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依法治校视域下的学生校园商业活动规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依法治校视域下的学生校园商业活动规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发展大潮已经渗入高校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接触并参与校园的商业活动,尤其以校园商业为典型代表。我校目前也存在着大量校园商业,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借助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商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研究依法治校视域下的校园商业规制的制度构建,包括校园商业性质、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学校、学生的影响等。从而推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管理秩序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

关键词:依法治校;校园商业;规制

校园商业一般是指由在校大学生与校外企业达成协议,在校园销售企业产品并获取提成和奖金,实现勤工俭学的一种途径。[1]校园商业作为一个新的校园文化现象,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2],能够将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意识,除学业以外的其他商业文化、信息文化等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被广大高校学生所认可的文化现象。

目前,校园商业随着经济发展在校园中进一步渗透,日益蓬勃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校园商业的定位、类型、涉及主体复杂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在学校管理、学生权益维护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前,在中国民航大学开展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在积极建设校园文化的进程中,如何通过对我校学生校园商业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挖掘出当前我校商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原因,理顺校园商业的层层关系,界定校园涉及的各类主体权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与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引导其正规化、合理化、合法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校校园商业现状

我校校园商业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范围为中国民航大学本专科学生,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44份。在有效问卷中,本科学生432份,专科学生312 份;大一150 份,大二245 份,大三240份,大四109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参加校园学生类型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参加校园商业的学生中,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比例高;年级方面,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因为大一大二学生刚刚进入高校,主要的任务是熟悉新环境,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在追求收入、提高社会经验方面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大三大四学生已经适应了高校的学习生活,在锻炼社会经验、交际能力、增加额外收入方面有更迫切的希望;学历方面,高职学生参与比例较高。原因可能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压力较本科学生要小,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校园商业活动中,对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经济收入的欲望也更强烈。

(二)校园商业类型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参加校园商业的学生人群比例较高,达61.2%。校园商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商品(33.7%)方面,包括服装、化妆品、食品、各类娱乐活动的优惠券票;此外还有移动电话(20.7%)、培训(21.7%)、淘宝代购(23.1%)、考试(0.8%)、传销(0%)。其中,商品、移动电话和淘宝代购是主要的大众化商业形式,培训则主要是为一些考研、司法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培训班所做的,由于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此类呈现出上升趋势;对于考试,因为涉嫌违法违规,统计方面的准确率有所质疑。调查结果中参加考试中的比例仅占0.8%,传销0%,看上去比例虽小或者没有,但究其实质,比例并不仅限于此,因为学生知道考试违反校级校规,因此在进行答卷过程中可能有所规避;对于传销,虽然大多数学生明白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明确告知的是传销产品,学生是不会参与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传销是不合法的占89.1%,表示不会参加传销组织的占91.4%,不知道是否合法的只占7.6%,是否会参加传销组织表示不知道的占6.8%。但对于一些假借实为传销的商业行为,学生并不能够辨别清楚,即便参加了也不知道。故这部分的选择比例为0。

(三)参加商业校园的途径

调查发现学生知悉和参加校园商业的途径较多,如学校内和校外的张贴广告,校园网络,同学介绍,校外网络等。其中,校园张贴广告占27.4%,校外广告占8.7%,校园网络平台占27.7%,同学介绍占9.8%,校外网络占26.4%。

(四)校园商业的影响

调查校园商业对自己的学习是否有影响,肯定回答的占43.2%,否定回答的占37.6%,表示无所谓的占19.2%。在回答有影响的学生中,本科学生和大一、大二学生所占比例要高于专科学生和大三大四学生。调查校园商业对自己是否有帮助,肯定回答的占51.1%,否定回答的占32.4%,表示不知道的占16.5%。其中有帮助的学生中大三大四学生占53.2%,没有帮助的占34.5%,无所谓的占12.3%,理工科学生回答占有帮助的比例低于文科学生。调查校园商业的作用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反映不一。认为利大于弊的占33.8%,认为弊大于利的占31.5%,不知道的占34.7%。其中,文科学生认为利大于弊的占57.1%,理工科学生认为弊大于利的占53.1%,大三大四学生认为利大于弊的占47.9%,大一学生则对于利弊问题回答不知道的占多数。

(五)校园商业的性质

调查对校园商业性质的认定是否合法,回答是的43.1%,不是的占20.6%,不知道的占36.3%。其中,理工科学生对于是否合法回答不知道的比例高于文科生,文科生中法学学生对于是否合法明显有更明确的判断。

(六)校园商业的发展趋势

调查校园商业的发展趋势如何,认为“很好”的占18.2%,认为“一般”的占33.8%,认为“逐渐消失”的占16.5%,认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占20.3%,认为“不知道”的占11.2%。 由此可见,校园商业作为新型文化现象是不会自动消失,而是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进一步扩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这样的校园文化现象,更应该从管理角度上加以规范,使其合理合法的发展。

二、我校校园商业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对我校校园商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我校校园商业的性质、所涉及的主体、所产生的影响等存在一定的认识问题。对此,我们做如下分析:

(一)校园商业类型

多数的校园商业类型符合市场规律和法律规定,但由于受限于高校校园这个单一的特殊环境和学生这个单纯的消费群体,一些围绕学生产生的名为商业实为违法行为的活动也开始在学生中开展。典型的如考试、传销。

所谓考试是指在一些四六级考试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时,一些学生在学生之中消息,宣称能够通过商业途径向学生提供考试答案,学生只需花费一定费用购买,便可在考试中接收由学生或商家通过电子渠道方式传递的答案。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关于考试的规章纪律,同时还可能涉嫌违反国家保密的相关法律规定。而且很多这样的消息是通过学校的BBS网站平台的。

传销是我国明令禁止的一种违法行为,公安部门一直严加控制。但一些传销分子利用高校的特殊环境,通过隐蔽性、欺骗性的手段向学生推销传销。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法律知识缺乏,不容易区分传销和直销,容易上当受骗。最后有可能造成学生被迫参与传销行为,甚至人身遭到禁锢等严重后果。

考试和传销这样的违法商业活动会出现,一方面是商家受经济利益的诱使,只顾追求营利,完全忽视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自身的考试利益,避免考试挂科或获得考试等级证书方便就业,往往也冒险寻求考试购买考试答案。

(二)参加校园商业的途径

调研结果表明,张贴广告和校内网络平台是学生知悉和参加校园商业的主要途径。这两类方式对学校的管理秩序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张贴广告主要在集中在教学区和宿舍区以及学校专门设立的广告牌等地方,给学校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造成双重影响。一方面乱贴广告影响学校的环境卫生,需要学校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清扫管理,另一方面大面积的校园商业广告在学区蔓延,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文化环境,不利于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高校学生是目前网络运用的主要力量之一,学生社团建立的校园BBS网络更成为校园学生互相联系、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在BBS网络平台进行校园工作的覆盖面远远大于普通的张贴广告,造成的影响也更加巨大。而且学校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多数学校都缺乏有效、严格的监管措施,很容易造成一些传销、违法活动滋生,一旦对学生造成危害,很难为学生提供保护。所以,对于校园网络平台这种途径,学校更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校园商业对学生的影响

调查发现,不同等级、年级的学生对于校园商业的态度各异、褒贬不一,也反映出校园商业的影响作用各有利弊。从商业的本质思考,我们不否认校园商业是一种良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发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收益的功效。在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商品经济意识、创业意识和独立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积累就业工作经验,提前适应社会等方面有其有利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校园商业对高校整体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学业等方面形成的不利影响:从事校园商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甚至使学业荒废;校园商业使学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树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造成严重影响;当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商业中,学校的学风将受到影响,同时大量的商业活动也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三、对校园商业的规制

调查问及学校是否应该出台规章对校园进行规范时,表示应该出台规章的占53.6%,表示无所谓的占23.8%。调查“如何对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合理规范”时,学生提出的建议包括出台规章制度,学工部进行管理,校园网络进行监管,设立举报制度等等。由此可见,对校园商业,无论是学生还是管理者都认为应采取措施进行规制,使其能够在规范的轨道和范围内运行,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也利于学校的整体管理。

(一)制定校园商业规章制度。学校应出台校园商业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制。具体内容包括:

1.校园商业范围。明确校园商业可以涉足的类型,如食品、化妆品、通信产品、普通物品等,明确国家禁止流通的违禁品或服务不能进行。

2.校园商业方式。为了保护学校环境卫生和网络环境安全,在学校的正式场所如办公区、教学区禁止张贴广告;禁止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违法商品宣传;禁止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宣传销售伪劣产品、服务或进行虚假宣传;禁止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不正当竞争。

3.校园商业程序规则。为了维护学校管理秩序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制定校园商业程序规则,如学生及企业的备案制度;当校园商业达到一定规模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商业,审定开展商业的商家资质,在商家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监督商家和学生签订协议等。

(二)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事合法校园商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懂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建立预警安全保护机制。设立预警安全保护中心对校园商业中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防范。在教师、管理机构和学生中设立举报中心,通过举报热线电话,网络举报途径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沟通和联系,形成更加广泛的保护网。

(四)合理调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机构要注重依法治校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学生内部,以维护学生权益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由权利、价值追求,从学生的需求、特点角度出发进行管理,以免形成学生与学校的对立冲突。

总而言之,校园商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现象,不能完全的在高校中禁止,而应在制度构建的基础上,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对其引导、鼓励和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健康、多元化的校园文化阵地,最终实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刘畅,李晓红.关于校园的若干经济学思考[J].消费导刊,2008,(12).

[2]刘丽娟.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特征、功能与建设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09,(8).

[3]夏雨.校园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法制与经济,2010,(3).

[4]王进.校园中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2)(上).

[5]梅艳珠.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成因分析和防范处置 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7).

[6]杜晶,袁馨之等.高校校园商业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8,(8).

[7]南玉霞,贾卓生.高校校园网络监管的法律问题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8]曾蓓蕾.高校学生从商行为的产生及管理与引导[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9]王艳玲,马欢欢.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10]许述敏.浅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商业化倾向及其规范管理——兼及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