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汉画像与当代木刻版画本土性思维的转换
1、当代木刻版画的西方语境表达方式
当代木刻版画从"新木刻运动"开始,把西方的版画语汇引入中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开辟了当时木刻的新艺术形式。之后,木刻与解放初期的社会形式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好作品。建国之后,我们的美术教育全盘西化,绘画主要向苏联学习,这种教学体系延续至今,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和语言逐渐式微。由此引起的后果是:我们所有学习美术的学生,从接触绘画开始,学习的就是西方的绘画体系构建下的欧化语、;[。素描、色彩、速写是所有美术专业考试的科目,焦点透视、明暗、空间等绘画思维从小渗透,变成创作中不自觉的存在。而作为本土文化的笔墨、线条、散点透视等传统绘画思维很多人都不熟悉,学过美术的人不一定会中国画,但一定学过素描,这背后反应的是西方语境对本土文化与绘画方式的侵蚀。木刻版画亦是如此,大部分的版画家学科背景是西化的,本土的绘画思维缺失,所以难以出现民族文化积淀的好作品。
2、对汉画像本土文化脉络的继承
追溯版画的由来,最早可到史前期原始岩画彩陶图文,而汉画像被称为“最古老旳版画",林风眠先生曾说"汉画像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它体现的是中国艺术情感表现的抽象精神与独特的意象思维。"汉代儒道交融,儒家的大一统气象与道家的开张恣肆境界不谋而合。形成了汉代整体综合性的思维特征,致使汉人有尚大尚全的心理。
1)在艺术上则追求整体感性的认知,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超越自然形态,表达特殊的精神文化空间,由此造就了汉画像石‘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艺术风格"。
2)吴冠中在《吴冠中画韵美文》中就提出"汉代艺术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旳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在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很多关键的基本艺术法则和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寻的瑰宝。“
3)从汉画像的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找到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艺术语言,借鉴和传承于木刻版画之中,便可循迹其新艺术形式。
一、版画招贴的概述
1、版画的诞生
版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于远古原始社会。最早的形式便是原始人类以手拓色印于岩洞的类似游戏的活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一种以在陶体印压几何装饰纹样而得名的几何印文陶。陶体上的几何形纹样,是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摁印上去,然后烧制。这些属于新石器时期先民的“印刷”尝试。中国古代的封泥、图章以及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可以说是雕版印刷的重要历程,尤以画像石、画像砖最为典型,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其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社会风俗和社会生活的场面,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的则描绘了神话故事,但最主要的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的典故,如闵子骞芦衣顺母画像石,展现闵子骞以德报怨,孝顺后母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公益招贴”了。随着墨、纸等印刷材料依次出现(商代已经出现人造墨,周代,墨已经被广泛使用,秦时期固体墨开始使用,公元六世纪墨已经应用于印刷,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西汉时出现草纸,品质低劣,上流社会不认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中国古代雕版版画的出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版画起源于印刷,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版画起源国,迄今为止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且保存完好的版画作品为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扉页画》早于西方至少五百年。早期版画的复制性已经成为艺术界公认的事实,然而中国传统版画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版画形式,而是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技法。中国的传统版画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其深埋地下的根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印刷术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伴随着中华文化的诞生而萌芽,随中华文化发展而成熟,是一门一刻也没有离开文化熏染的古老艺术。
2、招贴与版画的溯源
正如德国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所说,艺术品的社会影响力,往往更多的是取决于复制传播,而不是技术本身。招贴和版画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注定了相互依存。造纸术的发明,是雕版印刷极为重要的一环,东晋桓玄帝曾令废简用纸,纸的应用日益普及,自此,中国人就开始用纸这一媒介传播信息。这种传播的媒体被称之为“告示”,这便是中国古代的招贴。在这些招贴中有些是直接手书或手绘完成的,随告示张贴数量及范围的不断升级,直接手书绘制已经无法满足招贴量的需求,于是推动了雕版间接转印招贴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山东济南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招贴印刷实物———刘家针铺的铜版广告,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铜版上雕刻着“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及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两侧注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招贴下方甚至附有较为完整广告文案。招贴构图工整图文并茂,既有象征店铺标志的捣药白兔,又有宣传产品质量和售卖方法的广告语。这副铜版画招贴比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印刷广告———1473年英国的第一个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书籍而印刷的广告还早四百年。明清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文化领域的繁荣活跃,对于出版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就了版画的鼎盛时期。明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所涉及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各地形成了各具刻印风格的刻书中心,如安徽徽州、江苏苏州、南京、福建建阳刻书中心等。也可能源于竞争,各地书商特别注重利用精美的版画吸引读者。明万历年间书籍版画出现了群采纷呈的局面,众多优秀刻工、画家投入到书籍版画的创作中。这些繁花似锦风格各异的版画作品以小说、戏曲插图的形式深受社会欢迎,对于当时文学作品的传播、普及以及加强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广告作用。其中以元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施耐庵所著《水浒传》最具代表。雕版印刷术在我国宋代逐渐兴盛,也奠定了另一种招贴艺术———木版年画。比较著名的有苏州桃花坞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此外还有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陕西凤翔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广东佛山年画等。这些传统年画都具有招贴的艺术功能。因为木版年画除了满足美的欣赏外,也是传达民间文化生活“辟邪纳福”、“欢乐吉庆”一种招贴设计(《平面招贴设计艺术》作者:季阳)。直至今日,年画仍然在招贴设计中刮起阵阵“中国风”,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1866年,法国画家、设计师朱尔斯.谢雷特在其印刷厂设计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石版招贴,而被誉为“现代招贴之父”。这张石招贴作品的问世象征着现代招贴的诞生。20世纪初期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对招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画家为自己的画展制作的木刻风格的招贴作品,这些作品以强烈的黑白对比、错综的线条以及具有表现力的刀法运用来诉说创作主题。这些夸张的表现形式无疑深深触动了人们感官。在设计领域,表现主义招贴风格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二、招贴中的版画艺术形式及表现
1、招贴中的凸版版画艺术形式及表现
凸版画是最古老的印刷术之一,原理也较为简单,就是将不需要印刷的地方用刀刻去,并将油墨上于刻制后平板上凸起处,并转印到纸张上即可。其中,手工雕刻的木刻版画是最为常见的凸版。这项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技艺通过伊斯兰传遍欧亚,并随着十五世纪造纸的工业化发展,使得雕版印刷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成像语言,承载着传达各种信息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凸版版画常会选择有肌理表面的材质进行印刷,如衣服、地砖或其他具有特殊纹理的表面。这种创新也是招贴设计的本质要求,肌理效果是招贴设计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艺术语言。肌理效果作为美的要素之一,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性,这一点在版画和招贴创作设计中被高度重视,也成为两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纽带。版画招贴的制作主要因其创意主题及风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木板,实际上,除了木板板材之外,几乎所有不同性质的媒介都会为设计师带来创作的灵感,如橡胶、塑料、复合材料,甚至包括人的指纹,这些材质具有光滑、柔软以及特有的肌理等特性而更加利于即兴创意。
一、简单明了的表现手法
1.合理的的主次分配画面单一的黑白构成看似简单,但是创作者却能合理的安排画面的空间主次关系,使整体布局协调统一。在大的黑白色块下,一些细小的线条也有所体现,例如人物的衣袖,面部表情,植物的纹理细节都详细的刻画出来。而正是这些疏密有秩的线条将主体人物和背景分离,有远有近,将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出来。同样是《青年思想家》这幅作品,主体人物位于画面中心与背景复杂的细线条分割开来,不论是对青年思考时眉头紧锁的表情,还是对于背景中人群和高楼的刻画都是细致入微,刀触的强弱,使主体突出,前后画面错落有致,又起到相互呼应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了每一个人物的形态动作,并能与他们当时的心情相契合,对于不同形象的准确表达,刀锋游走在画面上显得游刃有余。
2.丰富多样的画面形式麦绥莱勒木刻版画主要的画面形式可以分为:单幅黑白木刻,代表作有《死而无憾》《垄断资本家》;组画,代表作有《青春》《手》《岁月》;连环画,代表作有《一个人的受难》《没有子的故事》以及为罗曼•罗兰等作家的著作刻制的书籍插图。可以说他以不同形式将世界万物组成一个大型黑白电影,尤其是他的连环画作品画面连贯并富有极强艺术渲染力。
3.精准的形象刻画麦绥莱勒木刻作品的创作题材涵盖了世间百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评价:“现代的画家和版画家没有一个能比麦绥莱勒更丰富的了……如果在大地上的书籍,纪念碑,照片和文件都突然不翼而飞只有麦绥莱勒近十年来可得版画尙安然无恙,那么只要根据这些版画就能恢复现代世界的全貌。”可见,麦绥莱勒将他所处的社会现状完整的记录下来,并且用生动形象,准确细致的艺术语言刻画出来。例如:他绘制的《手》这系列的组画,虽然每一个画面只刻了一双手,但通过仔细的分析可以分辨出这是属于不同人的手,有劳苦人民的,有资本家的,囚犯的手,简单的一双手却能表现不同身份人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创作者表现技法的独道之处。
麦绥莱勒之所以能够准确的描绘出如此多的形象不仅是他对于版画艺术执着的钻研,更在于他敏锐地观察力。高于常人的记忆力驱使他不断地记录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事物,大到高楼山川,小到一颗螺丝,如同作家收集素材用笔在纸上描述事件一样。他不需要模特,因为世间万物已经刻在他的心中,正是这种天才的能力使他能够准确的刻制上万幅版画作品,也正是这种才能使他能够宣泄出内心的情感。
二、饱练世故的现实意义
在麦绥莱勒的艺术创作中,描绘对象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艺术符号,思想的表达高于形象的刻画。
1.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死亡,压迫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名词。可以说他的木刻作品与时代同行,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点吸引了鲁迅,并在中国新木刻运动时期将他的作品推荐给中国版画家。在创作初期的一系列作品主要表现资本家丑恶的嘴脸,像《享乐主义者》刻画了一个满脸肥肉的大资本家被酒肉簇拥着,一副不知足和贪婪的表情;组画《城市》中就将社会贫富两级之间的区别鲜明的呈现在画面上,表达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作者:邝明惠单位:战旗报社
缺乏版画艺术创作的思想性挖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版画艺术创作语言的表达,更多流于版画形式,版画家缺乏对现当代艺术的来龙去脉的深层次研究和挖掘,没有从国际艺术视觉去审视我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表达的深度和视觉艺术背后的思想和观念支撑。很多对版画艺术创作语言的表达相关的评论都处于冷漠和失语状态,版画艺术语言比较肤浅,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
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和观念的老化
一种艺术的发展和不断更新与观赏者的眼光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前,很多喜欢版画的批评家都保持了缄默态度,使我国当代版画艺术创作处于尴尬情境之中,如果版画艺术语言的表达得不到大家的评论,那么,当前所谓的艺术家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一些版画艺术创作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时代观念?
对中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上的表达反思
(一)版画家必须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发展和创新,最终还是要依靠热衷于版画事业的艺术家和版画家。现在由于版画艺术不能像我们的油画到市场上一卖而空,受到群众的追捧和关注,但是版画还是要发展,找出一条适合版画发展的路子来。我们知道,大部分版画家都不愿与时代同步,但是时代也确实影响到了版画艺术的发展。所以版画艺术家也不要抱怨时代赋予了市场的竞争,应该静心研究国内外艺术发展动向,在版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方面,要向多元化进行超越,从版画语言的多维度、多层面方面做出创新和探究,结合我国传统版画中的优势,使版画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突出抽象和具体,以及唯美特征,寻找出我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表达的发展空间,争取中国当代版画成为时代艺术发展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汇。
一、高等艺术院校吸取民间剪纸艺术形态进行艺术创作及教学研究的历史概述
高等艺术院校专家学者都对各地区、各民族的独特剪纸这一原始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吸取民间剪纸艺术形态进行了多种样式的艺术创作及教学研究"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先生对于民间剪纸等民间美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将民间原生态中极为丰富的剪纸语汇加以提炼,并通过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辟了实验艺术系"不断提倡深入发掘本土文化精神,开拓民间原生态艺术与当代艺术思想观念的表达两者之间的对接"
二、东北高校版画专业吸取民间剪纸艺术形态进行艺术创作及教学研究的基础
作为东北特殊地域环境下的高校版画教学,其任务是在承扬传统西方创作性版画的教学基础上融入多维的教学资源,制定趋于现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的多元化教学氛围,转变版画形式化的肌理符号和游戏性的创作倾向,恢复版画在当代开放性艺术环境中专业语言的宽泛和张力,特别是应吸取东北地域长期根存和优秀的民间艺术传统"理由如下:
1.版画艺术自身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根基
中国民间版画历史悠久,不但在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广泛的表现内容、精湛优美的表现技巧、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普遍丰厚的审美层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美一页"民间木版插图画自唐宋起,便作为印刷雕版技术印刷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中国木版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以陈老莲为代表的画家亲自参与到木刻版画设计并创作的/水浒叶子0等作品,在中国木版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了中国木版年画各地不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并辗转流传至今"。
2.东北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审美特征
满族民间剪纸最早起源于巫术活动,即北回归线附近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原始)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人类母系氏族时期原始的多神教,不但信奉天神、地神,还信奉万物有灵,据统计,东北地区原始萨满教信奉的各类自然及非自然神灵总计约有一百七十多个,原始萨满教在祭祀和巫术活动中,常常由巫师装扮或使用图画装饰来表达巫者与某些神灵取得了沟通"此外,在古萨满教诸多神灵中,有众多的母性缠缠神,这些缠缠人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平分,五官阴刻,身着典型满族服饰,发式也具有满族特色,男性的巫者脑后的长辫子表现为竖直向上,女性缠缠人头戴满族发替,衣服阴刻镂花,剪技粗犷、古拙,造型古朴,疑似典型的巫神信仰文化时期的图腾遗存,部分剪纸还配有古老的满族文字,增添了造型的神秘色彩"。
一、数码媒介制作版画的必然性
1.在版画创作中引入数码艺术可以加速版画的发展
将数码艺术引入版画艺术创作,对传统版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需求,给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传统的版画艺术全部由手工完成,程序复杂繁琐,数码媒介高科技手段的引入,大大简化了版画的创作过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利于版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2.数码媒介引入版画艺术能扩展版画的欣赏范围
数码新媒介与版画艺术的结合在丰富传统版画内容与传播途径的同时,给传统版画艺术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版画艺术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数字版画艺术因此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引入网络流行语言,使得版画艺术所要传递的情感更形象具体,在丰富版画内容的同时,通过数码媒介简化了创作难度,使得作品更容易被欣赏者理解和接纳。
二、利用数码新媒介进行版画艺术创作的途径探索
1.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
要保持版画艺术的生命力,就需要对其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传统版画艺术中引入数码作为新媒介,能使版画艺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为了保持数码版画艺术的新鲜与活力,除了大量运用科技处理手段外,还需要重视对版画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地继承与发展数码版画艺术,使之更贴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版画艺术所传达的内容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容易打动欣赏者,与人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一、应尊重历史发展研究传统水印版画的存续方式以及创新
众所周知,传统水印版画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经过陶拍、模印、漏印出现了雕版印刷;(2)单色调版印刷逐渐形成了套色调版印刷;(3)在雕版印刷中独立形成了水印版画。通过传统水印版画的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承续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日本僧人——宗叡编写的《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范摅《云溪友议》、日本僧人《惠运律师书目录》、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等记载,我国最早在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雕版印刷。但中国历史博物馆却提出异议,认为636(唐贞观十年)甚至更迟应该开始发明雕版印刷术,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上世纪50年代张秀民先生的支持。雕版印刷在唐代前期,主要是一些小单元动物图案或佛像,然后用粉版、镂花模版印成纸质,用笔将大体轮廓画出来,然后利用针尖刺孔进行漏印复制;或者也可以通过捺印或钤印进行复制。由此可见,水印版画实际是由印章慢慢过渡而来。在上世纪90年代后,已经有《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陀罗尼经咒》《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水印版画佳作。然后自套色印刷后,将中国雕版印刷又推向了新的高度,人们利用朱色来代替墨色,在写书、印书过程中同时应用朱色、墨色两种颜色,甚至将几种颜色同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美观需要,也提高了读者阅览的便利程度。进入明代后,中国雕版印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该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印谱、笺谱、画谱、书籍插图等多种形式传统水印版画。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水印版画不断有经典的传统水印版画样式,每一件水印版画都可以称得上美妙的镂刻精工,其中胡正言主持完成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代表作,对后期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清代,中国传统水印版画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承沿明代遗绪佳作(前期)——民间木板年画达到鼎盛时期(中晚期)——传统水印木刻受到严重挫伤(末期)。自此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发展越来越差。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尊重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研究相应的存续方式以及创新发展套路。
二、传统水印版画的存续方式及创新发展
(一)应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魅力
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艺术美主要体现在水味、刀味、木味等几种风格的水融,有机融合了造型和色彩设计,可以撞击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艺术情感。在美术艺术教育中,应向学生们不断详细讲述传统水印版画的发展历史,潮起潮落及其原因,向学生们不断渗透传统水印版画的艺术美,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水印版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审美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整体思考,使传统水印版画技术得以有效存续和快速发展。
(二)应正确解读创新,使传统水印版画得以存续
传统水印版画复制是一个感知、真实历史再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复制原创作品的精神面貌以及视觉,因此传统水印版画的创新应一种特殊价值的艺术创造过程。在进行传统水印版画创新的过程中,应深刻领悟到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艺术精神,尽可能达到情感共鸣,重建历史真实感知。同时还应该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时代的审美意识。传统水印版画的创新应该是为了继承某种风格或者延续某种历史信息,尝试还原真实,而不是为了增加一些创新元素使人们感到异常惊讶或者盲目崇拜。传统水印版画是中国一项原创发明技术,不管是想要得以有效存续或者是创新性发展,都应该努力提升现代社会大众对传统水印版画的审美需求,尽可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愿望、欣赏水平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力。具体而言,现代美术教育应该积极收录相关方面的研究生,应设立开放的水印版画系工作室,重点研究中国传统水印版画。
三、结语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特点及开发价值
作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注意和兴趣,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受到薄松年教授,冯骥才先生等的高度的赞誉。与此同时,日、法、美、英、德等许多博物馆都开始收藏朱仙镇木版年画,国际专家学者誉其为中国的国宝。朱仙镇木版年画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艺术界名流,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同时,这也提升了朱仙镇整体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普通游客来朱仙镇访古探幽。据朱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朱仙镇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之后,来朱仙镇旅游的人比以往多了五倍,而这些游客大多都是冲着木版年画来的。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开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资金匮乏
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衰落成了一个平常的中原农业小镇,经济落后。再加上中原地区整体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随着朱仙镇的衰落几乎灭亡,而朱仙镇相应的旅游文化产业又是一个长期性风险性较强的产业,其高回报性在短期内体现不出来,因此当地政府没有太多财政实力支持,外部投资也很少。资金问题解决不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朱仙镇的旅游业基本上处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停滞状态。
(二)传承不足,创新不够
朱仙镇的衰落,水患,战争,的破坏以及市场萎缩的原因,使得朱仙镇年画老艺人都经历了艰苦的人生,如今他们大部分都过世了,却没有人传承下其年画技艺。另一方面,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受民间文化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即“口口相传,父传子,师带徒”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太单一,而现在的年轻人也吃不了苦,不愿学。
(三)受胶版年画冲击大,同行竞争强烈
摘要: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近代时期肩负了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版画已经逐渐的走向艺术边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从艺术创作的基本研究规律出发,结合版画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列举版画原创性艺术语言在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原创性语言的对策建议,为原创性语言在版画艺术中体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版画;发展现状;原创性语言
0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革,使艺术发展的因素不断变化,政治对艺术的影响逐渐减弱,使得版画艺术语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历程,可以说中国版画语境由传统走向当代的转换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家几乎忘记了自己要去的方向,如何转换版画家的身份意识,注入当代人文关怀,提升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强化版画语言的原创性,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将版画从狭隘的画种意识中解救出来,走出版画从而拯救版画。实现版画本体语言由表现手段的客体向有意味形式的创造性主体转化,创造出本体的艺术语言又合乎当代人文精神的艺术形象。
1我国版画原创性语言发展的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版画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伴随着失落、痛苦、绝望、自律与希望等种种心理历程,在观念转化、本体建设上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版画已经逐渐的处于美术的边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版画的发展缺少原创性语言,缺乏创新的理论,版画创作没有明显的艺术主张与精神导向;版画学术活动组织方式较为落后,版画展览的运作一直没有摆脱单一模式,艺术主张与学术定位比较模糊,缺少多样化的组织运作,这无疑降低了版画展览的学术标准与权威,难以引起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社会大众的兴趣;版画对制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有时技术占决定性的因素,况且不同版种制作的工艺也不尽相同,所涉及的工具材料与设备繁多,因此,艺术家在熟悉版画的制作技术上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加之版画专业材料的匮乏和印刷设备的不足,再者版画家的精力有限,客观上也制约了版画的发展。至此,构建新型的理念,加强版画的原创性语言,明确版画的精神走向与文化定位,丰富和发展先人所制定的版画规则以适应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版画的原创性语言与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情感表达是紧密相连的,版画的发展如果不能摆脱对技术的单一追逐,就难以实现它精神层面的超越,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因此,建构当代版画的艺术语言,加强版画的原创性语言的第一步便是主题精神架构的搭建,它要求版画家必须从狭隘的“版画圈”跳出来,由材料与技术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用具有当代文化特质的版画形式语言予以揭示或表现,从而达到对人们精神的感染。再者,艺术家个体的情结及表现固然重要,且要关注历史、民族、人类大文化的深层次的发展,以及把握当代社会的主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情景之下,固守传统版画的诸多成规显然切入不了当代艺术的文化要求,“使版画创作局限在有限的表现,失去了艺术与当代文化、当下现实的深刻联系,又遮蔽了进入更宏大、更广阔、更自由的艺术领域的创作冲动。”因此,转换艺术家的身份意识,注入现代人文关怀,提升版画本体语言的文化含量,强化版画的原创性,才可将版画从狭隘的画种意识中解救出来,实现版画本体语言由表现手段的客体向有意味形式的创造主体转化,创造既有版画审美特质又合乎当代人文精神的艺术形象,是当代版画的发展方向。
摘要:在现代的艺术教育中融入铜版画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铜版画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风格。在铜版画教学中融入现代艺术教育,能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有一定的特长,能够让铜版画艺术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熟知,从而促进铜版画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艺术教育;铜版画教学;铜版画艺术
铜版画是版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15世纪起源于欧洲,但是传入中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发展的并不是很好,所以,中国在艺术教育中加入铜版画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现状
21世纪,社会加速发展,经济持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似乎又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所以,就要对现代学生的艺术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现代艺术教学中植入铜版画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就目前来说,有很多学生在学习铜版画之后进入社会却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因此放弃了这一特长,导致中国的铜版画发展的并不是很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才更应该融入铜版画教学。
二、现代艺术教学植入铜版画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习国外的艺术特色
铜版画最先起源于欧洲,曾一度被无数绘画大师所推崇,例如,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法国的马奈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铜版画的艺术特色是典雅、庄重,而且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名贵的艺术画种。中国却很少有这种能够反映阶级差距的艺术作品,所以,学习铜版画也是学习欧洲的历史渊源。铜版画的主要技法分为直接制版法和间接制版法两种,直接制版法就是利用刻刀等在金属板上进行雕刻。间接制版法是指用防腐剂涂在板面上,当形成一层防腐层后,再在上面作画,最后放在腐蚀液中腐蚀。在中国,这样的技艺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就需要认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