟那种貌似尊重的低眉顺眼的畏惧有本质的不同,也比夹杂着畏惧的尊重纯净。

林中同志值夜班较多。某年除夕,我去夜班室替班,值班总编就是林中同志。他让我看大样时嘱咐,非原则性问题尽量不动。有篇文章有句话不合语法,我问是否改动,他说不动,颇令我不解。后来,一次我外出采访回来,将稿子交林中同志时说,审稿的领导在审稿时加了句话,缺了主语,是不是加上?他当即回答:“加上,加上。”原来,他不是认为语法不通不是原则性问题所以不让改动,而是因那时用铅字排版,大样改动多了会延误报纸出版。下午工间操时间,他往往在办公楼前的花园里打拳,我常凑到跟前与他攀谈,知道别人在学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时候,他就打四十八式太极拳了。

一九八零年春天――我那时当专职评论员――林中同志要我写篇有关科学种田的社论。他说,写之前先出去调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了解情况,也可以到别处开座谈会。在这之前,我是不是也曾为写评论专门外出调查了解情况,现在记不清了,反正即使外出调查了解过也次数不多。故有时便难免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这回写前调查了解了情况,写时就感到有的放矢,有的可写,顺利谋篇成章,命题曰《进一步搞好科学种田》,交林中同志审定。林中同志比较满意并很快发表。

一向身体很好又注意锻炼的林中同志,就因为摔了一跤(最近我听有同志说是因为洗澡受凉)住进千佛山医院。期间,我去看过他一回。他仰躺在床上,说话仍多少有点“咳咳”,笑嘻嘻地重复“这个”和“这个什么呢”。我祝愿他早日康复。不料他竟没能够再站起来,且不久辞世,永远离开了他投入一生的党的新闻事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