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契约精神下的开放之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契约精神下的开放之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孵化互联网新竞争策略的开放应用平台上,若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也缺乏透明规则或共同契约,广大第三方开发者可能一不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平台运营商们暗中收缴一空。

2011年,中国互联网刮起了一阵“开放劲风”。

开放足以令陷入“领地之争”的中国互联网因新轮创业梦想而激情四溢。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在共话“开放、融合、共赢”,有关开放的探讨在互联网内外次第展开。2011年是互联网“开放元年”,已然成为业界共识。对于中国互联网未来前景的乐观,无疑再次促成了互联网走向开放。或得益于“开放”所拓展出的造梦空间,互联网发展之路尽管出现曲折,却也渐渐明朗。

确切地说,Facebook等海外样本的开放效应、中国互联网开放先行者的一度试水,以及源于自身发展困境的拯救渴望,以上形成了一股强劲合力,最终加速了中国互联网大佬们纷纷祭出开放大旗的战略选择。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人以开放之名仅为集体抱团聚合资源,并无开放远见,但这不能否认互联网各方自视珍贵的共赢理念。回眸2011年,以开放的眼光审初现实,互联网开放大势之下的启示亦值得珍视。

启示一:开放共赢,互联网造梦的驱动

2007年,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利用这个框架,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并将应用及产品放在Facebook平台上推广。结果这种与第三方开发者合作共赢的开放模式,使Facebook至今拥有近7亿用户和超过700亿美元的市值。Facebook迅猛发展,自然与广大第三方创业者合作共赢,相互构筑了一个承载于开放平台上的事业空间,如Facebook平台上发展的一些游戏公司轻松上市,Zynga更是市值高达80亿美元。Facebook平台的成功开放,宣告互联网新创业时代的到来,一时掀起全球创新潮流。

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巨头们自然看准了这一开放大势。百度、腾讯、新浪、360等业界大腕,不惜余力倾泄平原纵马般的互联网创业激情,――打出自己的开放组合拳,一阵“江湖血拼”生猛上演,再也不“占山为王”了,而是开放平台让广大第三方开发者探索,尽是一幅“包租者心态”。

2011年5月16日,腾讯正式推出Q+,邀约第三方开发者,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核心功能,希望通过这开放平台而道构建互联网未来。马化腾偌机做出了个“点也不艰难的决定”,提出面对互联网未来的“八个选择”,宣布将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腾讯微博平台开放API支持嵌入第三方应用,支持第三方同步工具,已经聚合了广大第三方开发者、广告公司。这是给互联网新代创业者的积极信号。

同样作为较早试水开放应用平台的百度,其立足于“框计算”理念之上的“大搜索、全开放”,也令人看到了超越搜索的战略可能,融于联盟路线的“全域营销”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共享心态所延展的空间,自然驱动着互联网创业梦想。

互联网各方因开放而无缝对接,共享平台各获其利,以开放共赢为原动力,构筑互联网创业新场域。一定程度上说,“开放共享、共赢无间”的互联网新创业时代已不经意间显露,正应了那句广告语:互联网开放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启示二:契约为先,不可缺位的规训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互联网各界在收获开放带来的鲜花时,不和谐的音符也不时蹦出。开放语境下的资源、技术聚合,又能否以种平等且透明的规则来合作?这分明又在撩拨着互联网新生态中各大主体的神经。

对于广大的第三方开发者来说,事关自身利益的安全隐患仍不可小视。比如,第三方开发者将自身的应用程序或产品置于开放平台上的同时意味着智慧瞬间就可能被克隆。在孵化互联网新竞争策略的开放应用平台上,若是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也缺乏透明规则或共同契约,广大第三方开发者可能一不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平台运营商们暗中收缴一空。所以,质问仍在继续:如果平台运营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第三方开发者又怎能与之平等合作或博奕?原本用来吸引第三方开发商的流量、用户资源,是否会优先导入平台运营商的旗下应用?

不论是宣扬“开放二选一”,还是承诺与第三方开发者互利共赢,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如此合纵连横,借机宣扬“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实则“一丘之貉”。占山为王的大佬们诠释着开放与垄断的辩证论,却又无一例外囿于自身利益,无法厘清开放的自我定位,应用与平台藕断丝连,开放之路步步为营。

按照一些互联网专家对开放的分析,开放至少是三维的:一是共享用户、共同服务的“应用开放”;二是实现用户在不同平台和网站间畅通无阻的“横向开放”;三是在共享用户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同第三方一起打造个性化、个人化、智能化、实时化的服务模式的“数据开放”。目前各界对中国互联网开放的美好期待,或许仍只能将聚焦在“应用开放”与“横向开放”两个维度。技术层面上的“互联网卡通”,何以融解利益割据,这仍然在考验中国互联网大腕们的开放诚意。不论是腾讯Q+平台承诺的与第三方开发者共享核心功能,还是走联盟路线的百度高呼“超越搜索、完全开放”,这些国内互联网开放平台的佼佼者,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在“战略性圈地”,平台与平台之间仍难以握手。开放规则的迷失,令各方顾虑重重。

针对这些操作层面的开放性问题,有人建议平台运营商先拿出一份说明,给广大第三方开发者划出“”――平台商们自身在做的应用开发,以及承诺不越这道红线。诸如此类的互联网“开放契约”不可缺失。作为成功的开放实践者,Facebook从2007年5月宣布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就完全停止了应用程序开发,几乎所有其他服务都由第三方开发者来提供,这一“开放垂范”正对应360公司CEO周鸿“开放二选一”的规则诉求。

更进一步说,如何缔结“开放新契约”,以规训垄断互联网的巨头们,使之切实遵行所谓“无疆界、全开放”的承诺,该是接下来互联网业界最为紧迫的议程。毕竟,2011年诸多“互联网开放大会”对于开放规则的探讨明显不足,更遑论能形成广大第三方开发者所期待的开放机制。

倘若消除对互联网开放规则的忧虑,也不得不正视当下中国互联网正面临着的开放环境。2011年12月4日,网友透露CSDN等网站数据库泄密码事件,直到CSDN确认密码泄露才引起各界重视,人人、多玩、7k7k、天涯等网站一部分注册用户的密码被盗,很大程度上激化了互联网生态中的不安情绪。很多网站的用户数据与重要注册资料,如此被公然发帖曝光,这对于轰轰烈烈走向开放的中国互联网来说,的确是当头一击。平台运营商不共享核心的用户数据而“金屋藏娇”,亦是有理可据。

无论如何,让平台运营商、第三方

开发者及其他网络用户尽情挥洒互联网精神,真正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不仅仅要明晰开放平台上的规则,明确应用平台上的“开放”,更有赖于互联网开放平台的博弈各方怀揣一份理想主义情怀,心存一份“开放契约”或网络伦理,用坚守来拨动共享之弦,最大可能地优化整个互联网生态。

启示三:互动之本,无非视域融合

本质上,互联网走向开放本身就是一个整合资源、改进商业模式的融合过程,是大势所趋。如何让平台运营商、第三方开发者及网民群体等各方良性互动或异质共存,这仍是棘手之处。

当腾讯力推基于IM客户端的Q+、包括QQ空间和朋友的SNS,以及腾讯微博这三大开放应用平台时,承载于流量之上的商业盈利模式渐渐成型。通过QQ开放平台,流量导入到各类第三方应用上,使第三方开发者获得收益。反过来,优质的第三方应用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更进步消除了“黏性危机”。事实上,开放平台通过互动的方式――合作来实现共赢,这是最基本的运行逻辑。

正是由于网民群体、第三方开发者、广告用户及新媒体等互联网主体之问的持续互动,用户流才得以变成金钱流,信息流才得以成为影响流。换言之,平台价值维系于内容与社交关系,这在纯粹社交类开放平台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开心网应用平台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后,陷入“新鲜感出尽”的“中年危机”,如何稳固“好友互动”关系显得紧迫。这也说明,平台运营商强大的用户资源是开放的必要条件,互动则是用户资源发生效用的根本,更是开放平台后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问题是,在开放新生态中,应用开发、项目招标、营销推广、网络支付、用户反馈等各环节紧密相扣而体系化,使平台趋于复杂,维系良性互动的难度加大。另外,互联网的非中心化使各主体的视域或认知领域存在差异,开放平台上“创业草根”遭遇“业界大鳄”,更易造成不平等,沟通不畅则无以共享共赢。

所以,维护开放平台上内容与社交关系的良性互动,前提是互联网开放应用平台实现“技术融合”,形成彼此认同的商业合作,即平台运营商们开放端口与用户数据,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在自己的平台上试错,形成技术合力,精准匹配应用程序与用户需求。在商业模式探索上,百度开放平台则取得了一些成功:201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对外的《2011中国互联网平台开放性调查报告》,百度综合分值排名第一。百度的策略则是通过付费、捐赠、品牌流量等方式,为开发者提供了变现渠道,解决了免费应用获取收益的问题。商业合作走向成熟,用户体验也进一步提升,各方皆有斩获。相反,那些披着开放外衣,肆意施展“吸星大法”的伎俩,迟早会被揭穿,第三方开发者及广大用户最终也会用脚投票。

互联网的开放,亦即人的解放。本着互助、尊重的原则,真正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出发去和解、优化,实现虚拟生态中各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将是破解开放平台下互动困境的关键。或者说,只有平台运营商们去掉资源垄断的傲慢,与广大的第三方开发者坦诚对话,从维护共同利益出发,求同存异,共同制定开放规则,形成各自遵守的开放契约,才能最大化提升互动品质,实现开放平台的价值。2011年的互联网开放历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点。