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亨氏大动作,跻身行业老三东软模式着眼全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亨氏大动作,跻身行业老三东软模式着眼全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8年前,欲收购王致和控股权却遭到中方坚决抵制的美国亨氏集团近日再度发力中国调味品市场。亨氏公司全球总部6月22日高调宣布,已同意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一家以生产酱油、腐乳为主的中国企业――福达食品公司。

虽然此次交易仍待中国相关监管部门批准,但亨氏已经将福达纳入年度规划中。一旦最终达成,将使亨氏成为行业内第三大“打酱油的”,市场份额将从1%增加到2.9%,超过王致和,排在占3.2%的李锦记之后。

中国等新兴市场受重视

1869年,25岁的H・J・亨氏第一个将他的调味酱装进透明玻璃瓶里出售,他的这一创举是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调味酱的纯正度。这个匹兹堡的青年或许没有想到,他由此创建了一个今日年销售额逾101亿美元的食品王国。

亨氏进入中国始于1984年,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穿针引线。眼光独到的美国亨氏食品集团就与广东省燕塘企业总公司及广东省联合食品企业中心火速“成婚”,合资组建亨氏联合有限公司,跃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批合资企业”的红榜。这家以生产婴儿营养米粉系列产品为主业的合资企业,更在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办公室评选为全国最大的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企业。

虽然同样处于快速的大众消费品行业,同样是来自美国的、拥有丰富产品线的重量级公司,亨氏却没有像宝洁一样,很快就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市场建立起自己的食品王国,归根结底是食品行业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使然。这种特性注定了这个行业的企业在异域开拓市场的同时要面对巨大的差异,还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在这中间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是巨大的。在进入中国之初,亨氏当然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异的存在,所以选择了婴幼儿辅助食品的切入点。然而,就算找到这个在当时看来颇为新鲜和实际的切入点,也是直到20年后,亨氏才敢小心翼翼地宣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成功。

根据亨氏集团公布的2009财年经营数据,公司全年销售额超过101亿美元,净利润9.23亿美元,均创下自身纪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销售额年增长率近9%,超出全球5%的平均水平。去年亨氏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5亿美金,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亨氏董事长威廉.R.约翰逊强调了亨氏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重视:“亨氏在新兴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幅度近9%,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印度、印尼、拉丁美洲和波兰,以及在中国婴儿食品销售方面的增长。在新兴市场,亨氏正积极满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些国家的中产阶层消费需求。”

在重申该公司对新兴市场的主张时,约翰逊说:“我们期待新兴市场能够带给公司超常规的长期增长,并且希望在2013财年中,这一市场的贡献份额能够达到总销售额的20%,2009年这一数字为14%,而在3年前仅为11%。”

收购“王致和”无果而终

亨氏在中国市场以米糊、奶粉等婴幼儿食品为人熟知。实际上,亨氏集团的产品保罗万象,包括调味品(番茄酱、调味品和各种调味酱)和正餐及快餐食品(冷冻食品、婴儿食品、小食开胃食品和汤、意大利面食)两大类。目前亨氏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50多种全球数一数二的著名品牌,是全球营养食品工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之一。

2004年,时任亨氏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迈克・贝塔索透露:“我们在中国将会进入更多的领域,不仅仅是针对婴幼儿食品市场。”虽然婴儿米粉仍是亨氏在中国最大的一宗生意,但番茄酱、调味料、酱料等各类调味品才是美国亨氏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意。随着在中国婴幼儿食品行业立稳脚跟,亨氏欲将生意扩展到其传统的调味品领域。

实际上,早在2002年,亨氏就萌生了收购中华老字号“王致和”控股权的想法。在合作谈判中,“王致和”通过专业评估机构,将“王致和”商标估价为6000万元。而且在这时候,“王致和”还获得了“中国名牌”称号,为谈判增加了砝码。

“王致和”之所以吸引外商,关键就是其在北京这个大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王致和”旗下的酱油、食醋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0%,而腐乳在黄河以北的市场占有率更是惊人。

但是,有知情人士透露,亨氏的意图也只是一厢情愿。此外亨氏出价低,“王致和”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品牌,合资谈判并不顺利。

“王致和”与亨氏的谈判之所以陷入僵持阶段,还在于双方谁能控股的分歧,因为外资进入意欲控股,这是中方不愿意看到的,“王致和”这个老字号品牌被外资收购并控股也是中方难以接受的。

2004年,亨氏与王致和的合作不了了之。

置身“红色”旋涡

2005年,在英国查出某些调味料含有致癌物“苏丹红一号”工业添加剂。“苏丹红一号”对人体具有致癌性。包括“麦当劳”、“联合利华公司”、“亨氏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产品也牵涉其中。

消息传到中国,涉嫌在海外“登上黑名单”的亨氏发表声明以示清白。在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对“苏丹红”事件展开相关调查之时,亨氏(中国)却高调表示,问题食品没有在中国地区销售,中国的产品均符合本地标准。

掷地有声的声明出来不久,亨氏接连被查出6种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问题产品,被责令下架。此事立即引起了全国关注。

实际上,作为中国市场的领导主体,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不止一次地过有关食品质量事件的声明。除了“苏丹红一号”事件外,2003年11月,亨氏也曾就当时亨氏在以色列出售的代乳品被怀疑引发儿童死亡或健康受损的问题,向中国消费者作出声明。

当时,亨氏的一家控股公司生产的婴儿奶粉中的维他命B1含量不足,而涉嫌造成3名以色列儿童死亡,13名儿童健康受损。该合资公司被要求向受害者至少支付1600万美元的赔偿金。

事件传出不久,亨氏(中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表声明,称该涉嫌质量风波的产品从未在中国销售,而亨氏在中国只致力于生产和销售婴幼儿断奶期营养辅助食品,包括婴幼儿营养米粉及瓶装系列产品,供四个月或以上婴幼儿作辅助食品之用。亨氏与以色列问题食品迅速划清界限。

从亨氏辣椒酱中被检出苏丹红一号起,处于苏丹红一号风波中心的亨氏连续四份声明,包括回收消费者已购的问题产品。对这家号称番茄酱之王、年销售额近百亿美元、全球数一数二的品牌的食品企业,在中国的这次遭遇无疑是一次滑铁卢事件。

欲在中国“打酱油”?

正当人们猜测,亨氏要花多少时间才可以走出食品安全事件的阴影时,亨氏高调宣布了将收购中国一家酱油及腐乳生产企业的计划。

中国人的饮食少不了油、盐、酱、醋调味品,在这些瓶瓶罐罐背后,蕴藏着成百上千万元的市场机遇。

在这个前景可观的领域里,跨国

食品巨头并未能取得行业主导地位。而此番进军中国的调味品市场,亨氏一定不希望再经过一个20年才看到成熟的果实。与在中国建厂、带着自有品牌来开拓市场的自给自足式的模式相比,收购本土老品牌不失为他们做强做大的捷径。

因此,在发展中国调味品业务上,亨氏选择从并购开始。

亨氏曾经历数次并购。2002年6月,亨氏曾成功收购国营广州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成立了亨氏(中国)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除此以外,亨氏在中国的企业还包括亨氏(青岛)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龙凤食品有限公司。截止2009年,亨氏在中国投资额已逾8亿元人民币,并在广州、青岛、上海、杭州、成都和天津建有七个工厂:

据市场调研公司Euro Monitor统计,2009年中国调味品零售额高达473亿元,酱油则占近一半达234亿元。另一组来自《2010~2015年中国调味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n月中国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13亿,比上半年同期增长了19.24%;实现累计利润超过83亿,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8%。面对着这么一块肥美的“蛋糕”,亨氏当然不会放弃。

1.65亿美元收购福达

亨氏美国总部企业与政府事务副总裁迈克尔・马伦(MichaelMullen)透露,亨氏将从新加坡私人股权公司Transpac IndustrialHolding GS手中收购福达食品集团(Foodstar),收购价包括1.65亿美元现金以及到2014年视财务表现而需额外支付的红利。

巨大的发展空间仍吸引了海外巨头扎堆,亨氏并不是第一个对中国酱油市场发起进攻的外资巨头。前年年底,台湾统一与日本著名酱油巨头龟甲万联手,与河北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合资建立“统万珍极食品公司”。合资公司生产酱油和醋等主要产品。而在此之前,统一其实已经与龟甲万合资,在昆山建立了工厂,生产“统万”子品牌的高端酱油业务。早在4年前,日本调味品巨头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就已经落子中国酱油市场。

中国近年调味品市场高速增长,但是亨氏旗下调味品品牌“美味源”的市场销售几年来一直难走出苏丹红阴影。于是,在中国酱油南中国市场已经站稳脚根的福达成为亨氏追赶市场大潮的踏板,此次欲借助资本之力加大调味品市场投入。

中国的调味品业是目前中国少有的未被外资占领导地位的产业,原来曾经进入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国际食品巨头如达能、联合利华在酱油生产上的成绩并不理想,日本味之素和龟甲万虽然早就试水,但短时间尚难有较大成绩。这种竞争格局,给了国内调味品企业区域发展的契机。

由新加坡私人股份公司Transpac控股的新加坡福达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进入中国,成立了福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酱油和腐乳,旗下企业有开平味事达调味品有限公司、开平广合腐乳有限公司、南京机轮调味品有限公司和味事达(南京)食品有限公司,拥有约2500名员工。投建于2008年的福达上海工厂也是将正式投产的时间一改再改,从最初的计划2010年1月改到2010年年中再到2010年年底,产能将达到10万吨。

亨氏认为,此项交易将扩大亨氏在中国的立足点,使其销售额每年增加3亿美元。亨氏预计并购可以帮助其在调味品领域实现每年7%至8%的后续增长。马伦表示:“希望收购可以在2010年年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