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险公司集约化经营管理论文

[关键词]经营管理;集约化;业务结构;企业发展观

[摘要]集约化经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保险业要深刻领会做大做强的战略意义,正确理解做大做强的辩证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有效益的发展之路,从粗放化经营管理转为集约化经营管理。要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必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以效益为中心,追求内涵式增长。基本方略是:适度控制保费规模,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在产品开发、营销手段和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竞争力。重要支撑是:信息技术;人才。

一、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必要前提

要实现从粗放化经营管理模式到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呢?众所周知,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企业的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企业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收益。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在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比较注重企业外延式扩张。这对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市场认知度、迅速占有市场、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是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应该将经营管理的方式转到注重企业内涵式增长上来,即在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的同时,把企业的效率和收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就应该以效益为中心,追求内涵式增长。

企业的发展观是否正确,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是为无数企业的经营实践所证明了的。日本保险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系列破产案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本的保险业步人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保险业一些潜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再加上保险公司自身的原因,终于引发了一系列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事件。那么,是什么原因结束了日本保险业曾经有过的辉煌呢?

其一,是因为泡沫经济导致了巨额利差损的产生和投资的失败。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现象,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虚假繁荣的景象,保险业也不例外。在日本银行放松了银根之后,日本保险业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由于货币利率居高不下,一些保险公司在此期间设计和销售了大量的高预定利率的、储蓄性较强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年金。预定利率最高时达6.25%,并长期维持在5%左右。这样,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利率的一再下调及日本政府随后实施的零利率政策,多家保险公司就出现了利差损。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多家保险公司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形成了大量的坏帐和不良资产。再者,泡沫经济破灭以后,证券市场股价低落,债券难兑,又使许多保险公司的投资效益连年下滑,难以弥补巨额的利差损和其他损失。

全文阅读

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与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研究

摘要:基于对中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内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保费收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固定资产规模的相对比重以及流入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其次,经营绩效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经营结构和组织管理上更加规范,经营绩效较好;再次,不适合用ROE来衡量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而经过单位化后的EVA per Capital比单纯使用能更好地衡量保险公司的绩效;最后,3家上市保险公司提高经营绩效不会显著增加股东财富,而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公司暴露的非系统风险,却可以显著地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超额收益。

关 键 词:保费收入;经营绩效;经济附加值;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3-0022-06

一、引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中国的保险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与国外都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险业也随之迅速发展。保险业的发展依赖于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不断增加的保费收入方面。但是,随着保险公司的股权改革,投保人和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保险公司的规模及其业务的发展,也开始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

评价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市场博弈进行市场定价。但是,现阶段我国只有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3家保险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其他保险公司仍属于非上市公司。因此,如何评估这3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及利用这3家上市公司获取的市场信息来评估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绩效,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框架,用于评估中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经营绩效与价值创造的内在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它有助于我们弄清楚是否存在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如果保费收入增长较快的公司同样具有较高的EVA(经济附加值),那么保费收入增长率和EVA都可以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第二个问题是最大化诸如EVA这类经营绩效评估指标能否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换句话说,是否因为较高的保费收入增长率以及正的EVA,就会增加对保险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风险补偿率?

二、理论与文献回顾

全文阅读

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风险及监管

摘要:保险公司混业经营既面临经营各项业务所形成的一般风险,还面临着选择组织模式与实现途径所带来的特殊风险。本文试就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中面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我国保险业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保险业;混业经营;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54―03

一、一般风险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指保险公司在资本配置、项目投资、管理层聘用、内部管理系统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其中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都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

从决策发生的层次、决策的内容来看,包括战略决策、管理授权决策、业务发展决策等。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都会发生。但对公司影响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二)市场风险

全文阅读

交强险对商业险财务影响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对比分析;交强险的实施对商业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数据来源、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说明、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的对比分析、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等,具体资料请见: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备受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对其费率水平的制定更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对交强险费率水平的客观评价必须基于对交强险实际经营数据的准确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据此来分析和评价交强险实施后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影响,其别提出了交强险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建立交强险费率的精算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对比分析

1.数据来源。

为避免个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本文特收集了交强险实施前后整个保险业1999—2007年产险业务收入及业务毛利的财务数据,并据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

2.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说明。

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我们将产险保费收入看成自变量,产险业务毛利看成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交强险实施前(1999—2005)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数据,得出模型为:

Y^=0.440165X+274280.9086

全文阅读

浅析我国保险业综合经营

【摘要】 本文从保险业综合经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保险业综合经营的成功模式以及我国保险业目前综合经营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保险业未来综合经营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式。

【关键词】 保险业 综合经营 现状 战略

随着保险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保险创新正不断地打破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险业分业经营的无效。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也促使保险业开始逐步利用其风险控制的优势,积极尝试以保险业为核心进行综合经营。随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再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保险公司相继采取了综合经营战略,并成立保险控股集团公司,使综合经营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一、保险业综合经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依据巴塞尔联合论坛广义的定义,保险业综合经营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能够进入上述的任何一种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来进行业务的多元化经营。保险业综合经营的核心是保险公司,是由保险公司通过并购或新设等各种途径,围绕保险主业务来搭建的综合性质的经营框架。

1、规模效应理论

规模经济指在产品组合不变情况下,生产平均成本随产出的递增而下降,即是随着厂商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长期平均成本逐渐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同样也可以从金融服务产品之中产生,当某一个机构提供特定服务组合的成本低于其他各家专业机构提供的同类服务的成本时,规模经济就会存在。因此,通过规模经济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是保险业综合经营的重要目标。

2、协同效应理论

全文阅读

集团化经营对中国保险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为了评估集团化经营对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利用malmuist指数对国内5家保险集团及27家独立保险公司2005—2010年间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效率测度。根据Malmquist指数结果,保险集团在效率的改善方面优于独立公司。但根据分解指标来看,集团公司并未实现规模效率的改善。本文在对比分析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集团化经营;绩效评估;Malmquist指数

一、引言

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在日渐开放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国内保险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保险集团的相继组建是一个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保险集团化运营便于发挥协同效应,能为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和业务扩展优势提供有利的组织条件,隔离不同业务单元的风险,从而增强抵抗行业和集团系统风险能力,同时能有效提升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自2003年几大保险公司陆续实行集团化经营起已有9年之久,集团化经营对我国保险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国外文献研究,Rai利用 1988-1992 年106 家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大公司存在规模经济现象。Cummins等研究表明兼并对美国寿险企业效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Meador等用效率分析法对美国寿险业产品多元化的效果进行评估,认为产品多元化程度高的公司通过共享资源以及面对经营条件变化快速在各个产品类别之间调整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高的成本效率。Cummins等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估了1993年~1997年间 817家保险公司的效率分数 ,发现专业保险公司绩效更优。Fuentes等研究表明混业经营可以获得比专业经营更高的技术效率,但是没有具体针对保险集团与规模效应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

从国内文献研究看,顾启圣的研究得出股权结构、高阶主管薪酬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候晋、朱磊的研究表明导致保险公司效率低下的原因是规模不佳,投资环节薄弱等。黄薇的研究表明集团化控股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对保险机构的成本和利润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肖志光用资产利润率作为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基本指标,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保险集团不仅没有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且对规模经济效应产生消极影响。解强、陈月、江生忠分别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对欧、美、日、中国台湾18 家金融集团效率及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表明保险资本为主的综合经营保险公司效率最高。许莉运用DEA方法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对国内4家保险集团的经营效率分别进行了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发现其技术效率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全要素生产率在集团化后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水平下降。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集团化经营与保险市场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甚少,且都存在可改进之处:黄薇从成本和利润的角度研究集团化经营对保险业的产生影响,但选取的指标未剔除资产规模的影响;肖志光以国内保险市场为研究样本,但未进行动态测度;解强等学者的研究样本分布在美、日、欧及中国台湾四处,样本选取过于分散;许莉学者的研究样本集中于国内四家保险集团,样本容量过小。为克服以上问题,本文将从实证研究角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充分利用国内保险公司的样本数据,引入集团化因素,实证考察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对现有保险集团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估,以期为保险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保险市场绩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政府进一步制定和调整保险产业政策及监管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二、模型、样本、数据

全文阅读

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思考

[摘 要]对于一个自身经营风险的企业来说,其风险管理具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保险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产业,在保险公司运营过程中,更应该多加投入到风险管控方面,内部控制是解决常规性风险,风险管理则是解决非常规性风险,必须重视这两方面,保证保险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入手,探讨保险公司完善风险管控的方法。

[关键词]保险公司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63-01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来说影响重大,目前多数保险公司一直沿用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并不重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以致于公司要面临巨大的风险。风险管理可以保证公司自身的经营发展,对于危害公司效益的情形给予有效的管控,维护企业、市场的稳定;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对公司风险的有效控制。加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目前保险公司的巨大任务。

一、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1.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指的是为保证公司的安全运营,为提高公司效益而采取的措施,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并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将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便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助于保护企业资金的安全,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如图1。而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它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各种物质和利益损失风险,针对保险公司这种经营特点,在风险管理上应该着重识别和评估经营中会出现的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2.保险公司内部控制

全文阅读

谈交强险对商业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备受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对其费率水平的制定更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对交强险费率水平的客观评价必须基于对交强险实际经营数据的准确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据此来分析和评价交强险实施后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影响,其别提出了交强险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建立交强险费率的精算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对比分析

1.数据来源。

为避免个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本文特收集了交强险实施前后整个保险业1999—2007年产险业务收入及业务毛利的财务数据,并据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

2.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说明。

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我们将产险保费收入看成自变量,产险业务毛利看成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交强险实施前(1999—2005)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数据,得出模型为:

Y^=0.440165X+274280.9086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908,正相关特性十分显着。此外,我们还计算出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817,这说明在交强险实施前只有1.83%的概率属于随机因素来影响产险业务毛利,因此所建立的这条回归线是合适的。

全文阅读

商业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交强险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备受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对其费率水平的制定更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对交强险费率水平的客观评价必须基于对交强险实际经营数据的准确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据此来分析和评价交强险实施后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影响,其别提出了交强险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建立交强险费率的精算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对比分析

1.数据来源。

为避免个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本文特收集了交强险实施前后整个保险业1999—2007年产险业务收入及业务毛利的财务数据,并据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

2.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说明。

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我们将产险保费收入看成自变量,产险业务毛利看成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交强险实施前(1999—2005)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数据,得出模型为:

Y^=0.440165X+274280.9086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908,正相关特性十分显著。此外,我们还计算出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817,这说明在交强险实施前只有1.83%的概率属于随机因素来影响产险业务毛利,因此所建立的这条回归线是合适的。

全文阅读

保险业风险管理

一、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