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巴金散文

巴金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金散文集》读后感作文700字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

还比如说:读巴金写的《我的梦》,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在敲击 他心中竖立的信念,在关上窗户,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打开窗户,迎来“信念” 的客人,把“放弃” 赶走在门外。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光明?爱?自由?幸福,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勤奋的写文章,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不断的努力、坚持、奋斗、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我希望每个人能像巴金一样,有着永不抹灭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事情。

全文阅读

读《巴金散文卷》有感作文500字

读《巴金散文卷》有感

今天,我读了《巴金散文卷》里的一篇文章,叫《小端端》小端端是巴金的外孙女,她生活在成人之间,缺少小朋友。

在这篇文章里有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三年前,我称它为填鸭式教育,一样是灌输,只是填塞进去的东西不同罢了,是啊,我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生虽然作业不多但我同样感到很累, 很累。

巴金爷爷真么理解小学生,是因为他也是受过填鸭式教育的人。但是现在这种教育理念是很难改变的。这也正是我的痛处。

巴金爷爷经常和朋友一们聊起这种教育理念,。有的说:孩子给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思想上毫无生气;还有的说:我们不需要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听话子弟。意见很多,可是大家都愿意看到孩子活泼些。

巴金爷爷还说,他上学时最怕考试,走进考场万分紧张,从“死记”和“硬背”得来的东西一下子忘得精光。

我不能批评巴金爷爷说他笨,但是从“死记”和“硬背”得到东西的确很难。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渴望得到一对翅膀,一对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的翅膀,我也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的只渴望能化身为一颗种子,永远的种到我的心里。

全文阅读

读《巴金散文》有感作文600字

在上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做摘抄时,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很多故事,也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事,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巴金的很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励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看见他的赤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光,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忘年交!

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该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到了妖魔鬼神,不过他是把他们暗喻成一个个社会的黑暗。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还写过很多悼念他人文章。他写这样的文章时就不那么愤慨激昂了,而是那么的严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痛的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时我读过巴金文章后的感想,相信你们读过后一定也会有这些感想的!

全文阅读

“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

1933年6月6日至7日,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来台山县公益埠访问,创作了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这两篇散文,历久而常新,1978年以来出版的多种版本《巴金选集》和《巴金散文集》均予录入。《朋友》是巴金访问公益的感想,是友谊的乐章;《机器的诗》是侨乡大地的礼赞,是新宁铁路的颂歌,它使新宁铁路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得到永生。

《机器的诗》记述了巴金访问公益的行程。他写道:“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 我和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一路上,秀丽迷人的侨乡大地令巴金心旷神怡,他说:“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密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轮渡载火车过江,是新宁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的首创。巴金用浓墨重彩,描写这当时中国唯一的奇观:“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的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接着,巴金详细叙述了渡江的经过和工人的操作,他写道:“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道真正的诗。”

关于巴金此次公益之行的情况,台山市所有的地方史著作、文史资料和新旧报刊均无记载,巴金作品集中亦无注释。经多方探查,2003年初,我才在江门市找到一位曾接待过巴金访问新会的老先生欧阳可羽(1918年生,曾任江门霹雳通迅社记者),承老先生赠送了西江师范学校校刊,我得以了解巴金公益之行的相关背景资料。

巴金此次公益之行,为的是探访没有见过面的笔友――新会人黎健民(又名黎百强),时任设在公益火车站二楼的新宁铁路工人子弟学校校长、西江乡师校董。1922年至1927年,黎健民在会城编辑《民钟》月刊。巴金在上海求学时读了这份杂志,因为志同道合,他于1925至1927年,即21岁至23岁时,在《民钟》上发表了《俄罗斯的悲剧》、《杂感》等十多篇著述和译作,同时也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笔友。

1933年春,新会县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赴山东、河北考察乡村教育,返程时途径上海。陈洪有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时因学习世界语而认识巴金,故邀请巴金来新会参观学校。巴金应邀于5月31日抵达西江乡师所在地现江门市蓬江区环市镇篁庄村委会。巴金在学校参观三天,创作散文《庶务室的生活》。6月3日至5日,巴金由西江乡师教师陈毓就、梁朝令和叶渠均陪同,访问了会城近郊天马(“小鸟天堂”所在地)、茶坑(梁启起故里)和天禄乡,创作散文《鸟的天堂》和《农民的集会》。每一位1967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都在小学五年时学过《鸟的天堂》。

6月6日,巴金的笔友李元觯会城律师)、吕绍谦(新会大泽吕村学校校长)和一位工友陪同巴金去公益访问,并创作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7日下午,巴金离公益返回篁庄,继续访问西江乡师,创作散文《谈心会》,9日去广州。

巴金访问公益时已是名满神州的作家,由于他保持低调,致使当时的记者未能采访,《台山县志》及文史资料未能录入。然而,巴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

全文阅读

“消瘰汤” 加减治疗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2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12-01

人的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即称为淋巴瘤,淋巴瘤可分70种病理类型,大体分为何奇金病和非何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在我国,何奇金病约占10%,非何奇金淋巴瘤占90%。近年来这种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淋巴瘤既可以在它的出生地(胸腺、骨髓)发生恶变,也可以在它战斗的岗位上(淋巴结、脾、扁桃体及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淋巴组织)出现变化。所以其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网织细胞的恶性肿瘤,这些组织主要起源于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纵膈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还有少数起源于淋巴结外,甚至淋巴系统以外者叫结外型恶性淋巴瘤。如:肺、胃肠道、肝、骨、等部位。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在全世界很不一致,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第八位。有关恶性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虽然有很多研究,但至今尚未弄清楚。

临床表现:常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呈无痛性逐渐增大,多无溃疡,质硬似橡皮样。早期分开可移动,到晚期就连在一起融合成团。90%的病人表现为浅表淋巴肿大,其中颈部占80%,腋窝占10%,腹股沟占10%。早期纵膈转移占10%,如到晚期纵膈转移占60%以上。

方药组成:

海藻 昆布 贝母 元参 生牡蛎 公英

全文阅读

生命之美与心灵之笔

20余年间,始终怀抱非常敬爱之心,陪伴一位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巨匠,而且经常朝夕相处,亲承馨:这当然是陆正伟的幸运。自不必说,陆正伟因此而对巴金先生的作品更为挚爱,接受更切,理解更深,悉心研究的愿望更强;尤为重要的是,他如巴金先生的亲属一般地与之亲近在侧,在陪同与照顾巴金先生的时候,将无数涌现生命之美的老人的言行举止,一一印在眼帘,刻在心里。陆正伟是有心人,为了让自己不断亲见的巴金先生的历史定格,他拍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的意义,将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而越发显示。又为了让自己长年亲见的巴金先生的历史流动,他挥动自己的心灵之笔,绘声绘色地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包括巴金先生的日常言行,连同他的所思所想。他已经由此而出了几本书,它们无疑会对巴金文学研究乃至当代文学研究起到独特的作用。而他的新作《巴金:这二十年》,我觉得更有价值,似应重视。

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生命的光辉,在巴金先生最后的20年间闪耀得更为璀璨夺目。他20年的生命内容异常丰富,又异常美丽。陆正伟在这本书里的三十三篇文字(不连年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巴老晚年整体生命的美的部分。虽然只是部分,却已美不胜收;而其中的坚韧之美,纯真之美与朴实之美,显然更为突出,最能扣动与启迪人心。

许多人可能只知道巴金先生晚年病魔缠身,但未必知道他与病魔顽强斗争的详情。陆正伟在书中多处记叙了老人这方面的不屈精神,颂扬蕴含在这颗非同寻常的灵魂里的坚韧之美。如他不仅抱病参加一些重要会议,而且在会上支撑病体,忍住痛苦,为文学方面的事或别人的事操劳挂心。如他重病之时,仍然艰难地为赠书而签名,“两本书上的十三个字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又如他95岁时,竟还“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依仗助步器进行锻炼。老人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鞠躬尽瘁,“廿年呼唤梦成真”,从挚情创建到最终成功,这曲折途径,刻印着老人曾经为此呕心沥血的过程。而渗透在这无数心血里的,亦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忍不拔。上述坚韧种种,与巴金先生在毕生创作中一以贯之地守持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念其实一致。于是,只要融会贯通,就会因巴金先生的坚韧而生起对于生命之美的许多联想。

再说纯真之美。最晶莹剔透的人生之美莫过于纯真。陆正伟在书中描绘了巴金先生与一些我国文坛享有盛名的文学老人的交往:他们深厚无比的友谊,他们并肩奋斗的业绩,他们在艰危之时的相濡以沫,他们在安乐之所的关爱与共。有风云变幻中的思念,有浩劫过后的重逢,有对文学事业的关切,有对天上人间的思考。无论是同怀前尘,还是共话当下,抑或齐观未来,老友风义相期,难得一朝相聚。此时情景,真是难以形容。陆正伟以浓笔重彩所描绘的老人间的叠叠高情,无不让人顿有感动,并且频生感慨,立起感奋。仔细想去,必能发现巴老与这些老人可以称之为莫逆之交甚或生死之交的情谊,其核心乃“纯真”二字,无不洋溢纯真之美。而巴金先生身上的纯真之美,又总是指向极致。例如他闻知曹禺先生逝世,始则沉默,继而叹息,欲动笔作吊唁之词先行流泪不止,然后强振病体,以抖动的手,十分艰难地为曹禺家属写下“请不要悲痛……”的揪心之语。这极为真挚动人的感情,如蓝天碧云,如深潭清水,是巴金先生才有的高深清澈的纯情,发之于他那颗博大慈爱的真心。

还有质朴之美。书中多篇文字,勾勒巴金先生品格中的质朴一面,也感人至深。如老人平时待人,总是相当实在,十分周全,无论对谁,一视同仁。这一点,在他对待一些普通人的时候最为明显。其中一位老花匠,是上海作协大院里的一名平常职工,巴老天长日久地与他情愫深深。陆正伟记述了巴老与老花匠交往的感人细节,这些细节,渗透着的是一位文学巨匠与一位平凡花匠的浓浓情意,而挺立着的,是人生难以达到的高高质朴。陆正伟还记述了巴老为10个孩子指明生活方向的故事。这10个在校学生自称为“十只迷途羔羊”,一时精神世界迷乱,无所适从,给巴老写信要求指点迷津。巴老“在病中用那颤抖不已的手”,为他们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这封长信,被孩子们誉之为“神秘的金钥匙”,为他们开启了通向崭新的心灵之域的大门。巴老的这一举动很质朴,而表达的又是为孩子塑造善心的质朴的内容。自然,巴老对待平常的老人与孩子的事例,闪耀着他生命之美的许多层面的光亮,但其中的质朴无华,最能显示他人格的魅力,是他生命之美的一个特别闪光的侧面。

陆正伟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将巴金先生的生命形之于文字,用的是心灵之笔。我认为这是《巴金:这二十年》在写作上的特色,也是作者能把巴金先生的生命之美表现得既传形又传神的关键所在。所谓心灵之笔,即是说,这些似清清的水流一般,奔流或激荡于作者的心灵,流泻或喷涌的是十分自然十分贴切毫不做作毫无隔膜的真情实感。这当然与陆正伟长年陪伴在巴金先生身边,因老人耳濡目染深受熏陶教诲很有关系。他对巴金先生感情很深,对巴金先生的创作经历与文学活动感知很深,再加上他20余年在亲见亲闻之时感触很深。这很深的感情、感知和感触,化为描绘巴金先生的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鲜明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作者写出的巴金先生的生命之美,我们读来那样真切生动;透过书页,一个德高望重的伟大灵魂,如此逼真地活耀在我们面前,正是由作者一枝心灵之笔遣动了真情实感所致。季羡林先生最近在与《新民晚报》一位编辑谈到散文创作时说,他常有写散文的冲动,是因为“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他认为“散文的关键就是写出真情实感”。散文创作真正的奥秘,其实也在这里。《巴金:这二十年》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以心灵之笔,写出了对于巴金先生的真情实感。所以,这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我们在这部书里,能强烈地感受到真情实感对于散文的重要作用。我想,这对于我们当下的散文创作,也是不无启迪的。

全文阅读

巴金:“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

NO.002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被称为中国的卢梭,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丛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26卷《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他一生的心血,收录巴金先生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这是一部杂文集,也是一部特殊的回忆录、自传。巴金直面“”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痛感“今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家长作风还占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全文阅读

论巴金的传记文学创作

摘 要:巴金先生在小说和散文方面有着惊人的成就,并且也留下来了一系列的传世之作,曾经出任过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以及中国文联副主席,并且在这期间巴金先生进行了大量的传记文学创作、翻译。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巴金的传记文学创作还没有很高的关注度,巴金的革命家传记是将人格作为基础的英雄叙事,巴金先生的自传也被叫做《巴金传》,是其人格生成以及个人发展的叙事。在现代中国文学传记兴起的过程当中,巴金先生的创造与翻译必将在中国文学传记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本文就巴金先生传记文学创作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能够给有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巴金 文学 创作 传记 个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90-01

一、前言

巴金先生在小说和散文方面有着巨大的文学成就,对此,很多人仅仅是将目光投向巴金小说和散文这一部分,但是对于巴金先生的文学翻译、诗歌以及童话等等方面的作品却关注的很少,并且其传记文学的创作和翻译也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在巴金先生步入文坛的几十年当中,有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其主要工作就是传记写作与翻译。对此,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大家,其写作的传记文学有什么价值,对于我国当代传记文学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二、巴金文学传记的概述

巴金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典型封建家庭,在期间,巴金先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革命家的思想历程以及英雄行为尤为感兴趣。在1923年巴金先生从成都来到上海,开始了人生的探索之路,同时也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在到了上海的两三年里,巴金先生已经先后发表了《怎样建设自由平等的社会》、《梦》、《寂寞》等等一些文学作用,当时这对于当时的巴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巴金先生的思想腾飞还是基于实际的社会运动,在1927年初,巴金先生开始了他的法国之行,在法国的这两年时间当中,巴金专心的研究了欧美革命运动史,并且对其进行了撰写、翻译,在这期间创造出了其成名作《灭亡》,在第二年底,巴金重新回到上海,在1929年春,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小说月刊》发表了巴金先生的成名作《灭亡》,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1.巴金文学传记创造初期

全文阅读

解读巴金灯的象征意义

[摘要]巴金的《灯》是一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并且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散文。本文从教师教学角度分析,阐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交流、研读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作者以“灯”为象征物,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并且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关键词]灯;象征意义;象征手法

《灯》是巴金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读着它,仿佛随着巴老又回到了他作为有思想有热情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学生研读交流、课外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巴金以“灯”为象征物的深刻内涵。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记忆

成功地导入一篇课文,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情感记忆为目标。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步骤:(一)渲染情境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四周一片漆黑,在暴风雪中,你一个人冒风顶雪,摸索前行。此刻,你最渴望见到什么?预设答案:灯。追问:灯光起到什么作用?灯光能给你这样一个在黑夜中摸索的行路人带来什么?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灯给黑暗中的人照亮指引带来光明,给困境中的人温暖勇气带来希望。继续追问:此刻,我不知道你要走向哪里,但是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最渴望回到哪里?预设答案:家。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教师总结: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不管多晚,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温暖你的心。

(二)导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都离不了灯,看到“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指路、照明;深一层的,会想到灯某个方面的抽象作用:给人温暖、勇气和希望。以长篇小说《家》斐声文坛的巴金先生写过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就是《灯》,那么他对灯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先生的《灯》。

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初步感知灯的象征意义,为文意的理解奠定情感基础。

全文阅读

Ⅱ期乳腺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结果及文献复习

摘 要 乳腺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文献报道病例数较少,治疗及预后因素值得探讨,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一并复习。

关键词 乳腺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疗效 文献

原发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其诊断应符合以下两点:①过去无淋巴瘤病史,以乳腺为首发部位, 腋下淋巴结的累及出现于乳腺病变之后或同时,并且全身其他部位无类似的病变;②经病理证实,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于乳腺小叶与导管之间,乳腺上皮组织无恶性病变的证据。

患者,女,62岁,2001年2月因左乳外上象限肿块1个月就诊,门诊针吸病理示炎性细胞,在我院外科予局部肿瘤切除,术后病理:(右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B细胞,CD20(+++)。按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对患者进行5个预后不良指标的评估,包括:①年龄大于60岁; ②乳酸脱氢酶高于正常值;③一般状况评分在2~4分;④Ann Arbor分期为Ⅱ/Ⅳ期;⑤有1个以上结外淋巴侵犯。以上每项1分,通常低度危险组0~15分,中度危险组2~3分,高度危险组4~5分,此患者为中度危险组。

治疗:患者术后予辅助化疗方案CHOP(CTX VCR ADM PDN)共6周期,因病人个人原因未接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治疗。

随访:截至2006年2月28日随访时间为5年,复查乳腺及肺、纵隔CT均未见异常,乳酸脱氢酶正常。

文献复习

原发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 占结外淋巴瘤的1.7%~2.2%,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占恶性淋巴瘤的0.38%~0.7%。据文献报道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在50~69岁,青少年和老年人均可发病。而亚洲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51岁,提示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偏低。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