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健康服务贸易领域,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贸易壁垒问题,并对市场准入壁垒问题在GATS框架下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摘要】: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才能大力推进壮医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壮族 文化与卫生保健 关系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01-03
壮族古称骆越、西瓯,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其灿烂文化的民族。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壮医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壮医学组成部分的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人民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中的花山文化,干栏文化,饮食文化,药市、佩药、挂药习俗文化等对壮医卫生保健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壮医卫生保健不仅在历史上对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壮乡广大群众赖以防病养生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如何深入研究壮族文化与卫生保健的关系,继承和发扬壮族文化,丰富和完善壮医卫生保健内容, 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符合人民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是广大壮医药研究学者的历史责任。
1壮医卫生保健是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文化为表征的。考古资料也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创造出了神奇绚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如稻作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干栏文化、壮剧文化、壮锦文化、麽教文化等,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地域性文化的特征。壮族先民是水稻种植的最早发明者;壮乡是民歌的海洋;是全世界出土铜鼓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地方;神秘壮观的花山崖壁画记录了壮族先民的人生;壮族的干栏建筑是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此外,还有瑰丽夺目的壮锦、名目繁多的壮戏、色彩纷呈的民族节日等。绚丽多彩的壮族文化对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壮族的历史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灿烂的壮族文化是孕育壮医卫生保健的肥沃土壤。壮医卫生保健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壮族文化紧密相连,是壮族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族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关系。如花山崖壁画和西汉早期出土铜鼓上的典型舞蹈动作、气功图谱都反映壮乡人民体育锻炼、养生防病的观念;壮族先民根据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为预防疾病,避免野兽伤害,而发明了干栏建筑;壮乡人民丰富的饮食文化体现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思想;壮乡人民的药市、佩药、挂药习俗为防病养生创造了条件。
2 壮族文化对壮医卫生保健形成的影响
1对妇女更年期的保健
1.1由于更年期的妇女缺乏保健的知识
通常情况下造成情绪不稳,如心理情绪产生波动、失眠、自我难以调节症状,加重了更年期综合征的到来,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妇女在这之前,最好进行一些心理咨询或去医院或相关门诊进行问诊,可以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例如,激素的定量使用,对该病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保持积极的上进心,能很大程度的增强妇女的机体的免疫力。此外,良好的心情会促使神经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进行密切的协作以及紧密的协调,从而使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稳定的最佳状态,还能有效的降低和克服妇女更年期的综合症[2]。
1.2妇女在经期期间对钙物质的的补充和吸收显得十分的重要
尤其是妇女在绝经前、后,每天对钙的吸收平均量为1200~1500mg,外加还要补充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促使钙物质能在骨骼内快速的沉着。还有要适量的补充相关的激素,尤其是女性激素,它能更好的调整女性在过渡时期激素的分泌量,从而能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还能降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对妇女更年期的综合症也有改善性。
1.3对妇女围绝经期间的保健与护理
首先,正确的使用药物干预。从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动物实验等方面讲大豆异黄酮能够改善绝经后女性出现的潮热症状,还能防止血管粥样硬化的症状以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出现,从而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现率,因此要建议女性尤其是更年期的妇女要及时的使用大豆异黄酮进行治疗借助依赖性症状以及相关的疾患[3]。其次,妇女在更年期的时候易出现三大肿瘤:卵巢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更年期属于高发阶段,因此要更加的重视,尽早的做好妇科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妇女应每隔3~6个月做1次妇科检查,对疾病的筛查工作一定要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疗。假若月经周期除了出现了紊乱之处,还出现了经期的延长以及经量的增加,那么就应该及时的就诊,防止失血过多,从而出现贫血症状。
2妇幼卫生工作的相关特点
摘 要 目前,在《现代医学大辞典》等工具书中尚未收录“高校保健医学”这一词条。而客观上,我国高等学校确有一支人数众多,又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长期为高校师生服务的队伍在默默的耕耘。
本文就创构“高校保健医学”新学科提出探讨。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高校保健医学
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于1998年11月在北京成立,《中国高校保健医学》1990年6月在上海创刊。之后各省相继成立了保健医学研究会,并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活动和科研工作,并参与国际高校保健医学的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自研究会成立以来,发表国家级论文44091篇、专著8219本、国家级科研成果126项,为发展我国高校保健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0年国务院批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校医院应当设立保健科,负责师生的保健工作”。高校的这些辉煌成就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颁布,为创构高校保健医学新学科和进一步开展高校保健医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前,在《现代医学大词典》等工具书中,还未收录“高校保健医学”这一词条。笔者拙见:高校保健医学应以高校师生员工这一具有特殊社会属性的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健康与环境因素、机体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卫生保健设施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并应用新医学理论和技术,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在内的医学的、心理的、社会的卫生服务,满足他们健康、康强、康乐等各个保健层次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分科越来越细,不断出现新学科;另一方面是各种理论、技术的相互渗透和作用,形成综合化趋势。这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特征,任何一门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均决定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是人们主观愿望[1],取决于它所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是否具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又不能为之所取代。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学科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特有的某一矛盾,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48页)。高校保健医学是具有上述条件的,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和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产物。
高校保健医学的研究任务是: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保健医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特定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其与健康的关系;②高校保健医疗体系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③高校环境对师生行为与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④高校卫生管理和师生保健医疗服务的研究;⑤高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研究;⑥高校保健医疗信息管理和开发;⑦高校保健医疗的人才培养等。这些研究有利于现有的医学各学科,从而证明创构高校保健医学新学科的必要性。
高校保健医学学科是医学科学和教育学交叉而产生的[2],它是综合了医学以及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又一门边缘学科,高校保健医学与学校卫生学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学校卫生学是一门预防医学学科,它主要研究外界与师生健康的关系,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学校卫生学着重应用技术和宣传教育措施,如学生教室的照明度调节,改变不良卫生行为等。而高校保健医学则着重研究的是影响高校师生健康状况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以及改善、增进师生健康综合措施;并对师生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学校卫生工作。两者虽然都面向师生,但着重点不同,不能互相取代,为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共同目的,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高。高校保健医学也不同预防、临床、康复医疗,因为高校保健医学在实践中是将健康促进――预防疾病――临床医疗的康复措施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上述三类医学知识和正在兴起的健康医学知识的融合体。
试析校企合作培养现代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饮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从观念重视程度和课程安排角度就《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作了分析。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1999―2007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证实商业健康保险对医疗保障水平存在正面效应,并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进一步证实这种正面效应存在地区间的差异。最后,本文对实证分析的结果作出解释,并指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走专业化道路、注重农村市场开发、转变模式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障水平;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3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08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居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8元,其中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7%。从经济条件看,我国居民有提升自身的医疗保障水平的潜能。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以及永久收入消费理论都认为,消费支出来源于收入,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卫生支出是消费支出的一种,因此收入水平决定卫生支出水平[1]。但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1289.5亿,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5%①。这说明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如何将居民对医疗保障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65.48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382.47亿元,年环比增长率为28.68%②,超过同期寿险的增长率。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究竟是否有贡献,各地区之间是否有所不同,这些问题乃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二、商业健康保险对医疗保障水平贡献的理论分析
医疗保障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对其国民能够提供的医疗保障程度,通常可以用医疗需求、医疗费用、保障范围等表示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障水平[2]。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人们消费医疗服务的行为视为一种经济行为,那么就可以运用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对医疗保障水平的贡献。
摘要:随着健康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文章力图客观从院系设置、学历教育层次、专业课程及就业岗位等方面梳理高等院校中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为推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国家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价值作用。方法通过在社区2000份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调查,分析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知晓率、认可率及作用价值。结果2000份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调查,回收2000份,回收率100%,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知晓率有病人群86.3%,无病61.9%,高中43.2%,大学以上95.6%,中专75.9%,大专85%;认可率有病人群73.1%,无病55.4%,高中38.0%,大学以上90.6%,中专71.7%,大专75.7%;其中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更注重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价值。结论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预防疾病,治未病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社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8-02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敌深入,社区群众对疾病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在目前医疗机构中的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1]。本文就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做如下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随机选取社区群众2000名,其中男1100例,女90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2.6岁;学历有高中760例,大学以上540例,中专420例,大专280例;无病人群1050人,有病(包括各种急慢性病)950人。
1.2方法在随机选取的社区群众2000名后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对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的知晓度、认可度及接受程度等相关社区服务知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x2,P
【摘 要】我国社区服务要广泛深入的发展,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真正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务求,就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利用中医护理其简单、便捷、高效和其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