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和学术创新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青年教师比重逐年增加,约占总人数的一半,但却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60%。随着高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的深入,青年教师还面临如教师角色适应、职业定位及住房、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与挑战,因此,开展青年教师激励策略研究,是高校人事工作必须认真思考与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

(一)心理契约理论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最早提出了“心理契约”,它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又有着有形契约的影响和作用。它的主体是员工在单位的心理状态,主要由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度和组织承诺三方面构成。高校与青年教师之间同样存在契约关系,高校需对青年教师履行相应的责任,同时教师也要对学校承担相应的义务,而且青年教师对相互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也要感知并且认同。同时,高校要依据心理契约理论开展科学化管理,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调整教师心态,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教师动力,形成学校发展合力。

(二)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

心理契约理论结构较为复杂,种类较多,其中Rousseau和Tijorimala共同提出的三维型结构运用广泛,该结构主要由交易型、关系型和发展型三种契约组成。其中,交易型契约主要基于物质条件,即单位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保障员工的生活条件;关系型契约让员工通过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尊重和满足;发展型契约则是为员工职业发展考虑,帮助其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在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中,交易型契约主要指学校为教师提供物质资源保证;关系型契约主要指学校满足教师的精神层面需求;发展型心理契约主要指学校帮助教师实现职业发展。

二、交易型契约与青年教师的需求满足

(一)青年教师“落地生根”的重要性高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主体任务的是青年教师,但青年教师由于长期在校读书,相对于同龄人步入社会开展工作时间较晚,导致青年教师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相比较薪酬水平较低,但其在承担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还面临贷款买房、成家立业、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和建立稳定社会关系等压力,现实问题十分突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青年教师需要“落地生根”。

(二)需求满足与“落地生根”的关系

1.物质满足。据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调查研究显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高校教师占总人数的85.9%,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青年教师中近1/4几乎入不敷出。虽然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增长,但是相对于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群体,现有收入仍旧缺乏足够竞争力。据调查,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房价的上涨速度较快,与青年教师收入形成强烈对比,如刚毕业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几乎无任何积蓄,个别甚至还是通过贷款完成的学业,而且学校的住房补贴也远不够去支付房子的首付,何况还需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出现收入和支出不平衡现象。因此,给高校青年教师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满足,才能让其更安心、更踏实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2.精神满足。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导致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压力。青年教师由于职称较低、资历尚浅,研究团队尚未组成,获取科研项目支持的机会较少,科研能力得不到发挥,同时还要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压力巨大。另外,在借鉴欧美高校管理体制影响下,我国很多研究型高校也采取了聘期合同制,实行“非升即走”的政策,特别是对科研学术有很高的要求,强调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缓解精神压力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在前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

(三)交易型契约如何实现需求满足

1.完善薪酬机制。公平合理的薪酬机制不仅让员工的工作绩效得到全面、客观的反映,还能收获一定的尊重感与公平感。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对于薪酬制度方面存有许多不满,因此,高校应根据心理契约特征,不断调整完善薪酬结构和机制,让青年教师付出的努力有所收获,不断提升其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薪酬既要满足青年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外部竞争优势;其次,还应提高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最后,要探索将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挖掘青年教师的内在动力。2.提高心理满足。高校青年教师在满足了一定的生存、安全需求后,还会对自我职业发展产生新需求。高校青年教师学历高、素质高,自然对自我职业发展有强烈的追求。高校在青年教师管理过程中,除了要稳定基本的劳务关系外,还要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首先,高校在制定满足青年教师物质需要的薪酬制度时,除了符合工资标准外,还要设计增幅机制,具有阶段性的上升空间,让教师感受到上升发展的梯度;其次,要为教师开拓公平合理的上升渠道,充分挖掘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

三、关系型契约与青年教师的社会融入

(一)青年教师“扎根串联”的重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需要建立社会关系,强化归属感,而根据心理契约特征,单位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度较高的工作环境并协调人际关系,使其通过感受到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从而提升归属感和忠诚度。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资源分配与利益获得呈高度竞争化趋势,社会性条件是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他们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提供心理支撑,逐渐形成一定的资源,帮助其获得社会条件的支持,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需要“扎根串联”。

(二)社会融入与“扎根串联”的关系

1.单位融入。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人际资源,可帮助其获得有利的资源,但面对新工作环境、组织制度等,青年教师要建立人际关系也并非易事,既要熟悉和适应新的群体和新的规则,还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融入。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性格较为内向,很难融入新群体,既缺乏一定的群体归属感,也很难获得群体的认同。2.社会融入。高校青年教师除需要融入单位外,还要积极融入社会,如学术和社会声誉、参与政策制定等,这些均是青年教师成长为成熟学者的必备社会性条件,可帮助其拓展事业发展空间。高校青年教师由于职称水平较低,制约了其拓展行业交往圈,进而也反致其在职业发展中缺乏社会性条件的支持。

(三)关系型契约如何实现社会融入

1.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高校青年教师更加追求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同事间相互信任与尊重,管理者关心员工生活。依据心理契约理论,高校要优化教师社会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首先,青年教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视野较宽,风格各异,学校要尊重其个性化发展;其次,青年教师均处于成家立业的初始阶段,工作生活困难较多,学校既要保障其必备的生活条件,还需给予其一定的人文关怀;再次,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集体,增进其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营造融洽和谐向上的人际环境;最后,还要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组织其参与跨部门、跨学院和跨高校的联谊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让其感受集体的关怀与温暖。2.提升立体化幸福体验。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效能感和幸福感的获得是一体三维的关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顺利即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效能感和幸福感,同时,有了效能感和幸福感后会更加促进其专业的持续性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提升立体化幸福体验。但这种幸福体验需要有特定的社会性条件支持,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社会性条件包含物质薪酬、职称晋升、职务提升、家庭和睦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等。

四、发展型契约与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一)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高校不仅是获得薪酬的工作单位,更是实现其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的舞台,使他们拥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拥有探索科学奥秘的成就感,同时还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感,这些均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与动力。

(二)职业成长与“开枝散叶”的关系

1.职称晋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成长主要体现在职称晋升方面,职称是教师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学校和社会认可的主要标志,也是其在学术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对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职称晋升还会提升其薪资水平和福利水平,直接影响生活水平。此外,职称晋升还意味着青年教师具备了持续性获得新资源的资格。2.个人发展。除了职称晋升方面,高校要建立青年教师发展机制,帮助其进入人才发展梯队,如纳入科研和教学等各类人才计划等,保证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同时,要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将其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职业动机,体验新的职业成就感。

(三)发展型契约如何保障职业发展

1.职业发展规划。高校要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根据自身优势,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路径。青年教师的职业特性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产出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成果上面,效果不是显而易见。高校应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慢性劳动产出,采取激励机制,保持前进动力,否则,产出较慢的工作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懈怠情绪。此外,由于高校的工作环境很容易导致部分教师较为安逸,因此,也可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计划,帮助青年树立职业发展信心,拓展职业发展路径。2.体制机制建设。高校要健全制度体系,打造有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一是在制定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等制度时切勿重科研轻教学,因为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较重,若教学任务在职称或考核指标中占比不高,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职称晋升道路滞缓;另外,除了对科研或教学有隐性指标考量外,还需考虑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的投入度、积极性和持续性等主观考量指标。二是要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人文社科和理工科青年教师要有所区别,主要涉及职称晋升和工作考核标准等,切勿“一刀切”,在不同学科中形成失衡现象。

作者:张薇 袁晓琳 陈绍芬 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