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子的“水”智慧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子的“水”智慧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清新、灵动、自由,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本文我们就一起走近老子的水智慧。通过水的这些特点,我们从中体悟到立身处世的原则:不争之德和柔弱胜刚强。

关键词:老子;水;不争;柔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29-01

一、水的特点

《老子》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归纳出水的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水“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卑的地方,不争居后。第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另外,水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正如第七十八章中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

二、不争之德

《老子》第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六十六章说:“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这里,老子以水说理,提倡的是一种不争之德。

回眸历史,有不少令人钦佩的具有不争之德的人。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其中一位。范蠡辅佐越王勾践,自始至终,没有他心,君辱则臣随,终助其完成霸王之业。但他并未沉湎于等候封赏的喜悦中,而是功成身退,决定浪迹于烟波青岚之中。范蠡离开之前,给勾践留下一封书信,他在书信中说:“当年会稽山,君辱则臣当死。未死则当获罪,今天下已定,一切皆安,臣不敢领恩,容臣归于江湖。”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患难之交文种,他给文种写信说:“越王勾践其人,只能同患难不可苟富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不如与我一同逍遥于山水之间!”文种不信,不久越王赐给他一柄剑,一看正是当年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杀之剑,文种无奈长叹,拔剑自刎。而范蠡早已携美女西施,与亲信―道悄悄离开了越国。可以说,正是范蠡的不争之德才使他避免了同文种一样的悲惨下场,保住了他的性命,也成就了他的美名。

三、柔弱处上

通过细读《老子》,我认为,老子笔下的“柔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首先,对于“柔弱”的表现,我认为是一种谦下,也就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一些人在取得成就之后不善于保持自己的成果,骄傲了,自大了,那就走上了衰败的边缘。

昔日,吴王阖闾出师伐越,败于越境,身中剑伤而亡。临终,遗令太子日后报仇。太子夫差立,清心寡欲,日日上朝,遇事询于众臣子,更倚重先王旧臣伍子胥,励志必雪前耻。国力日盛,不久再度伐越,势如破竹,越王投降,越国几破,终雪前耻。然而,就在此时,夫差已现骄傲之兆,竟不顾伍子胥苦谏,准了越王的求和。后来他又逐渐对越王放松了戒备,居然同意了越王归国的请求。就在夫差伐齐前夕,伍子胥再次劝告他注意越国,小心戒备,可惜夫差再次置若罔闻,甚至赐伍子胥自刎。终于,悲剧发生了。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方略,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人们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

(二)韬光养晦、以静制动

其次,对于“柔弱”的表现,我认为是一种韬光养晦、以静制动的心态。在道家看来,刚强是不能持久的,“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庄子・天下》)。老子认为,只有柔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柔弱是一种韬光养晦,以静制动,宁静致远。

对于这一点,汉代名士陈平可谓是杰出的代表,他深谙黄老之术,娴熟水之品德,无论出于何种境况均能应对自如。陈平的计策往往是处阴不处阳,用奇不用正;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非常像水。例如,汉高祖七年,刘邦受困于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大军的“白登山之围”,也是靠了陈平的计策才得以脱身。面对全军断粮的险境,陈平并没有选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更没有听天由命、束手就擒,而是积极地用自己如水般的智慧,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

天下大概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它柔弱到自己全无定型,遇圆则为圆,遇方则为方。然而,天下又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坚强呢?正是因为它总往低处流,最后才汇成了大海;正是因为它利万物而不争,才使得万物离不开它――“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正是因为它柔弱无比才使它斩之不断――“抽刀断水水更流”。

尼采曾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泓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确实,体悟老子的智慧可以格物致知,通百代之广,穷千古之微。同时,我们不应当只满足于理解的层面,还应当努力去践行老子的智慧。只有这样,才可以无愧地说,我们理解老子,喜欢老子,珍视老子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董子竹.老子我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蒙.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