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作文900字

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故事。

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

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场仿佛给我投射了一个丑恶的影象。他的独眼,他的聋哑,他的驼背,他的巨大和丑陋都让我先入为主地把他当作了大反派。婴儿时,他是一个人人见了都想把他烧死的丑小鸭;青年时,他是一个表面风光但人人唾弃的“愚人王”。他的脸仿佛注定了他就是恶魔的化身。到后来,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灵魂。他对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的克洛德忠心耿耿,这是怎样的一种单纯?他对曾经对他有恩的爱斯梅拉达,用尽全部生命的悉心照料和赴汤蹈火,是怎样的一种如火一般刚烈的爱情?他受尽了人世间的歧视和欺凌,却又满足的,勤劳的当着他的敲钟人。如此美丽,如此可敬的人性难道在他那丑陋的外表下就一文不值了吗?

相比而言,如果说伽西莫多的外表丑陋,那么克洛德的心灵便更加令人鄙视。一开始,良好的背景让我觉得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善良人——他收养了丑陋的伽西莫多,他是人人敬畏的副主教……。但是当故事的情节愈演愈烈时,我读懂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畸形。他不择手段地“爱”,让他卑鄙地,变态地劫持爱斯梅拉达,并且因“爱”成恨地要置她于死地。这是一种自私的,低微的,霸道的“爱”,充满了病态的“爱”,那不算是爱,只是伤害……

然而,那书中最美的笔墨都倾注在了爱斯梅拉达身上:她美丽,因为她有一张天真清纯的脸孔;她善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爱心。她可以为了保存甘果瓦的生命而嫁给他,她给饥渴难堪却无人理睬的敲钟人送水……她有菩萨一般无人能及的心肠,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她是善与美的化身!

怎么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层层面面是多么复杂却简单:尽管人的精神世界是双面的,没有完全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但是,美就是进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书中说得那样: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灭灯钟响彻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有故事都结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将永恒地被传诵……

全文阅读

名著阅读

1.名著积累和梳理的内容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自己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举例推荐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读物。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7——“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必修(2)的“名著导读”部分共介绍中外两部小说,分别是巴金的《家》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该模块用2-3个课时,师生共同完成这两篇小说的学习。然后以征文展示的形式完成模块评价。

具体操作办法与过程——课前准备: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上台展示该小组的学习成果。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也为了每个学生受到更全面的锻炼,我们将交流的形式做了补充。即:同学在台上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光听,还应该将该同学的材料记录下来。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录整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应该介绍一些记录的方法技巧,让他们能比较充分地将这些成果记录下来。这样,既交流了学习成果,又使同学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充分利用了时间,一举三得。

《家》——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小说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巴金的生平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征文题目:

(1)阅读小说《家》,观看电影《家》,将电影与小说作比较。

全文阅读

江西省

我读《唐诗三百首》

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我爱上了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读散文,好似欣赏缥缈变幻的庐山;看小说,心情随着华山般跌宕的情节而起伏;赏宋词,就如站在峨嵋山上聆听美妙的乐章…一然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它能给我那种与登临气势磅礴的泰山一样无与伦比的感觉。

六岁那年,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孩儿。当老师送给我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时,我双手捧着它,迫不及待地翻阅着,但感兴趣的还只是那些漂亮的插图。

而如今,我真正领略了它的魅力。寄宿苦读的我,在三节晚自习后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才真正了解到李白的无边思念,此时我也深知了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难于上青天”的。逐渐地,我学会了慢慢感受诗人,感受每首诗中真挚的情感。考试失利时,我便翻开《唐诗三百首》,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朋友分别时,我默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期待与他重逢;取得成功时,我也不会忘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继续努力。

阅读《唐诗三百首》,我好似穿越时空,发现阅读诗人也是―种享受。我学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我学会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在紧张疲惫的学习生活中,一拿起它,我可以化身王维,享受一会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在两点―线的生活中备感无聊时,拿起它,我可以化身李贺,感受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战场,立下“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雄心壮志;在寂静的夜晚奋笔疾书而备感孤独时,拿起它,我可以化身李白,沉浸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欢乐意境中。

《唐诗三百首》对我来说就像个快乐的国度、精神的乌托邦,又像一位真挚的朋友,在我伤心时安抚我,在我成功时激励我。它,终将陪伴我一生,指引我前行……

点评:

全文阅读

被雕刻在钟楼上的“宿命”

巴黎圣母院是因为雨果而著名?还是因为它的建筑本身?

一定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在西方建筑史上,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也是哥特时期第一座追求高耸向上的动感的教堂,后来成为欧洲很多教堂的范本。

而我却是从雨果那里,知道了这座悲伤的圣母院。那是一个关于宗教、爱情,以及善与恶的故事。雨果把它创造了出来,便成为文学中的永恒。所以我宁可认为是雨果创造了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给了我们他心目中的那个教堂的样子。还有敲钟人。

书上说,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无论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空间都追求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

记得第一次读到“宿命”这个词汇,就是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我被这两个字深深震撼。但是却不懂宿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宿命究竟意味了什么?命运是可以挣脱的吗?或者,命运是自己能掌握的吗?

书上说,12世纪以后欧洲宗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于是,被笼罩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的人们,虔诚地祈祷,并迫切希望着能与天上的神灵更接近。于是那些善解人意的法国建筑师们,便适时地也是媚俗地,找到了那种符合宗教精神的建筑方式。那就是在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更加高耸入云的结构,以满足人们缩短与上帝距离的需求。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开始的部分说,许多年前,当本书的作者造访――或者说得恰当一点,当他研究圣母院的时候,他在两座塔楼之一的暗角上,发现了这个用手刻到墙上的字:

‘AN’AГKN(希腊文,意为命运或者定命、命数)。

全文阅读

倾听――那飘向天堂的琴声

总有一滴血是暖的,总有一份情是真的,总有一颗心是香的。

――题记

春光中闻出了阳光的味道,夏阳中看出了白日的漫长,秋波下感到了丰收的喜悦,冬雪后看到了银装的美丽……

在人们的侃侃而谈中,我倾听到了许多人对克洛德形形的评价。有人认为他集自私、道貌岸然于一身,有人认为他是个不择手段的伪君子,更有人认为他是冷酷残忍的化身……没有拜读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不敢妄下评论。

初次拜读《巴黎圣母院》,随着高潮起伏的情节,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每次看见克洛德不择手段企图占有美丽动人的爱斯梅拉达,迫害善良的卡西莫多时,我便对他充满了憎恨。尤其当他狂吼道“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时,他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事风格令我感到不寒而栗。

再次研读《巴黎圣母院》后,克洛德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夜色中的火焰

“人之初,性本善”,他原是平民青年,也不乏善行义举。1466年,夏天极热,一场大瘟疫发生了,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那躺在襁褓中的小弟弟幸存了下来,他放弃了他的至爱――书本,把自己深沉热烈的爱都给了唯一的亲人。在养育弟弟的过程中,克洛德对弃婴产生了同情和怜悯,收留了先天畸形的小孩,那小孩很丑,但克洛德并没有嫌弃他,并给他取名为“卡西莫多”。黑夜中,克洛德的善良似新生的火焰,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漫漫长夜。

全文阅读

努力引导小学生走进名著

摘要: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名家名篇,与大师对话,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二、投其所好;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与大师对话 内在魅力 投其所好 激发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落实这一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名家名篇,与大师对话,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为什么会从英国走向全球,吸引着当下这么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阅读,原因就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名著,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娅历险记》、《爱的教育》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欣赏和品味,有能力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去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体”。

二、投其所好,充分分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

电脑电视以直观的形象刺激,利于学生放松心境。因此,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多愿用来上网,或看电视剧,我们何不投其所好,引导他们走进名著。我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室,把雨果思想简介以及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图片等相关的资料下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纷纷举手问《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讲什么的?好不好看?我于是趁机向他们介绍这两本书,布置学生利用“五一”长假阅读它们,并布置写读后感。假期回来后,科代表向我反映:读后感收不齐,书不太读得懂,文章写不出。我安慰科代表,没关系,晚点收。正好我买了这两部名著的光碟,学生兴致很高,说“原来名著这么有意思”。课堂时间不够,同学们自己找课余时间看完了。茶余饭后经常有同学模仿剧中的人物表演、背台词,写出了许多有较高质量的读后课。

全文阅读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流行文化

一、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 (一)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将之视为不规范语言,觉得是对汉语的不尊重,担心会误导大众,一些中小学校还明令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就在那里,只增不减”。存在即合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词汇也会随之适当更新。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很多大学校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学生不仅自己喜欢使用这些语言,也希望老师们与时俱进。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就证实了这点儿。据成都晚报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咆哮体和淘宝体给学生布置作业,出现了诸如“列出标题和主要观点哦亲!!!!”“每个教新闻评论的老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严格而脆弱的王老师你们伤不起!!!伤不起!!!”之类的语句,令学生耳目一新。有网友强烈呼吁:“21世纪的潮人老师再多也不嫌多,一个也不能少啊!”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潮的网络流行语,会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无独有偶,在上述那则新闻出来之前,笔者就曾尝试着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介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时,说堂吉诃德是个骑士小说控。提及堂吉诃德身穿破盔甲、头戴破头盔的装束,笔者用到了“雷人”这个词,还说他犯了时代错误,“OUT”了。讲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罗洛在窗外看到艾丝美拉达和法比约会的情景,顺口冒出了“他对法比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句子。此外,笔者还说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将副主教从巴黎圣母院塔楼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给力了。”近年来,诸多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流行语网站 ,这里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大全。 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窥一斑。 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普通民众的智慧,不少词语都闪耀着灵性的火花,简单的一个词就能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远古的文学经典便被赋予了些许现代文化内涵。 (二)引用热门影片中的台词。看电影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网上有不少网站免费提供片源,同学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在网上便可欣赏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能吐出热门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同学们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的。 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表现不俗,片中的一些台词甚为出彩,也别具一番韵味,比如“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笔者在介绍荷马的《奥德修纪》时就有意借用了这句台词,说“住在奥德修斯宫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奥德修斯射死了。”同学们立时捧腹。荷马当然不会在书里描写求婚者吃火锅,那个时代希腊人想必是不吃火锅的,但老师这样幽默一下,既介绍了作品,又发挥了现代娱乐精神,无伤大雅,有何不可?《非诚勿扰》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冯小刚导演还拍摄了《非诚勿扰2》,两部片子中的台词也是深得人心。 比如,笑笑(舒淇饰)愿意做秦奋(葛优饰)的女友,条件是秦奋要容忍她心里有别人。秦奋沉吟之后说:“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笔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时,这句话被派上了用场。彼特拉克爱慕美丽的劳拉———一名骑士的妻子,用诗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劳拉染病逝世后,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但在劳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个情人生有两个私生子。 听到这里,同学们对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笔者笑道:“你们怎么不允许诗人心在劳拉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开小差呢?”同学们一片莞尔。课堂气氛登时便活跃起来了。 除了网络流行语和流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教师在外国文学课上还可以融入武侠元素和歌曲元素,这也是广大学子所喜欢的流行文化。 比如,笔者在讲《堂吉诃德》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堂吉诃德》可以换成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你们能想出来是哪一部吗? ”大家立马兴奋起来,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别的,但等笔者一将《侠客行》亮出来,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更为贴切。 流行歌曲的歌词要是应用得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笔者在介绍拜伦生平时,提到了他跟众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及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戏谑似的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了诗人身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那麽憔悴?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头爱的是谁?”讲《巴黎圣母院》时送给了副主教弗罗洛一首《有一种爱叫放手》,送给艾丝美拉达的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外国文学讲授的都是世界经典之作,将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使大家感觉亲切,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许就不再有疏离感和拒斥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等,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能够跟上潮流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虽然能否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适当地使用一些新潮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经笔者实践验证,这是毫无疑问的。#p#分页标题#e# 二、运用多媒体创建立体化教案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在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校园以前,老师们上外国文学课都是靠一张嘴去说,一支粉笔去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教学取而代之。 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及记忆的效率。“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感知记忆的规律是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将文本和图像、声音等视觉、听觉要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理解、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准备好了电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设计好了板书内容,上课时无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只需轻轻一点课件,一切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笔者曾做过一个小调查,了解学生最想从外国文学课上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结果获悉,他们希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还有相关的外国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识。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建一个立体化教案,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将文学理论、历史文化、电影、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等资源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雨果”这一节的内容为例,笔者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插入了雨果的肖像图片及名为“大文豪雨果”的音频文件,这个文件没有图像,但是配有美妙的音乐,主要是对雨果本人及作品的一个简单介绍,让学生沐浴着音乐了解作家,比教师本人用干巴巴的语言介绍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案上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先对这座著名建筑进行介绍,还引申到了哥特式建筑上来。在现在的学生中,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了解作品的途径要么是听老师的简要介绍,要么是读作品梗概,这样一来,学生们知道的只是作品的主要故事内容,无法探知一些具体细节,比如小说中描述的环境、小说人物的语言等等,而这些细节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多已被拍成影片,《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笔者便在教案中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经典片段,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印象,同时还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然后讨论之后做出回答。除了电影,《巴黎圣母院》还被改编成了歌剧,“把她还给我”是卡西莫多在艾丝美拉达被绞死之后所演唱的,动人的剧情加上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便沉浸到作品中去了。利用多媒体放映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或歌剧片段,使我们能够达到外国文学形象化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视听享受,寓教于乐,效果明显。 外国文学教学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是每个外国文学教师当下所必须应对的一个严峻课题。面对新的时代,外国文学教师必须以变应变,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全文阅读

外国文学教学革新思考

一、将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

(一)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将之视为不规范语言,觉得是对汉语的不尊重,担心会误导大众,一些中小学校还明令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就在那里,只增不减”。存在即合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词汇也会随之适当更新。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很多大学校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学生不仅自己喜欢使用这些语言,也希望老师们与时俱进。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就证实了这点儿。据成都晚报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咆哮体和淘宝体给学生布置作业,出现了诸如“列出标题和主要观点哦亲!!!!”“每个教新闻评论的老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严格而脆弱的王老师你们伤不起!!!伤不起!!!”之类的语句,令学生耳目一新。有网友强烈呼吁:“21世纪的潮人老师再多也不嫌多,一个也不能少啊!”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潮的网络流行语,会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无独有偶,在上述那则新闻出来之前,笔者就曾尝试着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介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时,说堂吉诃德是个骑士小说控。提及堂吉诃德身穿破盔甲、头戴破头盔的装束,笔者用到了“雷人”这个词,还说他犯了时代错误,“OUT”了。讲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罗洛在窗外看到艾丝美拉达和法比约会的情景,顺口冒出了“他对法比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句子。此外,笔者还说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将副主教从巴黎圣母院塔楼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给力了。”近年来,诸多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流行语网站www.liuxingyu.info/,这里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大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窥一斑。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普通民众的智慧,不少词语都闪耀着灵性的火花,简单的一个词就能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远古的文学经典便被赋予了些许现代文化内涵。

(二)引用热门影片中的台词。看电影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网上有不少网站免费提供片源,同学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在网上便可欣赏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能吐出热门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同学们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的。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表现不俗,片中的一些台词甚为出彩,也别具一番韵味,比如“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笔者在介绍荷马的《奥德修纪》时就有意借用了这句台词,说“住在奥德修斯宫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奥德修斯射死了。”同学们立时捧腹。荷马当然不会在书里描写求婚者吃火锅,那个时代希腊人想必是不吃火锅的,但老师这样幽默一下,既介绍了作品,又发挥了现代娱乐精神,无伤大雅,有何不可?《非诚勿扰》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冯小刚导演还拍摄了《非诚勿扰2》,两部片子中的台词也是深得人心。比如,笑笑(舒淇饰)愿意做秦奋(葛优饰)的女友,条件是秦奋要容忍她心里有别人。秦奋沉吟之后说:“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笔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时,这句话被派上了用场。彼特拉克爱慕美丽的劳拉———一名骑士的妻子,用诗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

劳拉染病逝世后,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但在劳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个情人生有两个私生子。听到这里,同学们对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笔者笑道:“你们怎么不允许诗人心在劳拉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开小差呢?”同学们一片莞尔。课堂气氛登时便活跃起来了。除了网络流行语和流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教师在外国文学课上还可以融入武侠元素和歌曲元素,这也是广大学子所喜欢的流行文化。比如,笔者在讲《堂吉诃德》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堂吉诃德》可以换成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你们能想出来是哪一部吗?”大家立马兴奋起来,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别的,但等笔者一将《侠客行》亮出来,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更为贴切。流行歌曲的歌词要是应用得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笔者在介绍拜伦生平时,提到了他跟众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及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戏谑似的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了诗人身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那麽憔悴?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头爱的是谁?”讲《巴黎圣母院》时送给了副主教弗罗洛一首《有一种爱叫放手》,送给艾丝美拉达的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外国文学讲授的都是世界经典之作,将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使大家感觉亲切,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许就不再有疏离感和拒斥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等,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能够跟上潮流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虽然能否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适当地使用一些新潮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经笔者实践验证,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运用多媒体创建立体化教案

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在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校园以前,老师们上外国文学课都是靠一张嘴去说,一支粉笔去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教学取而代之。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及记忆的效率。“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感知记忆的规律是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将文本和图像、声音等视觉、听觉要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理解、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准备好了电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设计好了板书内容,上课时无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只需轻轻一点课件,一切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

笔者曾做过一个小调查,了解学生最想从外国文学课上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结果获悉,他们希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还有相关的外国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创建一个立体化教案,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将文学理论、历史文化、电影、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等资源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雨果”这一节的内容为例,笔者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插入了雨果的肖像图片及名为“大文豪雨果”的音频文件,这个文件没有图像,但是配有美妙的音乐,主要是对雨果本人及作品的一个简单介绍,让学生沐浴着音乐了解作家,比教师本人用干巴巴的语言介绍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案上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先对这座著名建筑进行介绍,还引申到了哥特式建筑上来。在现在的学生中,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他们了解作品的途径要么是听老师的简要介绍,要么是读作品梗概,这样一来,学生们知道的只是作品的主要故事内容,无法探知一些具体细节,比如小说中描述的环境、小说人物的语言等等,而这些细节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多已被拍成影片,《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笔者便在教案中插入了《巴黎圣母院》的经典片段,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印象,同时还提出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然后讨论之后做出回答。

全文阅读

如何辅导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

摘 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名家名篇,与大师对话,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

关键词:课程标准 与大师对话 内在魅力 投其所好 激发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落实这一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读名家名篇,与大师对话,让学生在读名著的活动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为什么会从英国走向全球,吸引着当下这么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阅读,原因就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名著,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娅历险记》、《爱的教育》、《俄儿斯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欣赏和品味,有能力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去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体”。

二、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

全文阅读

老地新游像巴黎人一样生活

巴黎,多么熟悉的名字,多么有魔力的名字……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圣母院、塞纳河、红磨坊、老佛爷……“不要再唠叨,这些地方我们十几年前就去遍了!”我知道,那么小伙伴们要耐下性子,让我这个第十次造访这座城市的人告诉你,巴黎,还蕴藏着怎样别样的风景呢?

逛逛世界第一跳蚤市场

典型巴黎人的一天,绝对是从市场开始的。若去巴黎,错过跳蚤市场,那从某种程度而言,你就错过了巴黎。因为这里可是跳蚤市场的发源地―――据说,历史上第一个跳蚤市场就出现在巴黎北部郊外社区圣图安。至今,圣图安市场仍是欧洲最有名、最古老、最大的古董跳蚤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有2500个摊位,12个分市,占地7公顷,号称世界第一跳蚤市场。

巴黎人如此钟爱跳蚤市场,一是因为货物齐全,只要费些时间,通常都能如愿以偿;二是因为购物氛围良好,买主卖主如朋友般一边闲聊,一边讨价还价,他们的快乐已经超越了买卖本身,据说连居住在巴黎的张曼玉都会在周末做一顿丰盛的早午餐后,来此淘宝,可见这里是一处“宝地”。逛跳蚤市场绝对考验你的耐心。最初的几分钟,摊位上仿制的太阳镜和眼花缭乱的牛仔裤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但继续往里走,你就会感觉到钻石在尘土中闪闪发光。一片眼花缭乱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看不到的,古老的烛台,抹香鲸的牙,玻璃分枝吊灯……圣图安的特点不仅在于东西全,还在于摊主“狂”。一些店铺专业到只有懂行的专家或发烧友才敢光顾,另一些干脆声明只接待专业人士。不过正是因为这份自信,圣图安才吸引了许多法国名流甚至欧洲明星光顾。

别以为这里的东西都是廉价货,虽然摊主们都强调“很便宜”,但价值几万甚至十几万欧元的艺术珍品屡见不鲜。从雕金木器、大师名作到拿破仑三世时期的青铜艺术品……只是看看,仿佛就是赴了一场古典的华丽约会。在这里购物,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虽说摊主们个个热情可人,必要时还得“斗智斗勇”一番。对于喜欢淘宝的游客来说,这不正是来跳蚤市场购物的一大乐趣吗? 在市场里逛累了,就干脆找一家小吃铺,点上一杯咖啡,晒着午后的阳光,看着熙攘的各色人群,倒也怡然自得……

传奇书店里的阅读时光

钟芳玲曾在《书店风景》里说:“花都巴黎对我的吸引力一直不怎么大……但诱引我上路的,却是一家传奇的英文书店。”对于爱书人来说,到了巴黎,可以不去埃菲尔铁塔,不去圣母院和卢浮宫,但一定要到传说中的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

1919年11月,美国女孩西尔维亚・碧奇开设了莎士比亚书店。在她的经营下,逐渐成为了画家毕加索、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海明威、乔伊斯等文人墨客的相聚点。不过,造访了书店后我才明白,原来海明威书中那家始终帮助年轻作家,既给他们出版文章又让他们读书、借书的书店其实在二战中就已关闭了。1951年8月,美国人乔治・惠特曼新开了莎士比亚书店,他征得碧奇小姐同意,继承了书店的名字,由此,书店在怀特曼手中复活了,此时距离书店消逝已有10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