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在语文阅读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在语文阅读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的概念界定

后疫情时代下的语文线上教学,相比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其文本呈现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信息获取渠道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现代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文本信息的海量化和知识获取方式的多样化。相较于“言说”,“图说”的方式更加吸引眼球,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的生活和阅读习惯。从理论视角上来看,运用承载文字信息的语义图示工具,将抽象知识可视化,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语义图示工具的基本功能。学界关于语义图示的最早研究集中于根据图式理论(schematheory),即理解文本是学习者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读者只要具备将文本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的能力,就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阅读材料。语义图示能够利用外部图形工具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信息具象化,从而促进学习者内在的认知结构发展。综合以往研究,从理论结果上来看,语义图示工具的理论内涵是“知识可视化”,即以外部工具呈现知识的内在结构关系,通过工具性的桥梁联结学习者知识背景与文本提供的知识结构信息。从国内外团队的实践结果上来看,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团队(2014),在应用分类上主要是利用图形工具来呈现知识或知识结构。关于语义图示的研究目前集于理论模型构建和理论体系构建上,在实践领域的工具分类上依然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作为语义图示工具的基本应用。因而,本文初步尝试将一种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应用于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从而探究语义图示工具是否可以帮助中小学低年龄段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二、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及解决策略分析

在数字化信息发展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新的理论工具的应用必然需要洞悉现有的教学困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深受班级授课制的影响,文本阅读的形式通常是按照灌输式、线性的授课结构来进行。而进入到后疫情时代,通过互联网等终端提供的阅读文本,更是将知识和文章关键词以碎片化的形式散落在文本中,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何运用具象思维帮助其将抽象化、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成为当下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改变传统低效率的阅读学习方式的关键。

(一)语文阅读的教学困境

1.学习者的“碎片式”阅读一方面,传统语文课堂长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现有语文教材也通常将长篇的阅读文本以节选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即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吸收有限的文本信息,但从长期效果来看,这种“碎片式”的阅读方式很难对学习者产生较为深入的阅读审美体验。而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海量信息的涌入以及视觉文化资源对传统文本式阅读的有力冲击,在线课堂中提供给学习者的不完整、片段式的阅读模式,使学习者进行的是一种浅层次的“碎片式”阅读体验。这种通过多媒体呈现的视觉体验也很难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内化成为完整的知识逻辑系统,进而达到养成终身阅读习惯的教学目标。2.教育者的“肢解化”教学同时,教育者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实际教学体验与研究表明,大部分语文教师通常根据应试化教育课程标准去按部就班地将完整篇章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去讲解、灌输,逐步“肢解”了阅读中完整语句的语言美。这样对于文本的处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孤立分析的层次,所教授的知识是零散式、碎片化的,学生难以进行知识迁移,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者孙世梅(2015)认为,这样的阅读教学缺乏整体设计,忽视了语文学习各领域、各知识点、各能力点之间的联系,孤立、静止、片面地就具体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得到的必然是零散的、无序的、表面化的信息,难以建构起基于语文学科本质的、整体的、深刻的思考。

(二)解决策略与方法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课堂相比较于传统课堂呈现出明显优势,以新的工具技术手段应用到课堂中,网状的可视化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阅读环境。语义图示用文字、符号、图像来表征知识,其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关键词的形式快速梳理出大段文本中的信息,并且以结构化的形式串联出“图示”,辅助低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现今的课堂教学逐渐从传统课堂模式中的“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和“教师学生双中心”转换。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并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学习动机,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学会自学进而学会合作学习,最终充分学习阅读中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技巧,逐步领略文章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为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三、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在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应用

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语义图示工具进行开发和应用,可以为低年级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从而提高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其对于语文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及培养抽象思维。现以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三顾茅庐》为例,选取语义图示中的一种典型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作为语义图示工具模型示范,探究其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可行性。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平均在7-9岁,年龄分期上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形象思维都比较发达,善于观察事物,但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思维发散,抽象概论能力较弱。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涉及人物较多且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层层递进,使用逻辑框架语言相比较于常规的反复诵读更能清晰呈现故事情节。

(二)基于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的教学设计

1.预习阶段:通读课文,梳理脉络师生结合文章顺序对段落各层次进行分段,列出文章出现的时间、地点,并按照在课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找出相应的主要人物。此时的段落、人物关系之间还是相对孤立的,没有根据故事情节体现出人物特征和深层关联,表明学生停留在浅层阅读阶段。2.学习阶段:建立联系,呈现框架随着课堂讲解的逐渐深入,师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应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循序渐进地展开导图的绘制过程。其中作为文章重点章节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通过描写刘备在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三阶段变化,过渡到第五自然段阐述刘备诸葛亮的鱼水之情。用图示方式进行展示,描述含一定程度的概括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某一段落和人物相互关联,在于中心位置的章节进行具体分化,通过辐射的形式进行伸展。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得到反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展开联想,通过知识整合加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和联系。3.复习阶段:角色复述,绘制导图学生在利用语义图示工具进行课后复习时,想要复述出相应段落的图示,就要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思考、查找资料,对课文有个整体的阅读理解,争取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并结合课后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记忆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育者可以让学习者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动手绘制出图示,总结文章的知识点和自己的一些积累与自己的独特看法,之后,学生再翻开书本进行查缺补漏。而在记忆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刺激大脑记忆,寻找记忆方法,又增加了趣味性。这样在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语义图示工具下的在线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挥其引领者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与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地绘制思维导图,重新构建文字阅读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自主阅读水平和思维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2.加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性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的合理运用帮助语文阅读教学呈现一种更加立体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课堂结构。语义图示工具能够帮助中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发散性思维表征来将知识清晰地记录下来,呈现更加符合学生认知阶段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低年龄段的学生从整体化的角度把握课文的知识框架;同时在学生自行绘制导图时,帮助其深度把握课文,巩固知识,培养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牢固性。3.深化学习者的阅读理解力教师通过协助学习者展开小组合作,在交流中自主阅读,进行导图绘制,从而深化学习者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度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象思维的观察,进行阅读思考,从而积极学习文本知识,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达到促进其终身阅读良好习惯养成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与展望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的核心之一,阅读文本更是学习者获得审美体验的精神家园。从现实意义上来看,语文线上教学的阅读文本来源多样,不再仅限于课本和教辅资料。一方面,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错综复杂的阅读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对文字信息进行知识整合、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语文课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义图示工具的利用反映着教育者对于课程设计的审美水平和价值取向,能够促进阅读中的意会,其引导的非线性发散思维可以促进创意生成和写作灵感,是成就一节好课的重要工具。将图式文本资源与阅读教学深度融合,在教学中引入可视化图示工具的新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探究新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有研究意义与价值。因此,针对语文课堂中的困境,如学习者的浅层读图式学习与教育者的传统教学之间的冲突,如何运用可视化的语义图示工具来完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来突破信息化时代下浅层阅读和碎片化的知识获取,让学习者养成深度学习的阅读习惯,是研究者与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教学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主题。总之,利用语义图示工具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这一理念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设计者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性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设计的原则及形式的差异性,开发对应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和水平。可视化语义图示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展开应用时必然会出现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理论结合实际,在具体问题和教育情景中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工具与技术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施庆霞1999《语义图示及其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广西师院学报》第4期。

詹森2010《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况姗芸、肖新莲、卢昀、黄小强、江伟英2012《基于MindManager和元认知策略的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实现——以小学语文读写学习支架设计为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第Z1期。

顾小清、权国龙、王华文、陈婧雅2014《图示工具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基于中美学生协作学习项目的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第20期。

顾小清、权国龙2014《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研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第35期。权国龙、张茹、顾小清2015《面向“深阅读”的知识图示设计》,《电化教育研究》第36期。

孙世梅2015《阅读教学“碎片化”分析及对策》,《语文建设》第16期。

苏艳萍2016《深度学习: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碎片化”现象的必由之路》,《中学语文》第10期。

作者:李倩倩 田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