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包裹艺术论文

包裹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逆入平出”说技法论及其美学辩证性

摘要:当代对于包世臣的研究以其书学思想居多,对其技法理论的探析则较少。包世臣向来被认为有扬碑而学帖、碑眼看帖、推崇铺毫而轻视裹毫等问题,但其依然承袭着乾嘉年间书坛的重“法”观念。文章从包世臣“逆入平出”这一技法论的剖析,引申出包氏在注重法度的基础上体现出书法艺术技巧的美学辩证性,从而说明技法与审美二者互为依存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包世臣;“逆入平出”;“画有中线”说;“逆入”说;“平满”说;“行处皆留,留处皆行”说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6-0116-03

引言

包世臣的书学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当今学界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金丹的博士论文《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陈晨的硕士论文《包世臣书法品评研究》、包文运的硕士论文《包世臣书学思想及其书法教育理念探微》、蒋怀坦的硕士论文《包世臣书学思想探微》、刘霞的硕士论文《包世臣书学研究》、薛帅杰的硕士论文《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都是关于包世臣的个案研究,重心在于包氏的书学思想,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和重要的参考及借鉴价值。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屏去模仿,专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势。”(《艺舟双楫・述书上》)“逆入平出”不仅讲究“势”,而且作为一种用笔方法是包世臣笔画“中实”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艺舟双楫》中,他用大量的笔墨述说其学书过程,同时也体现出钟情于秦汉碑版。故而“中实”说成为主角,“逆入平出”法自然占据着核心地位。理解“逆入平出”关键有四:中锋行笔、藏锋法、“铺”与“裹”、“行”与“留”。以这四方面为切入点,对“逆入平出”说作技法剖析,并论其技巧的美学辩证性。

一、“画有中线”说

全文阅读

隶书笔法探究

摘 要:隶书笔法历代书家多有述及,但多着眼于具体点画的写法与笔势的论述。本文从汉字书体的演变两个主要因素:实用因素、审美因素着手探究相应的笔法。结合历代相关书法作品及书论,得出如下结论:一、从实用角度多用提按之法,二、从审美角度多用裹绞之法。

关键词:隶书笔法;隶变;裹绞

一、汉字书体演变的两个主要因素以及“隶变”对隶书笔法的影响

从中国书法源流上看,各种书体的产生均不外乎从实用到艺术的轨程。汉字书体的演变主要归结为两个因素:一实用因素,二审美因素。[1]实用因素主要体现在形体演变上,即由繁趋简。审美因素主要体现在书写技法上。虽然形体简化,但书写技法日趋复杂,篆法单一,隶增波磔,加以侧锋方笔。蔡邕在《九势》中举出了八种笔法。成公绥《隶书体》中涉及的隶书笔法有拂、振、按、挑、挽、引、牵、绕、长波。清代以后,各隶书大家又大量运用裹绞笔法。裹绞笔法的运用使隶书“用之简易”变的“难而迟”,但其艺术性的表现也大大增强了。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对立统一。

“隶变”是、今文字的分水岭,是俗体字兴起、普及规范的过程。俗体侧重以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篆书圆转、曲折的笔画在方便快捷的日常书写中慢慢接近直线。由于审美因素的作用书法家在笔下逐渐展现出微妙而丰富的弧度变化。鉴于此,隶书笔法与篆书笔法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刘熙载《艺概・书概》说:“书之有隶,生与篆,如音之有征,生于宫……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2]隶书用笔仍主要承袭篆法,与篆法不同之处在于起笔与收笔,隶书的特征笔画是波磔和方折。从古隶、汉简自由的笔触中,很少见到裹绞笔法的影子。碑刻由于多年磨泐难以推见其笔法,从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人对汉隶的解读中,也以裹绞法为少。随着碑学的兴起清人隶书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以伊秉绶,郑,何绍基为代表,运用了大量的裹绞笔法成为再现汉隶高古苍茫、朴拙雄强、博大严整之气象的重要手段。

二、裹绞笔法探源与历代名家对裹绞笔法的态度

关于裹绞笔法的渊源,陈振濂认为魏晋笔法的线条应该是以“扭转”、“裹绞”和“提按”、“顿挫”位置不固定为特征。邱振中认为战国中期的《侯马盟书》孕育了绞转的雏形,仰天湖楚简、信阳楚简也具有相同的特点。转笔的发展促成了隶书典型笔画的出现。在《平复帖》中频繁的弯折又促使绞转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中绞转笔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我们从唐代以后代帖学名家诸如褚遂良、赵孟、董其昌等的作品中却很少见到裹绞笔法。其结果之一就是笔画的单薄与油滑,不够沧厚。而“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当是裹绞之法,其裹绞的程度亦可想见。故刘墉之书为学贴最为遒厚者。包世臣以实践经验排斥裹笔,而何绍基、伊秉绶、郑并不持此见解。而从结果上看,他们与苏轼、刘墉都有着书风遒厚的特征。

在清人的解读中,隶篆笔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包世臣《艺舟双楫》:“篆书之圆筋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平铺于纸上也。”包氏所谓篆法是用裹,隶法是用毫平铺于纸上。笪重光与康有为也认为圆笔用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云:“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3]这里说隶法用方笔、顿笔、外拓。而篆法圆笔、提笔、中含。包世臣《艺舟双楫》:“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篆法,书家真密语也。”这个说法又与上面的篆法相违,认为笔毫平铺纸上乃为篆法,非裹绞为篆法。

全文阅读

除草颗粒药肥工艺技术研究

【摘 要】除草颗粒药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艺技术研究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本文简要介绍目前我国除草颗粒药肥工艺技术,期待对其研究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除草;药肥;工艺技术

药肥又被称为农药―肥料功能合剂,它是将农药与化肥相结合的功能型复合肥料。随着科技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节约时间和人力、降低生产成本称为新兴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结合农药、化肥二者优点于一身的药肥则称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力量。顾名思义,除草颗粒药肥是指具有除草、肥田特性的集肥料和除草剂优势为一体的新型农用化学品制剂。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除草药肥的研究和利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常见除草剂为酰胺类除草剂,如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等,本文主要研究尿素、氮钾肥与酰胺类除草剂结合的药肥。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64年,《日本东北农业实验场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将农药与肥料结合的药肥,研究人员将除草剂五氯苯酚混入肥料中作基肥施用,以期达到节省劳动力,延续除草效用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将除草剂混入肥料中施入田间能起到除草施肥的双重功效,且两种成分互相促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此拉开了药肥研究的序幕。随后,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扑草净能强烈抑制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减少氮的损失,还能增强生物固氮,故能增加土壤中氮含量。而土壤氨化细菌能够加速尿素分解,使尿素利用率降低,因此 ,需要找到一种化学物质来抑制土壤微生物对尿素的分解作用,后来研究发现有机磷类除草剂草甘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药肥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除草药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部分成果已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由于施肥要求与农药的灭草、防病、 治虫的要求常不能完全统一 ,因而目前以肥料为载体的农药主要是各种除草剂、杀虫剂较少,杀菌剂则由于其有效条件不易与肥料的肥效相配合而应用更少。农药肥料尚无固定搭配的大批量定型产品,只有在农业机械发达,又普通使用除草剂的国家和地区应用较多。

2 药肥的制备实验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全文阅读

论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摘要:文章对肥料技术与肥料施用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在现有肥料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的概念,表明了它较传统肥料技术的优点,并对新型环境友好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重金属;研发

中图分类号:TQ12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57-1

时至今日,化肥的施用、误用、滥用对于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类的健康产生的负面效应业已为世人所瞩目。作为农业科研战线的工作者,笔者认为有义务和责任去研发环境友好型肥料生产技术,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的同时实现安全优质生产,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肥料技术与肥料施用现状

在中国的现实农业生产中,鉴于生产者对肥料知识的欠缺而引起的肥料误用、滥用以及肥料自身的可利用率偏低。笔者认为,就提高肥料自身的的可利用率而言,缓/控释复合肥是适合中国目前农业情势而宜继续努力研发的重点项目,因为21世纪肥料发展的总体走势之一就是缓/控释复合肥的研发与推广。故此,我们应当大力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缓/控释复合肥。目前,中国所研发的包裹型复合肥,较国外同类产品而质量可靠、成本相对低廉,已经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被推广应用。但综观当前中国市场上的包裹型复合肥,毕竟是化工肥料的彼此之间的包裹,依然是化工肥料的混合,肥料利用效率纵然提高了,但对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现实的与潜在的危害难以消除。此外,我国缓/控释肥料研究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工艺设备与材料创新方面的弊病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产量低,价格较高;尚未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平台 。

2 新型环境友好型肥料技术优势

新型环境友好包裹型复合肥应当是环境友好型单质肥的混合与包裹。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环境友好包裹型复合肥是生物有机复合肥。在英语文献中,有机肥与化肥亦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的英文表达为organic manure,后者表表示为chemical fertilizer(化工肥料)。本文所指的新型环境友好包裹复合肥当属“manure”在词源中的权威释义为:“the waste matter from animals that is spread over or mixed with the soil to help plants and crops grow” 。

全文阅读

镁质强化瓷装饰用无铅镉溶出大红釉的研究

摘 要:本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镁质强化瓷装饰用大红釉,大红釉以包裹型镉硒为色料,基釉为长石-石灰混合生料釉,氧化气氛烧成,烧成温度为1150~1270℃。结果表明,釉料完全无铅无镉溶出。并研究了基釉的组成、升温速率、停留时间和燃烧气氛对呈色效果的影响。最终获得了制备镁质强化瓷装饰用无铅无镉溶出大红釉制备技术。

关键词:大红釉; 镁质强化瓷; 无铅无镉溶出; 镉硒色料

1 前言

迄今为止,镉硒红釉是公认唯一能产生大红色调(又称国旗红、辣椒红)的名贵色釉。镉硒红颜料是硫化镉和硒化镉的一种连续的固溶体Cd(SxSe1-x),显色为橙—红—紫。当Cd:S:Se=1:0.65: 0.35时呈深红色,但由于其在500~600℃时即开始分解,且因其毒性在日用瓷领域被禁用,致使应用范围大受限制[1,2]。

众所周知,高温下能产生鲜艳大红色的色釉通常只有铜红釉和包裹型镉硒红釉。铜红釉对烧成工艺条件要求特别严格,因温度、气氛、压力的微小差异会使颜色的效果千差万别,很难得到通体呈色均匀、不流、不裂、纯正的鲜艳大红色制品,一般只作为艺术瓷和陈设瓷的装饰[3,4]。许多无机色料具有很好的色泽和呈色能力,但其高温稳定性差, 高温状态下易发生反应,从而使色泽或呈色大大改变,将这些色料包裹在高温稳定性好的晶体中,就可以制成高温稳定性好、呈色鲜明的包裹色料。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硅酸锆微晶包裹硒镉技术(晶包色料、包裹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初获得成功,并很快被市场接受。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相继研发成功并大量生产。现在国产包裹红色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并且质优价廉[5]。

晶包色料以耐高温的透明晶体硅酸锆,对不耐温的色剂(如硒镉等)实行包裹,从而使之高温下呈色稳定。硅酸锆晶体保证了色剂能在1300℃下的高温中稳定使用。ZrSiO4晶体包裹Cd(SxSe1-x)色料,可以生产出纯正的高温大红色,但其对基釉的要求很严格,要研制出无铅、无镉、无公害、绿色环保,并且适应于高档日用强化瓷,对基釉和坯体的选择十分重要。近年来,围绕镉硒红色剂的耐高温性和在基础釉中呈色的稳定性,国内外许多专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在镁质强化瓷上配以坯釉匹配、色彩艳丽的大红色釉,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原料

全文阅读

混凝土混合物造壳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路面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造壳技术,可改善水泥的分散性,可显著提高混凝土质量和耐久性,改变了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传统的拌合物一次投料的落后工艺。通过应用证明,裹砂石法造壳技术可提高混凝土强度10%~20%,在保证路面混凝土质量前提下,可节约水泥用量5%~10%,工艺简单易行。

关键词:路面混凝土裹砂石法造壳技术

1前言

路面水泥混凝土通常是按砂、石、水泥、水一次投料的搅拌工艺制备的,其质量容易波动。使用将砂、石表面以水泥浆为外壳包起来的造壳搅拌方法,可改善水泥的分散性,使混凝土的质量与耐久性得到显著提高。

80年代,我国许多单位在研究SEC工法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了“混凝土分次投料搅拌工艺”。其目的在于通过新的搅拌工艺,获得高质量的混合物,提高混凝土强度,继而在满足原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水泥用量。

根据大量的应用研究结果,各种分次投料搅拌工艺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混凝土强度。其中裹砂石法和净浆裹石法的增强效果最显著。分次投料工艺改变了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传统的混凝土混合物搅拌工艺,我们从分析混凝土破坏途径和增强机理出发,论述了裹砂石法的应用研究效果。

2混凝土的破坏途径

硬化混凝土受力前在粗骨料和砂浆界面上存在很多微裂缝,称界面裂缝。这是由于水泥水化化学收缩,硬化后干燥收缩在骨料界面上产生拉应力导致界面裂缝。此外水分的迁移受到粗骨料阻止,从而水分向界面集中形成水膜,也是界面裂缝的根源。混凝土受力后,石子和砂浆变形不一致又导致这种原生裂缝开展。

全文阅读

扎染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一、概述

包装设计是现代产品生产和销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产品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包装设计来说,包装不仅物理功能要完善,具有形式美感,还需要具有文化内涵。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已经被广泛运用。但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扎染艺术,目前的主要应用还是在服饰方面。通过对扎染艺术的研究,作者认为:扎染浸润着我国传统的审美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将其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并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保留其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运用于现代包装领域,不仅能有效地提升产品价值,还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

二、现代包装设计

“包装”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即为:包裹装饰,从设计角度上分析,“包”是物质性概念,它是指将特定的物品用一定的材料包裹起来,利于物品的运输和保护;“装”是文化性概念,它是对包裹起来的物品进行美化装饰,从而使物品的外在包裹更加漂亮。因此,“包装”是保护特定物品,传达物品信息,增强物品的展示与传递,将物品本身与美学相结合的整合性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装设计是综合品牌理念、产品特性和消费心理的艺术设计行为,包装设计的品质将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被包装物品的认可性和购买欲,它是物品自身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包装设计作为展现和提升商品价值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在生产过程、还是在流通、销售等环节中,它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包裹物品材质多为树叶、果壳、贝壳等自然物体。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容器性的包裹方式逐步出现,或为木、藤、竹、草等手工编织的容器,或为金属器、陶器、漆器、染织物等,集中于为包装服务的工艺使得人们在包装过程中渐渐地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雕刻描绘花纹,文字及图画等。当艺术性和文化性成为提升商品附加价值的因素时,包装设计就不仅是单纯地为了保护商品而存在了。包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带给人们视觉愉悦和超值心里享受,并具有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因而,当代包装设计应该是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

我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设计师们如何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好这些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元素,为合理的产品有效地表现和传达,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民族性是信息时代下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从内层的设计文化理念到外层的物质构成形式,无不表现出设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包装设计不仅要完成基本的包裹装饰功能,更重要的还需把握和坚持挖掘、整理包装设计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同包装设计的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包装设计文化载体的传播能力。

全文阅读

现代艺术和高中美术鉴赏课

现代艺术是主要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在美术史上只经历了数百年之久。现代艺术的涌现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冷静与反思,是人类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将人类积聚了几千年的艺术文化彻底改变了,艺术开始变得贴近生活大众,他们和商业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对于艺术史发展到现代艺术阶段的情景,我们能窥见背后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信息的大爆炸滋生了这些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新的艺术形式。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案编写涵盖面极广,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从古至今,从西至中,各种知名的艺术品、艺术故事,几乎无所不谈,而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的美术课本有种泛泛而谈的感觉,而现代艺术如何在高中生中推广介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很多现代艺术作品有一种特有的新奇感,因为传统艺术篇章和现代艺术篇章的较多割裂,让学生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诸如“看不懂”――极简主义,“很狂野”――德国新表现主义,“很抽象”――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很像照片”――照相写实主义或超级写实主义,“很变态”――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等等之类的评论上,而无法联系到这些绘画流派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征或者艺术家的独特经历和观念,针对这一点,我做了下述分析。

一、现代艺术鉴赏的德育方面

德育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和内容,任何脱离内容的形式都显得过于空泛,在现代艺术鉴赏课中,我运用各种资料来激发学生对艺术品背后的深化理解。比如,讲到波普艺术的时候,提及安迪沃霍尔和王广义两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是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大师,他的可口可乐瓶、玛丽莲・梦露的作品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当这些艺术形象推广到世界,在世界范围的人群中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的一位文化学者河清就批判道: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而我国的波普艺术家王广义,则在借鉴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形式里贴近生活、商业气息和直接刺激的部分,使其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政治波普,这便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便能体会到教师的德育用意:霸权,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还有文化霸权,要爱国,就要努力发扬本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现代艺术鉴赏的智育方面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艺术门类里,学生能看到很多艺术家的探索精神,虽然有些艺术的探索充满了古希腊故事阿基里斯与龟般的悖论式荒诞,但人类的求知欲可在此一窥。现代艺术里的光电艺术已经日趋成熟,这里面包含了众多科技领域的创新。比如,在上海举办的电子艺术大展,让人们对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充满遐想,未来的科技不会只有冷冰冰的操作,而是人和机器互动甚至是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这些现代艺术媒介的变化,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了解现代艺术巨大而宽泛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领域。

全文阅读

防静电陶瓷砖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 要:本文以仿古砖净白料(一种制备仿古砖用的陶瓷配合料,下简称净白料)、AZO粉体(ZnO导电粉,下同)为原料,采用独创的包裹技术制备了体电阻值达107Ω的浅色防静电陶瓷砖。同时,探讨了不同的包裹工艺参数对防静电陶瓷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吸水率测定仪、数显式抗折仪、无釉砖耐磨试验仪,以及绝缘电阻测试仪表征样品的吸水率、抗折强度、耐磨度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在1170 ℃烧结温度下,采用包裹技术获得了性能优良的防静电陶瓷砖,样品吸水率为0.05 %、抗折强度达44.10 MPa、耐磨度为205.00 mm3、表面电阻为5.90×107Ω、体积电阻为3.10×107Ω。因此,采用包裹技术能够制备出性能达到国家标准的防静电陶瓷砖。

关键词:防静电陶瓷;AZO导电粉;包裹工艺;表面电阻;体积电阻

1 前言

防静电陶瓷砖是一种新型的防静电产品。以往的防静电产品,如:环氧和三聚氰胺、PVC防静电涂料、地板、防静电橡胶板等高分子材料,其具有易老化、不耐磨、易污染、耐久性和防火欠佳等缺点。而防静电陶瓷砖正好克服了上述的缺点。同时,又兼具了陶瓷墙地砖耐磨、抗污能力强、装饰效果较好的优点,是防静电PVC、水磨石、花岗岩等材料的优良替代品。现有的防静电陶瓷主要是通过掺和法制备的,即通过在基体中掺入一定量的导电填料,再通过煅烧而形成复合导电材料[1-2]。

目前,对防静电陶瓷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釉面导电瓷砖和通体导电瓷砖两方面。Nakarnura[3]等提出了ATO(Sb掺杂SnO2,下同)在玻璃体中的导电模型,将ATO加入到陶瓷的釉中,釉层烧成后形成富含半导体成分的熔体层,熔体层相互接触,形成了良好的导电网络,从而使釉面电阻下降,达到防静电的要求。华南理工大学的颜东亮[4-6]分别将ATO包覆氧化硅和ATO包覆硅酸锆导电粉加入到陶瓷透明釉中,制备出了浅色防静电陶瓷砖。华南理工大学的汪永清[7]以ATO半导体为导电填料,选取透明釉、钡无光釉、锆乳浊釉为基釉进行了防静电陶瓷的研制,探讨了釉中晶相对防静电陶瓷电性能的影响。此类釉面防静电砖虽然都达到了一定防静电要求,但由于只是釉面层导电,在工程实际铺贴时存在施工难度大,工程整体防静电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佛山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研发中心蔡晓峰[8]和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范玉容[9]将所制得的导电AZO粉料按一定比例与陶瓷抛光砖坯料相混合,煅烧后得到通体导电陶瓷砖。此方法的缺点是坯体成形困难,压制出来的坯体强度低,且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如何改进传统制备技术,寻找一种简便、廉价工艺将导电填料均匀引入坯体中,是实现防静电陶瓷砖批量化生产的关键。

本文将AZO导电粉制备成浆料;然后将其雾化后包裹在净白料的表面上,进而将包覆有导电粉的净白料压制成形;最后煅烧得到通体导电陶瓷砖。采用该工艺制备出了导电性能优良、生产成本较低的防静电陶瓷砖。目前,通过包裹技术来制备防静电陶瓷砖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2 实验内容

2.1 样品制备

全文阅读

雕塑创作材料初探

摘要: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理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也不可或缺。创作材料包括了物质性材料(金属、石材、木材等)和非物质材料。自从杜尚的小便器搬进美术馆后,当代雕塑创作涉及的材料就更数不胜数了。比如布、棉、线等纤维材料,及可变性非固态物质村料和现成品,就连动植物和人的身体变成艺术家手中的创作材料。

关键词:雕塑创作:材料

一、物质性材料的运用

1.材料运用的两种方式

制作艺术作品前至关重要重的一件事就是选择材料,合适的材料能更好地实现作品的理念。创作有种方式是以思想为导向,创意方案先行,制作在后,这一种就要材料符合艺术表达,为表达去寻找合适的材料,这多出于观念艺术,观念在前,制作在后。而另一种则是材料已然确定,随着对材料的尝试与探索,对材料本身的特质和性能不断地理解不断的加深,在不经意中产生创作的灵感。

2.材料的创作型利用

材料是指原材料,但其可以被改变,可以通过对原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创作型处理而达到一种预想或者不可预料的意外效果,这种方式在创作实践中常常被用到。传统材料在当代艺术家手中已经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种材料, 它往往被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一种观念和思考,在材料上的利用深度被挖掘深化了。比如黄永徘的《沙的银行、银行的沙》,作品以沙雕的的形式出现,但它展现的确是对当代生活变迁中事件的反思,银行的形象和沙的材料两者产生了相互转换。

3.材料在运用之后的个性化体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