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人创作与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人创作与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禅宗-佛教进入中国后,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作为中国文化上的一种思想现象,在艺术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给文人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文人艺术作品,也同时左右了社会普遍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禅宗;文人艺术;审美;影响

中图分类号:I04

在中国,禅始终是站在世俗权力之外的,因而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一个方面是体现在文人士大夫的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提升,这种变化,散落于他们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等各个角落。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拓一条广阔而深远的道路。禅宗虽然是宗教哲理,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观有着相近和相似之处,尽管其本身是宗教体验而非纯粹的审美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自春秋战国以来,就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儒道互补的社会意识形态。西汉之后,儒学依托行政举措而在社会广为布扬,中国美学与文化的品格则呈现为趋于神学化的儒学,后经过东汉王充的批判,廓除了两汉弥漫一时的神学化。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时局动荡,老庄玄学开始流行,人们认识世界与自我有了新的方法与观念,但是在解决精神信仰和审美需求方面,还是不能有很好的依托。这个时候,禅宗开始了逐步的发展。

论禅的艺术作品有很多,比如中国古代僧禅的禅画,当代艺术中的有机禅等等,作品很多想要将禅说的明白却很难了。何谓禅,则不可道破,因为"一落言定,便成谬误,若经道破,已非真实"。禅即如此,文人美学亦然,其最高境界莫过于超越的了的技术,就是不断超越前人的技术手段,是科技的科技技术的技术;也是超越了的视觉形象,是凌驾于理智与思考之上的无心之艺。艺术的本质近乎禅,艺术创作难于分析而诉诸直觉;禅则超越智性,诉诸直观,而两者皆追求绝对的境界。当然两者之间也有巨大的差异,艺术创作往往过于自我,情感浓烈,爱憎分明,因此能燃烧生命,产生动人的能量;禅则不起分别,一体待之,因此静默自持,包容所有。如果艺术与禅相近,而最为相似的必然是文人艺术创作范畴内的各种艺术形态,以下就各个不同面向来探索文人艺术创作与禅之间的关系。

形式表现

何谓完美,禅不在意外在表现,无所谓完美、典范、永恒,当然就没有圣者之像,反倒是不太合理,稀奇古怪的造型能激起不同凡响的体悟,因而常被禅所看重。因为,残破的形式才是单纯素朴的自然现象,有所欠缺实为生活常态的自然显现,其实,不完美本身才有可能展现真正的完美。

文人赏玩的内蕴温润的古玉、瓷器、书画、梅、竹、菊......等等,还有瘦、透、陋、丑的太湖石和老、挤、怪、丑的罗汉像,这些似乎不讨人喜爱的艺术正是文人艺术创作〔美〕所看重的。所以圆满的、发光的、华丽的珠宝、钻石、珍珠是世俗之物,也许是有迹可循,因此在艺术界,常常有以禅为创作而闻名于世者,其实,标榜禅的作者必然误解了禅,因为禅没有固定的型态,一味求简,就真的只有简单而已,,一味求丑,就真的丑陋了。一有章法,禅心就不见,成为惯性,禅机就不现,此所以自称禅作品,必非是禅作品。

因为无心应缘,只是随缘而化,因而能物我交融、打成一片,创作时本心自然流露,不去经营,非计划性,非构成性,于是有简朴。澄澈的心境,或趣味盎然的幽默,或孤独昂然的寂寞,不论拙涩、揶揄、萧索,甚至沉敛,无不隐含着鲜活的生命气息。

审美情趣

青源唯信禅师自述:「老僧卅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此参禅第三阶段,第一度的山水为客观实体,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度则破除对象,山水已从客观时空脱离而趋向主观心境;第三度的山水已从时空背景中孤离,看似依然如故,但已破法执,分析性认知已不复见,主体的觉悟已经完成。

禅宗令有三境界说,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山处寻行迹,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从寻找本体而不得,之后破我执、法执而终悟道,李则厚认为第三境界就是描写在瞬刻中得道,刹那间已成千古,在时间上是瞬刻永恒,在空间则是万物一体,这也就是禅的最高境界了。

创作之道

为求悟道,为求高逸,禅者和文人创作一样,都有一段曲折的历程,大多数的艺术途径仍是在形式的「简和内容的「寂下功夫。形式的「简在形式与内容上可以追求,往往得到的是简单粗率的表象,这不是禅也不是逸,

文化创作艺人所强调的是有,首重人品、学问,这在当代看来颇不合时宜,但人品宜解读为人的「品质,若文化创作人的生命质地已达禅、逸的境界,才容易从心里流露出相类的意象,自心澄明才能静观自得,苦心钻营只能攀缘牵扯。

当代美术

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多近于禅,其实应该改为「好的艺术创作品多近于禅,禅没有特殊的的时代性,是突然跩出来,超越时空的,它无所不在,不限佛门也不止于当代。只不过西方当代艺术思潮颇受禅的影响,所以当代艺术才特别近于禅。劃时代文化创作对艺术的态度和禅宗的当头棒喝,佛陀也一样,都在破执、破法,企图开显更大的可能。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自动性技法也和禅宗的忘却此身、直取本心一般,都在追求生命的解放,展现更大的自由。还有极限艺术的简明澄澈、贫穷艺术的质朴粗放,甚至从事文化创作人俗世生活,都可以在禅理找到源头。

自由自在

禅与艺术,都在追求生命的自由,但同中有异。禅者穷究生命自身的自由(性灵的),就必须超越死、生的天堑(根本不自由),故得以身试法,限制自身物质的小自由(戒律),以换取大自由。文人艺术创作人强调挥洒生命的自由,故多放荡不羁,他们的能量聚集在创作上,以身体、情感、知识的解放来显现从有限中超越的生命风光,不过,许多创作力旺盛的从艺人员,由于过度宣泄,常自限与疯狂的边缘,也许只有在禁锢的自我与苦痛的生命中,才能冲破世俗规范,让情感自然流露。

结语

当代佛学大师南怀瑾在《禅宗与南宋理学》一文中认为,"(如果)佛学不来中国,隋唐之间佛学的禅宗如不兴起,那么儒家思想与孔孟的'微言大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疏注解之间。"不会有理学、心学,更不会形成我中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禅诗"、"禅画",这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将是多么地寂寞。禅宗为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新发展,恰恰就在于:他真正揭示出了审美活动的纯粹性、自由性,真正的把审美活动与自由之为完全等同起来,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广阔而深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