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下历史总结

八下历史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对公民教育下的八年级历史活动性校本课程的设计进行探索,促进八年级历史学习活动的实施,激发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全面而正确的历史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1-1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八年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需要根据学校生源情况、学校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着眼于培养具有创作性人格特征的学生的需要,设计规划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八年级抗战史的学习,为笔者提供了一个活动创设契机,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战史时“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结合南京地方史,笔者逐步开展以“南京大屠杀”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等营造探究氛围;组织学生探访南京大屠杀集体屠杀地点;探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开展历史知识竞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经盛鸿老师开设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开展图文并茂的历史小报评比;“中学生历史剧创作与表演大赛”……以南京大屠杀为中心形成12.13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课程。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日益体现出目的明确、系列化、不断走向精品化的特点,成为学校八年级课程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一、八年级历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八年级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实施分准备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总结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严密规划:凡事预则立,必须重视计划性。9月新学期开始之际笔者就开始规划本学年本学段的历史公民教育活动课程。

全文阅读

回到“历史现场”,做探史小主人

摘 要: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做学习历史的主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历史、探究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关键性问题 历史情景教学 学为中心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握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核心内容、学科本质、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小主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情境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到学生喜爱的“历史现场”

要使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课前历史情境的选择与设置环节就要选择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历史情境。

首先,历史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八年级《秦朝一统》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时,我预设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设计了秦始皇内心的独白与大臣们的对话,邀请学生进行秦始皇与大臣们的角色扮演,并用漫画形式展示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即进入历史角色,整堂课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秦始皇所遇到的难题,成了学习历史的主人。

其次,历史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然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九年级《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听长辈讲述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比如今自己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比具体生活实例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细心观察,最后对比总结,真正身体力行地感悟历史、总结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二、回到学生自己运用的“历史现场”

全文阅读

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组集体备课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我们知道,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陕西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2、学生分析:

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

全文阅读

警钟长鸣 深化历史课堂的多元价值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的意义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一件件历史事件,还要让学生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牢记历史、触动心灵、激励自我,更要让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活动;多元;价值;防空;励志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随着城镇学校的扩建和扩招,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面对这种现状,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笔者也结合自己的历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反思与总结、分析与论述。在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结构特点,笔者尝试着深入开展以纪念“九・一八事件”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这样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材预设的教学内容,还达成了历史课堂的多元价值。

第一、防空演练的价值达成

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防空演练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深入实践中提升综合逃生、自救能力。

1.防空逃生演练。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我们从活动的策划、宣传、落实、反思、总结来提升每个学生的逃生演练意识,并在活动的实践中达成能力的提升,比如今年九月十八日,十点零九分拉开防空警报,所有学生快速,井然、有序的离开教室,撤向宽广的操场,空袭警报中全部师生抱头蹲下或趴下。

2.消防灭火演练。消防安全是学习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借助演练进行消防安全演练,逃生的环节加一些火灾现场的渲染,让学生迅速用毛巾、手帕、湿巾纸等快速沾湿后进行逃生,并让学生拿着灭火器、消防栓去灭火,不仅掌握火灾现场的逃生技巧,还掌握基本的灭火技巧。

第二、牢记历史的价值达成

全文阅读

浅谈历史图片的阅读方法

摘 要:历史图片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瞬间,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如何有效借助历史图片揭示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态势和规律呢?每幅历史图片都蕴藏着许多的信息,应着重掌握哪些信息?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论述。

关键词:标题;人物;文字

一、揣摩历史图片的标题,把握历史图片的主题

学生阅读历史图片,往往只重视图片的内容,而标题往往被忽视了。标题是历史图片的“眼睛”,是历史图片内容的高度概括。阅读历史图片,首先应揣摩图片的标题,领会它的主题。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科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法军抢来的耕牛”“美军抢劫的白银”四幅图片,首先要注意标题中加点的字词:“烧、杀、抢、劫”,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说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野蛮贪婪的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二、结合图片中的人与物,准确掌握历史信息

每一幅历史图片总有许多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人和物,结合这些人和物相关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中把握历史信息。例如“张謇和大生纱厂”的图片,结合时代背景,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崭新的进步的生产方式在一战时期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大生纱厂的结局也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的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反映旧中国民族工业特殊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三、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确立应掌握的信息重点

历史图片配合课本的文字内容是为文字服务的。一幅图片再现历史现象,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学习时要加以筛选,确定重点信息加以记忆。筛选历史图片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合教材的文字内容。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日本明治维新》中“东京街头有了电灯”,可以看出东京的变化除了电灯外,还有洋楼、铁路、火车以及穿西装的人们。重点信息是东京的街头第一次有了电灯,日本人民真实感觉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向西方学习”、倡导

全文阅读

古镇保护开发实证探究

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古镇民居建筑平面布局为国内传统的层进合院式布局,即沿中轴线纵深布置房屋和天井,上堂下厅,左右厢房,中间为天井。天井较为开阔,一般为横向矩形,通风采光良好,舒适宜人。古镇凡有一定规模的宅院,都有雕饰精美的门楼。与江、浙、皖式门楼不同,廿八都的门楼为木结构,采用梁、枋、檐、挂落和垂莲柱等构件组成四柱三楼式的楼阁式,上覆黛瓦,檐角起翘,各个部件雕饰精美,内容多为福禄寿喜之类的图案,寓意吉祥。

全文阅读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研究清史满族史,八旗制度是一个重大问题。从八旗制度在清太祖时代的建立到清末的衰败,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建立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本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问题,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的建立对清王朝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八旗满洲,建置过程,八旗满洲建立作用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制度,他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清朝的军、政、财、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八旗制度的建立可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部分,本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制度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综述。

一、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

关于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问题,学者们讨论颇多,但观点趋于一致。

研究八旗满洲,首先涉及牛录问题。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清太祖时代,随着人口增加,牛录增多,所以建立固山。

关于八旗建立的时间,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辛丑(1601年)说”,“甲寅(1614年)说”,“乙卯(1615年)说”,目前看来,大多数学者认同“乙卯说”,年代的问题基本解决。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是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满族简史》中提到“原来在女真人氏族制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当时,在行军出列时,参加的成员,各依所属的族寨行进。每十人中以一人为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所属九人听从他的指挥。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来的各部落的诸申、伊尔根,统一组织起来,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每五牛录置‘五牛录主’,即甲喇。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旗’在这个时候只是标志这一新组织的队伍的不同部分的旗帜。1601年,努尔哈赤有黄、红、蓝、白四旗。随着队伍的扩大,1615年,于原有四色旗帜以外,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帜,合为八旗。八旗逐渐兼具有它们所标志的队伍本身的名称和意义了。李燕光,关捷所著的《满族通史》中说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立八旗满洲。戴逸的《简明清史》中提到1610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在这“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并参考其先世金朝猛安谋克制度,正式创建旗制,设立四旗,即黄、白、红、蓝四色,规定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每牛录设牛录厄真一人,管理该牛录内的一切事务。到了1615年 (明万历四十三年),因 “归附日众,乃析为八”,在原有四旗之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均镶红边,红旗则镶白边,合为八旗。阎崇年认为努尔哈赤始设四旗是在1610年(万历二十九年),这次对军队的改革,为八旗制度的建立奠下基础。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除原有四旗,再增设四旗,共为八旗。姚念慈在《清初政治史探微》认为牛录与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牛录作为基础,旗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二者有许多共同点。但牛录和旗毕竟不是同一事物,二者又有不同质的规定,所以不应以牛录的特征来解释旗的产生。不应该将旗的产生与牛录混为一谈。关于旗初建于何年,清史界尚有不同的认识。初设四旗的具体时间,各种《实录》俱无明确记载。唯乾隆年间修纂的《清通典》有云:“太祖高皇帝辛丑年初设四旗。”作者认为,从1601年的四旗发展为1615年的八旗,其中的关键是努尔哈齐与舒尔哈齐及褚英的斗争。褚英的死,直接导致了四旗制的结束和八旗制的诞生。乙卯年(1615年)设八旗时,各旗之贝勒未见记载。直到天命五年(1620年)才在《建州见闻录》中第一次记录了八旗旗主,努尔哈齐、代善各领两旗,皇太极、莽古尔泰、多铎、阿敏各领一旗。张晋藩、郭成康的《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中依据《满洲实录》记载的一段文字“原有黄红蓝白四色旗纛,将此四色旗纛镶成八色,共八个固山。”认为直到乙卯年镶成八色旗纛之后,才有八固山。以此否认乙卯年(1615年)建立八旗之前有旗的存在。毅夫《是满洲八旗还是外藩蒙古》。李鸿彬先生在《清朝开国史略》中认为努尔哈赤为了把松散的部众组织成号令专一的群体,大约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在女真原有牛录的基础上,建立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的牛录制。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他又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八旗制度。周远廉的《清朝兴起史》中认为八旗制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王台的失败,明朝政府对待女真的总政策,对外用兵,对内镇压阿哈等劳动者的反抗,八旗制度慢慢地产生了。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已经灭哈达,亡辉发,重创乌拉时明署礼部尚书杨道宾连上三道奏疏希望明朝应对女真的基本政策应该是“分而治之”,为了巩固女真的统一,努尔哈赤利用旧的牛录制度,改进发展,创立了八旗制度。作者也认为八旗制度渊源于女真人长期流行的牛录制。作者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前努尔哈赤编立的部分牛录列表并根据表格和相关文献看出五个问题:第一,多数牛录以某部、某地“来归”之人编立而成,即以率众来投的酋长或其子侄为牛录额真,“使统之”。第二,将分散的诸申凑编牛录,赐予有功有才之臣辖领。第三,牛录已经成为固定的社会基层组织。第四,牛录人丁多少不等,急需划一。第五,归附日众,牛录激增,迫切需要建立严密的分级管辖制度。因此,努尔哈赤在传统的女真牛录制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了八旗制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正式确立了八旗制度。作者也认为八旗制度是在原有的四色旗纛上建立的。刘小萌的《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认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年,1601年)始建黄红蓝白四旗,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年,1615年)增四镶旗,成八旗定制。近年有学者主张万历十六年(1588年)已成四旗,主要的根据是《朝鲜宣宗实录》的记载,作者刘小萌对其进行了辩驳,指出其不正确之处。还有的学者曾引《满洲实录》卷2癸巳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古勒山一役记事中“令诸王大臣等各率固山兵分头预备”一句,认为1593年旗制已初具规模。作者认为这时的旗理解为部落的部更为恰当,不应作为旗来理解。作者还提出至于初设四旗时间在辛丑年(1601年)的传统说法,也值得商榷。姜相顺的《试解满洲八旗创制之谜》认为满洲八旗共八“固山”,八旗制度和金代的猛安谋克制有一定的因袭的关系。深入辽代探讨了“纠军”和金代的猛安谋克制对八旗制度的影响。作者最终得出结论,综上可见,“纠军”制不但在辽、金、元代是军队中的一种的组织,而且它对明代女真特别是明末兴起的努尔哈亦的满洲八旗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努尔哈赤把女真人的狩猎、军事组织“牛录”加以改造,采用了“纠军”的组织形式,随着招抚日众又参用了猛安谋克制,五旗而四旗而八旗。满洲八旗中有龙画和无龙画各四旗之出现表明从“纠军”制时浓厚的五行思想向皇帝君临四面八方的“四正四隅”思想的重要转变。杨永琴的《浅谈清代八旗》对八旗制度的建立,八旗制度的常务兵制,八旗的生计问题进行了论述。作者同样认为八旗满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1615年创建的。

全文阅读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

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一、古镇概况

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

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古镇传统建筑特点

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镇内规模较大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有四十余幢,其建筑形式千姿百态,其中有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檐橼、闽式土墙,还有欧式门庭,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却又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全文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小结八种形式

摘 要: 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小结,要紧紧围绕历史课程目标的现实。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深化、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把历史课堂小结的形式归纳为表格式、知识网络结构式、习题训练式、数字整理式、问题探究式、逻辑结构式、比较式、语言文字式小结等八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全文阅读

探究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注重“探究式学习”,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 运用 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它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思多德曾说:“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地学习,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以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史实的兴趣。

如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凄怆的乐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这让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九一八”那段让国人痛心的屈辱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部分背景资料,这时我提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为首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内其他各方的态度如何,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等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使学生学习热情升温,这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了兴趣。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