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请儿女“有偿回家”,无奈还是荒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请儿女“有偿回家”,无奈还是荒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报载,家住东北某市的一对老夫妻,退休后的月收入加到一起超过4000元,这些钱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但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家里太冷清,他们渴望儿女常回家看看。“退休前还好,整天忙于工作不太在意儿女有没有回来看望自己。但是退休后呆在家,心里就空落落的。”老人说,“两儿一女住得都不远,但是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一年都不回家几次。”

无奈之下,老两口想出怪招:“既然他们怕回家耽误挣钱,干脆我就给他们开工资―‘有偿回家’,一个月支付1000元,条件就是每周回家两次陪我和老伴吃顿饭,如果能经常带孩子回来,月底还有‘奖金’。”老人严肃地说。为了证明自己是认真的,老人还把自己的“合同”让社区工作者签了字,如果儿女照办,他一定会支付承诺的“佣金”……可怜天下父母心,老人的做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是无奈之举。“雇佣”儿女“有偿回家”,还真是一个新鲜事物,一时间引得众说纷纭―

“有偿回家”=“付费买亲情”

孩子是啥?是膝前的融融天伦。当天伦被空间隔离,老人焦渴的心里便只剩下心酸。此时,老人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呵护与问候之声。我们不妨假设,如果这对老人的儿女能常回家看看,唠点工作和生活;如果老人的儿女将父母接至自己身边;如果老人的儿女实在无法抽身,让父母到自己家里吃顿饭;如果老人的儿女能经常打打电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老两口是不会出此“有偿回家”这一下策的。老人的这一无声抗议,看似“付费买亲情”,实则是他们内心极度苦闷后的一声低沉的怒吼。

(朱波)

“有偿回家”不如行善救困

恕我直言,我认为这一对老夫妻的做法实在不可取,你看,他们对儿女太“专一”,只想一棵树上吊死,而不会经营自己的晚年生活!

子女不是忙吗?我建议老人灵活一点儿,不如把目光从儿女身上移开,放眼天下,真正以关注天下为己任,从别处寻找一点儿快乐。举例来说,假如你们资助一位贫困大学生,别说每月1000元了,就是每月300元,受助者也会感激涕零,铭记在心……试想,你们会从中得到多少乐趣?

哀莫大于心死。灵活一点儿,不就全解决了?对于受资助者,对于子女,对于自身,都有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

(漠漠)

“有偿回家”

点中感恩缺失的穴

或许是现代社会感恩之心的缺失,或许是因为年轻人打拼生活有太多的不能自主,年轻人和父母的感情变得有些疏远,有很多人几乎很少和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很多年轻人和父母住得并不远,但是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几乎不和父母联系,把回家陪父母当成例行公事,全然没有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我们都知道,钱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就是花钱也买不来。

要求自己的孩子经常回家陪陪自己,这个要求实在不高,为什么孩子不能满足父母这一要求,关键原因还是感恩缺失。因为缺失了感恩,亲情要为名利让道,这样的人生已不能称为是完整的,这和武林中被点了“死穴”有何区别?

(董刚)

花钱请儿女回家未尝不可

我觉得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也许老人的儿女们确实很忙,甚至忙得不可开交,同时他们也在无意间忽略了老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但他们不同于那些故意冷落、遗弃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人,所以光批评他们也不一定正确,应该给他们一些善意的提醒。必要的话,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他们履行孝敬父母这个职责加以“规范”也是可以的,而付“佣金”的做法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鉴于老人的具体情况,给儿女们付“佣金”来鼓励他们常回家看看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我们看到,老两口根本就不需要孩子在经济方面的照顾,他们需要的就是亲情,他们决定给回家吃团圆饭的儿女付“佣金”,用激励机制让孩子们常回家看看,这不是很好吗?如果每个月都有这么多的固定收入用来奖励常回家的孩子,远比将来给他们留作遗产更划算。

(杜明骏)

儿女“回家”了,

亲情却“离家出走”了

儿女们回家看望老人由义务变成“利益”,亲情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一种情况是让儿女更“不好意思”回家,因为“有偿回家”会让他们背负沉重的“道德包袱”;另一种情况是儿女会“常回家看看”,与其说是看望老人,倒不如说是去“领佣金”。这两种情况都让原本的亲情变味了。因此,老两口在渴望实现“有偿回家”之目的的同时,亲情却“离家出走”了。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理所当然要突破一些传统的养老模式、方式乃至观念,尊老的形式等也需要与时俱进,但中华传统的亲情无价却不能丢,更不能用金钱来“买亲情”,亲情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

(王旭东)

编后语

别让“有偿回家”

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都知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老年人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日常最为依靠的亲人,因而关爱老年人的主要责任是由家庭成员承担的。殊不知,子女们回家时的一顿家宴,一番家常,就可让父母乐和半天。做父母的辛苦操劳一生,晚年更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因此,要化解这一亲情矛盾,需要老人、子女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最终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社会化的养老体系,才能彻底消除老人心中的这份亲情遗憾。

说一千道一万,但愿这件请儿女“有偿回家”的事情仅仅是一个个案,而不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