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及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汉语新闻在向国外传递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和宣传国家对外形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作为桥梁和中介,在汉语新闻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汉语新闻英译效度,进一步廓清影响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更高效地传递交流信息、传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以及提升国家影响力和美誉度。

【关键词】汉语新闻;翻译;效度;策略

当今世界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传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新闻以其特有的优势有效地传播世界各国的最新信息,我国的新闻在传播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传播改革发展巨大成效、吸引更多的人旅游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汉语新闻的英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而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直接反映着新闻的质量及其价值。统计资料显示,在1979~2009年间发表的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中,有关新闻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文章比例高达61%,[1]但在这些研究中探讨新闻翻译效度的主题为数不多,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及提高英译效度的策略进行探讨。

翻译效度的内涵

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的概念除了常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及统计学中,还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测试系统,而翻译效度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Andrew Chesterman在他的《The memes of the Transl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翻译效度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效度就是“翻译的成功”,[2]翻译的成功取决于相关因素之间的趋同度。在翻译领域,趋同度可以被理解为两种不同语言文本所产生的效应的相似程度。赵彦春在On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to Translation一文中研究了翻译效度,他用公式TrV=Convergence/divergence来阐释翻译效度:趋同度高,则趋异度小,翻译的效度就高;反之,趋同度低,则趋异度大,翻译的效度就低。[3]

影响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因素

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也遵循翻译效度的基本规律。如果汉语新闻的英译文本对于英语读者产生的效应与汉语文本对中国读者所产生的效应在程度上越接近,趋同度越高,就说明译文越成功,即翻译效度越高。正如Gutt所言,成功的译文就是译者确保译文中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这一对关系与原文中的这一对关系一致。[4]由此可以看出,影响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主要因素是译者、受众和环境,也就是新闻的认知语境,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受众的接受水平。

新闻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指心理上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通常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与词汇信息构成。[5]认知语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生活中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表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导致的认知环境就有所不同。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取决于译者对英语受众认知语境的期待和估量,认知语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译者要特别关注目标受众认知语境的动态变化。

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指译者通过正确分析翻译任务,协调好翻译发起者、原语文本、原语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适当的方式灵活处理,从而成功地传递文本信息和实现翻译目的的方法。从翻译的功能来看,凡是以最佳方式、最高时效、最高效果出于有助社会交流和多元文化发展考量而进行及完成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6]相比文学翻译,新闻翻译在文体结构、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汉语新闻英译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对其效度影响很大。

受众的接受水平。翻译活动是在原语言、译者和目的语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汉语新闻英译最直接的接受者和检验者是英语受众。如果受众的知识结构完整、阅历丰富、思维活跃、语言水平高,那么对于新闻英译接受的程度就高,反之,接受程度就低。因此,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与受众的接受水平紧密相关。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翻译传播导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汉语新闻英译的效度水平。

提高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策略

翻译的效度取决于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因素间的趋同度。一般情况下,译者应使译文尽可能地向原语趋同,这是体现汉语新闻英译效度的关键。为更好地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的新闻信息,提高汉语新闻英译效度,译者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释义。释义是提高汉语新闻翻译效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要求译者根据原语文本给出相关的释义和解释。使用释义法能够有效解决机械翻译所导致的忽视社会文化差异问题。对于释义法,美联社对其记者提出了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同样可以用来指导翻译过程:(1)解释读者不熟悉的相关地理名称;(2)解释日常用语中不常使用的词语和术语;(3)回答一般读者都会提出的问题,但是不用太多;(4)不要使释义晦涩难懂;(5)不要使用太多需要解释的词语。[7]根据这五项原则,释义常被用于特殊的汉语表达和名称,本文主要从历史事件、行话、专有名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阐释。

(1)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历史对外国读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使译文易于被西方读者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释义,比如“”被译为“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可以译为“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被译为“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8]译者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翻译都特别注明了具体的发生时间,可以让读者从清晰具体的时间概念上去进一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

(2)地理名称。新闻汉英翻译中,原语读者所熟悉的一些地理名称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不一定知晓,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在译文中对此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比如:Photo shows the morning scenery in Confucius Temple,Nanjing,capital of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这个例子中将城市名称“南京”进一步解释为“capital of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让外国读者对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