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落差创造势能 差距创造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相聚海大 共谋发展
8月盛夏,海南大学的热情似乎和天气成正比。走进海南大学海甸主校区,这里滨海抱湖,高低错落的热带植物枝繁叶茂,整齐的校园掩映在绿叶红花当中。不远处,海口市的新景观――壮观的“世纪大桥”从学校一侧穿过。“现在这座桥是海口市很多新人举行婚礼的必经之地,是拍摄婚礼录像的好地方。”站在学校行政楼的顶楼,顶着骄阳的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兴致勃勃地为大家介绍海南大学的规划蓝图:“你们看世纪大桥下面那片地,我们将在那里建设一片新楼,那片水域与大海相连,等学校的规划完成以后,我们从海大就可以直接出海了。”风趣而又充满激情的介绍引来大家阵阵笑声,从西北地区远道而来的5所大学的负责人们在感受海南,在品味海大。
从去年至今,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海南大学、大学、石河子大学相继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9年8月,5所高校负责人相聚海口,就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高校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会者认为,这5所高校都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推动学校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重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点的申报等,都需要深入研究。而这次举办“新增211工程高校”研讨会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
曾被媒体称为“飞行校长”的李建保把档案,户口都迁到了海南,作好了扎根海南的准备。从青海到海南,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李建保有很深的体会。他认为,虽然海南省的经济建设与发达城市和省份有落差,但有落差的地方有能量,有发展的机遇。对老师来说,有个人发展的机遇,有对社会作贡献的机遇,对学生来说,能够见证一个大学的发展过程。
2007年,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海南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海南大学,执掌新海大帅印的重任交给了李建保。海南大学在法律,经济、海洋等学科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办学层次难以提高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热作栽培、园林、农业机械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学科单一也制约着华南热作农业大学进步提升发展速度。
“小鱼成群才有力量!”李建保曾这样比喻海大整合资源、设立学部、形成学科群的设想。李建保说,论单个教师,单个学科,海大肯定还是有些薄弱,但整合这些力量就不一样了,学校合并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海大决定把20多个学院整合成几个学部,形成学科群,形成更强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力量,针对石英砂资源、锆钛矿资源、橡胶产业、大化工、汽车制造等大项目,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2007年海南省政府还与天津大学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海大也与天大签订了对口合作支援协议,海大也将依托天津大学的强势专业优势,为海大提供人才支撑。
2008年12月,海南大学获准进入“21l工程”。12月10日,在海南大学召开50周年校庆暨“211工程”建设新闻会上,学校提出,今后10年,学校将实行“两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在2008~2010年的整合优化期,确保实质性合并融合,完成学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整体搬迁到海甸主校区,并按“211工程”高校建设的条件和标准,加强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在2011~2017年的发展提升期,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显著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项目验收,跻身国内同类院校一流行列。
新海大 新气象
据介绍,2009年海大首次以“211工程”高校名义招生,反响超过预期。与去年相比,在第一批录取的省份由6个增加到29个;录取新生中,考试成绩超过本科第一批分数线的人数由189‘人猛增至4007人,内蒙古、贵州、湖南等11个省区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此外,海大今年大幅增加了在海南的招生比例,招生情况明显好于去年。
以往海大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位列全国平均水平,而今年刚毕业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就达到80.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就业质量有明显提高,许多往年仅在“211工程”高校范围内录用毕业生的知名企业,今年也第一次将海大毕业生列入招聘行列,从而提高了海大毕业生的就业层次。
自从进入“211工程”高校以来,学校先后有近1000名国内博士投递简历或来校求职,其中还有100多位“洋博士”,教师队伍的挑选空间迅速扩大。新合并的大学在建设初期,两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仅100多人,现已达260多人。在省政府配套1000万元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学校积极面向全球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建保说:“一个人所能追求的东西很有限,能够为社会做点事情是自己的荣幸,所以以前派我去青海那样一个高原缺氧的环境。我认为那是对我的高度信任,在那里我努力工作,为青海大学的发展做出最大努力。如今能为海南大学的发展做点事情,这也是我人生的新追求。”
新海大的留学人
2008年秋天,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韦开蕾又一次拿起课本走进了课堂,不过,她现在的身份是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5年前,她从这里出发,开始了赴英求学之旅,告别海南5年,期间的收获绝对不是从原点到原点。
回想起来,韦开蕾说自己的出国和回国都很有戏剧性,2002年,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留学英国的经济学家、校友姚树洁教授举办了一次讲座。当时已经毕业留校、学农业经济管理的韦开蕾发现,在座听众们的提问很多仅局限于姚教授的个人发展经历,几乎没有涉及到专业问题。于是她递上去一张纸条,提了一个她思索了很久但不得其解的经济发展问题。“没想到姚教授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自己也希望在这方面有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姚教授拿着纸条问:‘是哪一位同学提出来的问题?有没有兴趣做我的研究生?和我一起来做这方面的研究……’当时,我还很不好意思,但全场都静下来等,我只好站了起来。顿时掌声热烈……2003年,我有机会获得了英国米德塞克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师从姚树洁教授。”韦开蕾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韦开蕾没想到,出国之后,她却更想回国。“我是个比较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一开始我没认真想过是否回国。但在国外,当你经历了太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种种质疑,体会了在异国他乡难言的寂寞,心里会对自己的国家有一种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情。特别是2008年4月,当北京奥运圣火在伦敦传递的时候,伦敦难得
一见地飘起了4月雪,但圣火激发的爱国热情却让人难忘,当时觉得整个天空都被我们的五星红旗染红了,整个城市都被中国国歌唱响了!那时那刻,我热血沸腾,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强大不可阻挡,而我,不愿意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地观望……”
打定主意要回国的韦开蕾开始思考自己回国后的落点。北京、上海不是自己喜欢的地方,而母校的发展却让自己难以释怀,在英国,一次,她偶然在导师姚树洁教授的桌上看到了一本《神州学人》杂志,上面刊载的一篇介绍李建保的文章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祖国需要我时,我在!》我特别认同他的观点,后来没想到他来到海南大学担任校长。尽管学校目前面临的困难不少,但我对海大的前途却充满信心。”
2008年2月,韦开蕾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4月她便收拾行囊回国,临行前的匆匆又匆匆,使她甚至无暇补上读书期间一直拖延的“欧洲旅游课”。回到海南,以前的母校――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已经和海南大学合并成为新海大,但韦开蕾对于新学校很有认同感,不论是走在校园,还是徜徉在椰树成林、海风阵阵的滨海大道上,她都由衷地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
如果说韦开蕾是从海南出发又回到海南,熊春荣的经历就更丰富。这位从江西走出来的农家子弟经历了漫长的求学之旅后,他选择了海南。“我在上海复旦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曾担任项目组长,负责立项、科研申报、搭建工业催化反应装置、探索产品分析方法。2002年被评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杰出青年研究工作者。但我还是希望能出国深造。在我们单位,以项目组长的身份出国的,我是头一个。而且,因为负责的项目涉及很多企业核心技术,我临行前还和单位签订了保密协定。”
2003年春天,熊春荣选择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6篇,平均影响因子近4.0。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做了1年博士后,熊春荣还是坚定地选择回国。“我出国的时候就想一定要回来,所以博士毕业以后我开始和国内的一些高校联系,作为我来说,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不想去大城市,选择回国的工作,我想一是要考虑今后事业长远发展的空间,另外一点就是要适合生活。海南提出‘把洋浦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商业储备基地……’,这对于我的科研来说,肯定可以找到结合点。特别是得知海大进入‘211’以后,我相信这所学校一定能有大发展。而且我第一次来海口,就喜欢上这座城市,打车走在滨海路上,感觉城市特别漂亮,海大人事处做了很多工作,经常和我沟通。”
尽管进入“211工程”后,青睐海大的留学人员开始增多,但地处海南,吸引人才的难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很大,蓄势待发的海大热切地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学子能加入到建设海大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