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朗读教学法在情感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教学法在情感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朗读在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力、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等方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教学中体验,提出朗读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认为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与综合运用。

关键词: 朗读教学法 情感教育 运用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整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通过朗读教学,使学生如听其声,如见其人;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

一、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

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2.朗读能帮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道,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通过朗读,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要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

语文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感情的过程。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学生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之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体味字词、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平台,营造浓浓的情感场,让孩子沐浴其中,浸润其中,更好地引领学生准确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

二、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加强朗读技巧的训练与综合运用。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1.节奏与停顿。节奏是停顿、轻重、语调、语速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与理解相结合。通过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使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比如,在教学《小珊迪》的一个片断时,体会小珊迪穷苦、可怜、无助的情感时,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小珊迪急需要用钱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

2.语速与重音。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而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中,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是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朗读这部分应自豪兴奋,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体现赞美、自豪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而读圆明园被毁的情节时,感情应有所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声调提高朗读出对侵略军的野蛮行径的痛恨之情,以及对如此辉煌的圆明园三天之间却成了灰烬的痛惜之情。通过语调、语气、语速的不断变化调整,显示出文章的情调、情味和情势,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流程。这样,语言这种外在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脉搏和谐共振,师生可以领略到情感和谐之美,并以此入文,理解作品的情感意蕴。

3.语调与语气。语调作为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而语气作为朗读时的口气、情态,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

如《小珊迪》一文中,指导朗读小珊迪乞求说:“先生,我可以帮你去换零钱……”时,我们首先可以把“乞求”与“请求”作一比较,从而更好地体味小珊迪的窘迫和无奈,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并能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其中的深刻内蕴,被其中内在的情感所吸引,所陶醉。

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更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实践证明,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读中才能入情,在鉴赏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